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力。
同样,方云还可以把耕田要用到的铁犁、锄头等种田需要用到的农具,全部卖给军户。
这样不仅军户不用为耕牛等农具发愁,方云也能收回一大半开垦的成本,一举两得。
于是方云对刘晔及其他几个甲长说道:“我给你们每个人九头耕牛,开垦所要用到的农具我也会替你们全部准备好,至于粮食。。。”方云顿了顿继续道:
“就按人口来计算,不管男女老幼,每人每天一斤粮食,不过只有在开垦的期间是免费的。等开垦完这三千亩亩地以后,如果家里没有粮食的,也可以来找我,不过那时就算是借的,等你们收了粮食之后再还给我。
所以你们几个人必须尽快把土地开垦好,虽然已经错过了种小麦和水稻的季节,但还可以种玉米,种红薯、土豆等,这些都是耐寒高产的粮食,尤其是红薯,一亩地的产两,就够让你们吃上半年的饱饭了。”
红薯在古代可是好东西,连牛逼哄哄的康乾盛世都是靠吃红薯吃吃出来的。
在后世社会可以达到亩产两千到三千公斤,明朝虽然没有后世那个条件,但是亩产七百公斤,还是问题不大。
明末著名内阁大臣徐光启在的甘薯十三胜文中的第一胜就是说了:‘一亩收数十石’。
明朝一石大概一百二十斤,就算徐光启有些夸张,可就算按照十石计算,也有一千两百斤,所以方云估计亩产七百公斤是有可能的。
刘晔被方云说的一愣,玉米很少有人种植,刘晔年纪不大,没有见过玉米,红薯他更是连听都没有听过,所以根本不知道方云在说什么。
“大人说的玉米是应该玉蜀黍吧,这个小人知道,我们这边就有,我以前也种过玉。。。玉米。不过因为口感不好,很难卖出去,官府收税时也不收玉米,后来就不种了。至于大人说的红薯、土豆,却是没有听说过。”
第三甲的甲长崔广说话了,崔广今年正好五十岁,在古代,这个年纪也算是高寿了,他吃过的盐比刘晔吃过的饭还要多,玉米不但见过,而且还种过玉米。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
其实它们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玉米被称为玉蜀黍,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明末非常有名的大臣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
具体为: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说了一大通,就是为了证明,红薯产量高,而且耐寒,耐旱能力强,还没有小麦和稻米那么难伺候。
尽管玉米和红薯早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粮商不收,就更加没人种了。
其实天启年间,也曾经推广过一段时间,不过民间的反应强烈,甚至引起了民变,最后不了了之。
而崇祯刚开始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等到崇祯年中后期,小冰期时期影响扩大,在去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已经有些为时已晚了。况且这个时候发农民起义频发,崇祯投鼠忌器之下,更没有那个心思了。
这一点崇祯皇帝就不如他老祖宗朱元璋了。
要知道明朝以前,古代人在寒冬季节除了在家里通过烧柴火等方式取暖外,对穿衣取暖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个是动物的皮毛,有条件的皇室贵族,王公大臣或者富商巨贾一般用狐、貂等高档动物的皮毛,而普通老百姓家由于条件有限,就只能选择羊、狗等动物的皮毛;而真正能够用起羊毛、狗毛的老百姓也是极少数。
而大多数都是用另一种方法来御寒,那就是采用丝麻这种作物来制成衣服或者被褥来御寒,可这种方法御寒效果很差。
朱元璋本是草根出生,建立明朝之后,小时候的冬天经历依旧让他历历在目。
为解决老百姓的过冬问题,松江地区的一种农作物引起了他的主意,这个农作物就是棉花。
朱元璋是个实干家,觉得棉花好用立刻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就像推广红薯一样,那时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棉花有多大的价值,又不能吃,所以背地里都在抵触,种的都是能填饱肚子的那些农作物。
为此,朱元璋决定采用强硬手段,强制推行,消极待命和不听话的官员不是回老家,就是被干掉了,当然朱元璋也不是一味的蛮干,他是皇帝,拥有的手段太多了,他还通过实际行动来支持种棉花的人。即“益种绵花,率蠲其税”,意思就是:谁家多种植棉花,谁家就可以免收赋税。
于是,广大农民在确保自家能勉强度日的情况下,都开始大力种植棉花。最后的结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穿的起御寒的棉衣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如果崇祯能像朱元璋推广棉花一样推广红薯,不说能不能造就一个像康乾盛世一样的时代,给大明江山续几十年的命应该没问题。
第87章 成立破虏营()
“甘薯和土豆是比玉米更加耐旱,而且产量更高的一种庄稼物,甚至甘薯亩产至少能有十多石,福建和广东那边,甘薯的种植也比较普及。”方云解释道。
尽管红薯的味道比玉米更难吃,到怎么也比吃野菜,树根树皮,甚至是观音土要好吧。
而且以军户们现在的情况,估计也不会计较那么多,他们又不是地主老财,口感什么的都是浮云。
“亩产十多石,这是真的吗大人?”刘晔闻言身体颤抖的问道。
其实不只是刘晔,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崔广也同样一脸不敢相信的看着方云,玉米也算耐旱了,但是产量也就比粟米高一些,亩产三石左右。
亩产十石的粮食,他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如果甘薯真的有这个产量,他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了。
“当然是真的,你们抓紧一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荒地开垦好,只要在八月之前把红薯种下去,到十一月就能收获了,还不会影响到明年夏粮的耕种。”
“大人放心,您给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肯定能够八月前把地开垦完。”
八个甲长异口同声的保证道。虽然方云只给了他们每甲九头牛,无法做到每人一头耕牛,可这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
耕牛数目不够只是小问题,他们可以起早贪黑的干活,只要每天多干一两个时辰,就能够弥补耕牛数目的不足。
方云对开荒这件事非常的重视,在和这些甲长他们谈话的第二天,就让人到牛市上买牛去了。
因为他购买的数量比较大,引来众多牛贩子的竞争,最后两家规模较大的牛贩子拿下了这比订单,每头耕牛的价格也从市场价七两银子优惠到六两银子一头。
方云原本准备了五百两银子,现在耕牛只要六两一头,买了七十二头牛之后,还剩六十八两。
方云又让人把省下六十八两银子也拿去买了耕牛,找的也还是原来那个牛贩子,那个牛贩子见方云的人又来了,知道对方是个大客户,收了银子之后,二话没说,就让方云的人牵走了十二头耕牛。
耕牛以及其他农具准备好了之后,已经是三天之后了,八个甲长已经带人开出了近两百亩荒地。
耕牛到手之后,不仅开垦的速度也成倍的增加,军户的积极性也更高了,田野间到处都充斥着欢乐的气息。
将开垦荒田的事情交给这些新上任的甲长负责,方云也腾出手来处理其他事情了。
首先就是整编军队了,方云现在已经是朝廷任命的卫所百户,可以光明正大的训练军队,不在需要用护卫队的名义来掩饰。
于是方云把原来的三百护卫队全部编入百户所,成为正式战兵,虽然只有三百人,但方云还是毫不犹豫将三百人编为一营三个哨。
每哨一百人,编为第一哨到第三哨,其中第三哨是他自己的亲兵哨。
按照大明军队制度,一营的主官最低也应该是千总或者千户。
方云只是百户就统领一营,传出去让人非议和笑话,不过话又说出来了,现在又有多少人是尊照朝廷制度办事。
按照制度每个千户麾下还应该有一千兵马,可实际上呢,很多千户所只有一两百的卫所兵。
朝廷允许千户,千总直统一两百的兵马,自己以百户身份统一营人马又有什么问题呢。
本来方云是想直接将自己这一营命名为文登营的,不过后来方大山悄悄的告诉他,在登莱府已经有了一个文登营了,而且还是管辖八个卫所的大营,营指挥使是正三品的将军。
方云一听,老脸一红,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了不再闹出类似的笑话,方云决定用破虏军来给自己部队命名。
之所以用破虏军的名字,因为后金就被称为鞑虏,辛亥革命时,孙中山革命口号也是“驱除鞑虏,复我中华”,破虏军取得也是这个意思。
顺便还能向朝廷表忠心呢,以后破虏军要是出名了,朝廷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和后金鞑子是死敌了。
当然现在只有一个营,所以暂时不叫破虏军而称破虏营。
这次方云没有在兼任破虏营的指挥官,而是让方大山以试百户的职位担任破虏营的营长,罗东、李汉两人以总旗官职分别担任第一哨哨长、第二哨哨长。
第三哨的哨长也就是方云的亲兵哨,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暂时空缺,由方云自己兼任。
每哨三队,每队有正副队正各一人,每队三什,每什十名士兵,加上哨长的两个亲兵,两个传令兵,每哨正好一百人。
第三哨全部装备火枪,而且还装备了刺刀,这是方云被伏击之后直接催生的结果。
火枪的长度在一米七到一米八之间,方云便让军工坊的工匠打造了一批二尺(六十厘米左右)长刺刀,装备上刺刀之后,火枪的长度可达两米三到两米四,完全可以当成长枪来使用。
第一、第二哨每哨有火枪兵五十人,盾牌兵三十人,长枪兵二十人,火枪兵和第三哨一样,都配有刺刀,盾牌兵除了人手一面包铁皮的盾牌,还装备了腰刀一把。
完成了战兵部队的整编之后,方云又把方家庄护卫队改成新兵训练营,然后把李大牛调到新兵训练营,担任营长。
方云还计划以后凡是自他的部队,新招收的士兵都要经过新兵训练营训练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