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天下-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甫在长安十年,说是寓居长安,实则是困居长安,穷困潦倒,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托门路,讨生计。

    虽然李昌国早就知道杜甫这段时间过得极是不妙,当这一消息被证实后,李昌国仍是忍不住一通好感慨:“诗圣大才,竟然落魄如斯,连饭都吃不起,真是让人想不到!”

    这老丈真是个话唠,损了几句杜甫还没有完,又接着损下去:“读书自然是要向李翰林学,想那李翰林,平生好酒,喝醉了就在长安市中酒家眠,就是陛下遣人寻他,他也敢说臣是酒中仙,卿且去。”

    李昌国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看着李白。

    高妙丽右手捂着小嘴,一脸的笑意,瞄着李白。

    李白摸着脸蛋,讪讪的颇有些不好意思。

    这事虽是给后人传为佳话,尤其是杜甫如椽之笔写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无数后人赞赏。

    可是,作为当事人,酒醒之后,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你如此夸赞,你识得李翰林?”李昌国意有所指的一问。

    “李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人中龙凤,哪是我这等小老儿能识得的。”老丈大摇其头,盛赞李白道:“读书当如李翰林!”

    李白就站在他跟前,他赞了半天,却是不识得,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这就是。

    “老丈,告辞了。”李昌国强忍着笑意,冲老丈告辞,接着寻访杜甫。

    这次,有老丈提供的线索,就好找多了。他们在辅仁坊找到杜甫曾经借住过的地方,这是一间小房,仅能容身,比起现代的贫民窟还要差。

    “诗圣落魄竟如斯!”

    李昌国再次震憾了,虽然早就从史书中知道杜甫的人生很不如意,在长安困居十年,却是没有想到,名重千古的诗圣竟然比起贫民还不如。

    “杜贤弟,你……哎,都怨我,当年分别时没多给你些财物。”李白眼中泪光莹莹,自责起来。

    当初两人相见时,李白才刚刚被“赐金放还”,身上的金银还不少,他有意要多分些给杜甫,杜甫没有接受。

    遗憾的是,这是杜甫数年前住过的地方,仍是没有见到杜甫。

    李昌国他们就这般,寻着线索追寻下去,一连去了七个坊,只是见到杜甫的住处,没有见到杜甫本人。

    杜甫的住处一如既往,窄小、简陋,仅能容身。

    这天,他们追寻到永宁坊,起了波澜。

    住处主人是一个四十余岁的女人,身材矮胖,颇为骠悍,一听说李昌国他们是来寻杜甫的,马上就是怒气冲冲,冲李昌国他们喝问起来:“你们就是那个姓杜书呆子的友人?拿钱来!”肥胖的右手伸得老长。

    “你怎么如此之凶?”高妙丽一蹙眉,很是不悦。

    “老娘就是这么凶,怎么了?”这个女人更加骠悍了,嚷得山响。

    “闭嘴!”对付这种凶悍成性的女人,不必客气,李昌国沉喝一声,宛若炸雷轰鸣,震得这个胖女人一愣神,为李昌国的虎威所慑,气焰这才收敛。

    “杜贤弟可欠你钱了?”李白的眉头拧得很紧很紧。

    “欠钱?比欠钱更可恶!”胖女人一听这话,怒火又上腾了。

    “比欠钱更可恶,那是何事?”高妙丽不解的问。

    这话正是李昌国和李白心中所想,盯着胖女人,等她答复。

    “他欠我房钱,用他那破诗相抵。”胖女人破口大骂,口沫横飞:“什么读书人,就是一江湖骗子,他说他的歪诗抵千金,我好心放他一马,却是没人买。”

    “你是听说一诗值千金,贪图钱财,动起了歪心思,是吧?”李白目光如炬,眼中神光炯炯,盯着胖女人。

    当初,杜甫没有钱付房钱,以诗相抵,胖女人不愿。后来,听杜甫说他的诗值千金,胖女人立时眉花眼笑,收下诗。

    李白这话切中要害,胖女人一愣,接着就是口水乱溅:“他欠我三百房钱,他那破诗值不了一文,好一个江湖骗子。”

    “诗呢?”李昌国眉头一掀,不愿与这个胖女人多所纠缠,道:“你拿来,我用十两银子与你买。”

    “真的?”这个胖女人立时换了一副嘴脸,肥肉叠在一起,堆出层层笑容:“你没骗我?”

    李昌国掏出一锭银子,在手里抛抛,连话都赖得回了。

    “您请等着。”胖女人语气恭敬万分,打量着银子,眼里全是美妙的小星星,欢天喜地的跑走了,浑身的肥肉颤动,就象一座肉山。

    钱能使鬼推磨,屁大一会儿功夫,胖女人就跑了回来,手里拿了半张诗稿,递给李昌国。

    李昌国接在手里一瞧,上面的字龙飞凤舞,刚劲有力,透着一股傲然之气,不由得大声赞好,不愧是诗圣所作。

    诗圣穷困潦倒,却是不改其志,刚正不阿,为后人称赞,识其字便知其为人。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李昌国轻声念道,泪水在眼里滚来滚去。

    诗圣一生悲苦,平生不得志,尤其是困居长安十载,更是他人生的低谷,这诗中透露无疑,让人心底生悲。

    “贤弟啊贤弟,都是为兄的过错!”李白读完,泪水长流,又是一通自责。

    高妙丽把李白看看,再把诗念念,一脸的悲戚之色。

    “哎!”

    李昌国长叹一声,轻轻念叨:“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兴许正是这种苦难的磨砺,使得杜甫的诗更加感人。后人读诗圣之诗,赞不绝口,皆出自这种苦难的磨砺,却苦了诗圣!”

    “还有的呢?”李白冲胖女人问道。

    “他那破诗哪能值钱,我就用来……”说到此处,肥脸一红,不再说下去。

    “你……”李白指着胖女人,差点没给气死。

    “格格!”

    一阵骨节声响起,胖女人一瞧,只见李昌国右手紧握成拳,用力过猛,手背发青,一个醋钵大的拳头格外骇人,尖叫起来:“你要做什么?”

    “我要揍你!我要把你揍回娘肚子去!你好的胆子,你如此亵渎诗圣手稿!”

    李昌国咬牙切齿,一字一顿的吼起来。

第60章 曲江池(第三更)() 
大明宫中,高力士侍候李隆基换衣衫。

    李隆基不是穿龙袍皇冠,而是着一身寻常袍衫,头戴幞头,足蹬靴子,俊雅异常,平添几许脱俗之气。

    “陛下,您真要出宫?”高力士小心翼翼的问道。

    “今天是芙蓉园开放的日子,官民同乐,朕也去凑凑热闹。”李隆基嘴角含着微笑,眼中尽是回忆,道:“想当年,我们经常偷偷出宫,四处游玩,那是何等的快活。而如今,朕年岁大了,越发想念那些过去的日子。”

    李隆基不是一个安份的人,年轻时喜欢微服私游,一有空就带着人偷偷出宫,四处游玩。

    “莫要让贵妃知晓,也莫要惊动百官,就我们数人足矣。”李隆基叮嘱一句。

    XXXXXX

    曲江池位于长安东南,南临终南山,北对乐游园,东南临少陵园。

    秦朝在这里建宜春苑,汉朝建苑春后园和乐游苑,隋文帝建大兴城,在这里建芙蓉池,其苑称芙蓉园。李隆基登基后,恢复曲江池的旧名。

    曲江流经这里,水流曲折,“形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

    曲江池是唐朝著名的胜处,与龙首塬、渭水之滨齐名。

    曲江两岸,宫殿相连,楼阁起伏,垂柳如云,花色人影,景色绮丽,是游览的好去处。

    李隆基登基后,每年的上巳节(三月三)和中元节(七月初七),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吸引数万都人前来观瞧,成一时之盛。

    因为小勃律之战的胜利,李隆基下旨开放芙蓉园,允许百姓进入芙蓉园游览,这消息早就传遍长安了,长安百姓早早赶了来,远远就看见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人脸上带着笑容,一脸的喜色。

    贵族仕女,车马侍从,笙歌画船,樽壶酒浆……好一派热闹景象!

    曲江池遍植荷花、菖蒲,争奇斗艳,端的好景致!

    “好多的人!”

    高妙丽一双俏媚眼里尽是震惊之色。

    她自小在安西都护府长大,还没有见识过如此多人的场面,要她不惊讶都不成。

    “是不少!”尽管李昌国见多了现代大都市的热闹,也是一阵阵惊讶。

    在唐朝能见到如此之多的人,绝对要算一个异数了。

    “哎!”

    李白一声叹息,那是因为没有寻到杜甫。虽然李昌国他们很努力,却是遍寻不见杜甫,只能暂时放弃,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若是寻到杜甫,与诗仙诗圣同游曲江池,那是何等的让人兴奋,李昌国也是惋惜,事已至此,徒叹奈何罢了。

    “希望能见到诗圣!”

    李昌国心中充满希望。

    人虽多,在守园禁军的维持下,却是秩序井然,游人依序进入芙蓉园,没有丝毫乱象。

    一进入芙蓉园,李昌国就是一阵惊叹,只见园里亭台楼榭,多不胜数。

    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毗邻而建,各擅胜长,让人赞叹。

    “处处透着大唐万千气象!”

    这些建筑透着一股大气,唯有大唐才能尽显这种万千气象。

    进入园里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百姓军兵,多不胜数,在游览之余,又是议论纷纷,说得最多的便是小勃律之战的胜利。

    “小勃律终于打下来了,自此以后,吐蕃再也无法进入西域,西域再无后顾之忧。”

    “西域无后顾之忧,就可以集中兵力与大食争锋。大鼻子的大食人狂妄,异想天开,竟敢想着打到大唐来,大唐绝不能饶过大食。”

    “开元年间,大食更是对安西都护府出兵,被大唐痛击,打得惨败。如今,大唐是到了与大食算算旧帐的时候了。”

    唐朝武功极盛,除了国家强盛外,还有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是天宝年间,唐朝最主要的对外关系,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是唐朝的主要敌人,一提起阿拉伯帝国,唐人就是切齿,要与大食争锋。

    主张立即出兵,与阿拉伯帝国争锋是这些游人的主要话题。当然,也有清醒之士,清醒的意识到,眼下与阿拉伯帝国争锋的时机并未成熟。

    “虽说小勃律给打下来了,安西都护府从此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与大食争锋了。可是,眼下并非最佳良机。”

    “那你以为,最佳良机是何时?”

    “当然是打下石堡城之后。石堡城落在吐蕃手里,易守难攻,吐蕃据有此城,进退自如。若是趁大唐与大食在西域争锋之际,吐蕃大举出兵,威胁河湟之地,必然是西域震动,这对大唐极为不利。”

    “石堡城?对哦!是该先打下石堡城。只有打下石堡城,才能把穷得只剩牛粪的吐蕃封在高山密林里,大唐才算真正的无后顾之忧,才能集中兵力与大食在西域大战一场。”

    “听说,在五十年前,大食有一个狂人叫优素福,是大食狗屁不通的东方总督,就曾想打到大唐来。哼,他们想打到大唐来,难道我们大唐就不能打到大食去?先解决了石堡城,大唐就能调动数十万大军,全力西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