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跟随曹操-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神恍惚的袁绍在谋士们的簇拥下仓皇逃窜,为了尽快撤离战场,袁绍的八百名大戟士更是向自己的袍泽挥动了屠刀。大戟士本有一千人,前段时间拨出二百人与先登营余部合并,结果悉数战死。这次他们倒是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硬是从七万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到了黄河北岸。

    这个时候,镇守在黎阳的蒋义渠亲自操舟前来迎接。袁绍看着这艘小舟,看看身边注定被抛弃的士兵们,再次吐血,昏迷不醒。一旁的逢纪、郭图连忙扶住了袁绍,将他搀进了舟中,然后不等落后的沮授上船,立即催动士兵划船北渡。

    这两个人,一个是运输总管行军司马兼护军(逢纪),一个是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郭图),蒋义渠一个也不敢得罪,他立即下令开船!然而周围的袁军士兵们却不甘就这样被抛弃,他们纷纷攀住了船舷,这个时候,曹铄到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94章 官渡之战的尾声(下)() 
袁军乱了,曹军也乱了,这个时候如果袁军将领集结队伍反戈一击,虽然不可能再扭转乾坤,但是掩护主力安全撤离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曹铄主动请缨,带着五千并州精锐对袁绍部队展开了不间断的追击。

    曹铄把队伍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由典韦率领,一部由许褚率领,剩下的三千人主力由曹铄亲自率领。典韦、许褚那都是虎狼之将,袁军中的零星反抗根本就抵挡不住他们的一次冲锋。依靠这两支大鳌,曹铄的三千人中军稳步推进,将袁绍的中军冲得七零八落。而且他们作战非常狡猾,总是驱赶袁军败兵前行,靠这个方法将袁军的一个个阵势击破,而自己损耗极小。

    眼见着曹铄的部队越来越近,而袁绍的士兵们又攀住了船舷,小船打着转就是前进不了,蒋义渠这下可算是急眼了,他大声吼道:“兄弟们,松手吧!要是主公跑不出去,你们的家人连那点抚恤金都指望不上了,什么也捞不到!难道你们要眼睁睁地看着家人全都饿死吗?!”

    听到了他的诛心之言,许多有家有室的士兵都松开了手。由于常年与并州对峙,为了让士兵不投奔并州曹铄部队,袁绍也向曹铄学习,实行了抚恤金制度。虽然这抚恤金还是不怎么高,但是它多少也让士兵们心中有了指望,可以放心地厮杀。

    但是,这抚恤金对于孤身一人的士兵可没有半点吸引力,连年战乱,许多士兵家破人亡,沦为孤身一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抚恤金对他们可是半点吸引力都没有。这些士兵奋力抓住船舷,努力往上爬,眼看着曹铄就要冲上来了,郭图、逢纪两个足智多谋的智囊都呆了。正在这个时候,蒋义渠耳边传来了一声沉稳的命令:“砍下他们的手!”

    蒋义渠来不及犹豫,立即抽刀向士兵们斩去,同时下令船上卫护在旁边的士兵们听从命令,将攀住船舷的手掌一一斩断。就在周遭士兵的惨叫声中,小船终于开动了,慢慢驶过了河中央,黎阳近在眼前。此时蒋义渠才有空回头,他愕然发现:刚刚发出命令的居然是那“昏迷”的袁绍!

    只见袁绍的眼中已经没有了迷茫,眼中有一种叫做锐利的光芒,这才是那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的袁绍,这才是没有被权势迷失的袁绍!虽然船上空间狭窄没办法参拜,可是蒋义渠还是勉强行了一个军礼,欣喜地问道:“主公,您醒了?”

    袁绍尴尬地笑了下,他刚刚根本就没有昏迷,只是承受不住这打击,跌坐于地。为了保全自己与下属同甘共苦的形象,袁绍自然不能下令抢先撤离,但是不撤又害怕被曹军追杀,所以他只好装作昏迷不醒。

    本来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想到这蒋义渠傻乎乎地不知道下达命令,而郭图、逢纪两人毕竟都是文臣,早就惊吓过度失去方寸,袁绍只能亲自下令,可这也让他保持自己形象的努力化为虚有。

    正在这个尴尬的时候,船已靠岸。袁绍等人正要离船,突然郭图大声叫道:“主公,快看,是公与(沮授之字)!他正在与曹铄作战呢!”

    袁绍闻言一喜一哀,他喜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沮授仍然没有投降曹军反而在奋力反抗;他哀的是自己最有才华的谋士居然长期得不到自己的信任,此刻更是被丢在了黄河南岸。沮授啊,沮授,我袁绍对不起你啊!

    沮授也看见了登上北岸的袁绍,他心中一安,真是万幸,主公终于过河了,要不然整个冀州集团就全完了。与其说沮授忠于袁绍,不如说他忠于冀州军这个集团,为了集团的利益,他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在众人或降或逃的时候,沮授凭着自己在冀州军中的威望,硬是集结了万余人,凭借地势抵挡着曹铄的进攻。

    曹铄心里很是恼火,他本来以为有典韦、许褚这样的猛将在,可以将袁绍所部全都逼进河里,没想到居然被一群败兵给拦住了。这群袁军的指挥者虽然武力不高,没有亲自上阵厮杀,但是他对部队的指挥不能只用炉火纯青形容,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

    曹铄自问如果和那敌将易地而处,恐怕早就被挤进黄河了。不过敌将就算是再厉害,也不可能逆转大势了,在这种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高超的指挥艺术也是白费。再加上太史慈率领的侧击部队,现在袁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就在这个时候,文聘水军终于再次出现,大局已定。他们虽然没有能够截住袁绍,但是却也成功地隔断了交通。刚刚上岸的蒋义渠只能憋住黎阳城里,那些个羊皮筏子一步也不敢南下,唯恐曹军水军趁机攻城。

    曹铄深为对面的武将不值,他命令士兵停止攻击,派出信使再次劝降。沮授看着曹铄的信使,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的宗族都在冀州那里,如果他投降了曹操,那么他的宗族都要受到连累。算了吧,还是奋战到最后一刻吧,起码自己的忠义之名能够响彻冀州,为宗族挣得一份荣耀。

    曹铄叹了口气,大声下令:“部队听我命令,后撤十步!”

    沮授疑惑地看着后撤的曹铄部队,现在他们已经占尽了优势,怎么突然后撤了呢?不过他的疑惑并没有维持多久,头上的飞石就为他解决了困惑。现在河岸上人挨着人、人挤着人,随便一块飞石就能砸倒五六个人,更别说那具有毁灭力的火油蛋了。

    刚刚郑磊的一炮正好命中敌人中心,士兵们按照他的测绘数据开始调整弩炮的射击角度。文聘站在船上,看着黄河南岸乱成一团的袁军士兵,心里乐开了花。不过表面上他还是绷着脸,努力保持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大将风范,可是他激动颤抖的声音已经出卖了自己的心情。他兴冲冲地抢过郑磊的指挥旗,大声下令:“鱼油蛋两发,目标南岸沿线,角度不变,齐射!”

    黄河南岸遂成一片火海,无数袁军士兵在这火海中不停地奔跑、翻滚,发出惨绝人寰的吼叫。能够不四散逃命追从袁绍来到这里的士兵,都是袁军中的骨干力量,对袁绍忠心不已。可是现在面对这一惨景,就连侥幸逃过一劫的沮授也丧失了抵抗的勇气。这不是战斗,这是单方面的屠杀!

    沮授无奈地叹息一声,下令士兵丢下旗帜,弃械投降。至于他自己,沮授从腰间拔出了常年陪在身侧的宝剑。也许是常年不用的缘故,这剑居然有些生锈了,沮授虽然经常锻炼身体,可是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书生罢了。他费力地拔出宝剑,轻轻搁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就被快步冲上来的太史慈一弓背打晕了。

    曹铄看着被打晕的沮授,心中暗喜,总算是捉到了一只大鱼,要不然这追击战可不怎么漂亮。在文聘水军的威慑下,在典韦、许褚、太史慈、古尔丹四人的联合包抄下,袁军士卒全都抛下了兵器,老老实实高举双手,认命地等待曹军的处置。

    曹铄命太史慈、古尔丹两人留下率部收拢部队、押解俘虏,自己带着典韦、许褚,押着沮授回到了曹操帐中。他冲曹操行了一个军礼,大声说道:“义父,我部已完成追击任务,俘获沮授以下士卒六万余人,官渡之战咱们终于打赢了!”

    曹操本来对水军并无半点信心,不过现在他欣喜地听曹铄汇报水军如何截断敌人的退路、如何以弩炮和小型投石机震慑敌军,对文聘的水军大为赞赏。而当他看到沮授时,眼中更是一亮。

    此时沮授已经醒了过来,见自己身上被搜的一干二净、连个铁片也没有,反而平静下来。他知道曹操想要劝降自己,要不然自己哪还有机会站在这大帐里,早被刀斧手给解决掉了。事到如今,看着一脸兴奋的曹操,沮授慢慢说道:“袁本初不用我的策略,以至于招来了溃败,从此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现在我所有的谋略都已经用完了,对你已经没有用了,你也不必再花费心思劝降我了。”

    “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你施展才华的时候,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呢?”曹操对沮授劝说道:“孤不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公与不出,奈苍生何?”

    这句话的评价够高的,沮授明显被震动了一下,不过想想自己留在冀州的宗族,他又摇了摇头,对曹操说道:“曹公如今已经全取中原大片江山,只要趁势而进并吞冀州、青州,将称雄于天下。我沮授家中妻儿老小都待在冀州腹地,曹公不必多言,如果承蒙您的关照,请赐我一死,沮授感激不尽!”

    曹操犹豫了,沮授说的是实话,如果他投降的消息被袁绍知道,那么他的宗族免不了死路一条。对于这个接近六十岁的老谋士来说,宗族比自己的生命要重要许多。难道真要杀了他吗?

    这个时候,曹铄看看周围都是曹操的心腹之士,便大声建议道:“义父可以先把这沮授关起来,令明(庞德之字)如今正在冀州腹地作战,也许他能够有办法解救沮授的宗族呢。”

    曹操点头称是,就这样杀了这个长于谋略的谋士实在是可惜,于是命人将他押了出去。此时,郭嘉突然神色凝重地冲了进来,低声说道:“我在袁绍大帐中发现了天子的讨曹诏书!”

    举座皆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95章 “隐居”的诸葛亮() 
就在曹袁两家对峙于官渡的时候,荆州境内还是一片安宁。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诸葛亮正在竹林中悠闲地煮茶,身边陪着的便是新娶的夫人黄月英。

    黄月英是黄承彦的掌上明珠,长得并不怎么漂亮,但是很聪明。我很丑但是我很聪明,甭说是放到古代,就算是放到现在这样的夫人谁敢要?可是诸葛亮不但娶了,而且夫妻琴瑟相合,感情甚好,说起来也是一段佳话。

    诸葛亮此时虽然家庭已经败落,但是他祖上诸葛丰曾担任过大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新近投奔的叔父诸葛玄也做过豫章太守,称得上是官宦世家。而且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仪表堂堂。自弱冠以来就与友人徐庶等一起学习,后来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并跟着他认识了不少饱学之士。所以诸葛亮一传出要择妻的消息,他家不能说是人头攒动,也是热闹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