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杀破狼-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无论是袁崇焕还是赵率教本人都计划好了的,赵率教这三千人只要赶到遵化城,然后像钉子一样扎在城里,建奴的攻击势头就自然被遏制了。

    以皇太极用兵的谨慎,他不可能允许在自己背后还存在明军精锐的情况下继续向北京突进的。而只要皇太极放慢了脚步,袁崇焕就能就位了,到时候北京的局面就变成和宁远一样,接下来就要轮到八旗吐血了。

    计划是美好的,赵率教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袁崇焕对他的偏爱是有道理的。十一月三日,赵率教带着三千精锐抢在建奴主力阿济格部到达之前赶到了遵化城,一切都十分顺利,接下来进城,利用遵化的城防恶心建奴就可以了。

    可是这个时候出状况了,赵率教是山海关总兵,这遵化的守将朱国彦也是个总兵,虽然两个人能力不是一个档次,可都是大明的总兵。于是一向以忠臣自诩的朱国彦就说了,你们辽东军不许入城,就在城外打野战好了。听到这话,赵率教的肺当场就气炸了:“姓朱的,我就三千人,怎么跟建奴野战,你速速开门,我们一同守城,等待督师大军到来,你不要误了督师的大事。”

    朱国彦摇摇头,这个不行,老子不过那个什么鸟督师管。其实朱国彦是存了点小心思的,这遵化城的守军虽然号称一万多,但是实际五千不到,而且多为老弱残兵,这怎么守城?所以他直接对巡抚王元雅道:“咱们正好让辽东军先在城外挫一挫建奴的锐气,这城就好守了。”

    这话里话外,根本就没把赵率教等人的死活放在心上。这那里是什么友军啊,这比敌人还坏。

    赵率教进城不得,退走又不敢(袁崇焕强调令行禁止)。于是次日一大早,赵率教就不得不带着露宿一夜,水米为进的辽东军和阿济格带领的四营六千正白旗(原正黄旗)建奴精锐进行了一场毫无悬念的野战,赵率教本人被阿济格射杀,其部三千辽东军全部战死。

    朱国彦所期望的挫建奴锐气的想法也成了扯蛋,建奴的锐气没什么影响,城下三千辽东军精锐惨死的景象到是把遵化城守军的胆气给挫了。

    结果建奴仅仅是一次试探性攻城,平日不习操练的遵化守军就自行溃散了。害人害己的朱国彦不知道是觉得自己平日带病无法,还是觉得愧对赵率教和三千友军,最后也是全家自杀死了个干净。忠臣之名到是全了,可这位忠臣办出来的事情却让人恨得只咬牙齿。。。

    萧严是十一月二日收到朝廷的勤王烽火的,此时他已经在宣府任职差不多五个月了,虽然修长城的事情因为没钱的关系一件都没做。但是宣府的兵马让他一番整顿下来,但也凑齐了战马一万八千匹,马步军五万人,他于十一月四日、赵率教战死的这天召集了这包括天雄军和天狼军的精锐,齐齐的朝着四百里外的京师进发了。此刻他的内心十分茫然,大哥不在,而历史也还在按照原来的轨道在走,接下来估计就是袁崇焕被捉,自己能改变这些吗?

    萧严看了看远方,又看了看身后长长的行军队伍,对自己的副总兵黄得功道:“去,把斥候都撒出去,这些建奴很厉害的,非常善于奔袭,让大家枪不离身,箭不离手,随时戒备。晚上全部靠山扎营。”

    十一月六日,萧严自觉行军缓慢,乃命黄得功带三万步军押后缓行。他自己和孙传庭、卢象升一起统帅二万骑军于八日先行赶到蓟州和袁崇焕会师,并成功击退了围攻蓟州的建奴阿巴泰部。宣府兵也是继辽东军后第二支赶到京师附近勤王的军队。

    督师袁崇焕在战后检阅了萧严麾下的这二万精锐之后,立刻觉得自己底气足了不少,这时传来建奴大军越过蓟州直扑京师的消息,袁崇焕立刻点起这三万四千精锐回援京师。。。

第006章天日昭昭(三)() 
第006章天日昭昭(三)

    从精英政治理论上来说,首都的人民应该是最优秀的存在。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享受着诸多特权的缘故,历朝历代的首都人民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不接地气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辽东的建奴是何等的凶悍。他们只知道过自己的日子,多搞钱过好日子,至于京城之外的人是死是活那是皇帝老子的事情,干他们毛事。

    诸多特权之下,是人性的扭曲,首都人民很快就变成了文不能安邦治国,武不能骑马打仗,要说他们是废物也未尝不可,要知道在后世,同样是北大清华,如果对北京地区的考生不降分录取,那么基本上名校你找不到北京学生。当然,这倒不是说帝国政策的制定者认为北京的学生不读书也是人才,而是他们的孩子也生活在北京,北京人都是跟着沾光罢了。北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打小学起,他们就努力让自家的孩子跟这些官爷的少爷在一个学校读书,成绩好不好的没事,搭上线才是混一辈子的本钱。

    扯远了,从袁崇焕下令大军回援京师的时候开始,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组合诞生了。我们具体这样来说这个笑话组合:皇太极带着五万人马去进攻有号称有四十万,实际最少也有十几万官兵驻防的北京城,这是第一个笑话;袁崇焕带着三万四千人回去救有几十万大军守卫的北京城,这是第二个笑话;最后也是最大的笑话是,北京城据说有四十万大军守卫。

    我们来看看京营的番号,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听着名头就怪吓人的,后头还带两神字。可这兵早就不能用了,平日也就是搞个内部卫生,叠个被子的还行,让他们去抓贼估计不扰民就不错了。其实无论是军户制还是募兵制,时间一久,如果没有层层监督,没有实战打磨,早早晚晚那都是会烂掉的。那个被文官丑化成天下第一无耻下流的正德皇帝很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制定了边军和京军对调制度,隔几年大家都对换着玩一下。可惜正德死后,后来秉国的文官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一味求稳,这个对调制度也就成了摆设。

    崇祯皇帝这一次算是见识到了京营的真面目,号称四十万,实际清点连十五万都不到。这十五万人还都是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根本不得而知。崇祯皇帝愤怒了,他突然觉着内阁里的东林党人很不顺眼,自己登基之初就劝自己补发欠饷,不知道内情的自己把内帑全部打开了。要知道那钱是按照足额四十万人的标准发放的啊,那现在还有二十五万人的军饷发给谁呢?

    崇祯帝还不知道,这内帑刚进户部就被扣了四成,然后层层扣,扣到士兵头上的时候基本上也没剩下什么了。如果不是指着皇帝老子发赏银,眼下这十五万人凑不凑得齐还不得而知了。

    还得指望辽东军,所以袁崇焕得了圣旨,带着三万四千人拼死往北京赶,堪堪挡在北京和建奴之间。这个时候袁崇焕又碰到和赵率教一样的悲剧了,皇帝不许入城。

    后世不少人说这是崇祯帝怀疑袁崇焕的忠诚,其实这有点以己度人了,至少这个时候崇祯帝还是信任袁崇焕的。不让入城的原因很简单,敌人在外面了,你袁崇焕应该去城外打败敌人,而不是进城死守。

    袁崇焕也是醉了,老子要是有和建奴野战的实力我还在城门下头扎营做什么?这里的风沙好吃啊?

    纵观袁崇焕和建奴历次交手的战绩,胜利全靠地利,也就是守城。而野战几乎全败,包括满桂那一次。不过恨袁崇焕的人为了贬低袁崇焕,硬是把满桂的那次野战吹成了大败建奴。真实的情况是满洲第一巴特鲁阿济格贝勒(注意,鳌拜没有阿济格勇猛)带着人把满桂杀得七零八落,最后满桂靠着宁远城头的火炮庇护才走脱。

    吹牛撒谎都没关系,有人信就足够了,崇祯皇帝信了,所以历史上满桂在袁崇焕下狱后被皇帝逼着出城打野战,结果。。。满桂直接被吹死了。

    “督师,咱们还是不要遣散这些各地来得勤王大军吧!”萧严突然发现,自己在袁崇焕面前居然还能有如大哥一般深谋远虑的一面,“你要是把这些勤王的军队都遣散了,皇上会怎么看我们?”

    袁崇焕眼光复杂的看了萧严一眼:“萧士毅,当年你也是我帐下数得着的猛将,知兵善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你和你大哥张振岳是我辽东双雄,可这几年不见,却发现你大哥醉心权力,而你却越来越胆小怕事。难道真的是官做大了,你们就忘本了?”

    萧严听到这话急的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崇祯皇帝出于对袁崇焕的信任,直接授权他指挥这次京师保卫战,具体来说,各地来勤王的军队统统归袁崇焕指挥。

    最合格的兵源是农民,但是好男不当兵,由于军队制度的腐败和军人职业前途的渺茫,明朝后期但凡有点办法的都不会去当兵,读书比当兵有用多了。

    所以这各地派来勤王的军队就难免良萎不齐了,袁崇焕总结了一下,单以战斗力论,自己带来的一万四千辽东兵和萧严麾下的二万宣府兵为一等,满桂的大同兵为二等。其他的连三等都算不上,统统都是垃圾兵,除了帮着建奴加大本军的后勤补给压力外根本没任何作用。

    这样的大爷一共来了十七万,个个都自我感觉良好,舞刀弄枪的表示只要建奴敢过来,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弄死他们。可你真要派他们去打仗,对不住,当夜就能全营给你跑空。吃饭到是厉害,京师的粮草不能动,每日从各地送来的粮草很快就被这些兵大爷给劫了自用,多了存起来也不肯给辽东军、宣府军、大同军,理由还很充分,我们也是来勤王的,凭什么这吃的要给辽东军。而且也不知道这些人出于什么心态,晚上还偷偷摸摸去驻地周围抢劫,反正是临时驻扎,抢一把回老家也就没人能认出来了。短短三天,负责巡逻的斥候就抓了这样的败类差不多二百人,袁崇焕是又好气来又好笑,全部下令砍了,于是后来就多了一条残杀友军的罪名。没辙了,为了避免辽东军没被建奴打垮而被这帮大爷饿死,袁崇焕决定先行把这些大爷给遣散了。

第007章天日昭昭(四)() 
第007章天日昭昭(四)

    萧严突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了,如果不是张振岳和自己讨论过袁崇焕被杀的问题,他也许会和袁崇焕做出一样的选择。

    袁崇焕的做法错了吗?没错,打仗打得是后勤,并不是简单的人数上面做加减。所以袁崇焕的做法不但没错,反而很正确,这一点上袁崇焕比三国里面的袁绍强多了。

    可问题是,在中国这个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有太多逆天的东西存在了。袁崇焕知兵,可崇祯皇帝他不知道啊?

    崇祯皇帝不知道可以理解啊,毕竟是个孩子,可是知道实情的清流们在参劾袁崇焕的时候居然拿这个说事,那就真的是昧着良心,其心可诛了。

    袁崇焕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或者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了。从袁崇焕的履历看,他从地方知县走上来,在六部带了不到几个月就去了辽东,说他是个文官出身的武将也不为过。缺少了历练,缺少了远见,袁崇焕的官场人生或许注定就是要用悲剧结尾的。也只有这样的性格才会干出斩杀毛文龙,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