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纪元1912-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董事长,若是建立武装警察,只怕会引起。”

    武装警察,或许这挂了一个名字,但是这个消息若是被外人知道之后,肯定还是会加以关注,毕竟这陇海铁路若是筑成了,可是有近三万铁路警察,现在若是多出了武装警察,而且董事长还直接挑明那武装警察就是轻步兵。

    “引起什么?”

    摇着头,李子诚转了一下手中的钢笔,并呵呵的笑了起来。

    “是不是引起中央的不满或者猜疑?眼睛和耳朵,只要他们有眼睛和耳朵,就能听到,也能看到,所以武装警察肯定瞒不住中央政府,我也没打算去瞒!”

    “我知道,银子会创造奇迹,”

    董事长的回答,让韩武添想当的回答道,在他看来,最终董事长肯定会用银子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有一些事情,却不是银子能解决的。

    “银子?”

    摇摇头。

    “银子并不是万能的,您知道有比银子更具力量的东西吗?”

    回到桌前,李子诚看着面前的韩武添,坐到椅上。

    “我想现在,连云港并没有!”

    韩武添如实的话说道。

    “那么您应当知道在别的地方有更具力量的东西!”

    盯视着韩武添,见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子诚才开口说道

    “所以,我们才要拥有一些,比银子更具力量的东西!”

    “董事长,”

    沉默片刻,在心下反复权衡之后韩武添才开口说道。

    “我一个人办不来!”

    “银子,我来出,人你去找!”

    一句话,李子诚把事情都甩给了韩武添,这武装警察可是自己保命的东西。

    “那武装警察武器”

    “公司来制造!”

    武装警察使用的武器自然是由公司来制造,在那些钢桶内可是存放着大量的武器图纸,如果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有浪费资源之嫌。

    “p38、k98k、m40、mg42、”

    在韩武添离开办公室后,李子诚便开始翻阅着已经武器名录,这些武器技术资料和图纸已经翻译出了一部分。

    “光有这些轻武器还不够,还得有大炮三四型80公厘迫击炮、四二型一百二十公里迫击炮、咦?z36山炮”

    正在盘算着武装警察部队使用什么武器的时候,办公室的门敲响了。

    “请进!”

    “董事长,陇海时报的黄先生来了!”

    “哦!请他进来,”

    一听是黄远声,李子诚便把桌面上的文件夹一合放入抽屉中。

    “李先生!”

    进入办公室,黄远生的问候时,语气显得很是淡然,全没有见“老板”的自觉,对此,李子诚却只是一笑,把这位信奉“自由主义”的黄大记者接到连云港主持创办陇海时报是自己的主意。

    自从第一次看过黄远生的远生通讯之后,自己就盯上了这位全国知名的名记者,他和许多自由主义者一样,非常迷恋法制,从公司收集的远生通讯的旧稿中能看出来,在辛亥之后他万分渴望推翻皇权统治之后的中华民国能效法欧美尽快建立法制秩序,从而逐步实现他心中梦寐以求的自由主义理想。

    在连云港一系规章制度出台之后,他先后在发了几篇远生通讯支持连云港的法制尝试,但最让人惊讶的却是他的远生通讯对未来时事的预料。

    去年6月的政界小风潮零记报道裁军问题的同时还透露出萌芽状态的问题,“恐怕大总统要做皇帝”,年初对宋教仁主持国民党选择时又作出“孙宋不合,恐将引党争大祸”的论断,

    但自己之所以选择他主持创办陇海时报,并不是因为这些,除去想借他的名声之外,却是和他的政治信仰有关系,他反对“党争”,在内心里极端鄙视“党派之见”,曾发誓要做一个“超越党派”的清洁知识分子。他在铸党论中认为:“共和最大的危险在于政党政治,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党争不息。”但他又相信解决党争的办法是威权统治,这样一来,他竟陷入了悖论式的人生抉择中——即信仰法治下自由,又相信权力下的法治。

    而他的这种自相矛盾却恰恰正中自己的胃口,同样也中连云港的胃口,而这才是自己邀请他来连云港创办陇海时报的真正原因。

    “远庸,坐,有什么事吗?”

    说着话,李子诚又说道。

    “嗯,是经费,还是设备?如果是经费的话,我给会议课打个电话,如果报社还需要什么设备的话,你上一份报告就行了,虽说当时我请你来的时候,曾说过”

    这时黄远生却是默不作声的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新闻稿,那新闻稿是李勤幕写,然后递给李子诚。

    “致远,这是真的吗?”

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 
第144章弱国之大国民(第一更!求月**!)

    “致远,这是真的吗?”。。。。。读看看网请记住我

    看着李子诚,问出这句话的时候,黄远生的眉头微皱着,在某种程度上,他对眼前的李子诚充满了好感,并不是因为他出资三十万元供自己创办陇海时报,而是因为两人在某些信仰上的相近。

    他尊重眼前的李致远,否则也不会在警察局证实这个消息之后,在表之前特意来这个办公室打个招呼。

    “嗯”

    扫了一下这新闻稿,看着新闻稿件中提到的那些字眼,李子诚抬头看着黄远生。

    “是真的”

    这是事实,而且自己也没有隐瞒他人的意思。

    “不过这报道上的几个帽子,扣的有点大啊”

    笑着李子诚无奈的耸耸肩膀,这黄远生和未来的陇海时报就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伤敌,但也有可能伤自己。

    舆论不需要导向,传播的言论、自由的声音,自己之所以创办陇海时报除去需要一份报纸为陇海张目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新闻媒体甩开膀子自由行使其舆论监督之职,一份报纸比一千间法庭更能保证社会的公正正义。

    尽管反之“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为可怕。”,但在另一方不要畏惧于众人的批评和反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黑夜越黑,星星就要越亮,而坏人的横行正是源于好人的沉默;正因如此,才需要自由的舆论给予监督,对于*和陇海而言,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自由之言论,舆论将会是*的一张保护伞,自己可以去引导广播为公司的利益报务,但是这张报纸嘛还是自由一点的好,只有如此才能保护*。

    “陇海铁路警察厅,为什么多出了一个武装警察部,而这个武装警察部又是干什么的?”

    接连几个问题,从黄远生的口中问出,在初看到李勤幕那陇海欲建武装警察的新闻稿之后,他也是同样一惊,最后他在警察厅的确看到了“武装警察部”这个机构,尽管只是刚刚挂牌,甚至连个办公人员都没有。

    或许其它人很难从武装警察这四个字上看到什么,但黄远生还是能觉察到,这武装警察或许就是换个名称的军队,否则根本就没有必要用这个特殊的名称。。。读看看网。dukankan。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防匪”

    轻吐出两字,看一眼黄远生,李子诚又解释道。。。

    “随着铁路征地和施工即将进入河南省,河南省民间的红枪会、土匪,都有可能对铁路筑建造成影响,建立一支千人左右的武装警察,目的就是在于保护铁路筑建的顺利”

    “防匪”

    似嘲的轻言一声,黄远生看着李子诚,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什么来,可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的异色。

    “拿手枪的警察,是打不过土匪的,远庸,你知道,自从这陇海铁路开建,中央对陇海可谓是厚爱有啊”

    嘲一声,李子诚无奈的摇头叹口气。

    “铁路沿线的治安具仰赖铁路警察,而仅依靠铁路警察却能无法保护铁路施工和未来铁路线之安全,所以,建立一支武装警察部队,是有必要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威慑,无非是告诉那些土匪,如果他们敢于骚扰铁路的话,就会付出较为惨重的代价,当然,这支武装警察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驻于各车站。”

    接着李子诚又是一笑,认真的看着黄远生说道。

    “怎么远庸,你不会是怀疑我想造反”

    这句反问,只让黄远生一愣,他愣了好一会,才说道。

    “这总让人怀疑,致远,如果被有心人利用的话,会给你带来麻烦的”

    黄远生的语气中带着一种坦护之意。

    “麻烦”

    无奈的一声长叹,李子诚神色变得极为无奈。

    “打从*得到了这陇海铁路筑路权,这麻烦事就没少过,中央防我、地方不提了,在中国,想办点事情,就一个字,难”

    顺着黄远生的话,李子诚大倒起了苦水来。

    “可难,又能怎么办?咱在咱们好不容易共和了,有了一个大环境,再麻烦事情总是要做的,空谈误国,政客们可以去争、可以去说,但是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其它的我没想过,可我就想利用这好不容易争下来的一些陇海线的特权,借着这一番小天地,好好的做好文章,扬一下实业”。

    从抽屉中取出一份陇海铁路未来五年展规划,这是李子诚第一次展示给黄远生看。

    “远庸,你看,陇海铁路横跨江苏、河南、陕西、甘肃,皖北支线又入皖北,全线总长过2200公里,具为中国内陆,致远我没旁的念头,只想着,能利用这陇海铁路,把一座座工厂建起来,我的钱不够,就把地空出来,邀请那些愿意来这创业的人一共努力,这样,而铁路和连云港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缓声解释着自己的设想时,李子诚一直注意观察着黄远生的神色变化。

    “这皖北支线连接煤矿、铁矿,连云港五厂建成,便可以为铁路沿线工业提供设备,三年筑路,五年以后中国落后之内陆势必大变样到那时,每一个车站,都将是一座工业城,到那时,国之面貌必可大改观啊自可出现一个工业之大中国”

    此时黄远生看着那一个个存在于路线地图上的车站,整个人在听到那工业之大中国时,不禁惊讶的望着李子诚。

    “经历了满清两百六十余年奴役之后,远落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尽管现在我们民族匡复了,可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好似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会被风暴吞噬,两百六十余年的奴役、近代以来列强凌晨,使得不知多少人有着身为弱国子民的自卑,他们沉醉于愤世嫉谷、颓废感伤之中,这难道就可以救国图存吗?”。

    道出这番话时,李子诚没来由的一阵感伤,弱国子民的自卑现在是,未来又何尝不是所谓的崇洋媚外之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弱国子民自卑的表现。

    “多少年来,咱们中国人之所以想当然地默认了“先有大国,再有大国公民”的逻辑,却鲜有对这套莫名其妙的逻辑逆向加以思考:如果不是先有无数个心怀“大国公民”理想的个体,那么由人们共同构建一个所谓“大国”的浩大工程,又何从谈起?”

    李子诚的反问让黄远声整个人沉默着、思考着,在望着李子诚的时候,整个人的神情变得极为复杂,在这一瞬间,眼前的这个只有二十二岁的年青人,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似乎生了一些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