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又说道:“听说庆记商行也是你创建的?眼镜和放大镜都是你发明的吗?”

    赵无忌回答说道:“启禀皇上,这些确实是草民做的,草民当初创建庆记商行,也是为了给南京城外的难民寻个出路而已,眼镜与放大镜是草民发明的。”

    崇祯问道:“你刚才说到难民,你是如何给他们寻出路的?”

    赵无忌答道:“草民本身没有多少田地可以安置他们,但是草民发明了肥皂和玻璃、香水,招募了这些难民,使他们青壮者可以来我工坊做工,或看家护院,保卫家园,以此赚取工钱,年老者和孩童免费提供饮食和住所,但他们也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打扫街道,放养鸡鸭,清洗衣物等等。”

    “因为草民的工坊生产的商品销售很好,所以草民才能继续招募难民,安置他们,如今赵家庄已经安置难民七百多人,其中有四百多人为老人和妇孺。”

    “好!”崇祯兴奋地说道:“想不到你虽然没有功名在身,却能做出官府都做不到的事情,不错,朕很欢喜。”

    想起西北连年的旱灾,崇祯皇帝又问道:“你这土豆和红薯,虽然高产,然而是在江南种植,若是换个地方,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降低产量?”

    赵无忌说道:“好叫皇上得知,这两种作物,于我大明各地都可种植,虽然草民不敢保证处处都能高产,但是产量必然会超过当地原有种植的粮食,并且这红薯和土豆,即使气候稍微干旱,也不会太影响他们的生长。”

    崇祯问道:“那若是在西北等地呢?那边气候干旱,缺水少雨。”赵无忌回答道:“若是在西北,天旱的情况下,只需要在生长期内定期用井水浇灌,产量也不会太差。”

    “哦。”崇祯听的频频点头,这时旁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臣,开口说道:“皇上,臣有个问题想问赵秀才。”

    崇祯一看,原来是温体仁,于是便说道:“温首辅尽可询问便是,不必问朕。”

    温体仁轻咳了一声,说道:“赵秀才,这土豆和红薯果然是难得的高产,土豆两亩,产量都在一千六七百斤,红薯两亩,产量都在两千一百多斤?”

    赵无忌不认识温体仁,但是能在御书房和崇祯在一起的,想必都是大明居于大明顶点的官员了,于是他便恭恭敬敬地说道:“老大人所言不错,确实如此。”

    温体仁又问道:“不知这两种作物,赵秀才一共栽种了多少亩?”

    赵无忌说道:“因为种子有限,所以直到如今,一共种了四亩。”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崇祯看着赵无忌,说道:“如果朕使你主政一方,你将如何施政?”

    赵无忌暗想这是考较我来了,他想了想,回答说道:“启禀皇上,若是赵无忌能主政一方,我会带领百姓,发展农事,同时再兴建工坊,吸纳难民,苦练精兵,保境安民。”

    崇祯听了,虽然觉得他说得有些过于笼统了,但是又感觉他关键的地方都说到了,看来不是那种只知道之乎者也,具体事务一窍不通的人,这种人崇祯在朝堂上见得多了,说起来修身养性,道德文章,都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若是让他做一些具体事务,他就抓瞎了。

    崇祯思忖良久,对赵无忌说道:“你且先退下吧。”于是便有一名小太监,将赵无忌引了出去。

    赵无忌走后,崇祯环顾御书房里的众人,说道:“众位卿家,观此人如何?”

    温体仁说道:“以区区二十岁的年龄,能有此等见识和才干,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

第九十三章奖赏() 
听了温体仁的话,崇祯心中高兴,笑而不语,户部尚书候恂说道:“温首辅所言极是,且看他安置难民之事,便可看出此人颇具才干,且又有报国之心。”

    崇祯说道:“魏国公等人保举赵无忌为官,这个事情,你们怎么看?”

    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这个全凭皇上圣心独断,不过……”

    崇祯眉毛一挑,看了他一眼:“张尚书,不过什么?”

    张凤翼字斟句酌地说道:“老臣听闻,最近京城之中有人传言,说道赵无忌假造祥瑞,企图骗取官职,又有人认为赵无忌没有参加科举,如果给他授官,会让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

    崇祯哼了一声:“总有人想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动作,这地瓜和土豆的产量可是实实在在的,并有魏国公等人当场所见,何来假造?难道魏国公,李诚德他们也和赵无忌一起造假吗?”

    张凤翼说道:“这都是一些市井愚民的胡乱传言,不足为惧,老臣以为,赵无忌虽然立下大功,又有魏国公等人保举,但是若是给他的官职过高,恐怕参加科举的士人们不服啊。”

    崇祯说道:“赵无忌才华惊人,朕打算让他进翰林院,历练几年,未必不是又一个我朝的张居正。”

    张居正乃是万历年间的重臣,勇于任事,才干过人,他担任首辅时,大明海晏河清,朝廷富裕,百姓安乐,边境和平,可惜他大权独揽,最终为明神宗所猜疑,他死后,明神宗听信谗言,公布张居正四大罪状,下令抄家,家属或饿死或流放,直到天启皇帝时,才为他平反。

    崇祯自登基以来,常常感到身边都是无能之辈,他对张居正的印象非常好,曾说过:“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的话,意思就是对身边辅政大臣的不满,期待能有一个像张居正这样的良相,挽救大明如今的危局。

    温体仁听了崇祯的话,不由得心中有些嫉妒,他略一沉吟,心里便有了主意,急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崇祯嗯了一声,讶异地望向温体仁,温体仁说道:“皇上,翰林院向来是由一甲进士才能进入,赵无忌未参加科举,皇上授官于他已属破格,若再让赵无忌入翰林院,只怕天下士子不服,若是生出事端,反为不美。”

    张凤翼也说道:“温首辅言之有理,若是被有心人煽动,极易生出事端,士子闹事,非同小可,陛下要慎重考虑啊。”

    崇祯皇帝一想,两人说的也有道理,一时便踌躇起来。

    温体仁说道:“皇上,赵无忌如今宛如一块璞玉,还需要反复打磨,他才能真正成为一块珍贵的玉器,皇上大可外放赵无忌,使其主政一方,先培养他的经验,让他真正地熟悉政务,几年之后,他若做出了成绩,皇上再召回他,重用于他。”

    吏部尚书李长庚也说道:“臣附议温首辅,赵无忌如今虽有才华,却缺了历练,若是能去外地增长一些经验,想必对于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崇祯问道:“那温首辅有什么好主意呢?”

    温体仁说道:“臣以为,赵无忌乃是最熟悉这高产作物之人,不如使他主管一方,在其管辖的所在,大力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以为试验。”

    “老臣刚才询问赵无忌,如此高产作物,只种植了四亩,数量未免过少,难以服众,若是能在更大范围内证明高产,那时才是向我大明推广种植的时机。”

    崇祯看向吏部尚书李长庚:“李尚书,你是主管吏部的,你看外放赵无忌到哪里比较好?”

    温体仁偷偷给李长庚使个眼色,李长庚会意,他佯做想了一会,说道:“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县知县空缺,不如令他知县神木吧。”

    崇祯皱了皱眉:“没有其他地方了吗?知县之位有点低了,况且陕西那边,天灾不断,兵荒马乱,李尚书给他换个地方吧。”

    温体仁说道:“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因西北那边困难,才正需要赵无忌这样有才华的人前去治理,这才说明皇上对他重视啊。”

    “赵无忌这样的贤才,若是年纪轻轻,骤然身居高位,容易招来别人嫉妒,对他也不好,他先做几年知县,若是有了成绩,皇上再提拔他,别人也无话可说。”

    崇祯想了一会,叹了口气,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想法如何?”礼部尚书王应熊深知温体仁心狠手辣,睚眦必报,不敢得罪温体仁,便说道:“臣赞同温首辅的意见。”

    崇祯看向张凤翼:“张爱卿有何看法?”

    张凤翼心中暗想,李长庚向来唯温体仁马首是瞻,这赵无忌什么时候得罪了温体仁?让他去西北,这不明摆着坑他吗?也只有皇上不晓得其中的厉害。

    张凤翼也不敢得罪温体仁,温体仁如今圣眷正隆,得罪他的人,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张凤翼虽然不惧怕他,但是也没有与他作对的理由。

    想到这里,张凤翼叹了口气,说道:“臣也附议温首辅,不过……皇上任命赵无忌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听听他的意见?万一赵无忌若是不愿意去的话,强行使他去,落得功臣寒心,这可不好。”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张尚书心思慎密,所言极是,那诸位爱卿先退下吧,朕唤来赵无忌,问问他的想法。”于是几位尚书便纷纷离去,崇祯又叫人把赵无忌唤了回来。

    赵无忌此时正在殿外等候,听得皇上再次相召,心中暗忖,看来对自己的任命是要落下来了,于是便随着前来传话的太监,再次进入了御书房,与刚才不同的是,方才还在室内的几位大臣,已经纷纷离去了,只有崇祯皇帝和一个老太监还在这里。

    崇祯皇帝看着赵无忌,温言问道:“你献上红薯和土豆,立下大功,你想要什么奖赏?”

    赵无忌说道:“皇上乃是有德之君,故上天降下如此祥瑞,臣不过恰逢其会而已,不敢奢望奖赏。”

第九十四章苟利国家生死以() 
崇祯见赵无忌说话伶俐,想起要他出任延安府神木知县,心中愈加不忍,踌躇了一会,还是出言问道:“朕有意让你去西北,担任延安府神木县知县一职,不知你意下如何?”

    崇祯心中暗想,若是他不愿意去,自己便让李长庚在江南重新给他安排一个官职吧,如此功臣,总不能委屈了他,否则以后谁还肯为自己做事?

    赵无忌听了,想也不想,当即便谢恩:“臣赵无忌谢主隆恩,臣必鞠躬尽瘁,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赵无忌这反应大出崇祯意料,他试探地说道:“西北向来不甚安定,你可要考虑好了,你若是不愿意去,朕在江南再给你安排一任知县也可。”

    赵无忌看着崇祯皇帝,朗声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只要是于我大明有利,即使前面困难重重,草民也不会退缩,而会一往直前。”

    赵无忌此言一出,崇祯皇帝顿时便吃了一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两句出自清朝著名政治家,诗人林则徐,意思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即使把生命置之度外,也要去做,绝不会因为个人的福祸遭遇而退缩。

    历史上的林则徐也是这么做的,他虎门销烟,查封销毁鸦片,虽然于国家有功,利国利民,随后却因大英帝国的干涉,而被道光皇帝当做替罪羊,撤职流放,然而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自己个人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也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做。

    崇祯皇帝反复念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