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

    在绝对的优势下,胡朝或许用计谋还能给张辅造成一定的困惑,但这种严防死守的战法张辅哪里会在乎?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一路上,胡朝立下的军寨一一被明军轻松攻克。

    胡朝军队节节败退,只得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克这种坚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看到多邦城时,不少有邑贵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无他,朝廷正规军与少数民族私兵一同作战时,充当炮灰的总是后者。有了这样的觉悟后,再看到多邦城的雄峻,有邑贵族们自然觉得头疼不已。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有邑贵族都产生畏惧,也有一些有邑贵族主动请战。这其中,湖广土家族的布平争夺先锋的表现最为激烈。布平的父亲是三等有邑伯爵,因此布平曾经在南京藩学就读,在就读期间布平得知为国捐躯死后便可以入烈士陵园,享受世人祭祀。布平极其渴望进入烈士陵园,因此在面对坚城时毫不畏惧。

    然而令有邑贵族们惊讶的是,张辅却并没有接受布平等人打头阵的要求,而是宣布待攻破了多邦城之后,布平等人再入城巷战。

    其实这种战术安排却是大军出征前朱棣便预先就安排好的。历史上明军攻击多邦城时,好不容易依靠两名高级军官率领敢死之士凭借勇气和血肉之躯才攻下了多邦城的外城。然而进城之后,却发现安南兵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激烈的巷战中,明军几呈不支。朱棣并不怀疑明军的肉搏能力,但如果安南士兵在巷战中负隅顽抗,那么这一仗打下来损失必然不小。

    张辅并不知道朱棣之所以这样布置是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之前张辅还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会一本正经地叮嘱,到了多邦城后要将攻击内城的任务交给有邑贵族。但现在张辅却“明白”了。在“了解”了朱棣的用心后,张辅不禁感叹皇上果然是料事如神。

    一路上鲜有抵抗者,因此有邑贵族们也就没了烧杀抢掠的理由。为了维护军纪,张辅甚至不得不处死那些严重违反军纪的有邑贵族以及他们的私兵。

    如今到了多邦城下,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的战斗——更准确地说,是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值得抢劫的对象。如果由朝廷正规军攻下多邦城,那么事后大掠由谁来进行呢?若是朝廷的正规军平定了内城的抵抗,然后由有邑贵族们实施大掠,正规军流血拼命之余却受到这种待遇,谁能想得通?如果由朝廷正规军负责巷战,战胜后实施大掠,对有邑贵族而言却也不公平。

    要知道,有邑贵族们辛辛苦苦跟着来,可不是为了参观安南风景的!从道义上讲,有邑贵族参加远征大军是为了完成封建契约,但谁都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路上都梦想着通过战争来抢劫、发财。如果不满足这些有邑贵族的欲望,把他们憋得狠了,终究会出事的。

    不说张辅对朱棣愈加敬畏。第二天,明军便开始攻城了。

    坚固的城池对于防御冷兵器部队很有效果,但是对这支明军来说却没什么影响。

    首先出战的是神机营。神机营的士兵在城外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散开排好,然后开始向城头上射击。

    安南也有火枪,如果不是因为朱棣的穿越,安南当时使用的火枪甚至比明军使用的火枪性能更加优异。提到安南的火枪,那便不得不提到胡元澄这个人。历史上胡元澄被明军俘虏后,由于他擅长兵器,能造神枪火器,所以获明朝授以官职,胡元澄对火器的改进非常成功,后因功升迁至工部尚书。升为工部尚书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胡元澄最终成为了一代兵器家,被明代军士奉为“火器之神”——狭隘民族主义者没必要对此介意,9世纪的浙江因处于五代的纷争中,因此当年的部分胡氏家族成员从浙江南迁至古代的南越地区。也就是说,胡元澄实际上是中国人。至于说朱棣为什么不亲近实为中国人的胡元澄,而要去立陈天平为安南国王,那是因为陈氏的先祖是大约在十二世纪移民安南的福建人。既然两者都是中国人,手心手背都是肉,那自然要选择更容易控制的陈天平了。

    ……扯远了,回到正题。

    多邦城上的安南守军同样拥有火器,然而因为火药工艺的不同,导致两者的威力相差极大。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明军士兵只要不是眼睛被安南火器打中,那便顶多也就是受点轻伤;可安南士兵如果被明军的火枪击中,不死也重伤了。

    另一个令安南守军无法忍受的事情是,安南守军的火器在这种距离上没有丝毫的准确性可言,可明军使用的新式火枪射程远不说,而且负责与安南守军对射的是神机营!

    普通士兵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使用新式火枪在100步内比较容易击中门板大小的目标。但这只是普通士兵的标准!出征的明军正规军要么是小旗以上的军官,要么就是各地军中选出来的精锐,其战斗技能自然超过了普通士兵。至于神机营则更是夸张。如果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连续两枪都打不中门板大小的目标,那他都不好意思自称是神机营的人。

    既然无论是武器还是士兵素质都有着巨大的差距,那么在对射中神机营将城头上的火力逐渐压制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渐渐的,已经没有安南人敢于冒头了。

    这时中军令旗一挥,神机营的火枪兵便缓缓向前走去。

    注1:胡一元长子,胡汉苍之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20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下)() 
火枪兵们缓缓走到离城墙大约一百米左右的距离,然后停在这个距离上继续实施火力压制。

    将距离缩短是为了提高射击的精确率。由于火枪精度的限制,在这个时代绝不可能产生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但是在这个距离上,神机营的火枪兵们却能够做到以敌人的上半身为目标就基本上不会打中敌人的下半身。

    安南守军现在不敢冒头了,但城墙上除了箭垛之外,还设有一些射击孔。这些射击孔非常狭小,而且从位置上讲也不很方便射击,但守城一方毕竟可以通过这些射击孔对攻城方造成威胁。而神机营的火枪兵现在离城墙大约只有一百米,十枪当中总有那么一两枪能够射中射击孔,因此对使用射击孔的安南士兵同样能够产生一定的威胁。

    接下来,中军令旗又是一挥,于是第二批士兵从本阵出发,向多邦城逼近。

    第二批士兵同样隶属于神机营。只不过这批士兵并非火枪兵,而是迫击炮手。迫击炮手两人一组,一人扛炮,另一人扛装着迫击炮弹的箱子。迫击炮组迅速在多邦城前八十米左右的地方布下了迫击炮阵地。迫击炮的最大射程为九十米,但由于要向城头上射击,因此其最大射程便只是八十米了。紧接着,迫击炮便开始发射。

    在迫击炮射击之前,安南士兵还能躲在城墙后面。可是当迫击炮弹落到城头之上后,躲在城墙后面也同样变得不安全了。

    接下来,第三批士兵迅速冲到城门口,开始埋设炸药。

    其实这些年来大明在火炮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今大明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臼炮,炮身很短,口径却有水桶粗。相对于发射药而方,这种臼炮的炮管便显得较为脆弱,因此射程尚且不足四百米。但这个射程在这个时代已经足以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轰击无法移动的城墙了。

    这次远征安南并没有将臼炮带来,因为臼炮实在太重了。即便是在平整的道路上也四匹马来拉,在泥泞的道路上或者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想要移动这种臼炮简直就是一种灾难。更何况,臼炮其实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产物。如今明朝想要攻破敌军坚固的城池只需要使用三板斧就已经足够了:首先用火枪兵压制城头的反击力度;然后以迫击炮迫使城头上的敌军无暇关注或是无法阻止城下的活动;最后再以炸药炸开城门城墙。除非火药配方流失,否则根本就用不着使用臼炮在远距离上攻击城墙。

    多邦城虽说坚固,而黑火药的威力相对较低,但毕竟架不住量变引发质变啊。第三批士兵埋设了足够多的炸药后,然后将之引爆。一声巨响之后,整个城门都不见了,甚至连两边的城墙都被震倒了一大片。

    这声巨响之后,敌我双方都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即便是后世的士兵第一次见到猛烈炮火轰击的场面时也会发懵。古人看到这种场景时,一时心神被夺真的很正常。

    张辅虽说也被这种震憾的场面吓了一跳,但他最快回过神来,于是下令攻城。

    接下来便是有邑贵族的私兵们朝着这一段缺口蜂涌而入。安南兵惊措之下,矢石竟不得发,纷纷败走城下。然而退入内城后,安南士兵却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然而安南士兵的垂死挣扎却没有获得丝毫成果。张辅早得朱棣叮嘱,因此待有邑贵族们冲入城之后,又派了一队神机营士兵紧随其后。待象兵出阵时,有邑贵族的私兵一阵混乱,然而火枪兵却在军官的率领下越阵列于前,然后有条不紊地朝着象兵射击以及投掷手榴弹。

    受到惊吓后,大象纷纷发狂。发狂往前冲的大象吸引了众多的火力,结果被打成了筛子。发狂往后冲的大象则冲乱了安南士兵的队伍,导致安南士兵彻底溃散了。

    接下来便是有邑贵族私兵的肉搏时间。由于双方士气相差太大,因此有邑贵族们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便彻底击溃了安南人有组织的抵抗。明军趁胜追击至伞圆山,尽焚缘江木栅,俘斩无算,并斩其帅二人。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一直被列为失踪人士的阿牛在此役出现了。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阿牛的野外生存能力相当强。然后遗憾的是,阿牛并没有什么地理知识以及相应的常识。因此在逃脱了安南士兵的追捕后,阿牛却迷路了。身处敌国,阿牛不敢暴露行藏,因此也就不敢找安南百姓问路——其实问路也未必有用,因为普通的安南百姓不懂官话,更不懂镇江话。由于阿牛没什么方向感,结果这几个月来,阿牛独自在深山老林里转来转去,反倒离边境越来越远,最后不知怎么的竟然走到多邦城附近了。

    明军炸开多邦城城门的那声巨响惊动了阿牛。他循着声音想要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恰巧遇到了一小队慌不择路正在逃跑的安南人。对于阿牛这种异类来说,十几个敌人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于是阿牛便随手拔了棵常人手臂粗细的树将这群人打倒了。巧得是这群人当中还有一名高级将领,懂得大明官话。问明情况后,阿牛自然是兴高彩烈地归队了——顺便还带上了那场遭遇战的战果。

    主帅张辅是晓得皇上青睐阿牛一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