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拾材火焰高,一百多人同时动手,十大锅米饭很快就煮好了,不过这么多人,菜就有些不够了。可军户们根本不在乎这个,一人拿着一个黑乎乎、脏兮兮的破碗围在大锅旁边眼巴巴等着。
方云没让他们多等,饭一熟,便令护卫队战士把煮好的饭分给大家,护卫队员个个身形矫健,有他们维持秩序,即便有一些偷鸡耍滑的军户也不敢有任何异动。
军户们都高兴极了,打到饭的,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了,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青壮的军户每天都要干很多重活,但却十天有八天不能吃饱饭,所以每个人饭量都非常大,在加上光吃饭,没有肉食等营养物品的摄入,那种一碗能装一斤米饭的大碗,很多人一个人就能吃下三、四碗。
刘晔和妹妹两个人都分到了一大碗的白米饭,那个帮他们打饭的小旗官看到她妹妹时,还专门给她打了一小碗的红烧五花肉,馋的妮儿那小嘴巴一直在流口水。
别说妮儿,就连刘晔看到自己妹妹碗里的肥肉时,也是一个劲的往肚子里咽口水。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吃过肉了。
妮儿虽小,但却很懂事,看到刘晔一直在咽口水,便主动的从小碗里夹了几块红烧肉给哥哥。刘晔夹起一块肥肉,咽了咽口水,最后还是没忍住,羞愧的看了一眼妹妹,便大口的吞了下肚。
“新百户真是好官啊,靖海屯堡有这样的百户,以后我们的日子也会好过了!”
“是啊,我从来没有见过百户大人这样的好官。我活都还没干,大人就已经让我吃饱了饭,早知道,我就把家里那个小崽子也带出来。”一个年约四十的军户一边大口的吃中饭,一边说道,脸上露出一丝懊悔的神色。
“哈哈哈,熊大嘴,你可真是够贪的,百户大人看得起咱们这些穷军户,给我们饭吃,你还不知足,干脆把你家人都叫上得了。”一个军户听了熊大嘴的话,大笑着挤兑道。
虽然被挤兑,但是那个叫熊大嘴的军户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一丝憨笑,随后又开始大口的吃饭了。
以往的卫所官上任之后,都是想尽办法剥削、奴役他们,方云这样的百户,军户还是第一次遇到。
想着以后有方云这样的百户在,大家的日子肯定会比以前好过不少,至少不用担心被新百户剥削,大家都放心了。
现在的生活已经快到他们所能够忍耐的极限,要是再来一个一心想要奴役,剥削他们的百户,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军户们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了。
不得不说,这些军户真的能吃,十大锅米饭,少说也有几百斤,一柱香的功夫不到了,就被现场的军户消灭的干干净净,连饭粒都没有留下。
好在这些人虽然能吃,但是干活的速度也不含糊。所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更何况他们吃的是百官大人供的饭,军户们干活也格外的卖力。
傍晚之前,屯堡的卫生里里外外都被大扫了一边,除了城墙、房屋有些破烂,堡内的环境已经焕然一新。
垃圾粪便都被归类处理,所有的粪便都被集中处理到一个大坑里,这些可都是正宗的农家肥,在没有各种可以提高产量的化肥的明朝,农家肥成为了唯一能够使用的肥料了。
看到干干净净的屯堡,军户们自己也觉得非常舒适、顺眼,走在路上,以往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家里待着,除了饿不想动之外,就是不想闻到那股刺鼻的问道了。
现在堡内都被清洁了一边,原来待在家里的小孩子也可以出去到处玩了。
晚上,方云同样让人煮了十大锅的米饭给这些军户们吃,令得军户对方云更加的感恩戴德。
而通过煮饭分粮的过程,方云也弄清了靖海屯堡军户的情况,目前堡内,有匠户十一户,军户六十三户,合计七十四户,口四百四十七人。
其中男丁两百九十口,成丁两百口,幼童九十口,女子一百五十七口,其中十四岁以上女子一百零三口,十四岁以下未成年的幼女五十四人。
整个金山左千户所的军户也就两百户左右,将近三分之一都在靖海屯堡。当然别看靖海堡的军户数量众多,但是八成以上的军户都失去了土地,只有十几户军户还有自己的耕地,数量也不多,最多的一户也不到十亩地
要知道最开始朝廷分给他们的土地可是五十亩,而且开国之初为了鼓励军户开荒屯田,还规定新开荒的屯田三年免税,一旦垦为熟田,可为永业。
土地是军户命根子,基本上所有的军户在早期都或多或少的开垦了不少的新田,结果到最后全便宜了卫所官。
如今所内的军户,全部都沦为了千户所各级军官的佃户,就算一些还有军田的军户也不例外,因为不去给军官当佃户,惹怒他们还只是其一,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多种一些地,军户照样会被饿死。
按一个成丁一天一斤米、幼童两人一天一斤米来算,一个四口之家,一家年至少需要十石粮食。
以北方粮食的产量,十亩地最多也就能产出十石粮,一年也就是二十石粮。就这十石粮食还是毛收入,扣掉需要上交军粮、赋税、其他乱七八遭的税,以及崇祯上位之后加派辽饷、剿饷、练饷三饷,二十石粮食能留下七八石粮食就谢天谢地了。
距离一个四口之家所需的十石粮食还差了二三石,而明朝的老百姓,一家人少则有五六人,多则可达十余口,这个缺口就更大了。
自己管辖下的军户,竟然全部都是其他卫所军官的佃户,这样丢人的事情方云当能够容忍的。而且如果百户所的军户都被千户所其他军官给控制了,自己这个百户说话还有人听吗。
第82章 土地问题()
土地被占的事情还可以拖一拖,但是军户归属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既然他们都安家在靖海屯堡,自己现在有是靖海屯堡的百户,那这些军户就是他方云的人。
当然方云也不会蛮干,处理这种事情必须的动脑子。
卫所制度发展到明末,卫所军官侵占土地,奴役士兵的事情在大明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张关系网,从上到下,紧紧的扣死了。想要从内部改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只能从根本上推翻了。
比如说像后金鞑子那样,直接将大明王朝给推翻了,大明都没了,建立在这块基石上关系网再牢固又有什么用!
当然方云目前的实力,显然距离这个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还得想办法另辟蹊径。
大明的军户之所以会成为卫所军官的佃户,归根结底是以为耕地被侵占了,没了土地,想要生存下去,军户就只能给那些占了自己土地的军官们当佃户了。
要解决军户的困难,其实就是要帮军户解决耕地的问题,不过军户的耕地都是被百户及百户以上的卫所官吞并了,方云自己也才是一个百户,想要以强权压服他们夺回土地目前也行不通。
如果能动武的话,方云倒是有信心,可是哪样一来不就等于是造反吗,真到那时,就算自己把土地送给军户,他们恐怕也不敢要。
不过活人是不会让尿给憋死的,原来的土地没有了,可以开垦新的土地,靖海屯堡原来就是一个屯田堡,周围适合开垦的土地至少有二百顷,三千亩地。
只是开垦这些荒地的成本会比较大,开垦一亩地投入的成本至少也要五钱银子,三千亩地就要一千五百两银子,这还是方云按照后世统一管理、明确分工的的方式来计算的成本。
如果让大明的地主或者卫所军官来办,以他们那上下其手,贪得无厌的性格,所需投入的成本至少要翻一倍。这么大的投资力度,根本不会有地主或者卫所官愿意去做。
再者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必须要有配套的设置,比如修水利工程就少不了,否则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会让所有人都绝望。
可建设水利工程的消耗更大,不仅短期内投入大,而且还需要长期修缮和维护,除了大明政府之外,私人基本上不会考虑这个。
而按照大明的制度,新开荒的土地前三年一律免税,也就是说投了三千两银子,前三年一毛钱本都别想回,这就绝了地方官府和卫所官开垦荒地的想法。
对他们而言,与其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开荒,还不如随便动动脑子多占一些军户的耕地来轻快。
不过他们不愿意,方云愿意啊,他现在的银子可不少,可银子是死物,只有花出去才能创造价值。更何况是发展自己的领地,方云就更舍得了。
只是如何去开垦荒地,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计划。
按照一个六口之家来计算的话,一年大概需要十二石粮食,才能够让他们存活下来。如果一亩地只能产一石粮食,理论上说只要六亩地就够了,算上一些损耗,有八亩地也足矣,整个百户所有六七百亩地就够了。
可是问题不是这么想的,自崇祯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三饷,每一亩地要向朝廷田赋税四分银子,辽饷每亩一钱二厘,剿饷每亩一分五厘,练饷每亩一分,合计每亩要向朝廷缴纳一钱六分七厘银子。
再加上原来的赋税,差不多每十亩地要四石粮食的税。而且在算上折银以及税吏上下其手的话,甚至可能会达到五石,这样算下二十亩地才勉强够。
当然如果是在方云治下,肯定不用担心这些,首先他们的需要交的田赋税方云都会代为上交,这样就避免了税吏贪墨他们的粮食。
针对商人故意打压粮价,方云现在有钱,只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粮价向军户们收购粮食,那些奸诈的粮商再想操纵市场打压粮价就不现实了。
而现在大明北方严重缺粮,就算手中有再多的粮食,方云也不用愁粮食卖不出去。
不过方云觉得二十亩地还是有些少了,明末北方受小冰河影响非常严重,各种气象灾害基本上就没有断过,想要风调雨顺的等到粮食成熟,基本不可能,仅仅二十亩地,根本不足以让老百姓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再说不管是开垦土地,还是兴修水利,方云都是要往里面投钱的,有投资就必然要有收获,如果只是一味的输出而没有收入的话,不管什么事业都无法长久的维持。
仅仅是开垦三千目的,方云就要投入至少两千两银子,明朝整个山东的耕地面积有记载的就有七千两百四十万亩,没有被开垦的也有一千八百万亩,这得往里面投多少的银子。
如果眼光再看远一点,整个大明呢,不用想,不计回报的投资方式根本无法维持下去,时间一长,必然会破产,还会导致前期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弊远大于利。
要想有回报,就必须要让老百姓有足够的土地可种,只有有了余粮,老百姓才可能有能力反哺政府。
针对这些,方云不打算以户为单位来规划土地,毕竟每个家庭的人口都不一样,以户为单位是在太笼统了,同样的土地,人口数量多的家庭,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必然更少。
而按人头来规划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而且还便于统计人口数,不管是军户还是民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肯定不会隐藏人口。
靖海屯堡的军户和匠户加起来也不过七十四户,四百四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