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戛尔尼:阁下,我跟你这么说了吧,真要是有谁能完成这项使命,我管他叫爹都行。
亨利·邓达斯:你……我这么跟你说好了,灵活,原则的态度就一条,灵活。你到了中国,只要不损害国王陛下的尊严,不伤害到你自己的尊严,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他们。
马戛尔尼:阁下,听你这样说话,就知道你一点也不了解中国人。我实话跟你说,中国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除了侮辱并损害你的尊严。
亨利·邓达斯:……乔治,你的心理太阴暗了,中国人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怎么可能像你说的这样操蛋?你给我一句话,到底能不能干了这活?
马戛尔尼:不能!
亨利·邓达斯:……不能也得去,反正这次是东印度公司支付你们使团的全部费用,不去白不去。
马戛尔尼:那……我就硬着头皮去一趟吧。
马戛尔尼临行之前,赞助此次出访活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培林,给两广总督郭世勋写了封信,信上说:
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兹欲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派遣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任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具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情。
郭世勋收到这封信之后,立即找翻译来译成中文,译完了拿给老郭。老郭左看右看:不对不对,你翻译的有误,重新翻译。
译员说没错啊,原文就是这么写的。
郭世勋:这么写的也不行,一定要翻译到让陛下贴切舒坦的程度才行,否则信不信本官砍了你的脑袋?
让老郭这么一搅和,好端端的国家特使,硬是给弄成了西夷哀求进贡的怪异文本。搞得乾隆大喜,而马戛尔尼,就是在这片恶搞的气氛中,正式登陆中国。
(16)和大人救救我
一路行来,目睹中国的贫困与民众的自私冷漠,马戛尔尼大为震骇,拼了老命地写日记。他的日记后来出了本书:《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记》。这本书把当时的中国人写得极惨极惨,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抵达天津大沽口,钦差特使徵瑞亲切相迎,他的袖子里,藏着乾隆刚刚发来的密信,信中说:
徵瑞应当于无意的闲谈时,婉词告之,各藩属国到天朝觐见,进贡者不只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使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理。如今尔国王遣尔来祝寿,自然应遵天朝法度。
乾隆这篇书信,写得非常白话,非常简单,就是吩咐钦差大臣:你告诉英国来使,就算是你们英国国王来了,也要三跪九叩,你当然更不得例外。
后面还有一段,乾隆不知打哪儿听来的,洋人不习惯下跪,是因为膝盖用布扎裹着,所以他以过人的睿智,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虽然尔国俗俱用布扎缚,不能拜跪,但尔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等到行礼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若尔等拘泥国俗、不行此礼,殊失尔国王遣尔航海祝寿进贡之诚,而且也让外藩使臣讥笑,恐怕在朝引礼大臣也不会答应。
正像马戛尔尼说的那样,乾隆对于侮辱并损害别人的尊严,有着一种变态疯狂的嗜好。中国人奴性入骨,不认为自己有尊严,可马戛尔尼却是坚决要抬杠的。
由是礼仪争端大起。
徵瑞一点马戛尔尼,马戛而尼登时就爆了,立即摇头,说什么也不答应。徵瑞等中方官员震骇惊恐到了极点,苦口婆心,苦苦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奈何洋鬼子马戛尔尼一根筋,硬是听不进人话去。
徵瑞急了,警告马戛尔尼,如果再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话,当心他见不到中国皇帝。不想这个警告,激活了马戛尔尼的外交意识,这厮当即提出来个怪异的条件:他可以向中国皇帝磕头,条件是,中国官员也得向英国国王磕头,而且这一条还要补到备忘录中。
马戛尔尼这一手,让徵瑞始料未及,悲愤欲绝,欲哭无泪。于是他回去给乾隆皇帝写奏章。
这奏章他是怎么写的呢?
奏章上说:启奏陛下,在臣的悉心指导之下,英吉利使臣等深以不娴天朝礼仪为愧,连日学习,渐能跪叩。
嘿,这厮摆不平马戛尔尼,索性去糊弄乾隆。
乾隆是那么好糊弄的吗?
有什么不好糊弄的呢?你看代理两广总督老郭郭世勋,那厮就是把人家国书瞎翻译一气,不是把乾隆忽悠住了吗?老郭忽悠成功,把球踢到了徵瑞这里,徵瑞不敢说破,只能继续忽悠,只希望下面有一个接手的倒霉蛋,把球传下去。只要事情不在自己的手中露馅,到时候自己就可以惊讶地说:咦,不对呀,本官已经教会了马戛尔尼撅腚磕头,你是怎么搞的啊?怎么事情又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这个外交使团,已经成了一个炸药包,而群臣则在玩一个击鼓传包的游戏,就看这个炸药包,传到谁的手里炸了。
徵瑞一边写奏章忽悠乾隆,一边仰天呼叫:老天爷,行行好,给我一个下家吧,让我把这个炸药包传出手……
然而不幸的是,居然没人接徵瑞的下手,就这样一直忽悠着,忽悠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大学士和砷出来迎接来使,马戛尔尼见了和砷,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哈罗,卖奶母黑哧马戛尔尼,见到你很高兴。并伸出一只手来,准备与和砷握手。
和砷呆住了:徵瑞,这是怎么回事?
徵瑞:和大人……这个……那个……或许大概也许可能是不是?
和砷是何等精明的人物,霎时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掉头就跑:徵瑞你先进去见陛下,我去趟洗手间……徵瑞在后面号啕大哭,紧追不放:和大人,和大人,和大人救命啊,求求你救救我全家……
和砷:少来,我得先救我全家。
第138章 死于爱情之中(6)()
徵瑞:和大人,你和皇上是亲家,皇上不会拿你怎么着的,倒是我……我是被两广的老郭坑死了,和大人你一定要救救我,一定要啊。
(17)看谁把谁忽悠傻
最后,还是和砷进去,在乾隆面前把实情说了出来。
这事非和砷说不可,别人任谁沾上这事,有死而无生。
听了和砷的话,乾隆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法则就是博傻,说透了就是你忽悠我,我忽悠你,谁能把对方忽悠傻,谁就赢了。朕生杀予夺,掌握了忽悠的主动权,所以这世上,只有朕忽悠别人,别人没胆子忽悠朕。但朕忽悠来,忽悠去,却把你们给忽悠成傻子了。这说起来也实属正常,你们不傻,又哪里来的朕的风光与极品富贵?
说到这里,乾隆雄姿英发,仰天高歌:我还想再活五百年,把你们都忽悠成长臂猿……歌止,乾隆沉静地道:传朕旨意,让那缺心眼的徵瑞,再忽悠忽悠马戛尔尼,务必要把他们忽悠傻了。钦此,谢恩。
徵瑞长松一口气,奉旨前去忽悠马戛尔尼。有关这段忽悠的细节,史书上记载得极是详细:
徵瑞首先告诉英国人:皇帝已做出了最后决定,觐见时特使等人可行英国之礼。这位徵大人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不过,照中国风俗来说,拉着皇帝陛下的手来亲个嘴,总不是个道理,请务必免去此礼,不如改为双足跪下为好。马戛尔尼表示难以从命。
达段史料中,亮点不在徵瑞的瞎忽悠上,而在于他透露给英国人的讯息——乾隆已经答应了英国人可以不跪。
历史到这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折,变成了乾隆已经答应,而大臣们不答应。如此一来,此事可进可退,收发于心——乾隆的全部心眼,全用在这了。
接下来就是激烈的碰撞,中方大臣们铁嘴钢牙,决不让步,马戛尔尼使团黯然销魂,只能打起包裹走路。刚刚扛起包裹卷,圣旨已下:传英吉利使团觐见。
于是中英两国大臣浩浩荡荡步入,场面极尽诡异,满人大臣跪下,称奴才见过皇上。汉人大臣则称:微臣参见陛下。英国使团则是单膝点地,低头望着地下,以示对乾隆权力的尊重——此后这个场景呈现五花八门的说法,大清帝国瞎掰说英国使团吓得跪下了,而英国人则始终坚持最初的说法。
参与这次觐见的,还有副使斯当东的儿子,这个小朋友才十二岁。乾隆见了小朋友大喜,立即召手:来,来,到朕这里来。
那小东西噔噔噔走到乾隆面前:陛下,找我啥事呀?
乾隆更加的喜出望外:你会说中国话?
小东西道:我的中国话很穷。
很穷……就知道你富不起来。乾隆翻了个大白眼,从自己的腰带上解下来一个槟榔荷包,赐给了这个小东西。
此后就是参观避暑山庄,斯当东记载说,陪同他们参观的是和砷和福康安。很奇怪的是,这两人带着英国使团到了一大堆英国机械前转来转去。英国人正纳闷为什么在这转悠,这时候福康安指着一座精美的英国座钟,道:看,这是我们天朝的物产,你们英国肯定没有吧?
马戛尔尼苦笑:拜托,这座钟是我们英国伦敦的技术,应该说你们中国没有才对。
福康安惊呆了,不知说什么才好。这时候几个太监冲了上来,冲英国使团咆哮:瞎掰,这明明是我们中国的。
马戛尔尼摇头:你们看那座钟的后面,连伦敦工匠的住址都刻得明明白白。
太监不肯罢休:那是我们自己刻的,你以为就你们英国人会刻字?
马戛尔尼绝望地摇头叹息。
此后英国使团就在中国转来转去,等着乾隆的答复,但乾隆始终不作答复。直到英国使团扛不住了,不得不离京回国,才见一个使者飞马赶来,向英国使团宣读了乾隆的《敕谕》:
英使驻节北京,此事断断难行。
所请宁波、舟山、天津泊船贸易之外,皆不可行。
所请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贮货物,更断不可行。
所请舟山地方一小海岛,以供商人停歇,此事尤不便准行。
不可!不可!不可!一连串的不可,冰冷阴寒。
中国的大门,对着洋鬼子的鼻尖轰然合拢,从此也将文明与希望,关在了这扇冰冷的铁门之外。
(18)不会是外星人
公元1795年,在位六十年的老乾隆,仍然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但是他以前有过承诺,如果他在位六十年,就办理离休手续,让儿子顒琰主持全国工作。这是因为乾隆的爷爷康熙,也只在位六十年,孙子不适宜超过爷爷。
老干部退位,是有阻力的,这阻力就是……老干部不乐意。
所以年号是由乾隆改嘉庆了,但是大事小情,嘉庆是决不敢做主的,一定要先请示后汇报。这么搞的结果,竟然是把和砷给突出来了。史家评说:乾隆不过问细节,嘉庆又不敢做主,遇到事情能够拿主意的人,反而是和砷。
于是和砷又称为“二皇上”。
和砷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死于军中的孙士毅争取了入旗籍的政治待遇。
说起孙士毅来,那叫一个辛苦,远征安南,败逃而归;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