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眼下刚刚与杨璟说合起来,阮文雄也不好发作,与张长陵见过之后,又见得旁边还有一个脸色难看的文官,不由问道。
“杨侯爷,不知这位是?”
杨璟心中暗笑,故意拍了拍额头道:“瞧我,只顾着打仗的事情,竟忘了介绍了。”
“这位是我大宋皇帝的股肱重臣,国舅爷贾似道贾总督军大人!”
阮文雄历经李朝和陈朝,又手握重兵,对大宋的军制也是有所了解的,都听说大宋是文强武弱,即便是出征,都是文官监军,武将说话从来做不得数。
如今见得贾似道老老实实,敢怒不敢言,被杨璟压得死死的,再想起适才与杨璟的交锋,阮文雄终于是有些相信侬池高带回来的情报了。
“这杨璟果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就是不知道打仗如何了。。。”
贾似道受了杨璟的气,又看不起阮文雄这样的蛮夷官员,自然没什么好脸色,但他身为文官之首,必须要在蛮夷小国彰显大宋的天国威仪和礼教,只能强忍着心中怒气,故作大度地敷衍起来。
张长陵发下命令,让大军安营扎寨,阮文雄又让人送上犒军的牛羊和粮米瓜果等等,场面顿时热火朝天。
这安营扎寨最是考验军纪,阮文雄也终于见识到何谓令行禁止,这有条有理的行动,与散兵游勇一般的安南士卒相比,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若只是杨璟故作排场,挑选部分人出来作秀,以此来震慑阮文雄也便罢了,可阮文雄所见之处,军士虽然满脸疲惫,但眼中满是亢奋的战意与斗志,一举一动都有板有眼循规蹈矩,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再看大军前头,竟然还有一支数千人的壮族蛮兵,阮文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因为他深知这些蛮兵有多难缠,他们时常骚扰大宋边境,最让他们头疼的便是这些壮族蛮兵,此时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然而杨璟似乎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竟然拉着阮文雄,与江满渔等头人见了一面!
杨璟自然不是为了让他们套交情,寒暄了几句,便转入了正题,朝阮文雄道。
“太尉,早先本帅跟你约定过,一应军需用度,必须由你们来提供,其实我朝富足,军粮倒是不虞短缺,之所以提这么一茬,其实是有个事情需要太尉帮忙。”
阮文雄不由警惕起来,开口就要拒绝,杨璟可没给他这个机会,指着一名蛮兵道。
“就这弟兄身上的藤甲,我希望太尉帮我准备一些。”
阮文雄不由松了一口气,安南这边也都是藤甲藤牌,这些藤蔓在别处是稀罕东西,在安南这种丛林之地,却遍地都是,安南的工匠对于制造藤甲藤盾也是熟门熟路,各地更是有着不少库存。
“侯爷想要多少?”
“最起码人手一套吧。”
阮文雄:“。。。。。。”
第758章 蒙古大军窘迫境地()
升龙也就是陈朝的都城,唐时安南为交州,设置了安南都护府,在交州修筑城池,作为安南都护府的驻地。
这城池乃是升龙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唤紫城,而后又改称罗城、大罗城,所以交州又称为罗城。
到了南宋年,李朝的太祖李公蕴也是个夜郎自大的人,认为大罗城位居天下中心,物产丰富,往来繁华,便将大越国的国都迁到了大罗城。
李公蕴也玩起了祥瑞那一套,当时的说法是,他抵达大罗城的时候,正好看见一条黄龙腾空而起,扶摇直上九重天。
李太祖认为这是吉兆和天意,便照着这祥瑞,将大罗城改称为“升龙”。
如今陈朝取代了李朝,但国都仍旧是升龙,就如同陈守度下令让姓李的人都改姓阮一般,为了抹除李朝的痕迹,他也将升龙改成了“龙渊城”。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要紧,龙渊城衔接南北,交通很是发达,物产也比较丰富,是以这个国都一直保持着强盛兴旺的繁华景象。
龙渊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国主和王后等居住的禁城,而后是皇帝和朝臣办公所用的皇城,往外才是集合了街市和居民区的京城。
这龙渊城的雏形乃是公元前的古螺城,真正开始大规模修建,是唐朝设置安南都护府之时,所以整座城池其实都是汉制。
就如同安南人和古朝鲜人一样,因为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无论是文字还是科举制度或者是上流社会的风尚潮流,都是紧跟中原汉学脚步的。
安南人的官方文字是汉字,不过他们的语言并非汉语,推行儒学,朝廷也设立科举取士制度,到了十五世纪左右,他们借助汉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也就是“喃字”。
至于现今越南人所用的文字,则是十七世纪的时候,法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为基础,添加了几个新字母,并用音调符号来辅助,才形成的文字。
闲话也不多提,只说这龙渊城乃是陈朝的中心,如今却成了蒙古人眼中的肥肉,久攻不下的蒙古大军早已红了眼,疯狂地展开着争夺!
陈?这个国主只是个傀儡,但因为李朝的末代女王李昭皇是他的妻子,将王位禅让给了他,他也算是名正言顺,叔父陈守度只好暗中操控国柄,却是不敢明面篡夺王位。
陈?本来就懦弱,如今大难临头,哪里还有什么主意,完全就靠着陈守度在支撑着大局,至于降宋还是降蒙,自然也是陈守度在拿主意。
莫看蒙古人征伐天下无往不利,他们的铁骑在安南这种丛林里头根本就不起一丁点作用,因为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根本就没有平原可供驰骋。
便连他们驰名天下的箭术,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这里地形并不开阔,都是茂密的丛林,他们无法展开队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旁边钻出几个蛮兵来,割开士兵的喉咙,而后又如同鬼魅一般消失。
蒙古人比宋人居住得更加靠北,他们习惯了寒冷的天气,到了湿热的南方来,生病比宋人更加严重。
宋人这边还有杨璟给他们救治,用各种方法保持他们的健康和体力,斗志仍旧旺盛,战斗力仍旧强劲。
可蒙古人的医术比较落后,而且医术并没有太多的针对性,对南方的水土不服以及疟疾等病症,根本就无从下手,也无药可医。
从进入安南以来,他们病倒在路上的人,比死在战场上的不知多了几倍,敌人的面儿都没碰着,就倒下了一大片。
忽必烈也是心急了些,本以为安南这种小国,连大理都不如,大理都已经被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征服了,安南还不得纳头便降?
只是事情出乎了他的预料,安南人并未投降,而是选择了顽抗到底,忽必烈总不能半途而废,就像输了一大半的赌徒,不把赌本捞回来,谁甘心拍屁股走人?
这种事情也如同那个不甘心的赌徒一般,越是不甘心,便陷得越深,损失也就越重,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只要不输光,都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了。
阮文雄领着几千人突围,忽必烈一直小心防备着大后方,可阮文雄迟迟不来解围,他便知道阮文雄是搬救兵去了。
至于向谁请求增援,也并非很难猜测的事情,大宋与安南一衣带水,又曾经是安南的宗主国,无论是名分上还是利益上,大宋都应该出兵增援。
哪怕安南曾经无数次侵扰大宋边境,只要大宋的官员还有脑子,为了大局着想,都该接受安南的求援。
忽必烈认为大宋必定会施以援手,好歹也会假意出兵,震慑一番也是好的,至于大宋会派出多少兵马,他也不敢肯定。
到了这一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哪怕拼光最后一个士兵,也必须坚持到底。
想要集中精力来对付援兵,就必须尽快拿下龙渊城,否则届时腹背受敌,麻烦可就大了!
龙渊城虽然规模不小,但比大理还是稍微弱了一些,城池并不算太过易守难攻,主要是城池外围就是水田和密林这种地形,数万大军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什么阵型了。
至于攻城器械之类的,周遭虽然树林很多,但进入树林的危险性很大,打造这些器械也是极其费时费力。
不过他们失去了战马骑射的优势,只能老老实实打攻坚战,虽然时间紧迫了一些,但他们还是造出了不少攻城器械。
相对于女真人而言,蒙古人更善于学习,他们比女真人更大胆地去驱使异族人,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蒙古人善于学习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驭人之术!
蒙古人是极其顽固的一个民族,所以他们才是接受汉化最薄弱的一个朝代,终其一朝都没有使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汉人官员的地位也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高。
但他们沿途抓了不少俘虏,便利用这些俘虏来带路以及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即便到了攻城的节骨眼,蒙古人的士兵仍旧没有亲自上阵,因为他们有大理的士兵当炮灰!
大理的士兵打没了,还有新附军,新附军打没了,还有汉军,连汉军都打没了,蒙古的亲军才亲自上阵去拼命。
从这一点上来说,忽必烈是极其明智的,因为攻城之前就已经损失惨重,攻城之后损失更大!
正如前番所言,安南是个全民皆兵的地方,这里民风彪悍,只要丢给他一柄竹枪,他就能够杀人!
好不容易攻破了外城,忽必烈这边已经伤亡过半,疫情在军营里头爆发开来,可战之兵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而且这个速度是越来越快!
“必须尽早攻下龙渊,否则所有的一切可都没了!”
忽必烈正当壮年,无论智慧还是精力,都处于巅峰时期,少了一些青涩,多了沉稳,正是蒙古人的黄金年龄,也是建功立业最好的年岁!
然而龙渊城的抵抗力度实在有些超乎想象,蒙古人这边几次三番登上城池,又三番几次被击退回来,士气越发低迷,军心越是不稳,连将领们都开始打起退堂鼓了!
对于这些将领们而言,安南是个贫瘠蛮荒之地,根本就没什么好处可捞,便是这里的女人,也都又黑又矮又瘦,让人提不起任何兴致来。
他们都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强盗和屠夫,无利可图的事情,他们并没有什么心思去做,如此一来,出征前的战斗激情也就渐渐消退了。
与西征不同的是,往西虽然也充满了未知,但西方充满了各种诱惑,有无数的财宝和美人,有无数新鲜的玩意儿。
而安南这里没有财富,未知的只有恐惧,只有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毒蛇猛兽,只有那些看起来娇艳欲滴实则穿肠剐肚的剧毒植物和花果。
这里的蚊子比苍蝇还大,而且还有毒,连癞蛤蟆都有剧毒,一个不小心踩入泥沼之中,眨眼间便被吞噬,连呼叫都来不及。
更让人恶心的是遍地都是的蚂蟥,无论水蚂蟥还是山蚂蟥,只要沾上了就很难让它们松口,想要强行扯下来,常常需要用刀来刮,否则会连皮一起扯下来。
那个时代可没有内裤这种东西,蚂蟥和小蛇之类的东西,会从他们的衣物,从他们隐秘的孔洞钻入他们的体内,慢慢啃噬他们的肚肠,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难得终于来到了国都龙渊城,士兵们也想早早打完收工,可安南人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