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得,你既然不想走那就不走了,别乱跑就是了,唉!”张振岳说完就落荒而逃了。
这个时候布木布泰才收住眼泪并露出了狡黠的表情,这个汉人好好玩,比自己那些只知道女人和杀戮的父兄有意思多了。。。
几日后,张振岳奉命到参政府,还没进门就听见袁崇焕在大骂:“祖大寿,你个孬种,早知道我就让赵率教去守锦州了。”
祖大寿在袁崇焕面前那是半点脾气都没有,只能是略带哀求的努力辩解道:“袁大人,末将这也是没办法,贼酋大军已经从盛京出兵,经略府命我帅部退守山海关,我,我现在再带着人马回去锦州就是了。”
“算了,现在回去也守不住了”袁崇焕气消了些道。
张振岳这才走了进去,并且站在了朱梅的身后并不言声。
这时宁远副总兵满桂轻声道:“那袁大人,咱们宁远要不要执行高经略的命令,一并撤往山海关算了,大凌河、锦州都撤了。”
满桂不说还好,一说袁崇焕就怒了:“放屁,这宁远均归我袁崇焕节制,就是高经略来了也不管用。这个老贼根本就是一无用的废物,瞎指挥、乱弹琴。命令诸将,不得心存南下之念,宁远乃是最后屏障,退无可退了。”
左辅闻言大惊:“大人慎言,若是得罪高经略,那可是要罢官的。”
袁崇焕眼泪都快飙出来了:“这宁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一样不是我们和四年来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若是建奴一至,我们便拱手想让,那我们这四年在此作甚?大家都是有卵子的男人,你们扪心自问,若是不战而逃,你们对得起皇帝,对得起朝廷,对得起这天下的百姓吗?”
张振岳听得是热血沸腾,从朱梅身后站出来道:“末将愿意追随袁大人与建奴血战到底!”
第052章宁远大战(二)()
第052章宁远大战(二)
天启六年正月初六日,经略高第奏报:“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果然,后金大军渡辽河,向西扑来。此后,初十日,努尔哈赤从十方堡出边,前至广宁附近地方打围。十二日,回到沈阳。努尔哈赤当即分付各牛录并降将,每官预备牛车30辆、爬犁30张,每人要欤B3双,还要各炒米3斗。就是要官兵预备牛车、爬犁、鞋子、干粮等。他做好准备,便率师出征。
正月十四日,天命汗努尔哈赤亲率诸王大臣,统领6万大军,号称20万,往攻宁远。十七日,西渡辽河。八旗军布满辽西平原,清官书称其前后络绎,首尾莫测,旌旗如潮,剑戟似林。八旗劲旅,雄伟壮观,军容强盛,扑向宁远。
后金兵渡辽河,警报驰传明朝,举国汹汹,人心惶惶。兵部尚书王永光“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明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闻警丧胆,计无所出,龟缩山海关,拥兵不救。道臣刘诏等要统兵2000出关应援,高第令已发出的兵马撤回;李卑援兵蜷缩在中后所,李平胡的援兵不满700人,又退到中前所。所以在宁远紧急关头,“关门援兵,并无一至”。袁崇焕既后无援军,又前临强敌:八旗军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原驻守军都早已撤到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宁远。
农历正月十八,刚刚成婚一日的逯家三兄弟并没有按照张振岳的要求把家眷送往山海关,而是将娇妻留在城中,以示举家和宁远共存亡之意。
二十日这天,袁崇焕没能等到想象中的八旗建奴,而是迎来了一个好死不死在最不该来的时候来到宁远的朝鲜使节团。袁崇焕根本没功夫搭理这个使节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下令这个使节团不要继续南下了,道理很简单,建奴的骑兵绕过宁远要追上他们根本不是问题。为了大明的体面,使节团还是安安全全待在宁远最为妥当。
虽然还没看到八旗军的影子,但是傻子都知道建奴不远了。参战过三年前广宁之战的老兵想起建奴就忍不住腿肚子颤抖,城中各种传言四起。袁崇焕对此的态度很简单,命令宁远府同知程维偀、卫官裴国珍、亲兵长谢尚政带着人四处巡逻,这畏敌情绪自己管不了,但是要想逃走,对不起,就一个字,死。
袁崇焕还亲自给山海关总兵、前屯参将赵率教写信道:“从即日起,凡系朝廷官兵,自宁远南下者皆视为逃兵,尽皆斩杀,勿纵一人。”
自明末用兵辽东以来,袁崇焕一次性就破了两个记录,第一是明文宣布逃兵必死;第二是以从三品宁远道参政的身份命令二品山海关总兵做事。有明一代,唯此公敢,估计袁崇焕当时想着自己十有八九是要完蛋的,所以也就没什么好避讳了。
二十日这日上午,袁崇焕和张振岳第一次发生了争吵,袁崇焕计划把军粮和商户送往觉华岛暂避,为张振岳极力反对。
“参政大人,城中虽然拥挤,但是建奴破城不易,万一破城,末将也会一把火烧了粮食,决不让建奴讨了巧去。可要是把军粮和商户一并送去觉华岛,貌似建奴攻之时还可以烧粮水遁。可是这东北不比南方,冬季海面亦是会结冰的。我军中又藏有建奴细作,若是一个不当,这些粮食资敌岂不糟糕?”南
袁崇焕想想也是,这事貌似年前也讨论过,袁崇焕想了想叹口气道:“也罢,就此办理吧!已经运去的就不必追回了,让可纲去一趟,告诉水师那边,要小心警惕就是了。”
刚议定此时就发生商民冲击西门的事情,袁崇焕连忙带着张振岳等人赶往西门。
这宁远四门袁崇焕是画地分守的,副总兵满桂守东面,参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北面,参将朱梅守南面;张振岳部多为骑兵,所以和何可纲部一起留置城中以为策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西门正对着山海关方向,所以对明军早已丧失了信心不愿意在宁远等死的商民纷纷冲击西门,希望开了城门然后逃往山海关。
袁崇焕赶到时,不少商民已经和守城将士厮打在一起了,袁崇焕大怒,对着阶下的谢尚政怒道:“敢于冲击城门的一概视为建奴奸细,一并斩杀,悬首示众。”
谢尚政等得就是这个命令,立刻挥刀带着百来号就杀上去了,当场砍杀了五十多人,取了首级挂在城门上。商民一看就老实了,尽数散去。
因为有个大校场在这西门下,所以袁崇焕决定自此召集宁远二万六千官兵进行训话。
待人齐了,嗓门洪亮的袁崇焕道:“诸位大明皇帝陛下的士兵们,在这里请容袁某对大家说声抱歉,若是袁某依着经略大人的命令,大家现在就当是在山海关了。”
下头的官兵无不惊讶的交头接耳,原来是城楼上这位爷断了大家的生路啊!这几日已经有三十多个士兵逃营被捉住然后斩杀了,这血淋淋的脑袋瓜子现在还挂在营门口了。
袁崇焕当然知道下头这些老兵油子在想什么,这个时候他也猜到了,他继续道:“今天站在这里的不是什么大人,而是一个男人,我,袁崇焕就想问你们这些大老爷们一句。在建奴在肆意砍杀你们的亲人、同胞的时候,在建奴淫辱咱们的妇孺的时候,你们心中可还有一丝羞耻之心。你在看看你们自己身上穿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老百姓给的。就是给地主家看家护院的,这个时候难道还要心存贪生怕死的念想,继续做那无耻的逃跑行径吗?”
士兵们纷纷羞愧的低下了头,但还是有不服气的嘀咕道:“妈的,那还不是因为建奴太厉害了,不然。。。”
“你们一定会说是建奴太厉害了,厉害到无法战胜。我可以告诉你们,不是,建奴并不是杀不死的。不光是普通的建奴,贼酋的弟弟巴雅喇、儿子汤古代都死在我身边这位张振岳参将之手。所以,根本的问题出在你们自己身上,你们自己摸摸自己的裤裆,看看自己那玩意还在不在,自己还是不是个男人?”
此话一出,所有的士兵都激动的看向袁崇焕,唯有朝廷派来的监军太监纪用和刘应坤很是不满的瞪了袁崇焕的背影一眼,你不知道咱家没那玩意吗?
“如果是男人,那你们还犹豫什么,还害怕什么,杀光建奴!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袁崇焕冲天大吼道。
“杀光建奴,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这就是二万多宁远官兵的呐喊。。。
第053章宁远大战(三)()
第053章宁远大战(三)
算起来,大明嘉靖年间出生的努尔哈赤已经是六十七岁的人,按照汉人的规矩,马上就是进六十八了。可是多年的征战却让这位老汗并不显老,相反他还很是几分精壮。
虽然努尔哈赤是个细眼,但是厚重的鼻子配上浓眉和宽嘴,加上那两撇不怒自威的八字须,至少八旗贵族看到这位老汗王的时候是不敢有半分异心的。但是已经花白的头发和脸上渐增的皱纹却又仿佛时刻提醒着满洲贵族们,汗位早晚是要易主的。
说起来努尔哈赤也确实是个人物,不单单是战无不胜那么简单,他创立了这个时代最适合征战的八旗制度,并通过杀弟杀子等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栽培出了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皇太极四大贝勒。说起来爱新觉罗家的基因真的不怎样,冲锋陷阵的勇士确实不少,但是统帅之才少之又少,不然也就轮不到身为八贝勒的皇太极成为四大贝勒并且独领一旗,更不会有弑母的五贝勒莽古尔可以继续领兵了。估计其他考前的儿子是典型的种瓜得豆,不合努尔哈赤的心意。
皇太极此刻就骑马跟在同样骑马的努尔哈赤的身后,这几年金国都没有针对大明发动任何军事行动,唯一的政治活动就是迁都盛京。和相对鲁莽的莽古尔泰和阿敏不同,皇太极对父汗的战略是很清楚的,父汗无时无刻不希望统一辽东,最好能大举入关入主中原。但是凡事要量力而行,用父汗的话说就是有多大的锅就做多大的饭,而且自己记得上一次父汗这样按兵不动是熊廷弼主持边事的时候了。。。
“八贝勒,你过来”看了一阵风景甚觉无聊的努尔哈赤突然把和自己一样喜欢看《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叫了过来。
皇太极自然是在阿敏和莽古尔泰嫉妒的眼神中催马上前低声道:“父汗!”
努尔哈赤对此很满意的点点头,四大贝勒里面撇开那个诸事都不经心二贝勒代善不言,就是这个举止得体,谨言慎行的皇太极最和自己心意,虽然有时候斯文的有点过了。
“你猜猜看,父汗为什么这几年按兵不动,却在这个时候来打辽东了?”
皇太极迟疑了一下:“儿子想怕是跟孙承宗去职有关!”
努尔哈赤听完哈哈大笑:“是的,这个只会修乌龟壳的老匹夫甚是麻烦,这几年我是找足了机会,尽然硬是没能南进半步,去岁更是把四贝勒折了进去。。。”
这话皇太极可不敢接,就因为四贝勒汤古代失手被明军擒杀的事情,五贝勒莽古尔泰是挨了鞭子的,不仅如此,莽古尔泰还因为失陷王兄被父汗夺走了五个牛录。对八旗旗主而言,兵力的多寡本身就代表自身的力量,少一个牛录的人丁那自然也就少了一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