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皇帝自然是高兴的很,说了一通什么两国交好百姓获益的官话,然后就有礼部的官员带着倭国的使臣退出大殿。
等到这些人退出大殿之后,文朔上前说道:
“陛下,郑和从平倭事宜之时,就曾经对陛下说过要想剿灭倭寇只有斩草除根才是根本。现在倭国已然答应我帝国水师可以赴彼处剿灭倭寇,所以臣想请皇帝下旨允许郑和前往倭国平定倭患!”
“去倭国?!”朱棣显然没有想到文朔会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是的陛下,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剿,倭寇已经陆续退回倭国本土,现在正是围歼这伙强盗的大好时机。”
文朔看看朱棣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继续说道:
“另外,郑和要是去倭国剿寇,远离帝国本土,对于那些仍旧潜藏在帝国沿海的小股倭寇自然是应顾不暇,所以想卸掉平倭招讨使这一职责。但是为了帝国沿海的清平,郑和举荐水师都督陈瑄接任此职统领帝国沿海的剿寇事宜。还请陛下恩准。”
朱棣低头想着什么没有说话,过了好半天才说道:
“好吧,朕准了。即着郑和为赴日正使太监,统领平倭相关事宜,钦赐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另升陈瑄为平倭招讨使,统领沿海平倭事宜。”
“臣领旨,谢陛下。”
“末将领旨,谢陛下。”
文朔和陈瑄同时跪倒在地叩谢皇恩,在不经意的时候陈瑄感激的看了一眼文朔,那个意思很明白,自己的这个官职可是文朔给讨来的,虽然说自己在靖难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和文朔认识了,但是交往并不是很深,所以平时也就没有什么来往。但是此刻文朔举荐他做这个统领沿海诸省大军的平倭招讨使自己也是没有想到,这可是个实权呀!
不过现在又人站在武将的队列里感到了一丝丝的不安——邱福。
这个郑和已经把手伸到军队里来了,自己身为五军都督府的最高官员,对于自己的一个手下的官员的任免没有做出任何表示,那以后还会有人投靠吗?要是往后没有人投靠了,那自己在朝堂上还会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吗?那慢慢的自己还会在皇帝的面前得宠吗?
“散朝吧。”朱棣在上面淡淡的说着“郑和,你还没吃饭吧?来,和朕一起吃点东西。”
大臣们一下子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皇上要是想问话还用的着在朝堂上说吗?还吃饭?这得是多大的恩宠啊?看来这个宦官在朱棣的眼睛里地位真的是没有办法的高啊……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多巴结的。
且不说这些整日想着如何钻营取巧的百官心里有什么想法,只不过大家走出大殿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很怪异。以前那种散朝以后相互邀约饮酒作乐的场面今天意外的没有上演,就连站在殿外的禁军们看到今天这些大臣出来的样子都是感到很好奇。
第138章 御书房()
文朔恭谨的站在朱棣面前,就像是一个学生站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一样。
朱棣在殷殷嘱托:
“……当年的隋朝的时候发兵高丽、东瀛都是惨败而回,蒙古鞑子所向无敌也是败在这个弹丸之地。这一次你去征伐,虽然说是为了剿灭倭寇,但料想倭国内部对于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完全都是支持的,所以到了那边你一定要加倍小心。”
文朔点点头说道:
“陛下放心,我这次去一定会把事情事先都计划好之后才会去行动,如果实在不行也要首先保证咱们的官兵能够安全的返回国土。现在我朝刚刚稳固不久,许多事情还是要稳妥为先的,我保证不会使咱们掉进倭国这个泥潭。”
看朱棣忍不住的点点头文朔继续说道:
“关于两国的贸易才是灭绝倭患控制倭国的根本之道,但是一旦要是开放海上贸易咱们大明也不能仅仅的等着人家到咱们大明的家门口来做买卖。咱们可以派出咱们的商队,去倭国做生意。我觉得在某些适当的东西上可以给他们一点好处,不过这个好处不是白给他们的,他们换!”
朱棣愣了一下没有明白文朔的意思。
“那我打个比方说吧,现在我朝铜钱是严禁向外流通的。但是在倭国他们的银钱质量差的很所以基本上他们那里差不多就都是在用我们中土的铜钱,郑和考虑是不是……”
“这个没得商量!”朱棣斩钉截铁的说道,“金银乃是商家买卖的中介,咱们朝廷还不够用的呢,现在还只能是发行宝钞,难道我们还要向外输出吗?”
“呵呵”,文朔笑了,“陛下所言极是,自己家都不够用的东西自然是不会给予别人了。但是陛下对于此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陛下觉得怎么样?”
“说来听听。要是可行的话朕即可颁布施行。”朱棣一听文朔对于金银这一块也在行很高兴。
“现在,大明的金银严重短缺,咱们自己确实不够用。发行的宝钞虽然是替代品,但是一旦发行无度,后果不堪设想。再说一旦是遇到天灾人祸必定是一个严重的隐患,想想眨眼之间那些有万乘金银的人一下子变得身无分文了这就是纷乱的征兆啊。
可是要是不以宝钞代替,咱们就需要有足够的金银。在历史上也有为了铸造钱币做出的种种事端。可是对于实际的弥补作用却是有限的很。
但是据郑和了解,倭国是一个盛产金银的国家,既然是这样,帝国可以考虑以铜钱换取他们的金银矿石或者是炼制出的粗制品也可以,至于兑换的价格嘛帝国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
同样的,帝国用他们的矿石冶炼钱币自然是要动用人力物力的,如此就可以向他们征收一定的费用。
如此往复循环,帝国为他们铸造钱币进入倭国,他们用这些钱币购买咱们大明的货物然后钱币再次回流到朝廷。一旦他们入不敷出就必然再次用矿石或者粗制品来交换钱币,那咱们如此往复,中间既可以赚取加工费,额外的还能给朝廷带来不菲的收益。最终目的还是把倭国的矿石完全的转换到咱们大明来了。”
要是换做以前的朱棣他对这些事情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现在各地纷纷上疏要求开海市,这些吏官当中也有能够解析这些简单经济现象的人,尤其是听完文朔的话顿时就如同醍醐灌顶啊,但是作为帝王他的考虑海市很全面的:
“要是这样的话,倭国的国主难道会坐视不理?”
“陛下,你觉得要是他们真的有这个能力的话还会找我们大明吗?他们坐守那么多矿产根本就是不会开发利用嘛。我们也可以专门铸造一些带有鲜明倭国特征的钱币专门给他们使用,但是这些钱币是绝对不许流回到咱们大明的。那么如此一来倭国国主真的就会错过一个这样的一个机会吗?”
“嗯……”朱棣慢慢的咂摸着文朔的话。
“陛下可曾记得当日在现场的那个倭国僧人?”文朔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
“僧人?!哦……你说的就是那个倭国的和尚啊,当然记得,如果朕没有看错的话那个倭国的使者好像是很害怕那个和尚似的。”
“对,就是他陛下,郑和觉得他很像一个人。”文朔低声说道。
“谁?!”朱棣也一下子警惕了,“难道是……”
“陛下英明,郑和也有这种想法。看昨日在现场的情形,作为倭国国王源道义的使者怎么会对一个僧人表现的那么恭敬呢?到最后,倭国的使者答应咱们的条件也是突然的很,很显然他受到了某种暗示,而现场能够给他这种暗示的人只能是这个僧人!”
文朔详细的把自己的想法给朱棣说了。
“也就是说倭国的国王已然到了咱们这,目的就是要和咱们达成贸易的协定?”朱棣沉思着,要是照这么看的话倒是足可以说明倭国十分迫切的想要和明国开展贸易。
“好,这些事情就按你说的去做。但是这段时间随着倭寇的渐退,各地着开海市的事情很多官员上疏要求冲开海贸,你觉得这件事怎样才好?”
文朔一惊,他没有想到这些大明的官员还都是很有赚钱的眼光的嘛,现在倭寇刚刚减轻就开始要求开海市了。
但是现在他不能说的太明确,他需要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过程:
“郑和在沿海剿灭倭寇的这些经历倒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如果要是一旦展开海市不失是一个宣扬我大明国威叫四夷臣服的机会。另外据说在南洋一带物产丰富,也可以作为帝国的补充,沿海的百姓自是欢喜的很也会。不过郑和对于这些事情不是很在行只能是依据自己看到的说说想法,不敢叨扰陛下视听。”
文朔很相信这一点,要是利用朝廷开展海贸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会起来反对,因为那样的话赚钱的是朝廷和任何人没有关系。尤其是那些士大夫集团如果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到了国家的库房里他们会甘心吗?自然是要反对。但是开放了海市,那些整天在田地里刨食的黎民百姓自然是没有那个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实力去进行海贸。收益的还是士大夫集团,天下人有几个真正的是不爱财的呢?
其实仔细想想,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十年寒窗为的是什么?一朝金榜题名那就是个官儿。当了官会怎么样呢?可以光宗耀祖,当然这是糊弄人的,最主要的就是可以脱离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可以吃上免费的午餐还有那些成群结队给你送礼送钱巴结趋炎附势的人。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了,就连圣人不也是瞧不上那些为了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商人吗?认为那是一件和可耻的事情。(哦,不过现在那些制造不安全食品的商人真的是要被大家看不起的。)
至于那些什么忠君报国啦仁义道德啦又有几个人会在自己鱼跃龙门之后还记得呢?即便那些还记得人是不是还在践行呢?
朱棣又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
“好,这些问题可以先放一放。目前来说还是要先把倭寇荡清,不能再横生枝节了。我叫个可靠的大臣到海边走走看看。等到倭寇的事情解决好了咱们再详细的考虑这些事情。”
文朔躬身口称遵旨,事情只要点到就好,他身为一个宦官不可能吧事情做得面面俱到(虽然他知道自己是个假冒的)。
第139章 路向东瀛()
东海
一张张巨大的红色风帆已经吃满了风力
一百二十多艘来自明国的巨大宝舡正在凭借着上天赐予的力量向着东方疾驰
我们不得不借用古代人的一段话来描述这个庞大的船队在海上航行时的壮观景象。
‘以四艘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为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