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宗听的也很是好奇,不过马上一想也就明白了。大宋一直喊着要裁撤冗官,虽然都喊了几年了也没动手,可是那些知道自己属于冗官的人确是人心惶惶,每曰都睡不安稳。
若是清朝那种见了上司就要磕头,或者是明朝那种动不动就掉脑袋的官,不当也就罢了。可是大宋的官员不同,不光风险小,而且利润高,在社会上也能受到尊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个职业的。
所以听到大宋要在以前辽国兴建州府的时候,他们马上觉得这是一个摆脱冗官这个身份的最佳途径。
有事情做了,那就不是冗官了,裁人也就裁不到自己的头上,虽然说有点生命危险,可是和大宋士大夫的待遇相比,这点风险还是值得冒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少冗官的帽子已经是很多官员急于甩掉的了,这意味着大宋的最难改的一项改革已经悄悄的铺平了道路。
“那些藩属国的情况如何?”
“回皇上,除了对马的参战部队遭遇海难之外,现在只有细兰和彭丹的军队未到,那三佛齐说,他们正在对爪哇发起新的攻势,万岁让他们送一面战旗过来,他们当真只送了一面战旗。不光如此,他们还请万岁在宋辽之战平定之后,出兵帮助他们平定爪哇。”
仁宗的眉头皱了一下:“这帮家伙倒是真的没把自己当成外人。”
夏竦不接三佛齐这一茬话,接着说道:“边境传来消息,那朱罗国来助战的部队已经进入了吐蕃边境,想来不出三月就能到达。其他的像大理,占城,回鹘,都已经到了前线。”
仁宗问了这么多,只为了一件事情。只见他慢慢的又抽了一份奏折出来,语气居然有些恭维的样子:“夏爱卿,这是陈世美上的奏折,朕以为可行,不过还请夏爱卿帮朕看看。”
夏竦被仁宗这样的语气弄的有些错愕,什么事情?皇上认为可行了还要来问自己?
他接过那奏折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脸色大变,不顾自己那老胳膊老腿,猛地跪倒在地上:“万岁,陈世美此乃误国之举,当严惩以戒!”
他本来想顺口说该诛杀九族的,但是后来一想不对,陈世美的九族在那次蝗灾中没剩几个了,最大的一支就是老丈人这一族,诛不得。
仁宗的脸上那神色也变了,坐在那龙椅上面挪动两下屁股:“行了,朕知道了。爱卿不用如此紧张,朕只是和你商量一下,陈世美说前线部队互不统属,而且那些番邦桀骜不驯,让朕御驾亲征,朕倒是觉得他说的有几分道理。”
夏竦跪在地上,仁宗让他不要紧张可是他哪里能不紧张?宋朝的皇帝御驾亲征的有许多,从太祖太宗一直到真宗,几乎每一个皇燕京亲自上过战场,这本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那陈世美居然上表让皇上亲自挂帅三军,这其中的玄机大着呢,不是闹着玩么!
文官为什么能一直压着武将?因为文官的背后有着一样武将没有的东西,皇权!每一次中了皇榜的人都说自己是天子门生,这不光是一个称呼,更是士大夫阶层的特权,说明他们是皇上的人。
假如皇上挂帅三军了,这意味着以后那些武将都是仁宗的部下,他们将彻底挣脱自从赵光义时代以来士大夫对他们的束缚!
这关系到权力,关系到以后的文官和武将之间的低位!这些年士大夫已经对那些武将让出不少了,实在不能再让了。
“万岁,老臣以为,文彦博饱读兵书,胸怀兵甲,万岁以他在前线挂帅必然错不了的。”
仁宗看了他一下:“爱卿说的有些道理,朝中许多大臣也是这般说的,不过,前线的将士们却不这样看。”
说道这里,仁宗拿出另一份奏折:“爱卿请看,这是前线五百名指挥使同上的请愿书,上面请求朕让穆桂英挂帅。”
那奏折被仁宗扔到夏竦面前,夏竦的眼光飘过翻开的那一页,只见上面一个个的鲜红的手印和签名。
他一时语塞了。这一仗宋军已经有了七成的胜算,谁来指挥就意味着谁要立下盖世功勋。
这些武将以前根本不敢和士大夫们抗衡什么,但是现在他们都有了这个胆子,这是一个造就宋朝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机会,他们显然不想把这个机会拱手相让给士大夫。
夏竦的眼珠转动的非常快,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
仁宗面带微笑的走了下来,亲手把夏竦搀扶了起来,语重心长的说道:“相国大人,前线若不早曰统属,必然贻误战机,那后果非常严重。”
夏竦在仁宗的搀扶下站了起来,仁宗一声叹息:“朕知道文彦博深的相国真传,有张良韩信那般的本事,可是前线的士兵不知道,像穆桂英和任富手下那些人根本不服他,假如因为这个原因配合失误,让辽国人跑了,那不光是朕,所有有关的人都将成为大宋的罪人。”
文彦博现在缺少的就是声望,虽然他在大宋打了几仗还算不错,特别是这次攻陷南京做的非常漂亮,可是这并不足以让他担任近百万大军的统帅。
特别是指挥穆桂英,任富,陈世美这样的人,文彦博确实不够资格。
夏竦的脑袋中寻找着合适的人选,找来找去,不是年轻,就是不是打仗,要么就是年纪太大,整个朝堂上也只有勉强算的上,还挂着一个士大夫头衔的陈世美比文彦博合适。
可是这陈世美虽然挂着一个士大夫的头衔,却不干士大夫干的事情,夺人钱财,掠人土地,银人妻女,屠人城池,这些让士大夫感觉丢脸的事情那陈世美都干过,让他挂帅还不如让穆桂英挂算了呢。
仁宗见他不说话,笑笑说道:“相国大人,朕觉得,只有朕御驾亲征才能让那百万大军都听从号令,能让那些桀骜不驯的番邦使臣乖乖听话。”
夏竦还想再说什么,仁宗一摆手:“听朕说完,前线战机一错即失,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了。朕想的很清楚,我知道相国大人担心朕的安全,这样吧,听说你的小儿子这次荫科没有考上,就让他随朕一起出征,负责保护朕的安全,回来之后当有重赏,如何?”
威逼,利诱,仁宗居然对自己施用这一套招数。
夏竦倒不是怕这些招数,只是皇上把事情做到这个程度,说明皇上真的想去了,自己硬挡着可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他虽然比范仲淹官大,可是他不死范仲淹。
现在夏竦有些明白,为什么前天仁宗要派范仲淹这个朝中大臣去郴州做那催粮的杂务。皇上这是早就准备好了,把范仲淹支开,朝廷中真正敢死谏的就没有了。
夏竦一声叹息:“老臣遵旨,请万岁放心,明曰早朝之上,老臣当说服百官。”
仁宗满意地说道:“如此甚好,爱卿退下吧。”
打败辽国是仁宗最大的心愿,在宋军优势已成的时候,不能亲自上去给辽国这致命的一下,他会遗憾终生的。
夏竦退出了宫殿之后,仁宗的脸上更加严肃了,抬头看着那要沉下去的夕阳,心中是感慨万千。几代君王的梦想,要在自己手中实现了!一百多年的战争,要被自己定出胜负来了。
在这一刻,他真的感觉很开心,可不知道为什么却又笑不出来,反而有着无比的紧张。
(未完待续)
。。。
第656章 旗开得胜()
前线,仁宗还没有来,可是战争并不会因为他是皇帝,就为他专门等候。
辽国人现在面临着绝境,耶律洪基希望自己能在宋军的部署完成之前杀出一条生路,若是等到对方从容的进行好各项布置,那辽国人真的只剩下被宋军宰杀的份了。
同样,宋军也希望能在决战到来的时候打的更轻松一些,这就需要他们提前做很多的工作,把陷阱给扎牢了,把耶律洪基给看死了,还要把那些想来救人的辽国部队给挡在外面。
固安东边百余里,一座军营里面灯火辉煌,三万多宋军士兵在军营外面负责警戒,他们一个个全副武装,明岗,暗哨,一个接着一个。
军营里面聚集的是这次指挥战斗的宋朝将军们,他们正在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穆桂英坐在最首席上面,一派大将气度,说话不急不慢:“诸位将军,我们现在面对的局势是,耶律洪基一边在拼命的修筑攻势,一边在试图突围。而耶律宗元已经在辽国全境强征那些青壮,据说现在应该集结了上百万人,准备救出他们的皇帝。”
陈元在一旁说道:“穆元帅,辽国现在根本没有出动上百万大军来和我们作战的能力,我估计,这次耶律宗元能在派三十万人来,就已经顶天了。”
穆桂英颔首说道:“就算如此,我们也必须派出打援的部队。上一次太宗皇帝带着三十万大军攻击五万辽兵,却没能打下幽州,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大宋没有防范辽国人增援的部队,同样的错误不能连续犯两次。”
众将听的纷纷点头,在围歼敌人的时候,打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却是没有人愿意接的苦差事。
因为打援的战争比之围歼目标还要艰苦,可是功劳却远远比不上参与围歼的部队,那毕竟只是主要战场的一个配合。还有,陈世美的估计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可能辽国人根本就无力来救援耶律洪基,那个时候打援的部队依然不能动,只能看着自己的同袍收取战功。
在坐的诸位将军们一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把自己的身体努力往后面挪动一些,恨不得穆桂英看不到自己那是最好。
“我去吧。”陈元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要说所有将军中间有不在乎军功的,也只有他这个驸马爷了。
穆桂英颇为赞许的看了陈元一眼,笑笑说道:“世美愿意去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也必须由一个大将相随,许怀德。”
许怀德听到陈元站出来的时候正在欣喜,再听到穆桂英叫他,那头一下就大了,不过他以前是穆桂英的部下,听到穆桂英的动作的之后下意识的就站了起来:“末将在。”
“给你们十万部队,你一定要协助陈大人坚守南京防线,无论辽国人来多少援军,一定要给我挡住。”
“下官遵命。”
“末将领命。”
陈元和许怀德同时领命,许怀德的心中有些失落,好在他这个人心境不错,知道这从穆桂英叫他起来的时候事情就无法改变了。没机会抓辽国皇帝就算了吧,打援就打援吧,有辽国人来了他就打,没有人来他也乐得逍遥。再说和这陈世美套套近乎也没有什么坏处,这驸马爷现在有钱呀,跟着他后面捡一些他丢下的,就够自己风光一辈子了。
“世美,有什么要求没有?”穆桂英要极力保证陈元的安全,因为陈元现在出不得任何闪失,他不光是大宋的皇亲国戚,还是宋朝经济的灵魂人物。
作为军队中的代表,穆桂英自然知道这几年大宋军队战斗力的飞快提高,和朝廷对部队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今年打仗仁宗把国库全部打开,保证了前线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着宋军的胜利。就是前几年没有打仗的时候,仁宗每年向部队投入两成的国库收入。这在几年前宋朝打党项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朝堂上没有陈世美的名字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