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了灵县城下,只见城头上“刘”、“孙”两面大旗飘舞,更有部分穿着刘备军中所分甲胄样式的士卒,站在城楼处观望。简雍这才有些个安心,不过他还是没有站出来替换那罗壑。
简雍心想,反正我与那孙乾是莫逆之交,些许冒犯他也不会放在心上,等见了他再和他置酒赔罪吧。现在直接说出来,反而让那灵县守军对自己肚量有所猜测,还以为自己胆小怕事呢。
灵县城门大开,有鼻子灵的还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以及美酒那浓郁的香气。就连一向自控力极强的简雍也开始流口水了,更别提那些普通士卒了。被王双烧毁辎重后,士兵们饿着肚子赶了这么多路,早就已经饿坏了。
“简雍”也不多言,带着一千名衣甲齐备的前军就进了城门,把那真正的简雍甩在了后面。还没等简雍笑骂他一下,就听咚地一声巨响,那城楼处突然落下一扇铁门,将“简雍”他们困在了城中。
正听城楼上有人大笑:“简雍简宪和,来的何其迟也!”
那“简雍”大吃一惊,好不容易勒住战马,疾声问道:“城上何人,你们不是孙乾大人的部将吗?”
就见城楼正中有个将军放声大笑:“末将李乾,不是孙乾,见过糊涂的简雍简将军!”
李乾?那不是曹操军中大将李典的父亲吗,据说也是一名大将,不料今天居然被他伏击了。“简雍”撇了下嘴:“我糊涂?呵呵,李乾李将军,你搞错了吧,简雍大人还在城外呢,末将可是牙将罗壑,您老糊涂了吧!”
什么,李乾吃了一惊,简雍这个老狐狸,居然被他糊弄住了,早知道再等一会发动了,现在只困住这一千人,真是得不偿失。他气愤地一拍那瓮城的城墙,大声下令:“放箭!”
箭下如雨,将正在寻找出口的罗壑所部射倒了一大片,罗壑连忙举起自己的护身圆盾,挡在了头上。他一边小心观察,一边大声下令:“结阵待援,结阵待援!”
听到命令后,他的部下纷纷举起手中的木盾,挡在了周围。但是瓮城独特的设计,让守军可以从四面一起射箭,城下的士兵们挡得住这支弩箭,挡不住那支弩箭,纷纷倒地。只有那些衣甲齐备的简雍亲卫们,才能凭借衣甲挡得大多数箭矢,忍着伤痛结成一个小小的圆阵。
城头上刘延大声下令:“扔礌石滚木!”
城墙上的士兵听到命令,几个人一伙,合力将准备好的礌石滚木抛了下来,就听铛铛铛巨响,城下罗壑他们受不了这巨大的撞击,盾阵为之一溃。他们还没来得及弥补缺口,就被城墙上的曹军士兵一一射中,无奈地倒在了地上。
城外简雍听到城中不时响起的惨叫声,情知中计,他大声下令:“全军攻城!”催促士兵们立即攀城攻击。灵县位于河畔,为了建筑安全,城墙采用了一定的斜面,比正常城墙的构建要平稳许多。士兵们可以从城下,攀着斜面冲上来,不过这一过程中守军也不是吃醋的,滚石檑木不要钱般往下丢。
简雍倒不是为了救援深陷瓮城之中的罗壑等人,他是迫不得已,王双的夜袭烧毁了军中所有的存粮,如果不打下这灵县,军中就要断粮了。此处距离荏平只有八十里路,但是看这情形,曹军肯定对孙乾那里也采取了行动,要不然他们的主将怎么会对孙乾这么熟悉。
别人不清楚孙乾所部的实力,以为他有一万五千精锐实力雄厚,但是简雍知道,孙乾其实是个纸老虎!他手下仅有五千正规军,剩下的一万多人都是强征来的民夫,万一有变,囤积在荏平的军粮可就全毁了。
简雍必须拿下灵县,利用此处的粮秣满足部队的需求,然后以战斗状态进驻荏平与孙乾回合。八十里路说起来不多,但是对军中有大量伤病员的关家军来说,却是得走上个两天。没有粮秣供给,那饿着肚子的军队战斗力将急剧下降,他们如果再赶赴荏平的路上被曹军缠住,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简雍的第一次冲锋,便派上了一万士兵。士兵们呐喊着攀着城砖往上冲,不时有人被滚石檑木砸了下来,筋骨寸断一命呜呼,可是剩下的还在继续攀登着。关家军毕竟人多势众,弓箭手牢牢地压制住城上的守军,为攻击部队清扫出一个个攻击缺口来。士兵们从弓箭手打出的缺口处攀上城头,向守军冲去。
此时情况危急,李乾、刘延、王双全都披挂上阵,亲自参加到堵缺口的战斗中来。他们虽然武艺高强,指挥能力强,但是实力差距毕竟太大了,逐渐抵挡不住关家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在给关家军大量杀伤后,为了避免出现全军覆灭的现象,李乾等人被迫带着二千多名残兵主动离开。简雍没有追击,他虽然成功地消灭了八千多名曹军士兵,但是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两万多名士兵战死,剩下的几乎个个受伤。
在从平原城下撤军时,简雍手下有七万人马,其中有关家军、刘家军攻击四万七千人,仆从军士兵两万三千人。等到攻破灵县以后,简雍手下能动弹的只剩下三万多人,关家军虽然表面上胜了,但是实际上已经大败!
不久简雍就为自己没有及时追击而追悔不已,他很快得到消息,撤离的李乾等人会合负责阻击的李典所部,在荏平大败孙乾。孙乾战死,荏平被曹军攻克,简雍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恸,吐血逾升!
而手臂受伤的李乾,领着刘延、王双,还有立下战功的儿子李典,高高兴兴地率部撤往博平,与曹铄顺利会师。此时曹铄手中足有八千士卒,他的下一步会在哪里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44章 曹操遇刺(一)()
早在曹铄率军前往青州的时候,曹操也不甘寂寞,率领大军对袁尚展开了攻击。袁尚自知不敌,命令审配留守邺城,自己退守冀州中部重镇信都,招募士兵,组建新军。
审配接到命令后,立即在邺城实行戒严,严禁百姓随意出入,并下令士兵们多多准备守城器械,坚守城池。
邺城自古就是冀州数一数二的城防要地,自从袁绍取得冀州统治权以来,邺城的城防工事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大黄弩数以百计,弩箭仓库十数个,其余兵甲无数。不过邺城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粮食储存不够。
原先官渡大战时,曹铄麾下庞德率兵潜入冀州,烧毁各地粮仓。袁绍为了保证前线的供给,命令审配将邺城存粮暂时运往前线,日后再以冀州各地交上来的秋粮补上。不料官渡之战,袁军大败,袁尚与袁谭争权夺利,哪顾得上补充存粮,邺城的粮仓里粮食尚不及过去的一半。
审配虽然足智多谋,但是面对这一情况他也无可奈何,只好下令从赵国、广平郡紧急调拨粮食。为了坚定士兵们的守城意志,审配还下令将城中将士的家眷送往信都,一方面可让她们免受战火的袭扰,另一方面也可以家眷为质,逼迫将士继续为袁氏卖命。
曹操以张飞为前锋,迅速击破袁军在漳河一带的防御,顺利抵达邺城城下。此次出征,曹操留夏侯惇率部屯守黄河南岸,调集张飞、夏侯渊、于禁、徐晃四大猛将,一同出征。
来到邺城城下后,曹操命令堆积土山,将投石机运至土山之上,对邺城发动猛攻。曹军装备的投石机虽然不如并州的改进型号威力大,但是在承平已久的邺城,也发挥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呼啸的飞石,将邺城城头砸成了人间地狱,但是城头上坚固的城垛与城楼保护了守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军投石机的攻势。安放在城楼上的大黄弩和盗版投石车,不停地骚扰土山上的曹军,它们虽然射程较近,但是利用所处的高度也使得射程相对较远,与曹军投石车不分日夜地展开了对攻。
曹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于禁的建议下,曹军展开了地道工事,企图挖进城中展开突袭,或者将城墙挖塌。不过曹操、于禁等人没有想到邺城城墙厚实,单靠人力很难挖透。
再说了,邺城的护城河又宽又深,等到曹军士兵们废了好大的劲终于挖到河边时,却不慎挖通了护城河。河水鱼贯而入,将挖掘隧道的士兵们悉数淹死。
见此情况,于禁自然不会甘心,派遣自己的亲信部曲往深处挖去,他们好不容易挖到护城河底下,但是他们的运气也到头了。河水的压力岂是薄薄的土层所能抵挡的,河水一举压塌隧道,将于禁的几十名卫士都埋到了河床底下。要不是于禁跑得快,连他也不能幸免。
审配见状大笑,挑选了五十名大嗓门的兵士,在城楼上整日辱骂曹操,企图激怒曹操让他强行攻城。
曹军上下气愤异常,但是没有曹操的军令,谁都不敢妄动。曹操知道审配这是想激怒自己,以便利用邺城完善的城防工事大量杀伤攻城的士兵,他好不容易才压制住自己的火气,命令审耀、审光写了两封情真意切的劝降信,意图打动审配(审配的两个儿子,在延津被俘,投靠曹军)。
信一写好,曹操先拿了过来,自己看了一下。这劝降信写得情真意切,随便找个人也能够打动他。于是曹操命令审耀化装成溃兵,携带两封书信,混进了邺城。
审耀刚刚入城,就被负责甄别的袁军官吏识别出来,交给了审配。审配看到自己久违的儿子放声大哭,他还以为审耀投降是曹操自己放出的谣言,故意瓦解军心。一直以为两子皆亡的他,无数个夜里背着人偷偷哭泣。
看完劝降信后审配皱紧了眉头,审耀见四周无人,于是小声问道:“父亲可是有为难之处,曹大人说了,只要你将城中一门守军借故调开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公然投降。曹军入城后必定秋毫无犯,而且曹大人承诺您仍将担任冀州治中别驾一职,还将破格提拔我为魏郡太守,任命弟弟为阳平郡太守。这样丰厚的条件,可见曹大人对您的重视程度!”
“治中从事、魏郡太守、阳平郡太守?”审配疑惑地重复了一遍,两个眼睛紧盯着审耀。
审耀有些受不了父亲的眼神,他连连点头,借机低下头来,对审配说道:“父亲,您还犹豫什么啊,这么好的条件,您还不答应,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那袁绍早就死了,袁尚袁谭内斗不止,袁熙碌碌无为,被曹铄派到雁门郡附近的马超打得连连败退,袁氏一家算是完了。咱们还是借此机会,多立下点功劳,趁机在曹大人那里谋求一个高位吧!”
审配狠狠瞪了审耀一眼,大声说道:“耀儿,这是你的心里话?曹大人,曹大人?一个太守的位置就把你给收买了,当年可是袁绍大人亲自给你举孝廉的!”
审耀撇了撇嘴,“父亲,识时务者为俊杰!袁绍对您有什么重要的地方,还不是照样申斥您吗?当日在延津,袁绍还不是将您发配到了邺城,却把我和二弟强行留了下来(详情见第四卷第五十三章)。父亲,不要再迟疑下去了,您必须早做决定!”
“是啊,该早做决定了!”审配点了点头,大声招呼道:“来人啊,将这个卖主求荣的审耀抓起来!”
在厅外守候的卫士们立即冲了过来,将审耀按倒在地。审耀一边挣扎,一边疑惑地喊道:“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