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你这丫头,是拿我当挡箭牌了。”对于这种小孩子的把戏,李四也只是置之一笑而已。

    “四叔现在是大英雄了,是大元帅了。是岳爷爷一般的人物……”

    一说起岳武穆岳爷爷,娥子的眼睛里都带着异样的身材。

    李四心中不住叹息。

    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所走的道路和岳爷爷其实是不一样的,根本也没有想过如岳武穆那般留名青史。现在的人们还是把自己看成是国朝的岳武穆,等到了最后,不是遗臭万年就已经是很知足了……

    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注定是留不下什么好名声的。每当有人这么说起的时候,李四心头总是泛起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恶魔身影……

    “别拿我和岳爷爷相比,比不得,”李四面色之上都是肃穆神色:“以后都不要这么说了。”

    娥子正说的眉飞色舞,忽然看见四叔这般神色,俏皮的把脖子一缩:“不管和谁比,四叔都是大元帅了。这个天下的大将军里头,掰着手指头也数不出第二个四叔这样的。我娘说四叔现在的名望和身份,身边的人儿要不就是能征惯战的猛将,要不就是知书达理的清贵。我这样大字不识……只认一个字儿的丫头会降了四叔的身份……”

    李四明白路大嫂在顾虑什么。

    要说和岳武穆相比,李四就是羞死也不敢。可关于这件事情,还是敢拍胸脯子的:“不管你娘怎么想,就是泰山平了,东海干了,四叔说过的话儿也是绝对算数的……”

    娥子绕了好几个圈子,等的就是这句话。

    李四亲口说出,心里也是着实欢喜,脸上腾腾的烧,眉目之间都是满满奕奕的,忍不住站起身想要抱一抱这个四叔,终究是没有敢做。只是低着脑袋如蚊子叫唤一般的小声说道:“我就晓得四叔不会看我不起的,俺信得过四叔。四叔,你说过三年的哦,现如今还有两年多一点,四叔可莫忘记了……”

    李四到底是年岁大了许多,伸手摸摸娥子的头发,轻声说道:“四叔记的很清楚呢,只怕到时候娥子你看四叔不起。到时候你若是悔了,四叔也不怨你……”

    “俺才不会悔,绝不会悔……”娥子鼓足了勇气在李四身边微微靠了一靠,又不敢有什么温存的举动,满面欢喜的说道:“四叔是大英雄呢。俺欢喜的紧了,真的是很欢喜……”

    在这个最为温馨的时刻,李四总是感觉自己是个骗子,骗了这么多的人。

    用各种手段和心计一手打造了赴死军,让这么多人付出莫大的牺牲,让全天下把自己当成了英雄……

    在这个狗日的世道,如果这些手段是必需的话,还不算是太牵强。可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李四一个人知道。

    每当想起这个最终目标,连李四自己也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甚至有无数次的怀疑:这么做是不是赌的太大了。是不是值得?当所有带着血腥味道的筹码押上之后,自己也就成了……

    打鞑子回老家?以现有的实力,以自己的能力,最多三年,甚至连三年也用不了,李四就有和满清硬碰的能力。李四所想可不是仅把鞑子打回老家这么简单,若是仅仅如此,当时就留在南都了。

    若是小皇帝不行,就是改朝换代,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再有五年的发展,应该可以实现。

    以李四现有的实力和发展速度,无论是反清还的覆明,都不是很大的问题。

    迄今为止,赴死军的高速发展都是依靠李四本人对于大势的把握,每一次大变都利益到了极限,终于成就就今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赴死军。

    但是蝴蝶翅膀底下已经是改天换地的风雷,但李四已经成了气候,正式登上了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以后完全可以依靠自己了。

    “若仅仅是反清,亦或仅仅是覆明,这该多好,多简单……”

    ……

    仅仅隔了没有几日。由都帅李四亲自签书的捐爵令就崭新出炉了。

    花钱买官儿这种勾当由来已久,据说是始自秦朝,不过也没有人关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无论唐宋,就是大明国朝也有捐款纳官者,朝廷里还专门有捐科衙门。

    卖官鬻爵的事情哪朝也没有少过,尤其是在南北两都附近,那些个有身价的大户哪个不是有这样那样的官衔儿在身?

    当然能不能补实缺,什么时候才能补上,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在这样的年月,正经科举出身受朝廷重用的官儿也不老少,这些根子正牌子硬的官儿还朝不保夕呢,捐来的候补官儿也没有几个人真就当回子事情。

    要说捐官儿的也不少,真正的豪门可不在乎这个。也只有那些有钱没有地方花的暴发户,才想着花点银子捐个官老爷的头衔儿,然后三辈子也等不到放实缺。更多的一部分则是给家里故去的老人们捐个一官半职,要不然墓碑上还是一介白身,看着也不光彩。

    在宋元明三代,给死人捐官儿的事情占了不小的比例,这种事情最受双方欢迎了。

    反正也是花银子买面子而已,只要白花花的银子洒出去,就能换回来一官半职,无论是老人的墓碑还是家里的族谱上,都有光鲜亮丽的一笔。至于卖官的也喜欢,官都卖给死人了,也不必想着再放什么缺,也简单省事儿不是?

    不过淮西李帅放出的捐爵令和以前的多有不同。

    在淮西李帅的地盘上,真正的大官实官,是不准备卖的。以前的捐官令都是花出了银子,买回来实实在在的官职,哪怕就是个永远也补不了缺的虚衔,起码朝廷里有这个职位。

    可李四李大都帅弄出来的这些官职,看着就让人赶到匪夷所思。

    譬如说府下的通判一职吧,从来就是无定员的正六品,说有实权就有实权,要想让你没有实权还真就一点儿没有,属于上下都够不到的那种。

    这通判本身就是个副职,可李四倒好,又弄出了个副职当中的副职——同知通判。

    从史书有载以来,就从来也没有听说过通判里头还有什么同知的,就是国朝也没有这个官衔,究竟是几品几级,又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谁也搞不明白。

    说白了就是府下的跑腿儿手下的那种跑腿儿呗,大伙儿也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可字面儿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就这么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官职,价码儿可不低。

    每年两千六百两纹银,或者一千两百石精米,都行。你要是一下子捐五年的任期,还可以打折。

    捐官本来就是一次性的终身买断,哪里听说过分年付款的?我掏那么多银子买了这么个副职里头的副职,除了跑腿儿之外没有任何的权利,下的本钱也捞不回来呀?而且还是冤大头的价格。更主要的是还需要每年掏钱买,万一明年我要不想买了,连这个双重副职的空头官职都没有了。

    庐州府下各州各县,都在腹诽李四的这种捐爵方式,这哪里是买卖?和明抢也差不多了。

    这简直就是糊弄傻子的嘛,只有真正的傻脑壳才会去买。

    可这种傻脑壳的家伙还就真有,而且数目不在少数。

    最让人惊奇的就是,这种傻人还有扎堆儿的趋势。整个庐州这样的傻子也没有出几个,十好几个同知通判都出在凤阳府了,难道太祖的龙兴之地就出这种连账也算不清楚的傻子?

    按照捐爵令捐来的官爵,赴死军会极力保护其财产和田地,并且保护其人身安全。当都帅府宣布出这点的时候,大伙儿总算是明白了。

    淮西南部是赴死军新收进来的地盘儿,又是大明朝的龙兴所在,各种豪富之家还能少了?这种人家可都是地方上的大族,家底雄厚着呢,也根本就不在乎这种可有可无的所谓官职。之所以心甘情愿的掏出白花花的银子买一个狗屁也不是的官职,就是害怕赴死军重施故技。

    赴死军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一向都是用绳子加刀子的方法来处理,说清理还是轻的,基本上就是清洗。轻者抄没家财,重者连脑袋也保不住。赴死军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可是一一串儿带着血的脚印子。

    谁的血?

    都是地方士绅大户的血呗。

    赴死军的杀伐之气从来就没有软下去过,几十万的清军都杀干净了,差一点连南都都进去,还忌惮这些地方上的大户?

    眼看着呜洋呜洋的流民进来,大伙儿都在担心一件事情:赴死军为了让这些流民活下来,在淮扬都杀的血流成河了,要是粮食等物资不够,根本就不介意再一次在内部强行分配一次。

    至于怎么分配?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那些个贫苦人家不怕赴死军,这些豪富大族可就真是坐在火炉子上了。每天都是关门闭户的吃斋念佛,唯恐哪一天门口就出现身穿土黄色军装的赴死军战士。

    因为熟知道赴死军的政策,这些大户一想到土黄色军装,腿肚子都转筋。

    家里就是有几个私兵,谁敢和赴死军叫板?赶紧把尾巴夹紧了吧。

    成箱成柜的银子可转移出去,一车又一车的粮米可以偷运出去,田产房舍总搬不走吧?

    好在这个时候出了这么个捐爵令,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只要捐了官儿,名单在李大都帅的手里这么一放,就算是赴死军的自己人了。朝廷肯定不会在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狗屁官职任命上和李四过不去,根本就不算什么官儿嘛。

    可这个时候,谁还在乎什么朝廷的认可?只要名单上去了,哪怕是捏在他李四的手中,根本就没有给朝廷报,大伙儿也不在乎了。只要你承认我也是赴死军的自己人就是烧高香。

    钱粮我是按你李四说的出了,分量也不少,你总不能翻脸不认账回头再和我们为难的吧?

    说白了,就是大伙儿交的保护费。

    为了保住合家平安,为了自己的财产,就当是交保护费了吧。

    一年两千多两银子,说起来是不少,可对于真正的大户来说,也就是每天少摆一回花酒的钱。花点钱买个踏实买个平安,值得。

    尤其是李四亲自签书的后续补充条例,说明捐来的官儿也是官儿,属于淮西体系之内,赴死军有义务保护其财产和安全之后,大伙儿是真的踏实了。

    保护不保护的就不奢望了,你李四不打我们的主意就已经是万福。

    这么一弄,大伙儿算是彻底算明白这笔帐了,仅仅几天工夫,光凤阳府下的同知通判就猛增到了好几十个。

    这些新任的同知通判老爷根本就不管自己买来的官究竟有多大,任命文书一签,连坐也不坐就走。看那架势,肯本就没有指望要坐什么衙管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大户买大官儿,小户买小官儿,反正大家都没有真的想当这个官儿,买的就是个平安而已。

    从比较高级的府下同知通判到县下的副巡检,哇呀哇呀的都有许多副职,就是县里头的典使、协办这些根本就入不了品级的微末小吏,也给安排了无数的副手……

    反正这些副手既不当值也不管事,有也就当没有了。

    这些钱财粮米很快就集中起来,交由各地的赴死军接管,暂时还没有分发下去。而是由赴死军中的那些人物统一调度,然后按照人头计算配给。

    百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