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争在信中的口吻,就显得尊敬很多,并且一丁点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依旧以人臣自称,说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闯贼在西安称帝,天下人当诛之而后快云云。
并且王争在奏折中明确表示,山东军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讨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祯灭了那什么大顺。
当然了,这么做一定要走足够的好处,王争要受封宁王,并且拥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横加干预。
书信的笔体偏硬,不太熟练,但崇祯一看就知道这是王争亲自书写,若观其文风,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内中则充满着有恃无恐。
这奏折和李自成的挑战书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的那个很明显就是个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写,没准就是那所谓的大军师宋献策。
但王争这个就不同寻常,崇祯召内阁商议此事,大学士陈演认为这份奏折极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陈子龙、冒襄几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们联合所写。
这份奏折,其实也是王争在向天下人宣称,自己不光握着最强大的兵马,而且是文武俱备,人才济济。
李自成?不过是还没抽出时间而已!
在山东军,就算那些平常讥讽自己的东林士子,在弃暗投明之后,依然能被委以重任,借此招揽更多人才,让朝堂的重臣对山东军重新有个定义。
王争本来并不在意这些,什么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权力重要,但下面山东军的文武诸臣却并不这样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个皇帝,还建了国,要是自己跟着的还是区区一个侯爷,就算手握重权,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好看不好听啊!
这种事不光山东军内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过来的原朝廷勋戚们更是非常主动。
其实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争爵位相同的侯爷,更别提整个江南,自己再跟着一个侯爷,名目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
最后王争也挡不住大势所趋,自己总要给手下人些好处,那些归附过来的勋戚们也要有个更好听的名份。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的十二月,安东候王争下令让陈子龙、冒襄、李雯这些原复社的大才子们写出这一份奏折。
人才多就是好,王争只要把要求一提,这些大才子就能换着花样出文章,而且个个都不带重样的。
可王争对辞藻诗词一窍不通,看到这些就是两眼一抹黑,压根不懂什么意思,最后只能闭着眼睛都交给幕僚府,让他们商量商量,看着选出来一个交上去就行。
第五百二十章:太子少保()
有明一代,活着的武夫能做到的最高位置也就是个国公,就连徐达、常遇春这等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名将,那不过也是死后封王,世袭国公的结果而已。
大部分在明朝比较出名的将领,能拿到国公罔替的都很少,名将戚继光都不过是个太子少保、左都督而已。
武将里面也倒有极少数人因缘际会,捡到了侯、伯的爵位,但是最后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嘉靖万历以来,想拿到爵位封赏更是白日做梦。
就算李成梁这等三天一小功,五日一大捷的将领,也不过是伯爵。
三公爵位,文臣无野战之功绝对休想拿到爵位,但像获得三公之类的头衔却十分简单,而武将就反了过来,拿到三公虽然很难,但想要个什么太保少保的加衔却多如牛毛。
当然了,这一切的规矩,在大明的皇亲国戚面前那都是空口白话,王争占领南京之后,仅仅在南京城拥有爵位的大小勋戚,就有几百个之多。
这些人不交税赋,而且府内都蓄养私丁,王争进城后最先处理的就是他们。
勋戚们迎山东军入城,打下江山之前要杀肯定是不行的,但王争能取消他们不交税赋的权利,并且裁撤大部分的私丁,给圈在不同的地方等死。
所以这次接到王争要求封宁王的要求之后,就有阁臣出班建议,说给封个太子少保就行了。
“王争不过是个贩盐起家的武夫,安东候的爵号还不满足,居然要求一字的王号,真是狂悖至极!”
“这。。。。。。还有什么体统!”
“除却流贼、鞑虏,大明内部居然出了这种吃里扒外的小人!”
“听闻那王争在江南完全是打着朝廷的旗号私自行事,和那左良玉也没什么不同,依我看,还封什么王,要拿出个惩处的章程来!”
内阁诸臣一时间群情激愤,不过在一旁站着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却没吭声,只是不断在心中冷笑。
眼下地位最高的是内阁大学士、首辅陈演,并且这次是内阁的例行议事,他来不过是奉了旨意装装样子。
不过那些阁臣也不傻,气出完了,总是要拿出个章程交到皇帝那边裁决,这个时候,次辅魏藻德提出来,说给王争封个太子少保就行了。
内阁商议之后觉得可行,说这也不低了,算是近些年来最好的一个,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有这个想法的文臣,多半看王争是个粗鄙的武夫,不懂这些政事,想拿个少保的头衔忽悠过去了事。
内阁首辅陈演还建议崇祯给王争一个空头支票,让他和李闯死磕,说打赢了再封王。
内阁用这种方法糊弄左良玉简直屡试不爽,而且左良玉根本不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一个平贼将军的衔头,就能让他无话可说。
以王争现今在朝廷中的威望,封个一字王完全够格,在山东军众人看来,就算是两字王都有些屈尊。
人家李闯被王争击败无数次,但次次都能再复起,现在建立大顺朝成了皇帝,王争还是个侯爷这实在说不过去。
其实山东军中听闻李闯在西安建国称帝的消息之后,不无让王争仿效李闯,在南京称帝的声音,就连幕僚府中也有人是这样想。
但王争对此十分抵触,一提就生气,到最后也就没有人再说,不过转而要求朝廷给封个一字王,这可是底线了。
崇祯这次虽然没有震怒,并且异常冷静,但态度还是一样吝啬,封什么一字王,那根本不存在的。
这次内阁效率出奇地高,朝廷方面的意思一月份就传到南京。
结果是并没有封王,但崇祯也留了个余地,密旨说如果山东军出兵剿灭大顺,就可以给王争加太子太保,并且鼓吹这是武将最好的加衔,也该知足了。
不过山东军人才辈出,原朝廷的人也不少,这话一下就被戳穿,上下都是一片愤慨,就连勋戚们都觉得崇祯皇爷这次过于抠门了。
山东军中本来让王争称帝的风声已经平静下去,这件事以后又多了起来,说这朝廷压根就没当回事,还把咱们山东军当小孩糊弄。
这个结果委实在王争的意料之中,历史上甲申国变人家李自成都打到眼皮子低下,差一道命令就能攻进紫禁城了。
李自成已经是大顺皇帝,却要求封个西北王,这还不是一字王,当然了,可能大顺上下就不知道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
大顺军上下没什么反驳的意思,都觉得崇祯肯定能同意,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陕西老家耀武扬威去了。
可崇祯拒绝了,压根就没有封王的意思,就算上吊殉国也不愿意退让半步,相当于狠狠抽了大顺所有人一个巴掌。
现在王争远在江南,想凭一纸奏折就封个一字王,简直是异想天开。
本来这件事在山东军众人的眼里,其实和兵临北京城下的大顺军并无不同,那也应该是水到渠成,都到了这种时候了,你还犹豫个什么劲?
朝廷给王争封个宁王,山东军就能踩着台阶出兵,没准可能把大顺就此给灭了。
这下可好,崇祯皇帝把事儿都做绝了,明摆着看不起山东军,自己还拿热脸去贴什么冷屁股。
要是京师以后再出了什么事,山东方面不可能出兵勤王,那可就是自己不要脸了。
说一千道一万,就算王争丢得起这个人,山东现在摊子这么大,上下要有多少依附过来指望着改朝换代的,自然不可能再满足。
所以消息传遍南京之后,便开始不断有人劝进,想让王争仿效李自成,建立新朝,改朝开元。
请求一字王号不成这件事,是山东军和朝廷彻底决裂的开始,上下所有人都不再对这个朝廷有任何希望,一心只想着改朝换代。
不过对于这件事,王争的态度十分坚决,无论你请求的人有多少,反正就是压着不称帝,只是开始布置收取江南其他州府的计划。
时间一久了,那些劝进的声音也就少了,王争依然打着官军的旗号,布置几路兵马,堂而皇之的朝南进发。
不过在二月初,王争接到了庐州府六安州守备的文书,说是明总兵高杰率领五千多兵马在一月底来到城外,请求接受山东军的改编,入册外系。
幕僚府商议之后,本来准备直接改编了事,但王争推了幕僚府的决议,直接下令让高杰来南京,要亲自见一见。
侯爷亲自下令,幕僚府也没说的,立即发布行文,通知驻庐州府的外系兵马主将,让他派人带高杰来南京。
第五百二十一章:人杰辈出,立足南京()
六安州城下,一座营盘静静伫立在原野上。
城上满是身穿红色衣甲,手持崭新长枪的山东军外系兵士,几名什长聚在一起,一边朝对面“高”字旗号营盘指指点点,一面漏出些许不屑的表情。
驻扎在州城内的六安营,隶属于山东军外系,营官原来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千总,山东军入城后有功,被提拔为守备,麾下三千名外系兵。
要说整个庐州府境内,经过山东军改编和裁撤的原朝廷兵马总数至少要有几万人,这些兵马分成数个营驻扎在各地,级别最高的是一名有朝廷参将衔的山东军主将。
据说这名主将原来曾是巡检司的盐丁,跟着王争一步步走到今天,屡立战功,所以才得到了这么一个外放的实权差事。
几名什长好像听到什么动静,顿时放下嘴边的闲聊,正色挥手下令。
不多时,厚重的城门被下面肃立的山东军外系兵士推开,随着一阵马蹄声,三位穿戴精细盔甲的将官由南北大道,寸刻不停的纵马疾驰出城。
城外的高杰部大营,仍是一片懒懒散散的景象,几名穿着破烂红衣的官兵,手里拿着枪头都不知道飞到哪去的长枪站在墙上。
高杰是潼关之战中幸存的唯一一个还没有战死或投降大顺的总兵级别大将,原本他带着几万部众追随孙传庭与李自成决战,失败之后便一直发足狂奔。
途中逃到湖广境内的时候,他陡然间听闻孙传庭战死的消息,当即是又惊又惧,紧跟着没几日,就又传来白广恩投降李自成的消息。
高杰深知李自成和自己有夺妻之恨,投降大顺一途彻底封死,而且白广恩对自己所部动向尽知,所以不敢久留,只能继续向南狂奔。
一路上高杰不断收拢溃兵,可一昧逃跑很容易丧失军心,部下就这样不断收拢和溃散,也才勉强维持在五千多人的数量,当然了,这其中少不得大量的老弱掺杂。
现在的高杰正处于人生最低谷之时,用走投无路,入地无门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