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事情就这么一直不尴不尬地僵持着。上头不发话,阿牛就在驿站待着。曾家兄弟隔三差五前来骚扰,阿牛心明口拙,也不和他们争吵,惹烦了就用钵口大的拳头说话。

    最初曾家兄弟还幻想着依靠人多占些便宜。然而三兄弟外加四个堂兄弟被阿牛赤手空拳在半柱香的时间里全部打翻之后,曾家兄弟终于绝望了:对付阿牛这种怪物,恐怕再叫上百十个人也不顶用。

    怕归怕,但是在对待军籍的问题上,曾家兄弟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放弃。军户几乎都是文盲,但文盲并不意味傻。

    以往平民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便是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道路上,一共需要打通三关,即分别是成为秀才,成为举人,成为进士。即使想要通过第一关也并非易事。而且,拥有了秀才的身份也不能真正改善生活。靠朝廷的那么一丁点补贴,仅仅能够保证不被饿死,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穷秀才”这种说法呢?成为举人后生活倒是能够改善,但是想想,一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中,顶多也只不过百多个秀才能够中举,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别忙,这才是第二关,第三关比第二关更难。三年一次的会试,全国数千举子当中只有三百左右的幸运儿。由此可见,想要通过文科考试改善生活,实在是非常难。

    这么说吧,一百一十二户农户当中出一名秀才很难,而军户中高级将领不论,一百一十二户之中至少可以产生一名百户、两名总旗以及十名小旗。相比之下,拥有军户身份的人想要改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可能性显然比普通农户更高。更何况,朱棣还规定军户可以自由参加科举考试,有这么好的事,谁还愿意放弃军户的身份?曾家兄弟虽然自知打不过阿牛,甚至对于升为小旗也没任何的把握,但他们却知道一点:只要有军籍在,将来总有翻身的机会!

    所以,曾家兄弟在无法“说服”阿牛自愿放弃军籍的情况下,只得去寻驿站的百户告状。那名百户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因此颇为忌恨阿牛这种潜在的威胁。然而因为千户的态度,这名百户也不敢直接开销阿牛的军籍。不过,每次曾家兄弟来找他评理时,他却总是象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只要曾家兄弟来到驿站,他总会放下手边的事,去帮着曾家兄弟数落阿牛不该忘恩负义。

    最初阿牛总是忍着,但终于有一次阿牛忍不住了,便使用了自己最习惯的“肢体语言”。结果,百户立即以擅自斗殴为由将阿牛狠狠打了十军棍。

    吃亏之后,阿牛吸取教训。于是每天都爬到驿站附近的山坡顶上去练武,时不时地顺着大路朝北远眺——那是曾家兄弟来此的必经之路。这些天来效果确实不错:曾家兄弟每次都是哭爹喊娘地顺着原路爬回去,根本就见不到百户。

    阿牛在山坡上不停地练习着武艺,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他擦了擦汗,正准备回驿站,却突然停了下来。阿牛凝神静听了一会儿,然后飞速跑上坡顶。这时,他看到远处一支马队正缓缓向这边而来。

    在队伍的中间一匹高头大马上坐着的,是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虽然只穿着平平常常的便服,但那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却透着说不出的威严和高傲。中年人的护卫们也穿着便服,但他们那虎背熊腰的身板和神气活现的架势,令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会是普通富户雇佣的镖师。

    阿牛稍一琢磨,然后扭头就跑。

    阿牛看到那支马队的同时,马队的人也看到了他。见他鬼鬼祟祟地扭头就跑,于是立即分出两骑向阿牛追去。不多时,两名护卫便拦住了阿牛的去路。其中一名护卫冷冷喝道:“扔下兵器!”

    阿牛有把握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这两个人打下马,可是想了想,最终还是扔下了手中的枣木棍。

    只一会儿,整支马队便都围了过来。

    队伍中间的那名中年人打马向前,来到阿牛的面前。

    “你为什么要跑?”

    阿牛指着一里外的驿站嗡声嗡气地回答:“我是那个驿站的驿卒,看到你们后,猜想你们可能会是使用驿站的贵人,所以准备跑回去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中年人转过头面色不豫地瞥了眼身后那个帐房打扮的人,低声责问。

    “你看你出得什么馊主意!……就这么个傻里傻气的家伙都能看出我们是贵人!”

    帐房打扮的人一脸尴尬,当他正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时,阿牛却大声辩驳:“我看起来傻,但并不是真傻!”

    中年人顾不上听帐房的回答,重新转过头盯着阿牛。

    “你耳力不错嘛?我这么小声音说话你也听得清。”

    阿牛挠着头呵呵傻笑。“我不仅耳力不错,眼力、腿力都比别人强。老爹说过,我天生就是吃当兵杀人这碗饭的胚子……”

    中年人听了这话,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不错,这么一副好身胚,是个当将军的料。”

    见阿牛笑得嘴角都咧到耳跟上了,中年人说道:“好了,不和你这浑人瞎扯了,带我们去驿站。”

    ……

    这个中年人,正是出宫微服私访的朱棣。

    历史上的永乐皇帝非常勤奋。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于听受不厌倦也。”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相较而言,穿越而来的朱棣则逊色不少——虽然朱棣指派小宦官每天早上将自己吵醒,“四鼓以兴,衣冠静坐”倒是一丝不苟地做到了。然而从骨子里讲,朱棣却终究是个懒散的家伙。退一步说,即便抛开性格不谈,只论对皇帝这份职业的理解,朱棣也并不苟同永乐皇帝的做法。他认为,作为一个皇帝不应该管理具体的庶政,真正需要的只是掌控高级官员的任命,以及充当最高的裁决者。

    刚刚登基那段时间是没有办法。

    首先,当时国内的反对势力仍未完全解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若这种时候怠政因而被反对派翻了盘,那便连性命也保不住,朱棣虽然骨子里懒散,却也没懒到连命都不要的程度。

    其次嘛,则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朱棣也找不出合适的帮手。靖难之役中,黑衣宰相道衍尽心尽力,然而待朱棣成功登基后,道衍却坚持要功成身退。按照太祖的遗训是不可以设置宰相的,因此朱棣也就没有强求。没有宰相的结果便是:朱棣只得既当皇帝又当宰相,简直活得比狗还累。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朱棣所要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只能亲力亲为——除非还有另外一个穿越者,否则那一系列改革能够交给谁主导呢?

    如今情况总算有所好转。

    原先的中立势力、反对势力已经是该安抚的安抚了,该流放的流放了,即便稍微松懈一下,皇位也不会被谁动摇。

    其次,如今朱棣已经将烦琐的政事基本交给了朱高炽。在文渊阁学士的帮助下,朱高炽对国事的处理已经越来越熟练。除了不该仁慈的时候偶尔显出妇人之仁外,其他方面朱棣都非常满意。

    唯一令朱棣牵挂的便是一系列的改革。大致的思路朱棣已经向相关大臣详细交待过了,但变革旧制这种事却不是大方向把握正确就可以的。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王安石的出发点固然好,如果低层官员全都廉洁自律而且能够按照他的想法正确执行,那么王安石变法多半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问题在于,王安石的想法虽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却完全变了样,使得新法竟成了害民之法。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棣自然需要不时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

    按道理说,想要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马,人家王安石进行改革时也不曾深入基层——然而问题就在这儿,王安石派遣四十多个提举官风行天下,自以为可以让地方官老老实实地配合他的改革,但最终的结果却证明:他的各项改革推行到地方后,被地方官员以及地方豪强七弄八弄,最后竟然大多变成了害民之法。

    朱棣自忖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遍天下,其作用绝不是那四十多个提举官所能相比的,但不亲眼看看,总归是还是不放心——但事实上,关心改革的成效只是能够说出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朱棣其实是因为在皇宫里待腻了,所以便出去逛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84章 长子继承制度() 
明朝有着路引制度,一大群人不明不白地走道儿是断然不成的,因此朱棣便听了杨荣的建议。一伙人扮成去苏州府贩丝绸的客商,朱棣自然是东家,杨荣扮成帐房,张辅和马三保扮成长随,伙计由侍卫们充当。

    前几天倒也没出什么事,只是没想到,到了镇江却被这个驿卒看出了破绽。

    朱棣自然不至于为了保密行踪而杀人灭口。既然已经被驿卒瞧出了破绽,那就去驿站休息呗。反正当初朱棣准备了好几套方案,去驿站休息也不会暴露他的皇帝身份。

    到了驿站,杨荣便拿出相应的文书交给驿丞验看。

    官府文书是随堂太监黄俨亲自去吏部监制的文件,比真的还要真。驿丞看后,虽然有些疑惑这群人为什么身着便服,却也没有多问什么。他赶紧恭恭敬敬地将文书交还给杨荣,然后便带十几个驿卒拉牲口、搬行李,打火造饭。镇江属于京畿,这个驿站原本接待惯了京官的,不一会儿便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了过来。

    虽然是出门在外,但该讲的规矩还是讲。朱棣在里间用饭,马三保筛了一壶酒,在旁边侍候。

    朱棣刚刚坐下吃饭,就听见外面传来怒骂声。出门在外遇上纠纷本属正常,既然不关自己的事,而且又正在吃饭,朱棣也就没打算多管闲事。然而那怒骂声越来越大,而且骂了好半天还没停止,实在扰人食兴。

    朱棣不言声走到大堂,只见那个叫阿牛的驿卒正一脸木然地站着。阿牛的前面,一个瘦得象根竹杆的汉子指着他的鼻子不停地破口大骂,一旁一个百户装束的人则时不时地火上添油。

    那个枯瘦汉子用的是镇江方言,朱棣听了半天,只隐隐约约听懂了“忘恩负义”、“不要脸”、“没良心”之类的词,对整件事却仍然没弄明白。

    想了半天不得要领,朱棣干脆走上前去,问道:“阿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牛看了朱棣一眼,喉节蠕动了一下,却没有言声。

    这时,旁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