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夺取更多被德军占领的地区。
我刚和远在城西的卡图科夫通完电话,给他下达了向西继续进军的命令后,通讯参谋递给了我一份电报,说是方面军司令部转发的。
我打开了电报,先看了下方的署名,发现居然是科涅夫。科涅夫为什么会给我发电报呢?要知道我现在可不是他的副手,没有资格帮他出谋划策。我带着疑惑读完了电报上的内容,不禁陷入了沉思。
科涅夫说他的部队已经对西里西亚地区的德军完成了合围,但由于这里是一个工业区,有着数目繁多的工厂,德军在坚固的厂房里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如果展开进攻的话,不光部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同时还会耽误不少的时间。他听自己的几个部下说,我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里向学员们介绍过如何进行巷战的理论,所以他特意向我求援,寻求一个能尽快解决战斗的办法。
我连忙让崔可夫拿来了西里西亚方向的地图,摆在桌上开始研究起对策来。据我所知,西里西亚工业区如今是德军重要的军工基地,假如我军能夺取这里,那么德军部队的武器装备就将很快面临短缺的情况。
如果科涅夫的部队对这一地区实施强攻,那么这个重要的工业区就会变为一片废墟,重要做是不明智的。因为就算我军占领了这里,不光不能利用这里的工厂,来为自己部队提供军工补给,将来还要花大力气来对这里进行重建。
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与其围歼这一地区的敌人,不如将他们从这里挤走更恰当一些。于是我起草了一份长长的电报,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到了上面,最后向科涅夫建议:“与其和德国人在这里打攻坚战,不如故意给他们留出一条通道,把他们从这一地区挤走,从而使我军获得一处可以生产武器弹药的补给基地。”
写完之后,我叫电报交给了通讯参谋,吩咐他:“参谋同志,十万火急,立即将这份电报发出去。”
我在写电报时,崔可夫正在和他派到西面的作战处长别里亚夫斯基将军通话,向他了解西郊的战斗情况。
作战处长向崔可夫报告说:“魏因鲁布将军的坦克群已前出至罗兹市西郊;第28军的部队已占领奥佐尔库夫、亚历山大鲁夫、罗多戈希;我集团军侦察分队已前出到罗兹——康斯坦丁努夫公路,敌人正在仓皇向西南方向撤退。我军俘虏了大量敌军的同时,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听筒里忽然没有了声音。崔可夫冲着话筒喊了几声,等听到重新有声音出现后,不满地说道:“作战处长同志,你的报告为什么进行到一半就停止了?”
“司令员同志,”听筒里传出了作战处长焦急的声音:“魏茵鲁布将军负伤了,刚被送回指挥部。”
“什么,魏茵鲁布负伤了?”崔可夫着急地问道:“伤到什么部位了,严重吗?”
“魏茵鲁布将军的坦克被炸毁,他的胸部被弹片打穿,军医正在为他进行紧急处理。”作战处长停顿了片刻,接着说:“我看应该尽快将他送到后方的军医院进行抢救。”
听说魏茵鲁布的生命垂危,崔可夫断然命令道:“作战处长同志,我命令立即安排救护车,将魏茵鲁布将军送往后方的医院,要派技术最好的军医陪同,明白吗?”
“明白!”作战处长响亮地回答道。
我看到崔可夫放下电话时,一脸悲愤的表情,刚想安慰他两句,忽然感觉有谁轻轻地碰了一下自己的手臂,扭头一看,原来是通讯参谋,他将一份电报递给我,小声地说:“副司令员同志,这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来的电报。”
听说是科涅夫的回电,我也顾不上安慰崔可夫,而是展开了电报,快速地浏览上面的内容。科涅夫的答复很简单:“我会为西里西亚工业区的德国人网开一面。”
看完科涅夫的答复,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如果真的把德军部队从西里西亚工业区挤走,不光可以减少部队的伤亡,同时还能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区。要不了多久,部队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就不用千里迢迢地从国内运过来了。
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解放罗兹()
我收好电报,看到普罗宁正在安慰崔可夫:“司令员同志,不要难过,这就是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有负伤甚至牺牲的可能。希望上帝保佑魏茵鲁布将军,能平安无事。”
“军事委员同志,”崔可夫表情痛楚地说道:“他是一位勇敢、诚实、具有战斗精神的指挥员。这已经是战争爆发以来,第三次负伤了。他在战争中经历了白俄罗斯西部地区至伏尔加河的战斗历程,经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考验,尔后又与我一起,从伏尔加河跨过整个乌克兰直至波兰。这样的同志受伤,使我内心异常悲痛。”
崔可夫在向普罗宁回忆他和魏茵鲁布相处的点点滴滴时,我的心里也在暗想,我从来到这个时代后,也曾经多次负伤,特别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时,如果不是我的运气好,只要德军的刺刀再低那么两寸,就可以把我扎一个透心凉。
想到自己看到的苏军阵亡将军名单里,没有见过魏茵鲁布这个命令,便学着普罗宁一样安慰崔可夫说:“放心吧,崔可夫将军。就像军事委员同志所说的那样,上帝一定会保佑魏茵鲁布将军,让他平安无事的。”
崔可夫的情绪趋于稳定时,我拿起他放在一旁的战报看了看,发现德军在城里的抵抗并不坚决。而城市西郊的战斗之所以异常激烈,导致指挥装甲部队的魏茵鲁布受伤,完全是德军狗急跳墙,在那个方向拼命突围的缘故。如今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已经继续向西推进了,如果要想消灭德军在西郊的部队,就只能将附近的坦克第11军和第9军投入战斗,以达到尽快摧毁德军的目地。
想到这里,我让通讯参谋以我的名义,分别给坦克第11和第9军的两个坦克军军长发报,让他们立即投入对罗兹的进攻。
光有坦克部队还不行,还必须有空军的配合,于是我又给朱可夫发去了电报,请求他派出空军支援我们对罗兹的进攻。为了防止空军找不到攻击目标,我还请求朱可夫让空军指挥员和崔可夫的司令部建立联系,以便能在地面部队的指引下,攻击那些重要的目标。
坦克第11和第9军的部队,直到下午五点才赶到罗兹城郊。此时,空军第16和第18两个集团军派出的飞机,已完成了对德军重要防御目标的轰炸。面对被摧毁的德军方向,两个坦克军的坦克,气势汹汹地撞开了摆在路口的障碍物,然后摆出了受阅的队形,沿着宽敞的街道浩浩荡荡地朝着市中心开去。
晚上七点,崔可夫接到了作战处长的电话,对方激动地向他报告说:“司令员同志,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的部队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城市。残余的德军部队,已经被我们压缩在城西的狭小地带,相信在明天天亮以前,我们就能解决这股敌人。”
“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听到这个好消息,崔可夫顿时喜出望外,他连声叫好地说:“作战处长同志,请你向指战员们转达我对他们的谢意,同时再告诉他们,现在正是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肃清城内的敌人。”
我看到崔可夫说完这几句话之后,打算挂电话,连忙叫住了他:“崔可夫将军,请等一等,我想和作战处长说几句。”
虽然崔可夫不知道我要对他的部下说什么,但还是将话筒递到了我的手里。我对着话筒说道:“作战处长同志,首先我向您表示祝贺,祝贺你们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接下来,我要和你谈的是,你们不光要打军事仗,还需要学会打政治仗。从今天的战斗情况看,德军的抵抗意志并不是很坚强,他们之所以迟迟没有被消灭,是因为他们企图从我们的包围圈里逃出去,所以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你们除了要派部队继续进攻外,还要派出懂德语的战士,冲那些躲在工事或者建筑物里的德军官兵喊话,呼吁他们放下武器出来向我们投降,我们一定会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等战争一结束,就会送他们回家和亲人团聚。”
“明白了,方面军副司令员同志。”作战处长在听完我的话以后,立即表态说:“我会立即安排懂德语的战士向还在负隅顽抗的敌人喊话,争取让他们早点放下武器投降。”
占领了大半个罗兹城,固然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接下来传来的喜讯,就让崔可夫喜极而泣。还在后方的参谋长弗拉基米罗夫少将打来电话,向崔可夫报告:“司令员同志,我如今正在军医院里看望魏茵鲁布将军。”
听参谋长说自己正在军医院里探视魏茵鲁布,崔可夫的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他用因为紧张而有些变调的声音问道:“他的伤势现在怎么样了?”
“手术刚刚结束,”弗拉基米罗夫回答说:“据军医说,手术很成功,胸口的弹片已经全部取出来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魏茵鲁布同志会在今晚或者明天清晨醒过来。只要在医院里养上一两个月,他就能活蹦乱跳地出院了。”
“谢谢,谢谢你,参谋长同志。”听说魏茵鲁布已经脱离危险,崔可夫的眼眶湿润了,他对着话筒说道:“我希望你每天能向汇报一次魏茵鲁布的伤势情况。”
“明白了,司令员同志,我会每天向您汇报的。”参谋长在说完这句话以后,试探地问:“罗兹城拿下来了吗?”
“暂时还没有。”崔可夫信心十足地说:“不过城市的大多数地区已经被我军占领,相信在明天天亮以前,我们就能占领整座城市。”
罗兹城内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夜。被压缩在城西的德军,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终于停止了抵抗。他们打出了白旗之后,高举着双手从自己的藏身之处走出来,向围在四周的我军投降。
罗兹城在1月5日的清晨,被我军解放了。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向波兹南挺进()
在得知罗兹城解放的消息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朱可夫发报,将解放罗兹城的喜讯报告了他。由于知道朱可夫的电报一时半会儿来不了,我便兴高采烈地跟在崔可夫去参加入城仪式。
我们所乘坐的汽车,贴着以急行军速度进入罗兹城的步兵长龙,驶进了城里。一进入城市,我就看到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人们的脸上挂着喜悦的表情,冲着从他们面前经过的部队欢呼着。街道两侧的屋顶、阳台和窗户上,到处都飘扬着苏联和波兰的国旗。
看到这种场景,崔可夫不禁感慨地说:“丽达,自从我们的部队进入波兰以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波兰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站在街道的两侧欢迎我们。”
崔可夫的话让我感到很意外,毕竟我们的军队进入波兰境内已经有半年之久,夺取的城市也不少了,怎么可能没有群众组织起来,上街去欢迎我们的部队入城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好奇地问道:“崔可夫将军,难道你们解放卢布林的时候,也没有受到群众的欢迎吗?”
“没有,”普罗宁很果断地回答说:“当我军进入卢布林的时候,波兰人民对我们都表现得很冷漠,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