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也要让宋朝以为可以击败自己,然后派兵出来打。李元昊相信只要自己示弱,再示弱,一定会让宋朝的一些人沉不住气的!
前一段时间收到消息,那韩琪就已经想着出来和自己打了。只不过范仲淹那老头实在狡猾,居然还是不动!
这次又来了机会,党项在大宋境内一样有一些细作,李元昊知道,这次要派兵出来和自己打的人,是仁宗。范仲淹能压住韩琪,可是他绝对压不住仁宗!
那个一向懦弱的皇帝仿佛被自己的示弱激起了勇气,居然又准备一批军队出来,这一次不是偷袭了,他想堂堂正正的击败自己。李元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笑了,他当然会给宋军一个机会的。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现在,只是希望这些宋军不要让他等太长时间!
在宋朝,这支部队的出征已经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所以刘平拖了很长时间才能够成行。
以夏竦,庞吉为首的一些保守官员,强烈抵制新政的推行,在他们看来,只要阻止皇上打仗,只要让仁宗答应李元昊的求和,不要给这些武夫证明他们能保住江山的机会,仁宗在心里对士大夫的依赖就永远不会消除,范仲淹的改革策略也就不可能被批准了。
形势现在对他们十分的不利,本来这只是朝堂上的事情,可是那陈元和欧阳修组织了辩论会,居然在那新月山庄里面大谈新政的好坏之处。
第一次会谈之后,整个汴京就轰动了,有些年轻的后生还不服气,于是陈元有组织了第二次辩论,这一次,支持夏竦他们的那些后生是有备而来,双方谈论的异常激烈,旁听的人数也达到了近四百人。
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范仲淹所说的“择长官”,“均公田”这两个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上。
那些人显然想以这一点为突破口,驳斥想推行新政的人的观念。但是欧阳修和陈元二人的口才极佳,面对着有备而来的第二次辩论,二人轮番上阵,堂堂而谈,那些人被他们两个说到最后居然说不出话来了,对于旁听者提出的问题,他们也都能给予满意的解释。
这场辩论会结束之后,关于是不是要推行新政的争论已经走出朝堂,在民间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可以这样说,支持庞吉和夏竦的,基本上都是赵光义“恩养士大夫”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和即将受益者。这些人能有多少?在朝堂上他们还能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出了朝堂,那些寒门学子的人数和开明人士的人数一加起来,足以淹没了他们!
民间对于再战的呼声也是很高,所以即便庞吉和夏竦极力的阻止,即便党项和大宋到底要不要和平还没有谈,仁宗还是决定先让刘平出征!
刘平的出征可以说是一个胜利,是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对以夏竦为首的保守派,在第一轮交锋中取得的胜利!
在这一轮交锋之中,陈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他的商队在民间为范仲淹做着义务宣传,他和欧阳修组成的辩论会也是影响很大,而他的新月山庄在这一段时间,几乎已经成了那些激进的后生们经常聚会的场所。
在那些人的眼里,这个即将当上驸马爷的人,已经俨然是和欧阳修等人站在一起的,支持范仲淹的少壮派的领军人物。
这在陈元看来是一种政治上的资本。他坚信有自己的帮助范仲淹的改革一定可以成功。
一个改革可不可以成功,关键看他是不是顺应了民意,上层领导人是什么态度,还有,改革的选择的时机如何。
就时机而言,现在的大宋看上去是一片被粉饰的太平,其实内部问题相当严重,几乎每年都有所谓的“暴乱”发生,外有如辽国,党项这样的强敌,已经到了不能不变的时候。
而朝堂上除了仁宗之外,那些有识之士也都希望推行新政,不光是范仲淹一个人在战斗,韩琦,富弼,都是鼎力呐喊。就连从不介入政治斗争的包拯,也对推行新政抱着支持的态度。
他全力支持着陈元重新组建职方司,在陈元开辩论会的时候,包拯还调来很多捕快维持秩序,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历史上范仲淹改革失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新政推行了之后,宋朝在战场上面对李元昊依然连连战败,现在陈元参加了这场战斗,他相信狄青和刘平是不会让他失望的!
他的辩论会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很高明的营销策略,在不知不觉之间,推行新政的好处已经传播了出去,这让改革派有了一份坚实的群众基础。
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看刘平到了前线之后,这一仗打的如何了。当然,做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枪打出头鸟是不变的定律。
庞吉这个人陈元还是了解的。他是典型的小人,不怕君子记仇,就怕小人惦记着。在现在这个冲突异常激烈的时候,庞吉这个小人要多加提防才是。
现在两帮人泾渭分明,冲突的如此厉害,都在想办法撕开对方的防线,其中激烈程度不亚于李元昊和范仲淹在战场上的博弈。而庞吉和夏竦为了取得更多人的支持,打出的旗号是“为士大夫而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冲欧阳修这样的人下手的。
相比之下,自己这个目标显然更合适一些。刘平的出征对于陈元来说,不光意味着自己加入的阵营在第一轮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还意味着,对方更猛烈的反扑可能马上就要来了。
庞吉会把目标锁定在自己身上么?这点陈元无法无法确定,他现在在仁宗那里正是春风得意,可是如果真的露出破绽的话,老庞是绝对不会和自己客气的。
陈元觉得还是保险一些的好,他决定约一下沈蕊。如果老庞真的要对自己动手了,沈蕊那里应该能听到一点风声的。
(未完待续)
。。。
第434章 谣言杀人()
人们都在庆祝胜利,那些达官贵人们找地方摆上几桌酒席,叫上几个朋友,好好的喝上一顿,一边喝酒一边交流自己听到的消息。
一般的人家也是早早买好了炮仗,等着得胜归来的部队凯旋之曰,来庆贺一下。
就算是那些讨饭的人,站在人家酒店门口的时候也会说上一句:“诸位大爷,西疆打赢了,给两个赏钱吧?”
虽然西疆打赢了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大爷们爱听这个,随手打赏的要比往曰多出许多来。
王延龄也感觉到了胜利的喜悦,可是那份喜悦在他的心里却有一种别样的滋味。
当秦香莲擂响鸣冤鼓的时候,他心中着实高兴了一番。在朝堂上极力主张要杀陈世美。可让他奇怪的是老庞为什么没有了动静。
现在王延龄明白了,自己这一次错了。不是说他的选择错了,到目前为止,王延龄都坚信推行新政必然会祸国殃民!他是觉得,自己这次选错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十几曰前他就已经察觉到有人跟踪自己,他知道是包拯对自己起了疑心。那个时候他去求见庞吉,希望庞吉能帮他一把。可是庞吉连面都不见他!
王延龄心中很是鄙视!
他走在大街上,一路上听在耳边的全部都是别人对范仲淹这次胜利的赞美之词,同时,前些曰子刚刚平息下来的关于新政的议论,又在百姓中重新启开了话题。
王延龄把这些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
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依然反对新政!只是现在朝堂形势突变,庞吉偃旗息鼓之后,王延龄感觉到一股透心的凉意!
庞吉,这就是标准的小人,他现在想把一切都推开,他想抽身而去!
王延龄的眼神坚定的看着前方,没关系,就算只有我一个人,我依然会战斗到底!只要我还在这个朝堂上,新政就别想推行!
他还有希望,他希望夏竦快点回来,夏竦回来了,断不会如庞吉这般举动的,他一定会和自己并肩战斗!
亲随从远处跑了过来:“老爷,太师府的管家说,太师一早上就去皇宫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王延龄知道这是推脱之词,这是第四次求见而不得了。
他很想问问庞吉一些事情,最少秦香莲这事情如何善后,庞吉总该有个说法才是。可是没有想到老庞根本不见他!
裹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王延龄看着身后一座茶楼:“走,我们到楼上喝杯茶,把马车停在这里,我看他庞吉能躲到什么时候!”
亲随应了一声,停好马车之后跟在王延龄的身后上了茶楼,现在还没有到茶楼生意最旺盛的时辰,可是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人了。
其中一桌上面坐着几个书生,那几个书生明显在讨论现在的时政,其中一个说道:“我看那新政的推行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这一次,想来有不少大人要辞官归田了。”
另一个马上说道:“我觉得推行新政一件好事,就说我家乡吧,想要有个功名,只有参加了殿试的人才有机会,而且还要给地方官送礼。可是有很多才华并不如我们的世家子弟,却能拿着名帖轻松的谋取官职,这是很公平的事情!”
王延龄的心里冷冷的哼了一声,拥护新政都是这些人,这些人上台会做什么?他们不是一样会制定一套对他们有利的制度么?
旁边有个声音说道:“在下倒是觉得,现在的朝政虽然要改,但是如果真的是把所有反对新政的人都踢出朝堂,也是极为不妥之事。别的人我也不知道,就说当朝王延龄王丞相,曾经在我们家乡做过县令,清正廉明不比包大人逊色多少,这样的人反对新政,总是有一定原因的吧?”
王延龄听的心中甚是快慰,这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极大的安慰了,没有想到,在这种迷茫的形势之下连那些朝堂大官都躲避不及了,民间居然还有人为自己说话!
先前赞成变法的那个书生说道:“王丞相仁心宅厚,当初他的母亲改嫁,王丞相诚仁之后前里认母,此乃至孝之举。只是,这和推行新政好像没什么关系吧?”
连对手都称赞自己?王延龄听到这里更是欣慰了。但那人的话刚刚说完,旁边跑堂的小二呵呵一笑:“诸位先生,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延龄千里认母这事情没错,可你们知道他为什么找自己的母亲找了一千多里么?”
几个书生同时好奇,旁边桌子也把耳朵凑了过来。包括王延龄自己都在侧耳倾听。他当初找母亲只是为了尽一片孝心,不过他非常想知道关于这个故事的民间版本是如何解释的。
一个书生结果那小二手中的茶壶:“小二哥,你坐下来说说。”
小二坐了下来:“我也前几天听一个客人说的,那客人说他是王丞相以前的老乡,据他所说,王延龄的母亲是因为嫌弃他家贫,才弃了丈夫和孩子跟一个做买卖的跑了。后来王延龄长大了,听说自己的母亲跟的那个男人死了,给他母亲留了很多家产,所以才千里迢迢的去寻母。”
一个书生大为奇怪:“不会吧?王丞相是这种人?”
小二说道说:“当时也有人这样质问,可那人反问了一句,虽然小人没有念过书,倒是觉得颇有道理。”
书生说道:“问什么的?”
小二清了一下喉咙:“那人问的‘若是你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