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大明-第7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变眼前这不利的局势么?”见对方点头,他又道:“那我倒是有个法子。”

    “侯爷还请明示。”王伟精神一振,忙顺着话问道。对杨震的本事,这位还是相当佩服的,想必他的主意应该很不错。

    “这些官员对宗室下手,所提出的理由无非是国库问题嘛,倘若你们的人能提出充盈国库的法子,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杨震笑了下道。

    “这却谈何容易?”王伟苦笑道。倘若他们有这个见识,又怎么可能被那些官员逼迫得全无半点还手之力呢?

    杨震轻轻摇头,似乎是对王伟的反应很是不满,这才继续道:“其实这主意早就摆在各位眼前了,节流不如开源,国丈你明白了么?”

    “节流不如开源,节流不如开源”在有些喃喃地念叨了几回之后,王伟才明白过来:“你是指让国库充盈起来的法子不在削减我们的用度,而在增加朝廷的税收?”

    “不错,之前不是有人提出增加商税么?这不就是个很现成的增收来源?”杨震很有些无奈地道。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实在无法理解如今的大明朝廷为什么会对商人的征税那么低,哪怕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人所获取的利益已经比以前要多上几十甚至上百倍了,可朝廷能从他们身上所得的税收却依然与开国时没有多少区别。

    要知道,前面的唐宋两朝,商人所要负担的税款就要远超大明的。而南宋以江南一隅之地能抵抗金和蒙古百多年,就是靠着发达的商业和高昂的商税作为保障和基础的。明明有先人的宝贵经验在前,可大明朝却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实在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可是”王伟却面露为难之色,这确实是解决国库亏空问题的正经办法,可之前不是早被人给否了么?甚至连提出这一点的几名官员都有被人弹劾其心不正而夺了官的。

    “我知道国丈你在担心什么。但其实,这些不过是某些人的私心作祟而已。你觉着为何朝中那些官员会如此大力反对增收商税?仅仅是因为这与我大明的成法相背么?”不等对方反应过来,杨震已自行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事情可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单纯,他们所以如此激烈反对,只是因为这触及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这话是怎么说的?”王伟心里一动,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却又不敢肯定。

    而杨震,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走到一处柜子跟前,从里面取出了几份文书,摆到了王伟面前:“这是锦衣卫这些年来一直盯着的事情,里面就有王国丈你想知道的答案。”

    王伟下意识地拿过这些文书,随便打开最上面的一份一扫之下,神色便是一愣,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来

第1000章 果断的回击() 
中华民族自秦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着重农抑商的策略,尤其是当一个新朝刚刚建立时,朝廷更是会下意识地去压制不事生产的商人阶层,并鼓励农民去开垦无主的荒田,从而让国家的粮食在短时间里得到充盈。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社会上的产能开始过剩时,这一策略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转变,商人的地位开始不断得到提升,有时甚至可以和地方官吏到平起平坐的地步。但相应的,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会变得极高,商税比之田税粮税可是几十倍的增加,也叫商人们伤尽了脑筋。

    可这一切在来到大明朝后,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为自己出身赤贫,没少受商人的欺侮之故,太祖朱元璋对商人一向没有好印象,认为这些人个个都是奸猾之徒,从未能给国家造成什么贡献不说,还不断哄抬物价,实在是该死之极。

    所以在他称帝之后,便定下了不可变更的规矩,将商人的地位死死摁在四民之末,同时还有各种严苛的束缚落在商人及其子孙的头上,比如不得穿绸衣,比如商人之后不得参加科举为官但相应的,这个被视作百姓中地位最低的阶层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也最少,商税更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罢了。

    在大明立国的前几十年,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商人也确实只能把自己和家人养活而已。可等到了弘治朝后,一切就全然不同,日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对商业的要求不断增强,也使商人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及至如今的万历年间,各地更是不断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商人,因为他们手里握有足可影响一地经济的庞大资源,竟让这些商人足以和封疆的巡抚等大吏平起平坐,至于之前定下的那些个制约他们的规矩,更是早被人抛到了脑后。

    如今的大明商人穿的只会比高官更加华贵,他们的子孙更可以靠着父祖手中的金银而在科场之上无往不利,甚至入朝为官者也所在多有。唯一没有改变的,就只有一条了,那就是这些商人所需要交付朝廷的税银,依然保持着太祖时的那个限度!

    要知道,两百年时间下来,就是米价都不知翻了多少倍了,可这些商人每年所交的税银却没有丝毫变动。这点支出,甚至连有时候他们请地方官员吃一顿筵席的花费都不到。

    于是大明各地就出现了叫后来之人难以想象的一幕,明明民间的大商人个个富可敌国,可朝廷却财政紧张得快要揭不开锅了。但同时,地方官员的日子却一样好过,因为他们可以从当地大商人那儿得到足够的孝敬,这笔钱甚至是他所领取俸禄的几十倍。

    当国库出现亏空,天子问计于臣子,随后引出要削减宗室用度这一场风潮时,杨震便已开始关注这些情况了。而当有人提出增收商税,却被许多朝中高官所极力抵制之后,杨震就更觉着其中必然大有猫腻。

    以如今锦衣卫消息之灵通,杨震这个都督想要查明一件事情的隐情自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过几天工夫,一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就被一一揭开。

    那些朝臣所以会对此大力反对,自然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取许多好处了。要知道,现在大明商业最发达,大商人最多的,就数东南的那些个省份,以及山西了。而偏偏,这些个省份里又多出人才,占据了大明朝堂的半壁江山。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一个商人有了大量的钱财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他势必会想着与权力勾结,天下间再没有让自己的子侄成为权力阶层的一部分更安全的办法了。而他们又有的是钱,可以请最好的老师,从小就教导下面有读书天分的孩子,而这些人在科举中自然也就是那些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虽然贫寒人家里也会出几个天才,但只论数量的话,明显是这些富裕的商人家中所出的子侄更容易做官。这一点,哪怕是几百年后,也没有太多的改变

    当这些人真个位列朝堂之上,又怎么可能不为自己的亲人说话呢?

    另外,一些本身或许不是出于商人之家的官员也因为生活需要而开始凭着自己的权力让家人在家乡行商,以获取大量的好处。毕竟这天下间的官员这么多,但真正大公无私的却只有海瑞一人而已

    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就是靠着朝廷的这一规矩不断攫取好处的,试问当有人要改变这一切,相当于是要挖他们墙角时,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不群起而反击呢?

    哪怕如今朝廷的国库出了大问题,只要增加商税便可解决,他们也依然视而不见,正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至于朝廷的财政问题,不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么?

    不过这些私心损公之念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朝廷高官们来说,一旦事情被揭发出来,他们所要面对的麻烦就很大了。

    杨震本来是打算找个机会将自己所得的这些情况报给天子,然后由万历来做最后定夺的。但既然这些官员没事找事地招惹到了自己头上,他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索性就借朝中那些急红了眼的勋贵之手来对付他们了。

    他交给王伟的东西很是简单,就是一份几省重要商人和朝中官员的背后联系而已,至于更深层次的东西,王伟自然是一眼就能看明白了,所以才会感到一阵愤怒好嘛,你们有名有利还有肉吃,却让我们连一口汤都喝不上,还总是仗着大义的名分来贬低针对,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随便翻看了一下手中文书内容后,王伟并没有问杨震这些东西的真实性,锦衣卫查事情的能力他还是颇为信任的,同时也已有了打算,便朝杨震一拱手:“杨侯爷能在此事上如此相助,我们领受了。”

    “国丈客气了,我不也和你们一样么?这弹章里,还有我杨震的名字呢。”杨震似笑非笑地一拍那抄本道:“不过这事你们要做也得做得周密些,莫要给人留了口实,不然又会成为一场糊涂账了。”

    王伟当即就明白了过来,显然杨震是不打算搀和进这次的纷争里去,这已是他给自己等人的最大帮助。虽然心下有些不满,但他也无可奈何,毕竟杨震的身份摆在这儿,他与寻常的宗室可不同,有的是自保的手段,确实不必和他们一般惊慌。而且这回他也算是帮了众人大忙,他们也不能奢求太多。

    所以在愣了一阵后,王伟只得苦笑一声:“如此,我们自会小心行事!”

    杨震这才一笑,又与对方闲话几句后,便端茶送客了

    几日之后,朝中纷争再起,居然有一些言官突然就转了枪口,对准了朝中几位高官,历数起他们的种种罪行,其中就包括借着自己在朝的身份让家人于地方强买强卖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不久,更多的言官们开始了对这些官员的弹劾,甚至有人开始将此事和朝廷的商税过低给结合了起来。

    杨震在得知这一变故后,忍不住一笑。他知道,这是那些宗室们开始反击了,而且他们的做法也的确很是正确,借官员里的力量去对付他们,即便对方知道这是宗室在捣鬼,却也根本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来。

    要知道,在官员中也是分个三六九等的,这其中,那些御史言官们虽然名声很不错,可日子却着实不好过。几乎没有什么实权的他们只有一张嘴,一支笔,想在京城生活,甚至是养活自己的老婆孩子确实很困难。

    本来,若是不知道朝中那些官员背地里的事情他们倒也无所谓,可一旦知道这些看着正直无私的家伙背地里竟弄了这么多钱后,这些言官们自然就心理失衡了。别说宗室们许愿会给他们以好处了,就是没有,在嫉妒心理的推动下,他们也不会放过这些大有问题的官员了。

    而随着不断有言官加入到弹劾中来,这些官员和商人相勾结,甚至自己家人就是地方大商贾的事情就被不断曝出,随后他们假公济私,处处阻挠提高商税的说法也开始甚嚣尘上,直让诸多官员的名誉扫地,连话都不敢说了。

    对此,不但官场之上很多人表示了鄙夷和不满,就是民间,也是舆论汹汹,对这些已然查出问题的官员一阵喊打喊杀,朝廷里顿时一片动荡,人人自危。

    而这时候,作为引发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杨震杨侯爷却只做了壁上观,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搀和进这次的纷争里去。倒是有一件事情,他需要亲自去做,并在数日之后的一天上午,穿戴整齐地赶到了皇宫,求见天子万历!

    因为他想要再次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