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确实有一些商人故意把棉花价格抬高,以期从中牟利,但现在棉花本就是不普通百姓所能消费的。他们现在抬高棉花价格,对普通百姓不会有丝毫影响;

    相反,抬高棉花价格对推广棉花种植有莫大的用处,百姓看到其中有利可图。必是争相种植,而无须朝廷费尽心思去推广。”

    牛永冷笑道:“罗大人为何如处热衷于帮西印度洋贸易商社说话?莫道别人不知,京中不少官员恐怕就向这什么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投股了吧?

    从城中小报揭露的官员名单来看。罗御使之名虽未被提及,只怕也是参与其中了吧?太后。这明显是官商勾结,朝廷必须追究相关官员的罪责。查封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以正朝纲,以惩不法。”

    罗城不甘未弱,立即反驳道:“京中小报向来是捕风捉影,捏造是非惯了,什么鬼怪杂谈无所不有,朝廷已多次下令查封,这等小报的流言岂可轻信?

    牛大人以一篇捕风捉影的小报文章来弹劾众多官员,岂非可笑之极,本官倒是奇怪了,牛大人究竟是朝中官员,还是小报的编撰,或者那小报上的文章根本就是大人您指使,用来陷害诸位大臣的;

    牛大人,你今日若拿不出切实证据来证明朝中诸多官员有官商勾结行为,那你就是诬告,其心可诛。”

    “你……………”牛永怒瞪着双眼,却是无言以对。

    罗城反咬一口,可谓是够狠啊,大伙都是从小报上得知朝中有不少官员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来往密切,你要找证据,除非直接查处西印度洋贸易商社,并将这些涉案官员捉拿下狱,否则谈何证据?

    但凭一篇小报上的文章就如此大动干戈,而且这些小报理论上还是非法的,是被朝廷多次下令查封过的,这岂不是天下最荒谬的事情吗?

    罗城继续说道:“太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想从推广棉花种植中牟利一些利益这不假,但商人逐利乃本性,若无利可图,便没人去做了;

    就象朝廷的开中法,商人之所以肯运粮到边境去以换取盐引,也是看到了其中有利可图。但商人获利的同时,朝廷也解决了边军的粮草供应问题,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是以朝廷才有开中法一说;

    如今推广棉花也一样,商人肯定是想从中获利,但此事无疑对朝廷,对百姓也有大利,只要朝廷着令地方官府加强监督,令商社切实履行与百姓签订的契约便促够了;

    太后,此事若非于国于民皆有大利,臣也不敢拿到这朝会上来说,还望太后及各位大臣能明察。”

    罗城话落之后,不少官员便站出来附和,不是很多,但足够朝廷正视这个问题了。

    关键是,从刘太后的态度上看来,她是支持此事的,她无须明说什么,只要模糊的表达一下个人倾向,朝中就会有大量的骑墙派站出来赞同此事了。

    *************************************

    ps:感谢小狗崽子、hst66、履诚、灰太狠啊啊、书友120514022223886等人的月票及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第714章 股价飙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来的历史上,到北宋末年,官府向民间搜刮军费,有刘氏提出愿代本州下户输纳:请于县官,愿以私钱一百万缗献纳,以免下户之输。盖空其积钱之屋十余间,而后能充其数。一郡数县之官吏得逭于简书,而其编户民得免于流亡溘死。

    这个刘氏仅现钱一次就捐出100万贯,还只是“数十屋”中的“十余间”,以三分之一计,其家储备现钱约300万贯,那么连不动产一起算,估计全部家产接近千万贯,类似于后世的亿万富翁。尽管如此,其家在当时并不知名。

    此事在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在当时轰动一时。

    而这次,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次性出资五百万贯扶植大宋的棉花产业。

    第一个重磅炸弹砸下来,百官还没回过神来,另一个重磅炸弹又砸了下来,再斥资五百万贯在广南扶植桑蚕业。

    一个商社,一次砸下一千万贯,史所没见,这两个重磅炸弹把朝中百官砸得晕头转向,神游天外。

    一直以来,朝廷在农业上的支出,主要是修建水利方面的花费,实际上具体到某项农业上,朝廷基本没有什么投入,比如稻米,通常就是春耕时地方官员到田间地头,督促一下,莫教百姓误了农时;

    官府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资金投入的,更没有后世那样对农户实行农业补贴之说,也没有什么技术指导。百姓种得怎么样,全靠自己摸索。

    现在西印度洋贸易商社这一千万贯砸下去。除了给百姓提供优质的棉种、桑种之外,还有栽培技术传授。而这些都是无偿的,甚至有百姓想扩大生产需要资金的话,商社还提供无息贷款,只须百姓和商社签订产销契约就行。

    如此大一笔资金投入,对大宋的棉桑产业起到的促进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而且这还只是纯棉桑上的投入,与之相配套的、烤茧、缫丝、扎棉、弹棉、纺织等大型工厂还要投入近千万贯,这就是两千万贯了。

    这数字是惊人的,这些投入将来给朝廷带来多大的收益。给百姓创造多少雇工的机会,能带领多少百姓致富,现在谁也计算不出来。

    大宋从立国之初就鼓励工商,并不象别的朝代那样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以才有工商业空前的繁荣;

    而西印度洋贸易商社这笔投入,不但对工商业,对传统的农桑业都有大利,朝廷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此事在朝野间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街头巷尾热议如潮。敏感的商人震惊于西印度洋巨大手笔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以及对他们所造成的危机,那些大商家个个削尖了脑袋。想往西印度洋贸易商社里钻。

    但大多数人失望了,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现在并不缺钱,无须加派股份融资。所以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股东的门槛设置极高。并不是谁有钱就能进的。

    有些富户便动起了别的心思,千方百计找上商社现有股东。以每股五十五贯的价格向原有股东购股,不卖,五十八贯,不卖,六十贯,最终股价出到了六十贯,仍是求之不得。

    商社原来是五十贯为一股,也就是说,在短短时日内,股价已经飙升了百分之二十,若是杨家按这个价格全部转让手上的股份的话,立即可净赚一百二十万贯了。

    一经朝廷同意了在北方扶植棉花,在广南扶植桑蚕的计划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的巨大能量立即喷发出来;

    负责嫁接桑苗的、采购棉子的,搜集种植技术的、走访地方与农户签订契约的、筹备烤茧、缫丝、织造厂的,由各大股东分别负责,无数的人力物力,在巨大的财力支撑下,迅速无比的运作起来,一时之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皆是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的车马在奔驰。

    除了与农户签订契约之外,广南、河西、河北、山东等地各有数以万倾的土地被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买了下来,开辟成桑园、棉田;

    推广桑棉的步伐便是从这些巨大的桑园、棉田开始,向四周辐射,各种加工厂房也都是依托这些桑园,棉田而建。

    而这些只是国内百姓所能知道的,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西印度洋贸易再次斥资向朝廷的官船场订造了百艘两千料、五十艘一千料的海船;

    一千料的海船除了厚实之外,在速度上也要求严苛,以至于这一千料的海船造价竟与两千料的持平。

    其实这些一千料的海船,将来出海后,只要稍稍改造,就是最好的武装商船了,这是杨逸的意思,咱们绝不做挨宰的肥羊。

    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一料是十立方宋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

    由此计算,两千料的船大概可载100吨左右,一百艘两千料的海船承载量就是一万吨,不过这只是一个相对值,主要还要看装什么货物,比如是丝绸、茶叶、棉花这些东西,它的质量比较轻,装载量主要就是看船的容积了。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值,因为无论是丝绸还是瓷器等商品,出海后其价格都是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加的;

    在某些地方,丝绸价格贵比黄金,那你就要想想了,若是百艘海船装满万吨货物出海,等顺利返航时,说能拉回半船金银可就不算夸张了,这得有多少利润呢?

    而且一百艘两千料的海船,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商社运行良好,船只的数量还会不断地增加………

    旧宋门内的商社总部,虽不见货物进出,但每天往来的车马拥塞于途,日夜不断。

    社长签押房内,韩碧儿、林如海、沈清文三位正副社长,流水般发出各项命令,同时接收着来自各地的信息,由手下整理,分出轻重缓急后,再交到三人案头等待批阅。

    此刻万事开头,商社总部的繁忙程度,丝毫不亚于大宋的尚书省。

    韩碧儿看看桌上的文牍批阅了大半,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将青叶叫了进来问道:“日本那边有消息传回吗?”

    青叶轻声答道:“还没有,不过不出意外的话,五艘船应该是从日本起启航了。”

    “半道上提供补给的船只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到时会在澎湖附近给他们提供补给。”

    “嗯,现在我百事缠身,青叶你多留意些此事,大意不得,国内的摊子已经铺开了,蒲罗中那边必须尽快拿下建港,另外广南的桑园劳力,也要指望他们了,此事千万注意,不能让人知道是咱们做的,五艘船绝对不可入进大宋沿海港口停靠。”

    “是,婢子会留意着的。”。

第715章 帝京风水()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司天监又是夜观天象,又是遍翻《易经》,三天之后终于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扩建方案:东西两面各向外扩出四里半,南北则各向外扩出五里半。而且四道城墙不合帝京风水,需把内城的墙拆掉,以现在的外城城墙作为内城城墙,继续保持现在的宫城、内城、外城三道城墙的结构。

    司天监说是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杨逸一句话也没说,立即就将这个方案提交朝会讨论。

    结果户部尚书蔡京第一个就跳出来激烈反对,他一口列出了二十六条反对理由,令人叹为观止。杨逸都快被蔡大尚书的口水给淹没了。

    其实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蔡大尚书列二十六条理由也好,一万条也罢。归根结底无非是这么建耗费比较大,蔡大尚书大概倾向于从一面扩出去,那样需要建的城墙长度会减少许多。

    按司天监这么扩法,东西各扩出四里半,南北各扩出五半里,那么加上目前东京城宽七里、长七里半的面积,总计就需要建六十七里的城墙。而且这又是拆,又是建的,耗费那可就大了。

    大宋现在有钱是不假,但也经不起这么瞎折腾啊,这扩建外城也就罢了,还要把现的内城墙给拆掉,莫非拆城就不用花钱不成?

    蔡京说得口沫横飞,撸着袖子,一副谁站出来抬杠就准备掐谁的样子,杨逸看着好笑,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