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你是斯大林?”业已走到前面的军官迅即转回头,用枪对准他。
“不,我不是斯大林,我是他的儿子。”雅科夫轻蔑地望了眼顶到胸前的手枪,闭上了眼睛。
当德国人发现他是谁后,欣喜若狂。戈培尔的宣传机器立即运转起来,据说是雅科夫亲笔写的传单天女散花一般洒在前线,说的最多的是:“连你们最高领袖的儿子都已经投降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做无谓的牺牲?”
宣传材料中还包括一张德国军官同雅科夫谈话的照片,下面的说明是:“如果如此著名的苏联军官和红军指挥官都能投降,这说明对德军的任何抵抗都是无意义的。”
在宣传材料的背面有一封据说是雅科夫写给他父亲的信,说他受到了优待。它是通过外交邮路送到斯大林手中的:“亲爱的父亲!我已被俘,身体健康。不久我将被派往德国的一座军官集中营。交流没问题。祝健康。问大家好。雅沙于1941年7月19日”。
雅沙是雅科夫的妮称。所谓的交流,意思是可以用被俘的德军军官交换回国。
斯大林这个名字是铁人的意思。老子英雄儿好汉。斯大林的儿子也不是孬种,他顶住了巨大压力,没有参加宣传和策反活动。
戈培尔于是改变了策略,把雅科夫转移到一个舒服的饭店。当他仍然拒绝合作时,纳粹把他拉到了一个军官集中营,那里的环境十分恐怖。大部分狱友都饿得奄奄一息,很多人甚至想吃人充饥。
雅科夫并没有屈服于纳粹的软硬兼施。但是,前线形势持续恶化。当1942年春天来临时,德军攻城掠地,占领了列宁格勒,苏联战俘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数量之多,即使集中营里最坚强不屈的人也会怀疑,苏联即将完蛋。
与此同时,战俘们的待遇也有所改善。战俘中盛传着德占区里德国人给农民分给土地、苏联即将解体的消息,包括弗拉索夫在内的一大批将领投靠德国人,至少有一半战俘申请加入俄罗斯解放军。这些无异对他产生了影响。
然而,真正击垮他的恰恰是他神一般的父亲。德军看守把“苏联没有战俘,只有祖国的叛徒”书写在墙上,并把这句锥子一样的话与斯大林联系起来时,雅科夫们还将信将疑:以苏联各族人民的父亲自居的斯大林怎么会抛离他们,说出如此绝情的话呢?
然而,川流不息的难友们都众口一词证实,这位慈父不仅说了这话,还下令把战俘的亲人关进集中营。作为儿子,雅科夫羞愧难忍,也受不了同胞们冰冷的目光,在他的请求下,德国人把他与英国战俘们关在一起。
英国人同俄国人的关系紧张,因为英国人在德国人面前立正,所以俄国人认为他们是胆小鬼。反过来说,英军战俘时常收到家人和国际红十字会的邮包,吃得红光满面、打扮得油头粉面的,而苏联战俘们一个个像叫花子,无形中产生仇富心理。
雅科夫自杀的前两天,他挨了当头一棒:苏军在北方难得地打了胜仗,俘虏了赫普纳手下的一个师长。当德国表示愿意用雅科夫交换位倒霉的师长时,被斯大林一口回绝:“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
其实,雅科夫误解了父亲。斯大林一直为他儿子的命运而担忧,他两次下令进行了营救行动,不过都失败了。
此后,雅科夫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他时常长吁短叹,精神恍惚,甚至于绝食。
他自杀的早晨,一名德国军看守当着雅科夫的面,把卡廷事件的情况告诉了英国军官威廉•墨菲,这位马上喊来他的三位绅士战友,几个人开始对雅科夫围攻,恶狠狠地说道:“看看你们这些杂种都干了些什么?竟然屠杀手无寸铁的波兰战俘。你们到底是人吗?’
雅科夫崩溃了。他大叫一声,扑向带电的铁丝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雅科夫死后,战俘营长官对那几个英国军官:安德鲁•沃尔什、帕特里克•布赖恩、威廉•墨菲和库欣做出了停止洗澡三天的处罚。实际上,这几个人只是比干遇到的卖空心菜的妇人。斯大林的儿子精神已经垮掉了,剩下的只是顺势一推而已。
第03节 勾心斗角()
夏夜的星空,是多么的美丽呀!那无数的、闪烁的星星,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详,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在看着李德、映照着德国元首,使他陷入往日之中
德国侵入苏联前夕,希特勒委任罗森贝格为东方部部长,负责开发被占领的苏联领土。这个人是纳粹党的理论权威,出生在波罗的海,因而比其他人更懂得东方人的心理。
虽然他有很深的哲学造诣,但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奉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政策,从最高领袖希特勒到最基层的街道办主任都是实干家,而且一个个忙得屁响,没人听他满嘴跑火车玩虚的,因此他成了打杂的,那儿缺人就把他派到那儿。
1940年,希特勒以保护文物为名,给他个美差,委派罗森贝格设立“罗森贝格特别工作处”,负责征收法国和其它占领国的艺术珍品。
据罗森贝格的报告,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该机构征收的各种文物共11903件,其中绘画5980幅,手工艺品3825件,雕像数百尊,17—18世纪的家俱477件。仅从法国掳掠的文物就价值4亿美元。这些文物中的精品归纳粹头目占有,当然,别人吃肉他也少不了喝汤。
对苏战争开始后,他有了用武之地,被任命为东方部部长。罗森贝格曾设想让乌克兰成为一个同德国紧密结盟的自治国,让奥斯兰,也就是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成为一个殖民地式的“保护国”,让日耳曼移民在那里定居,使其德意志化。
罗森贝格压倒一切的目的是让德国不再受到大俄罗斯扩张主义者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分而治之,建立一个与大德意志帝国结成最紧密联盟的自由的乌克兰国。为此目的,就必须从各方面鼓动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必须给乌克兰的作家、学者和政治领袖一定的自由,建立学校,恢复宗教自由,解散集体农庄。甚至还可以利用1918年的“自由乌克兰哥萨克组织”的残余分子来建立一个“乌克兰政党”,它将在德国专员、他的那些乌克兰顾问和广大的乌克兰公众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罗森贝格在试图谋求人们接受他这个政策时,得到了他的东方事务部中那个政治司的热情支持。这个司几乎全部是由一些俄国通组成的,诸如纳粹党国外政治局东方处前主任格奥尔格•莱布兰特和在苏联干了多年工作的前领事奥托•勃劳蒂加姆。可以说,这些人是苏联专家,如果采纳他们的建议,乌克兰人不会那么快地对德国人产生幻灭。
但是,由于希特勒日益露骨的种族偏见,加上罗森贝格太学究气,罗森贝格无法施展他的宏图。希特勒向占领区派出了专员,这些专员名义上归罗森贝格的东方部管辖,实际上直接对元首负责。驻奥斯兰的德国专员是海因里希•洛什,此人对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赋予极其有限的自治权,对罗森贝格也比较尊重,所以奥斯兰的大部分地区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但是,元首派到乌克兰的专员科赫却是个活灵活现的魔王,他极其蔑视东方事务部里的同僚以及他们研究乌克兰问题的那种书生气十足的态度。他于1941年12月5日在基辅宣称:“我们是主宰民族,必须始终记住这一点,即最卑贱的德国工人在种族上和生物学上都比这里的居民要贵重一千倍。”
因此,有计划地迫害乌克兰知识分子,以使乌克兰人民丧失他们的领袖,压制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一切表现,并为德国的利益拼命剥削农民,这就是科赫的政策。结果至1941年底,乌克兰成了殖民地区。有一则电影镜头是科赫政策的写照:在1941年夏天,两个少年站在路边向德军摩托车手献花,到了冬天,这两个少年作为抵抗德军的游击队员出现在纪录片镜头里。
科赫与罗森贝格水火不相容,达到了无法共识的地步,两人为农业政策吵得不可开交。在科赫看来,乌克兰完全是一个榨取对象,应当用纳粹官员代替布尔什维克官员来进行掠夺,并应让苏联的集体制度保持原状。罗森贝格则认为,不废除可恨的集体农庄,不对农民分配土地,就决不可能使乌克兰人站到德国人一边,热情地为德国人工作。两人对待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也大不相同。
由于武装部队仁慈的干预,乌克兰的宗教复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时采取了改组教会的步骤,包括在解放了的乌克兰为自治教会任命了一个管理员,即卢茨克和科威尔那个自封的大主教波利卡普•西科尔斯基,以及在基辅、日托米尔、波尔塔瓦、基洛夫格勒、卢勃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比亚瓦—采尔珂夫分别任命了主教。
可是,德军并没有发布过正式的宗教自由的通告,因为这类通告应该由民政当局来发布。罗森贝格指示科赫写一份这方面的通告,被拒绝后央求这位不听话的下属不要去干涉教会的重行开放、教士的授职,以及宗教仪式的举行,受到科赫的反唇相讥:“亲爱的部长先生,你应该加入乌克兰的东正教。”把罗森贝格气得浑身发抖。
两人到希特勒跟前告御状。希特勒认为乌克兰在占领的第一年里能提供三百万吨谷物,在第二年里至少能提供七百万吨,担心把土地分成农民的自耕田以后,会使德国人无法控制农业的生产,因此,希特勒明显偏向科赫,让这个前火车司机更加胆大妄为。一次酒后,他站在基辅大街上公开叫嚷,他要杀光所有的乌克兰人。而罗森贝格像钻进风箱里的老鼠,元首不支持他,又得到下属的掣肘,甚至连尿都不尿他,便也就儿媳妇拿钥匙——当家不作主了。
人算不如天算。突然间,罗森贝格发现元首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仅支持他的大部分意见,而且比他走得更远。
1942年1月19日,罗森贝格与科赫为缺少农业政策问题到克里木向元首告状。两个到辛菲罗波尔以南的元首临时司令部,被告知元首几天前到塞瓦斯托波尔前线去了。两人赶到时,发现元首刚刚离开,科赫费了一番周折后,才知道元首正在雅尔塔开会。
一路上吵吵嚷嚷的两个告状者最后来到契诃夫故居,看到元首站在一幅画前对政治局委员们卖弄:
“这是艾伊瓦佐夫斯基的名画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
罗森贝格与科赫向元首致敬。元首不经意地向他们打了个招呼,继续向客人们解释说: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而天边透出的夕阳,则代表着希望,因此整个画是积极向上的,不像毕加索那样颓废。
希姆莱感叹:“没想到这些愚昧的俄国人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元首反驳:“愚昧,您错了,俄国人一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