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河花园口决堤虽然挡住了日军西进路线,并且淹死了万余鬼子,使得中原地区多守了几年,但是却也造成了几百万中原百姓的流离失所,其中被淹死的就将近百万,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可计算。因此,老蒋虽然有胆下令决堤,却也没胆但当,直接伪造了一系列的证据,将之归罪于日本人头上。
第910章 黄河决堤()
黄河决堤的消息一见诸报端,便引起了国人的同仇敌忾,国内外媒体对日军的暴行无不声讨力伐。其中,学兵军政府下辖的报纸更是连续三日刊登社论进行声讨,同时号召辖境内展开赈济灾民的筹款行动。
欧阳云其时还在海南,从总部发来的电报上获悉这一消息以后,他沉默了好半天开口说了一句话:军队无能,累及百姓哪!然后便不再就此事发表一言一字的看法。
海南的近海防御体系尚在紧张的建设中。海南岛实在是太大了,一旦开战要想全线阻止日军登陆绝无可能,但是就此放弃近海防御,任由日军随意地点登陆则更加不智,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防御,巧妙利用海南岛复杂的地形,动用步兵进行重点区域的防护,让日军不能在海南岛上生根。
欧阳云有感觉,日本人最近就会对闽越琼动手。那样的话,学兵军将面临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的难题。历史上,海南和广州福建此时都已经沦陷了。这个时空,虽然因为学兵军的强势介入使得日本人的闽粤攻略受阻,但是随着日本人在内陆取得进展,从大局出发,他们不可能长久搁置解决闽越琼。早先的兵棋推演中,学兵军总参谋部对于日军的进攻方向有三种猜测,其中最为肯定的便是海南方向。以日本人睚眦必报的性格,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想要报复联合舰队在“沉没吧”所受的耻辱,那么海南作为闽越琼三地唯一前突的前卫阵地,势必要受到日海军的重点光顾。
无论是从保护海南的既得利益出发,还是从大局考虑,海南的防守都是重中之重。只要守住海南,那么日海军便不能肆意从海上攻略广东。那么,闽粤攻防将会变得简单许多,至少学兵军参谋部无须在广东方向操心过多,可以全力投入福建保卫战。
如果说进入广东以前的学兵军是欧阳云一个人的军队的话,那么现在,随着粤系、闽系乃至其它一些派系势力的加入,欧阳云固然还能做到一言九鼎,却无须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了。譬如这些日子,他虽然离开了总部,但是在总参谋部那些军官们的调度下,学兵军各部队的训练和备战工作却是一如既往、丝毫不乱。
欧阳云现在最关心的有两件事,首先是迫在眉睫的闽越琼守卫战,其次便是郭彪他们的重庆之行能否成功。而他始料未及的是,因为铁林飞对高雄机场的空袭,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与他熟悉的那段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出入了。
日本近卫内阁在年初开始改组的时候,老蒋非常重视其改组后的对华政策走向,为此不止一次的在国防会议上提到过。而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热衷,后来并同意与日谈判,很大的程度上便是因为对日本新外相宇恒一成抱有幻想。
老蒋和宇恒早在20世纪初他流亡日本的时候就相识了,当时担任日本陆军省军事课长的宇垣对流亡中的蒋介石和张群两人相当照顾,因此私交相当不错。那时,老蒋和张群都认为,宇垣是“理解中国革命”的日本开明人士,这种人,值得尊重和交往。甚至老蒋在北伐后的国内政策走向受到宇恒一成的影响,是他坚决的“同GCD分手”,搞“纯粹的国民运动”。及至20世纪30年代,张群还受老蒋的委派,赴东京与京城(后改为汉城,现在居然叫首尔了)和宇垣联络,双方还就“亚洲的将来与中日携手合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基于这样的关系,老蒋很希望通过宇恒一成这个老朋友暂时性的平息中日战争,使其获得时间稳定局势,以继续“安内”,从而完成“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之伟业,成功打造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
老蒋对宇恒一成之所以抱有幻想是有出处的——因为在此前,近卫文磨所谓的“和平方针”可是明确指出要摒弃老蒋,另找对手谈判的。而宇恒一成答应近卫入阁所提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拘泥于‘不以蒋介石政权为对手’之声明”,这让老蒋觉得,“老朋友”还是故念旧情的,而且与那些狂热的军国分子不同,也许并不想灭亡中国。
在那个时空,老蒋的幻想是落空了的。宇恒一成和张群两个人倒是真心实意的想要促成和平协议,奈何在拿出具体条件的时候,宇恒也做不了主,这就使得“以老蒋下野为前提”这一条件自始至终被日方拿出来说事,最终导致了这次谈判的无果而终。然后,日方避开老蒋和中央政府,直接与汪兆铭接触,导致汪兆铭叛国、国民政府分裂,也就有了汪伪南京政府的成立。
在这个时空,因为“高雄机场被袭事件”的及时发生,日本国内的强硬派在宇恒一成的说服下,没有再坚持“以老蒋下野为前提”,而是改以“国民政府必须断绝与学兵军之一切联系”为条件,这就使得这次谈判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得汪兆铭的汉奸面目迟迟的没有显露出来,倒让远在重庆的郭彪一行有点无法下手了。
中人双方的这次谈判,一开始就是秘密进行,所以刚开始的人选虽然也有一点的地位,其实扮演的就是传声筒的角色。而随着谈判的深入,到了最终拍板的时候,双方大人物登场,日本这边宇恒一成亲自出马,而MGD这边则是派出了行政院院长孔祥熙。
为什么是孔祥熙呢?因为这是宇恒一成亲自挑选的。从这一点上也就不难看出,谈判双方在这场谈判中的优劣地位了。
孔祥熙荣幸的得选首席代表,一方面是因为他算不上亲日份子,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日本侵华之初公开说过这样的话:日本、中国打仗没有比这更蠢的事了!这是东方一件大不幸的事件。必需设法尽早缔结日中两国的和平。
这一场谈判耗时长久,刚开始还秘而不宣呢,渐渐的就被狐瞳外务部察觉到了。
狐瞳外务部的人在木剑蝶的亲自指挥下,办事效率非常的高,短短一个星期,就从汪精卫身边的人身上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汪精卫作为知名的亲日份子,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这次谈判,却一直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于是,这些情报的内容可就让木剑蝶和郭彪两个人瞠目结舌了。
一份最新的情报到手,郭彪扫视了一眼就惊呆了:“搞错了吧?国民政府要和日本人签停战协议?这,这汪兆铭难道仅是个跑腿的,他的后面还有更大的人物?”
难怪他如此吃惊,汪兆铭在国民政府中什么地位啊,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这国民政府中倒是有比他更大的人物,不过也就一个人而已。而如果这个人真要叛国投敌的话,那这后果——郭彪根本不敢想下去。
这份情报木剑蝶已经看过了,当时也是目瞪口呆、难以置信,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他对此已经有了成熟的看法。
“没搞错,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国民政府究竟想干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确实想和日本人讲和。老郭,国民政府想要讲和不难理解,毕竟,现在国军全面陷入被动。但是,日本人为什么要讲和呢?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势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只有一个可能,日本人要对我们学兵军用兵了。”
第911章 战争疑云()
现在的郭彪早已经不是在天津跟在宋哲元后面的那个只会铁砂掌的莽汉了,他想了想也就明白了:“日本人想要击中兵力对付我们,所以先用缓兵之计稳住老蒋——这是典型的各个击破之策啊,中央军的那些人难道看不出来?”
木剑蝶阴沉着脸说道:“希望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然的话,学兵军处境危矣。老郭,你们的任务看来要有所变动了。”
郭彪点点头:“此时再刺杀汪兆铭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必须想办法破坏这次谈判,而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全国民众知道老蒋和日本人讲和的事情。这需要证据,单凭你们搞到的这几份情报尚不够,看来得另想办法。”
“先把这一情报发回总部吧,然后我们一边继续关注此事发展,一边等待总司令的回复。老郭,少帅认识你吗?”
“认识啊,怎么了?”
“也许,我们可以借用一下少帅的力量。”
少帅就是张学良了,他此刻就在重庆。欧阳云的出现改变了太多人原来悲惨的命运,比如说少帅,在那个时空他已经被监禁了,失去了自由,而在这个时空,他不仅活得很自在,而且还因为手握重兵,依旧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大人物。
郭彪眼睛一亮,低声说道:“兵谏?”
木剑蝶轻轻的点了点头。
郭彪:“那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嗯,或许应该让总司令亲自出面说服。”
“不行,那样会暴露的,在重庆,军统和中统的人无孔不入。东北军在重庆不过两个师的人马,根本不是中央系的对手。我们暴露了倒没什么,但是万一连累了少帅,那我们可是万死难辞其咎了。”
“好,这事我听你的!”
“老郭,你这话可见外了,我们都听总司令的。”
“呵呵,是,我们都听总司令的!”
9月底,欧阳云离开海南回到了广州。他本来还想在海南待到主要的几个防御工事完工的,但是木剑蝶发回来的电报却让他完全没有了这个心情。
木剑蝶的猜测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万一国民政府真和日本人讲和的话,那么学兵军的处境可就难了。首先,日军用于地面进攻的部队肯定会成倍的增加,届时,学兵军将要面对的就有可能是两个甚至三个现在规模的华南方面军;其次,广东的后方、福建的北面也就不安全了,如果日本人再来一手假道伐虢的话,那学兵军的覆灭将是迟早的事情。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制止此事发生!在船上,他下了决心,随即发电给木剑蝶,让他按照自己的设想放开手脚去做,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做一些违背纪律的事情。
还在路上,他就电告总参谋部,让陈师昌通知学兵军各军军长级别的军官到总部准备开会,特别强调:紧急军情!学兵军所属各级部队,立刻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同时,空军执行战时侦察飞行,封锁领空;狼牙特战旅即刻进入战争状态,以小队为单位执行清扫行动,但凡发现可疑人员,允许先斩后奏。
学兵军成立至今,欧阳云还是第一次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发布如此严厉的命令。命令传达到各个部队,登时,原来一直不怎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学兵军所属各部队纷纷开出了营房,朝边境开拔。同时,以长白山机场、大浦机场以及琼州机场为中心,学兵军空军的雄鹰第一次大规模出动,开始毫不留情的对徘徊在闽越琼边境的日军侦察机展开拦截和清剿。几乎一夜间,闽越琼上空立刻阴云密罩,一片战时景象。
第912章 决心()
9月11日,香港旺角的一幢楼房内的地下室里,六个青年男女围着一张桌子坐着,正在讨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