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态度是否配合,就是国防军对待他们的依据,有对抗的就消灭,接管政权。听到风声的袍哥还能跑到那里去?除非上山当明火执仗的土匪,不管他们跑到那里,国防军都有能力消灭他们。
随着第七师多路剿匪部队的出动,四川的袍哥帮会就成了惊弓之鸟,四处逃窜,也有不少主动上门投降自首,以求从宽处理。主动投诚的当然可以从宽,罪减一等,基本上可以不杀头,国防军还有流放地嘛。
各地的官员们的作为就微妙了,对抗国防军,他们不敢。公开的支持又怕朝廷追究责任,于是只好默不作声,暗中支持剿匪。国防军说那一天到县城,他们就会打开城门,官军全部回营,总之就是回避了。无论城里、乡下,国防军细致耐心的清剿,对民众进行宣传,使民众认清袍哥的土匪实质,铲除滋生帮会的土壤。
国防军对待配合的官府也给予照顾,袍哥的案情牵涉到的官员、官军,只要不是过分的恶劣,都把文案移交给他们自行处理。清理了几个县之后,需要国防军直接处理的恶劣官员极少,国防军也给官府留足了面子。
但是,军事法庭的审理照常进行,处置的布告也照常张贴,该杀的当众杀掉,该做苦役的带走。
这个行动必然对四川的官场震动极大,虽然国防军打击的目标不是官员,也不会干预地方的行政,但是,在自己的辖区里,有一支军队,横冲直撞、旁若无人,当地的官员会做如何感想?首当其冲的就是巡抚刘汉儒,他们都要想一想自己的处境了。
大明律有规定,地方官与城池共存亡!但是,那说的是外敌入侵,乱民入寇!国防军既不是外敌,也不是乱民流寇,他们也是大明的官军,他们干完了剿匪的差事就撤走,不但不扰民,还为民除害!做地方官的不存在“与城池共存亡”的问题。就算是大明的忠臣,也不能说拒绝官军剿匪吧?
四川的剿匪是登上报纸的,是公开的,朝廷、皇帝都知道,那么朝廷会如何处理四川的官员呢?朝廷同情他们吗?恐怕不能。坐不坐牢不好说,他们的官帽怕是戴不住了。最低的罪名是面对国防军态度懦弱,没有骨气,丢了朝廷的脸面。
不用刘汉儒找他们,四川的官员们一个一个的往巡抚衙门跑,诉说苦衷,讨教办法。
四川的官员们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加入联省?这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话题,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除非告老还乡,不做官了。
这个话题由暗到明,就摆在了所有的官员面前。人群里总会有主动向前的,于是就有人出面联络。他们也知道四川的事情首先要过巡抚刘汉儒这一关,毕竟是军政大权独握的人物吗?
其实刘汉儒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比别人更紧迫,因为他是第一责任人,所话说:天塌下来由高个子顶着,他就是那个高个子,朝廷第一个要拿他开刀。因此,他巴不得的下属们都想通了,也免了他四处游说的麻烦,正是大家一拍即合,共同投奔联省,改换门庭!
事情公开了就好办了,四川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认同了投靠联省。当然个别人总是有的,那就只能欢送他回乡了,估计这种人也不敢去南京,那不是自己往牢房里钻吗?
刘汉儒当领头人也要像个样子,他决定亲自走一遭,面见赵率教。本来应该去开封,无奈路途太遥远了,只好退而求其次。这么多的人投过去,条件总是要讲的,牵扯着这么多人的利益嘛!他们的官位还是要保住的,否则何必投靠过去?联省官员的俸禄高,大家都是知道的。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穿嘛!
七月初一,刘汉儒从成都出发去重庆,500里的路程,初八到达,也算是日夜兼程了。
赵率教热情的接待了他,但是这个事情太大,他是做不了主的,只能电报请示陆军总监和大都督府。
刘汉儒也知道国防军有便利的通信,所以他也是信心满满的来到重庆,他知道,在这里就等于同联省督军直接对话了。
这个消息到了开封,联省的官员们都很惊喜,但是也觉得应该是情理之中。在督军府就召开了军政两方面的联席会议,共同讨论接受四川的办法,分析研究后续的问题,预测防范漏洞。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明末同一个时代有两个刘汉儒,前一个是河南开封人,字文卿。后一个是直隶大城县人,字玉罍(lei),我们这里说的是后者。
………第422章完………
第423章:谋划蜀地()
崇祯九年七月初九,开封督军府的会议室中,联省的军政大员基本都到齐了,就连很少露面的联省议会议长朱万文、联省大法官史可法也到场了。从执政官洪承畴起,联省衙门的六房官员全部到齐,科道御史也来了不少,所以后排也坐满了人。
会议桌的一端坐着朱万化,他的左侧是大都督朱大典,右侧是执政官洪承畴。
会议首先由陆军总监朱万杰介绍情况,四川投靠联省的由来,以及四川省当前的实际状态,各个府县的大致情况。
然后就是朱万化的主旨讲话,定一个框架,就是说今天召集联省众多大员要议何事?
他说道:“今天的议题应该是四川官员加入联省提出的附带的条件,我联省应该如何答复,才能更好的解决四川的问题。这些条件今天需要议一下,但是我认为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议题是什么呢?
加入联省的省份,四川不是第一个,但是他的特殊情况却是第一个。什么特殊情况呢?是迫不得已,被逼到了绝路了!我们联省其他的省加入时都不是这种状态。我们的国防军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剿匪的行动,使得四川的官员无法向朝廷交代了,四川官员们个人的前途、安危不保,在这种局面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加入联省。这就是说,四川的官员们现在想的不是宪政,不是改革,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对于官府行政的弊端没有认识,对宪政也没有认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四川的改制,建立新的官府,建立议会,处理地方军,就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办法,否则,就会出问题,就会有后遗症,也可能会出现打着联省的旗号,而不执行联省的行政政策,甚至更严重的事端。因此,官府改制、建立议会、整编地方军等改制的事务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实施?这就是今天的主要议题。
其次就是要派出一个使团到四川,这个使团的人选今天也要定一下。
这些内容议好了,对四川官员的答复也就有了。
今后还会有其他省,还会有其他的原因加入联省的,今天议论的好,也给明日之事指一条路。
各位官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解决好四川的问题。”
如果单纯议论四川官员的要求条件,是容易的,朱万化这么一说,题目就复杂了,各位官员都深思起来,一时就冷了场,只听到喝茶声。
在大明的朝堂上,是不能喝茶的,但是督军府的会议室中,每人面前一个大号的茶杯,开会之前,佣人已经倒好了茶,每人一杯。用大杯子,就是避免中间添茶水。这就是现代人的会议室习惯了,不过大明的官员们觉得蛮舒服,只是有点不敢喝茶,怕不恭敬。除了督军府,他们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茶杯,不过这个杯子大而不俗,它是明瓷(骨瓷)的,质地坚实细腻。
过了一会,洪承畴说话了,他说道:“督军大人,蜀地官员要求保留原品级,我们可以答应,但是要告诉他们,不能排除个别人的调整,第一,贪赃枉法者不能任用;第二,庸才,不能胜任者可能降级使用。我们可以给一些优厚的卸任返乡条件,不能胡乱的任用。对于督军大人的忧虑,在下提一个建议:在联省的范围内交换官员,特别是县级的官员,川蜀的官员调到其他省,四川县级官员大体上应该是其他省调换过来的。然后再辅助以学习、教育,就可以转化他们了,同时也可保四川的新政不走样。”
执政副官兼吏房侍郎孙元化说道:“督军大人,下官同意洪执政官的话,我们也有十来个省份了,每个省交换三五名官员足以,对于各省都不伤大体。川蜀的官员任职之前,还是要集中学习一下,特别是宪政,大政方针还是不能错的。”
吏房管官员,他把洪承畴的意见具体化了。
朱万化点头说道:“二位说的都是好办法。”
思路打开,会场就活跃了。
朱万文说道:“四川议会组建应该当先,我们联省议会可以派出一批专职的雇员,用两三名老资格的议员领衔,到四川协助他们把议会建好,特别是财政公署要尽快开始署理监督四川的财政,四川的官员首先应该懂得议会的作用。如此,大局稳矣。”
史可法也说话了:“督军大人,眼下基层法官多是指定的,然后由议会通过认可,在四川可否直接走上正规,议会建立之后,由上一级的法官推荐,并且由上一级议会投票通过,到最高法官处批准。比如县级的法官,就是省级推荐、省议会通过的。这就可保四川公正地执行联省的律法了。”
一位议长,一位大法官都很尽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朱大典说道:“军队乃社会安定之本,也是宪政之本,因此,四川原有的官军全部要遣散,取消卫所兵的军户籍,改为平民户籍。原有的军官大体上不能继续录用,也遣散为民籍,个别录用的要大都督府批准。对军官的财产、土地可以放宽尺度给予保护,对他们依然沿用民不举官不究之规。从官军的兵源中择其优者充实武警、警察、保安镖局。四川的私人武装很严重,要严厉的整治,强制解散,不服从的坚决镇压,绝不可手软,这是四川稳定的基本条件。”
新任的工部尚书周延儒说道:“督军大人,蜀地偏僻,与外界交通不便,唯有一条长江航路,通往湖广。下官以为,其北方的交通尚可有所作为。川北到汉中的交通并无大的险阻,可以修缮扩建为马车通行之路。汉中的汉水可以通往襄樊、南阳,褒斜道通往宝鸡关中。褒斜道的栈道也有修缮加固的必要。如此一来就使得川蜀北方通道畅通了,川蜀乃富足之地,他与西北各省的贸易定然丰厚,其中的商机不可不察。”
这老夫子还是有眼光,川蜀与西北的互补性极强,如果道路畅通,可是比江南货物的优势大多了,例如茶叶、丝绸、棉布、稻米。
执政副官兼兵房侍郎朱万武说道:“督军大人,周尚书之议下官赞同。川蜀向南到云贵同样有交通问题,向南的交通也要开始策划建设。但是向南的路都是崇山峻岭,修路艰难,眼下只有驮马之路。下官建议,我们也像修铁路那样,不怕慢,每年都有进度。对于云贵两省来说,我们的交通到了,影响也就到了。云南乃边疆之地,是必须要道路畅通的,否则,一旦有战事,我们调兵就艰难了。”
从保卫边疆的角度说朱万武的谋划意义巨大。
朱大典又说道:“以我之见,省一级的官员不要调离四川,首先宪政执行的好坏主要因于县乡级的官员。其次是省级官员在天下的名声大,巡抚、布政使等保留下来能够稳定天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