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伊娃这边则一直等着谢廖沙的电话打回来,可是直到等到洗完澡,谢廖沙的电话也没有再次的打回来,这不禁让伊娃有些气愤,又有些伤心,她拿起电话拨打谢廖沙的号码,可惜始终无法接通。她不由得真的生气了起来。
而谢廖沙这边则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伊娃牵涉进生意里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谢廖沙手上的业务慢慢的向好几个领域开始扩张,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些生意的背后都和谢廖沙的地下金融业务相关联着,结果他的兄弟女人一个个的都被推倒了重要的位置上,开始断断续续的参与起了谢廖沙的生意,就算是冬妮娅现在也在跟着捷尔金娜负责着资金运输方面的事情,冬妮娅现在主要负责美国航线,而捷尔金娜主要负责欧洲方面的航线,除了彼得罗夫老爹,几乎所有的人都忙的快要累死了,而且还不能出现大的纰漏,这简直是太不安全了,谢廖沙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手上没有可用的人。
从高尔基帮的下层成员之中提拔吗?谢廖沙不是没想过这条路,不过只要稍微想一想,谢廖沙就放弃了,这些人只不过是跟着谢廖沙混口饭吃,和尤里他们这样的生死弟兄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内心里来讲,谢廖沙其实并不信任这些家伙。而且这帮家伙大部分都是社会上的青年,打打架还可以,参与业务还真没这两下子。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谢廖沙现在缺乏的更多的是专业的人才,尤其是有金融和财务背景的人才,毕竟谢廖沙团伙中的高层们除了卡莉姆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干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谢廖沙也知道,就算是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人自己也未必能够收为己用,毕竟谢廖沙手上见不得光的事情太多,想要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又太难。
第一百一十一章 莫斯科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知不觉之间,谢廖沙调动到莫斯科已经快要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谢廖沙始终是有些无所事事,他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了列宁格勒大学的学业上。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谢廖沙不想有所作为,他现在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莫斯科团委内部的复杂性,这里几乎人人都有背景,人人都在应付差事,就算是谢廖沙的直属下属们,也保不齐是个什么部长的公子,谢廖沙怎么可能指挥的动这些人。
谢廖沙的碌碌无为引起了安德罗波夫的不满,安主席可不是经常给别人机会的,想当初谢廖沙在高尔基市的工作让安德罗波夫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而现在安主席已经确立了自己党内二把手的位置,随着勃列日涅夫的日渐衰老,安德罗波夫必须开始考虑组建自己的班底了,虽然谢廖沙还够不上被提拔到多高的职位,可是团委可是容易获得提拔的地方,安德罗波夫就是想让这个年轻人在这里干出来一点成绩之后,将他安排到莫斯科市委去工作的。
对谢廖沙这一段的表现不满意的安德罗波夫自然要敲打敲打这个年轻人,他特意的打电话到团委去训斥了谢廖沙一番,明确的告诉他:“我把你调到莫斯科来不是为了让你来混日子的,是来让你干一番事业的,你要是再这么无所事事我就把你派到远东地区去!”
谢廖沙在电话的这一边听的冷汗连连,他虽然知道被调到莫斯科是安主席的意思,但是他并没有觉得安主席会把他当作一回事,可是没想到这个党内的二号人物居然还挺关心他的工作表现的,虽然他明白自己在高尔基市的表现得到了安主席的赞扬,但是他并不认为只凭着这点成绩真能够获得安主席的赏识和提拔。不过也确实是谢廖沙小看自己了,现在整个苏联的官场都是人浮于事,大部分人都在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向谢廖沙这样真的干出一番事业的官员并不多,虽然谢廖沙的动机并不高尚。
被安主席大声呵斥了一顿的谢廖沙不禁苦笑了一生,自己现在的处境又有谁能够理解,在莫斯科完全照搬高尔基市的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且不说这里是首都,就算全国到处都在闹饥荒,这里依旧会保持充足的物资供应,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人的收入更高,那些廉价的商品在这里的需求不大,反倒是伊万科夫走私的那些质优价廉的家电产品和他的兄弟哈桑走私的高档烟酒更加畅销。
这些事情谢廖沙没办法向安德罗波夫抱怨,所有的问题只能靠他自己解决,纵观整个莫斯科团委,算得上自己人的只有自己的秘书纳斯佳,其余的人只是对他表面恭敬,谢廖沙就不幻想他们会听自己的指挥了。所以为今之计,在团委内部组建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小部门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谢廖沙决定把自己的目光转向莫斯科团委下辖的那些团支部组织,他决定去这些分支组织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青工部所直接管理的莫斯科周围的那些工业企业的团组织,这些团组织虽然级别不高,但是管理的工人们可着实不少,多的有职工几十万,少的也有近万人,而莫斯科作为全国的首都,周围的工业企业简直是多如牛毛。这样看来,如果能吸引这些企业的青年工人加入互助会的话,那么谢廖沙现有的商业模式依然可以持续下去。
要怎样才可以吸引这些青年工人参与进来呢?谢廖沙苦思良久,人生在世,所需要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而已,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这个四个方面去想办法。
谢廖沙再次陷入了沉思,现在莫斯科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座全苏联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中,老百姓既不缺吃也不缺穿,而且对于汽车和摩托车的需求还停留在国产的廉价车阶段,所以归根结底,谢廖沙只能在住房的方面做做自己的文章。
想到了这里,谢廖沙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是抓到了什么,只要稍加思索,谢廖沙就觉得自己这次真的找对了路了。且不说莫斯科的常住人口接近千万,就是从全国各地来到莫斯科的这些工厂里工作的年轻人就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从外地来的青年人来到莫斯科工作,大部分都住在单位分配的多人宿舍之中,这些年轻人用不了几年就要结婚,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可是最为福利的住房制度却并不能够让大家满意,很多人直到退休才等到了自己的房子。虽然说苏联人不一定像中国人那样非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才可以结婚,但是一旦结婚依旧面临着居住条件改善的需要。想到了这里谢廖沙忽然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什么不建一些适合这些新婚男女的房子,用低廉的价格租给这些年轻人。
谢廖沙越想越觉得自己找对了路子,用住房来吸引年轻人加入互助会,苏联的年轻人有一点比资本主义国家好的地方就在于,这里没有失业的问题,所有的工人都有稳定的工资作为保障,这就减少了互助会的风险。只要和这些工人的单位达成协议,从工人们的工资之中直接将房租返还给互助会,互助会也不用担心收不回来钱。
谢廖沙觉得自己简直是太聪明了,这么多天来一直紧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这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啊,建造住宅就免不了从国外进口建材,机械等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这一系列的外汇往来全部需要大额的资金流动,这又为谢廖沙的地下金融事业提供了合法的掩护。
想到了这里,谢廖沙大声呼喊道:“纳斯佳,替我通知莫斯科地区所有工业企业团支部的负责人来我这里开会,我有重要的事情跟他们谈,告诉他们这是关系到莫斯科数百万青年工人福祉的大事,谁要是不来就是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
纳斯佳拿起手中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
“还有,给我找一下莫斯科地区废弃的大型建筑物,尽快给我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把其中可以住人的地方标注出来,纳斯佳,我们要在莫斯科大干一场了!”谢廖沙有些兴奋地说道。
第一百一十二章 莫斯科住房计划()
为了尽快的树立有说服力的标杆项目,谢廖沙并不打算去找一块空地建设一座崭新的廉价公寓小区,因为这个周期实在是太长了,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够看到成果,这种效率恐怕并不能让安德罗波夫满意,很可能工程干到一半自己就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了,如果真的这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谢廖沙决定在莫斯科市内找一些废弃的大楼作为框架,只要投入一点小钱稍加改建,只要几个月就能够对外出租了,这样见效更快,资金回笼的也更快,是最理想的实施这项计划的方式。
符合谢廖沙需要的这些废弃楼房其实并不少,其实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经济逐渐摆脱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经济开始逐渐向好,那时候莫斯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等到了勃总上台的时候,为了彰显国家的富强,建设的摊子就铺得更大了,莫斯科老城区周边的一些地区立刻变成了大工地,力图将莫斯科建设成为一座可以媲美纽约和伦敦的超级现代化的大都市。
虽然这个愿景很好,但是首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这一阶段之中,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奥运会和阿富汗战争的巨额开销,苏联政府不得不将财政预算向这两个方向倾斜,在加上苏联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首都莫斯科很多雄心勃勃的建设工程都因为资金短缺开始停了下来,为莫斯科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烂尾楼。
现在这的烂尾楼简直就成了犯罪分子们的天堂,很多无家可归者,黑帮分子,从乡下来莫斯科讨生活的乞丐都将这些烂尾楼当作了自己的住处,于是烂尾楼越是集中的地方,越容易成为罪恶的温床。伊万科夫和哈桑这些离开监狱的律贼们正式依附于这种条件才生存了下来,并且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莫斯科地下势力之中的佼佼者。
谢廖沙已经决定了自己的计划了,那就是挑选一些条件合适,地理位置优越的烂尾楼。运用互助会的资金将这些烂尾楼改造成为舒适的适合年轻人和新婚夫妇生活的小户型公寓,然后用低廉的租金将这些公寓出租出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设和维护这些公寓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现金流水,想方设法的将一些见不得光的钱合法的送到国外去。
初步的计划已经确定了下来,剩下的则是执行了。谢廖沙亲自起草了一份计划书交给了纳斯佳,让她稍加润色之后在谢廖沙约见全市的工业企业团组织负责人的时候将这份计划公布出来。
纳斯佳这一段时间以来也是同样的无所事事,现在谢廖沙终于恢复了当初在高尔基市的时候的那股干劲,这让纳斯佳终于放下了心来,要知道谢廖沙作为纳斯佳的大老板,两人的仕途可是绑在一起的,真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纳斯佳这个没背景的小城市里走出来的姑娘,想要在首都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话,必须依靠一位有能力有背景的上司,目前看来谢廖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坛潜力股。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纳斯佳可是一点都不敢耽误谢廖沙的事情,她熬了几个通宵将谢廖沙的计划书加以补充,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去联系莫斯科地区的那些基层团委负责人们。
也许是因为纳斯佳的努力,也许是哪些下面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