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水监勾当公事李承宗一上来就提出,把今年裁下来的二十万厢军全部征调为河工,并在全国开征河役免夫钱。
所谓的‘河役免夫钱’由来以久,就是向百姓专门征收治理黄河的赋税,此法在王安石施行免役法后,就基本被废除了。李承宗急于求成,又想开此恶例。
别人怎么想杨逸不管,他绝对不同意再开这种口子。今天治河收河役免夫钱,明天打仗又要收战争税,这算什么事?
杨逸出班奏道:“治河工程浩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急于求成只会使得民生凋敝,祸乱丛生。开征河役免夫钱此举更是不可取,自绍圣元年统一税赋以来,朝廷除正税之外,就免去了一切杂税,若是再开此例,必定民心尽失,怨声载道。”
确实,统一赋税。官绅一体纳粮,已经将举国士绅得罪完了,若再开杂税,则普通百姓也必将心寒彻骨,那朝廷可就危险了。
因此杨逸出面反对后。很多人都表示支持杨逸所言,李承宗的提议当即被否定。
然而事情很快又陷入另一个僵局,那就是“北流”和“东流”之争。
自从黄河北流以来,是顺黄河北流,还是将其导回东流,两者之间的争论就没停止过。元祐年间旧党争了十年,没争出外结果来。
现在又来了。
一直以来,黄河中下游的治理,与大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密切关联,并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并非单纯的治河问题。
以前,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在朝廷有大量“冗兵”,而在抗御辽国、西夏的斗争中,却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执政者也自然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与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体系结合在一起;
希望借助黄河这一天险,来加强北方军事防御。
可以说,防御辽国始终是朝野士人在治河工程中、考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在澶渊之盟后,治河工程的开展,更是多与大宋国策、军策的制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宋以防边为重的基本策略,
总的看来,在以前特殊的环境下,大宋一方面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另一方面,又希望发挥黄河防御辽国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导致了朝廷长期疲于应付治河与御辽两条战线,在以前的客观环境下,这也是因形势所迫而形成的一种无奈局面。
现在朝堂上再次陷入这种争论,是依然有许多人无法消除、把黄河纳入军事防御体系的想法。
现在辽国疲弱了,大宋在军事上占了上风,那么还需不需要黄河作为军事屏障呢?
杨逸个人认为:需要。
因为你一时占了上风,不代表代什么时候都强大,京城北面除了一条黄河,再无险隘可以凭借。
有些人或许认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而应尽量向外扩张,但杨逸认为,国家强大了向外扩张是必然,但前提是,先把自己的根基弄稳妥才行。
否则你越向外扩张,防线拉得越开,一但有事,京城瞬间就失守,头头脑脑就被一窝端了,这还得了?因此京城还是有所凭借为好。
另外就是,京城若无险可守,就必须驻守重兵,百年耗费多少,谁能计数?
现在主张北流的人,说主东流是“逆河之性”。当初王安石堵住北流,未几年又再次决口就是教训,所以应该顺其北去,加高加固北流沿岸的堤防即可。
而主张东流的人,则认为凭其北流是苟且偷安之计,河北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泥沙易于沉积,很快便会变成地上河。
而且北流之后,下游河道等于是加长了一半,若只顾得眼前方便,今后防治起来更加困难。
另外北流经过的都是适合耕作的平原地区,它直接侵占、和间接摧毁了无数良田,给河北民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黄河北流之后,是抢占御河和葫芦湖下游入海,御河和葫芦河失去了入海渠道,两河又相继淤塞泛滥。
御河承担着北方沿边漕运军粮、物资的重要职能,也是南方商品流通北方的主要渠道。被黄河抢道后,御河淤塞,漕运功能几乎丧失。
对于“北流”和“东流”之争,杨逸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很少发言,大概许多人到现在还以为,这次治河是象以前一样,修修补补而了事。
但事实上,在杨逸与章惇等人的计划中,这将是一次近似隋炀帝开挖运河一样的巨大工程。未完待续
{/a》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大宋私生子》来源:
第308章 军前会议()
***
杨逸接受河西主帅之职后,在京停留了几天,做出征准备之余,杨逸亲自跑了一趟军器监,把燧发枪、火炮的两份图纸交给了军器监,让他们组织能工巧匠研制。
大宋各方面的技术在目前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沈括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有些技术甚至放到二十一世纪都不落后,而这绝对不是沈括一个人的成就,大部分是他研究大宋各项技术后得出的总结。
燧发枪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关键之处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十六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法国人能造出燧发枪,现在有了自己提供的图纸,杨逸相信大宋的工匠绝对也能生产出来。
同时杨逸还疏通了海船之事,并让韩碧儿派人与林如海接洽。
现在杨家因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巨富的程度,去年光葡萄酒一项,就为朝廷贡献了三十万贯的税收,自家的盈利更是不必说。
钱对杨逸来说,已经变成了一长串的数字,留着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就让韩碧儿用这些钱去拉动大宋的海上贸易吧,当然,光杨家又远远不够,所以才让韩碧儿去与林如海等人接洽。
唐末、五代的战乱、及黄河下游频繁的水患,给北方的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进入宋代以来,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一带转移。
如今的江南的富商巨贾的财富积累已经不输于京畿地区。海贸一但达到南宋时期那种盛况,除了给朝廷带来大量税收之外,对荆湖地区的开发,也必将起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三娘她们还没有回到京城,家里只有韩碧儿和青叶,
韩碧儿泪眼汪汪。一次次地为他整理衣物,一遍遍地叮咛他注意自身安全。
杨逸轻轻拥过她的身子,含笑说道:“家里有碧儿你在。我很放心。我对碧儿你有信心,难道碧儿反而对我没有信心吗?”
韩碧儿扑在他怀里不断点着头,泣不成声。
“我凯旋之日。希望也能听到碧儿你的消息,除了海贸方面,还有这……”杨逸轻轻抚着她的小肚子,韩碧儿一直想要个孩子,想得都快出病来了,这几天他用心浇灌,希望能达成她的心愿吧。
文昌元年二月十五,御街边的柳丝刚刚开始抽芽,料峭的春寒尚未完全退去。
杨逸正式领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帅印,率刘武五千人马自京城出发。千里迢迢奔赴兰州。
与之同行的,还有作为监军的内侍刘怀信,行军副总管仁多保忠。
仁多保忠是杨逸刻意带上的,他被授命为行军副总管也是杨逸的意思。
实际上他这个副总管没有什么实权,只相当于杨逸的参谋人员。之所以给他戴上这么大的头衔,用意不言自明。
仁多保忠是聪明人,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还是很自觉的,除非杨逸询问,通常他都是乖乖的保持沉默。
刘太后让郝随带着小皇帝赵捷到大营送行。她这次让杨逸出征也是迫于无奈。赵捷不满两岁而登基,急需一场大胜来巩固威望;
仗既然要打,就必须胜,而且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对她和新登基的赵捷来说,将是极为沉重的打击。
从以往的战绩看来,没有人比杨逸更适合了!
刘太后让赵捷来送将士出征,这一点杨逸很赞赏,既然做了皇帝,再小你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将来一但获胜,这对赵捷也有莫大的好处。
杨逸五千兵马才过洛阳,就传来一个消息:长辖底在开春冰雪未化尽之前,竟联合女真几部人马南下,萧特末率契丹本部五万大军与长辖底大战于辽国静边城(满洲里市)附近,萧特末战败,殁于阵中,五万大军半数被俘。
辽国举国为之震动,重新征调十三万人马由燕王耶律延禧统率北上,迎击长辖底。
杨逸接到这个消息,心里不由得捏了一把汗,辽国真的没人了吗?怎么派耶律延禧这个货去统军?
原来的历史上,完颜阿骨打起兵时,兵不满千,要武器没武器,要粮草没粮草,却只用短短几年,就摧枯拉朽般把辽国踹翻在地。
而现在长辖底兵力已不少于三万,而且都是百战精兵,辽国会不会败亡得更快?鬼才知道。
这不是杨逸想看到了,他不希望辽国这么快倒下,大宋各项改革还需要时间,西夏还没收拾妥当,若是马上就要面对一个大金国那样的新兴政权,对大宋而言极为不利。
时间,时间啊,至少再给大宋五年,这样才能从容布局。
杨逸进一步加快了西进速度,而这时,事实上西北的战争序幕已经提前拉开,河东河第二将张世永、鄜延路第二将张诚,各率一万人马兵指银州。
泾原路第一将折可适率兵一万出没烟峡,往天都山方向进逼。
杨逸到达兰州时,已经是三月初二。兰州第一将王愍在乞力刚的内应配合下,于三日前一举夺取凉州城,至此,西夏河套与河西之间的联系正式被切断。
熙河第一将苗授、泾源第二将种建中,秦凤第一将王道,齐聚兰州。加上杨逸带来的刘武,共计四将三万多骑兵汇聚兰州。
军前会议上,苗授打着哈哈,那样子一看就知道他并没把这场攻夺河西的战争太当回事;
他问道:“大总管,咱们也别在这耗费时间了,河西的夏军人心惶惶,就那点虾兵蟹将,咱们砍过去就是了。”
苗授给杨逸的第一感觉,他不是人,就是一头嗜血的狼,那摩拳擦掌的样子,想必他等着杀入河西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杨逸也不含糊,对苗授这种人,勒在身边得不偿失,既然是狼,那就让他去吃肉吧!
杨逸沉声说道:“苗将军,我给你八千人马,命你为先锋,你给我记住,不用你去攻城,你给我把外围扫干净,而且还要负责给我中军弄到足够的粮草,我中军若是挨一顿饿,老子到时就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苗授愣了愣,突然一拍大腿仰天大笑道:“早就听说杨总管打起仗来,比我们这些武将还要豪气,果然名不虚传,够爽快!杨总管放心,苗某在此给你立军令状……”
“行了!”杨逸打断他说道:“老子不要你什么军令状,完不成军令老子自会要你的脑袋!至于具体的仗怎么打,这个也不用我教你;
但有一点你要切记,河西夺下来后,咱们大宋是要接手治理的,你他娘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