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天下-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过李将军!”群臣忙冲李昌国见礼。

    李昌国只是冲他们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拘礼,就再无下文了。这让群臣大是惊讶,明明府门大开,一副要迎接贵客的样儿,怎么如此慢待自己?

    难道李昌国不是迎接我?

    东打量,西打量,除了杜甫这个穷读书人外,再也没有别的人,难道是迎接杜甫?

    这不可能!

    只要两个肩膀扛颗脑袋都看得明白,杜甫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要权势没权势,要才学没才学,要不然的话,怎能不闻杜甫之名?

    然而,让群臣想不到的是,只见李昌国快步来到杜甫身前,身子一躬,成九十度,冲杜甫见礼,道:“李昌国见过杜甫!”

    “啊!”群臣个个撞鬼、遇邪的表情。

    名重天下的李昌国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冲杜甫见礼,而且身段放得很低,身子都躬成九十度了,这是极为恭敬。

    要不是他们亲眼见到,要是有人向他说这是真的,他们一定会扇人大耳光。

    “你……不可,不可,万万不可。”杜甫大出意外,愣了半天,这才反应过来,这是真的,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说话,才高八斗的诗圣竟然结巴了。

    杜甫这些年困居长安,四处托门子,却是处处碰壁,遭人白眼,被人冷嘲热讽。依他想来,李昌国能见他,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哪里想得到,李昌国竟然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他,对他极为恭敬。

    “使得,使得。”李昌国的声音很高,心里一个劲的吼:“诗圣啊诗圣,我终于见到你老人家了。你老人很忙,终于有空闲到我家来了。”

    不需要想,任何一个现代人见到诗圣杜甫,都会如同李昌国这般激动。要是不激动,证明你不配为华夏子孙。

    杜甫眼圈一红,差点掉泪。杜甫才高八斗,名垂千古的诗圣,这些年四处奔走,却是求告无门,受尽了冷眼、讥刺,李昌国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他,他哪能不激动的。

    “这个……”李昌国很无语,诗圣竟然掉泪了,忙转移话题,道:“这两个是?”

    “这是高适,这是岑参。”杜甫忙为李昌国引介。

    “牛人啊牛人!唐朝的牛人真多!”李昌国的眼珠子差点砸在地上。

    ()

第六十一章 王忠嗣回京() 
最快更新大唐天下最新章节!

    高适、岑参是唐朝着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边塞诗人。

    提到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李白杜甫这两人,因为他们是诗仙诗圣。然而,提到边塞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高适、岑参,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丰碑,让后人景仰,然而在边塞诗上,人们更多的是推崇高适和岑参。

    高适和岑参的名头虽然不如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竟然与杜甫一道前来,李昌国还真的想不到,很是惊讶,很是欢喜。

    这样的人,来得越多,李昌国越是欢喜,忙抱拳行礼道:“见过二位。”

    “高适见过李将军!”

    “岑参见过李将军!”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国如此看重,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李昌国的身份地位权势,远远比他们要高。更重要的是,李昌国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国看中,那是积了八辈子的福。

    “三位,请!”李昌国侧身肃客。

    “李将军,请!”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大是欢喜,就要随着李昌国进府。

    “李将军,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李将军,我有一事不明。我们是朝廷的官员,前来李将军府上求见,李将军不见我们也就罢了,为何要求这三个读书人呢?”这个大臣一挺胸膛,冲杜甫一裂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见的?”

    “是呀!”这话说到群臣心里去了,齐声附和。

    这是狗眼看人低,太伤人面子了,就是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诗圣了,脸色一变,就要发作,却给李昌国挥手拦住。

    “我要见谁,用得着你来管?”李昌国脸一沉,沉声喝道。声音低沉,如同闷雷,很有威势,很是惊人。

    “李将军,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好奇,好奇。”这个大臣忙陪着笑脸解释。

    李昌国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权势远远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国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这个大臣忙陪罪道:“还请李将军见谅。”

    “你说他是酸儒,你哪只眼看见他象酸儒?”李昌国指着杜甫,对这个大臣质问。

    “这个……怎么看怎么象酸儒啊。”这个大臣对杜甫是极为不屑,虽然惧怕李昌国,仍是嘴硬。

    杜甫眉头一拧,很是气愤。他这些年四处奔走,这种事情遇得多了,却未有如此下这般,当着这么多人侮辱他的。

    “你听过一句话吗?英雄亦有落魄时。”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打量着这个大臣,问道:“就算是姜太公,七十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那是何等的凄凉?韩信不能糊口,只得依漂母而食,更受尽胯下之辱,一旦得势,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本是北地一铁匠,不能办衣食,一旦追随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曰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作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铭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

    “就是你们看上眼的酸儒写的。”李昌国冷哼一声。

    “谢李将军。”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为李昌国的座上佳宾,要想不出名都难。更别说,李昌国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念了他一句诗,可以预见得到,这诗必然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这对苦苦挣扎的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啊!”

    “他写的?”

    “这可能吗?”

    群臣一副见鬼的表情,吃惊的打量着杜甫,一脸的难以置信。

    杜甫是他们眼里的酸儒,一无是处,谁会相信,他竟然能写出如此佳句?

    “哼!”一声冷哼响起,只见太子李亨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冲群臣冷冷的道:“李将军的话谁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对李昌国的了解,李昌国还没有如此隆重礼节迎接一个人,他如此看重之人,岂是等闲?李昌国说是,那就是。

    “这个……”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终于清醒过来,正如李亨所说,李昌国不会在这事上说假话。他们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滚!”太子李亨冲群臣喝斥道:“不好好为国做事,就想着攀结,枉为大唐之臣。给你们十息时间,有多远滚多远。”

    谁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时刻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稳若泰山,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告罪离开。

    “见过太子。”李昌国上前见礼。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着道:“李将军,据我所知,你还从未如此高看过一个人,你为何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杜先生?”

    “因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李昌国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倍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斗,诗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倍至的人物,岂是等闲?李亨大感兴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挥,道:“走,进去再叙。”

    一进入府里,太子手一挥,叫人摆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摆上,李亨招呼李昌国、杜甫、高适、岑参、李泌坐下。

    李昌国打量李泌,问道:“敢问英雄贵姓?”

    李泌就要通名报姓,却给太子李亨拦住,笑道:“李将军,你猜猜他是谁?给你个提醒,青年隽杰,和你一个姓。”

    “长源?”李昌国虽未见过李泌,却是听过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将军知晓在下,在下是荣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红光满面。

    长源是李泌的字。

    “幸会啊幸会!”李昌国也是欢喜不已。李泌的大臣,只要喜欢唐朝的人,谁没听过?

    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着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平定安史之乱的谋划被人与隆中对相提并论。

    见礼之后,李亨所有人斟上酒,这才道:“在饮酒之前,我先考较考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随便考较便是。”李昌国放心得很,冲杜甫一打眼色道:“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说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机会。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国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较。杜甫诗才绝世,放眼数千年中国历史,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李亨哪里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称异,也来考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里还差个能文善诗的文人,你可愿屈就?”李亨这是在招揽了。

    杜甫有些犹豫,李昌国笑道:“如此美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