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逸逼上去,蹲在她面前说道:“太后误会了,贼人挟持太后,欲图不轨,本官救驾来迟,还望太后恕罪。外间余贼未清,还清太后不要乱走动,否则刀枪无眼,难免为误伤了太后。”

    理智战胜了冲动,杨逸没有立即杀她,但并不代表不会杀她,若是刘皇后遇害。他回头一定会找根白绫,让这个老太婆自缢,这不光泄私愤,还是唯一阻止这老太婆主宰大宋的手段。

    杨逸找来从宣德门带来的那个侍卫,此二人都跟随他转战过西夏。他将二人带着屋角仔细吩咐一翻后,便带着余下的捧日军直冲乾宁宫。

    整个大宋皇宫早已乱成一团。太监宫女象无头的苍蝇四处乱躲。撞倒的器物到处都是,待到杨逸赶到乾宁殿,李一忠与包毅已经将叛军逼到了御花园一角,正在作最后的清剿。

    乾宁殿中有着火的痕迹,由于天降暴雨,殿内谢东升又组织太监宫女泼救得力,大火没有燃起。

    “大人!”

    杨逸示意谢东升先不要说话,他脱帽上前,对赵煦的遗体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更是对赵煦一生功迹的尊重。**。。)

    刘皇后还在哀哀地哭泣着,殿外的危机基本解除了,但赵煦离去的悲伤更加浓烈,杨逸稳步上前道:“皇后娘娘请节哀。陛下大行,宫中贼人作乱,这些事需要从速处理。还望皇后娘娘振作起来。”

    见到杨逸,刘清菁情绪总算安定了一些,她一边抹泪一边说道:“我该怎么做?请杨学士教我!”

    “一,立即敲钟报丧。二,下旨封紧东京各门,着禁卫肃清城中治安。三,招集朝中重臣料理陛下后事;四、尽快查清今夜叛乱真相,此事要从重从速处理,否则章惇一但为山陵使,至少要离京数月,到处恐怕事情会有所反复。”

    按宋制,皇帝驾崩之后,首相要作为山陵使主持修陵事宜,到时无法顾及京中政事,是以杨逸才有此说,刘清菁用心一一记下他的话。

    夜雨渐歇,京城外围的百姓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皇城附近的百姓,是听到了宣德门的喊杀声了的,正惴惴不安躲在家里,突然皇宫方向传来了一声悠扬的钟声,但多数百姓在听到第一声钟响时,只是微微怔了一下,感觉这半夜里敲钟有些怪异。

    随着钟声一声接着一声地传来,久久不绝,先是皇宫中四处乱躲的太监宫女停了下来,大内皇宫一下子变得寂然无声,连檐下的点滴声仿佛都收尽了,人们纷纷望向乾宁宫的方向……

    不知谁是第一个,很快所有人都面向乾宁宫的方向跪倒下来,伏身磕头,一声声的哭泣渐渐汇成了一片,整个皇宫很快就尽是恸哭声,接着是城中的百姓,大部分人不自觉地面向皇宫,默默跪倒,那肃穆的气氛让许多人不由自主的掩面饮泣起来……

    各个高门大宅的大门纷纷打开,一辆辆马车驶上街道,汇聚成一条条流动的灯河,向皇宫方向涌来,宣德门前的血迹尚未冲去,已被无数的官靴踏过……

    杨逸着包毅亲自带人把向太后押回了瑶华宫看守,现在,没必要再杀她了,这一次,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将她身上的太后封号废去。

    章惇、苏颂、许将、李清臣、范纯仁、何世宽、韩维、蔡京、蔡卞、黄履等两院六部主官来到乾宁宫时,里面已经是一片素白,刘皇后等人都换上了一身缟素,太监宫女们正在忙着给赵煦洁体更衣、搭设灵堂、布置宫闱!

    事实上赵煦昏厥不久,这些人大都听到了一些消息,只是刘皇后封锁后宫,章惇等人也有意淡化此事,才没早闹起来,但对赵煦驾崩大家都还是有心里准备的。

    只是今夜皇宫的一场叛乱,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此,除了赵煦的身后事和拥立新皇之外,彻查叛乱真相,也成了这些重臣急需面对的问题。

    对于叛乱之事,不但章惇与一干新党成员大为恼怒,就连枢密使许将也极为不满,因为他也是被困于家中不得出府的人之一。

    在两院执宰与刘皇后的共议之下,一道道命令从皇宫迅速发出,一队队禁军奔驰于京城各处,全面戒严的同时,对叛乱的幕后主谋的抓捕迅速展开。

    驸马都尉韩嘉彦府上灯火通明,在钟声响起之时,韩嘉彦就已经知道事败了,这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赢了,重振韩家,输了。赔上身家性命,韩嘉彦根本没有想过逃遁,这天下虽大,又能逃到哪里去?

    韩嘉彦穿戴整齐,凛然高坐于自家堂上。静静地等待着,皇宫禁卫没让他等多久。轰然破门而入。刀甲生寒……

    这场叛乱的处理,处处透着章惇的铁腕之风,随着韩嘉彦受审,陆安郡王、会宁侯、赵国公一个个高门府邸被禁军撞开,凡涉入叛乱之人,立即押往刑部连夜受审。

    同时捧日军、拱圣军、铁骑兵共五个挥指使被夺去兵权,暂时软禁,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们参与叛乱,但叛乱期间他们按兵不动。很可能是先得到了某种暗示,才装聋作哑。

    这些人本来可以过后再慢慢调离,但章惇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京中局势,这回是宁可杀错,不会放过。至少也要先夺去兵权再说。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迅速平衡朝局,第二天一早。百官齐聚文德殿,刚升为简王不久的赵似由郝随、刘瑗扶着走进了文德殿,鸿胪寺赞礼官出班大声唱仪,章惇、苏颂、许将等几位重臣将十二岁的赵似扶上了龙椅。

    新皇登基,百官出列,齐施大礼参拜!

    震耳欲聋的万岁声让坐在龙椅上的赵似惶惶不定,他的性格和他哥哥反差极大,丝毫没有赵煦那样的刚毅之风,倒是象极了朱太妃,这不免让章惇等人心生失望。

    赵煦突然昏厥,到驾崩时一直未醒转过,其实并未留下遗旨,但经昨夜各位重臣商定,还是补拟了一份,这种做法在历朝历代也常有,毕竟不是每位皇帝都能将自己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才死的。

    这份遗旨主要是确定赵似继位的合法性,同时对身后事作出一些安排,如确定近年内的施政纲领,及由刘皇后垂帘摄政、章惇、苏颂、许将几人辅政等。

    遗诏由章惇当殿念出,这道遗诏是各方妥协之后的结果,没什么意外!

    接着是宣读新皇登基喜旨,大赦天下,当然,早就被赵煦定为遇赦不赦的吕大防、韩忠彦等元祐旧党大臣,不在赦免之列,该在哪里飘着还继续在哪里飘着。

    接着是对后宫、拥立有功之臣的犒赏,朱太妃一切待遇同太后仪,刘皇后封为绍圣皇后,朝中官员各有封赏加爵。

    这些都是遵循以往惯例,也都没什么,但念到最后,章惇却怔住了,因为恩旨上赫然多了一条:若绍圣皇后产下先帝子嗣,即立为太子。

    昨夜拟定的新皇恩旨上,并没有这一条,章惇稍稍一想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真没想到,刘清菁会在这时候将此一军。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章惇不反对这一条,赵煦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是恩重如山,若是赵煦有子嗣,他必然坚定地拥立为帝。

    但现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先定为太子,未免有些儿戏,而且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变数,必将导致将来出现无数的麻烦。

    但若是不同意,如今已经定下由刘皇后摄政,这必定会让刘皇后与新党越走越远,章惇一时有些犹豫不下。

    殿中众臣听了这一条,也不禁窃窃私语起来,吏部尚韩维当先出列反对道:“此召于制不合,新皇年方十二,尚未大婚,岂可就此立储?”

    户部尚蔡京接着出班,向御座上的赵似问道:“臣请问陛下,拟立先帝子嗣为太子,这可是陛下自己的意愿?”

    御座上的赵似面色涨红,左看看,右看看,举止无措地答道:“是……我……朕的意愿。”

    蔡京随即朗声说道:“先帝治道昭彰,文治武功天下有目共睹,如今拟立先帝遗孤为太子既为陛下意愿,倒也无不妥之处,韩尚说于制不合,请问于哪朝哪代礼制不合?”

    这下还真把韩维给问住了,细想历代礼制,还真没有规定不得立自己侄子为储君的。这一点在大宋更为宽松,因为大宋本身就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并非一定要自己的儿子来继位。

    ******************************

    ps:还是那句话,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亲们,没月票的,支持点推荐票加点击,试试看,你也做得到的!

    。未完待续。。

    ;/a》 “》 ;/a》

第211章 丰功伟业浮云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211章

    丰功伟业浮云事

    范纯仁见在礼制上说不通,出班后转而说道:“立储乃国之大事,岂可如此草率?陛下如今尚未亲政,立储之事自应等陛下亲政后再议不迟。

    范纯仁这话等于是从法理上,否定了赵似目前有立储的资格,因为赵似没亲政之前,连政务都无权作主,而立储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赵似目前更没资格决定。

    但赵似接下来说的一翻话,却更让殿中百官惊愕,只见他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慌乱,坐立不安地说道:“伯夷叔齐,古……古之先贤,互相谦让,不肯受位,隐于首阳山,吴国季子,避……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品德高洁至今……为世人称颂;先帝夙兴夜寐、奋发图强,外败辽夏,内修仁政,治道昭彰,天下……偃然,今积劳成疾,御龙归天,若有子嗣,我……朕自应效仿先贤,禅位之……”

    赵似断断续续的把这翻话说完,大殿之中已经变得落针可闻,古之先贤谦恭礼让,确有其事,也确实受人代代称颂。

    但自秦汉以来,只见过为皇位争个你死我活的,还有谁去谦让?然而不管如何,明面上你却不能否定这种谦让的君子之风,更不能说它过时了。

    见到殿中百官无言以对,立于殿侧的郝随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蔡京对赵似的上古圣贤的君子之风极力赞颂,很快林希等人也出班表态,支持赵似立储之举,他们的心思不难琢磨,现在离赵似亲政还早,既然赵似当廷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在此事上去坚持,从而得罪摄政的刘皇后了。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关键是眼前要平衡,大宋要平稳,新党更要平稳。

    便是章惇,也不得不感叹刘清菁这一军将得准!将得狠!

    他心里最清楚,大宋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啊!辽夏随时可能大军压境;赵煦的驾崩,国内形势更是处处暗藏危机,而他这个首相很快又要离京主持修陵之事,至少有几个月无法掌控朝政,若是在此时与刘清菁闹僵,必定会让她与新党越走越远,从而导致大宋的政治格局出现不可预测的裂变。

    最终在章惇也表态认可之后,李清臣、苏颂不表态,范纯仁与韩维俩人虽然仍一再反对,但终究势孤力单,此事便就此了之。

    过了这段插曲,新皇登基仪式总算没再出现什么波澜,定下明年为嘉德元年之后,众臣拟定赵煦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以章惇为山陵使,选址于巩县修建永泰陵。

    作为外放的知州,杨逸是没资格上殿参与新皇登基仪式的,甚至连入宫哭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