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大王一到,率领众兄弟还真就打下了西宁城!
“只要守住了积石关,西宁湟中之地从此进可攻退可守,正是成就大业的风水宝地!
“从今往后,兄弟们一心跟着八大王休养生息,坐看关东河西两地龙争虎斗可也,兄弟们也正该好好歇歇脚了!”
蔺养成对着张献忠恭恭敬敬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毫不在意张献忠话里话外透漏出来的嚣张跋扈。
张献忠一直盯着蔺养成看他的表态,当最终看到这个在流贼队伍里年龄比自己大、资历也比自己深的“争世王”,如今在自己的面前是这么一个表现和态度,心里更加高兴,当下再次哈哈大笑起来,声音嘶哑,如同鸱夜鸣。
蔺养成所说的话,也不全是为了拍马屁迎合张献忠的奉承话。
张献忠他们这伙人,如今跑到了积石关外,盘踞在了西宁城,等于是暂时摆脱了官军的围剿,暂时跳出了三边之地各种势力交错冲突的这盘棋局。
这里除了人口稀少之外,其他的一切,的确都是一副风水宝地的样子。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当初蔺养成奉命入驻了积石关之后,也曾打过西宁城的主意。
他也曾经想过占了西宁城,占了河湟之地,从此埋头蛰伏上几年,静观积石关外陕西三边之地的风云变幻,然后等待时机成熟了之后,再出关东进,争雄西北。
只不过,西宁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城中军民数万之众,而城头又有大炮镇守,并不好打。
至于城内的大明官军,虽然早就断了外援,但却一直坚守城池,不仅本地作乱的那些木速蛮乱军对它久攻不下,就是林丹汗领着察哈尔和西海蒙古各部人马前来,面对西宁城也是久攻不下,只能采取围困之法。
等到蔺养成奉命率军占了积石关以后,只是尝试着攻打了一次,就放弃了率军强攻的打算。
接下来,就坐等着城内官军的食物彻底耗尽,到时候城内的军民不战而降。
然而,让蔺养成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积石关左等右等了小半年,结果还没等到西宁城的守军不战而降,却先等来了八大王张献忠。
而久困疲敝之下终于生了内乱的西宁城,竟也稀里糊涂地便宜了前来摘桃子的张献忠。
“争世王”蔺养成对张献忠的到来内心并不欢迎,但是面对张献忠的到来,他却只能扭着鼻子认了。
一来,积石关距离河州城虽然不算远,但也有上百里的距离,真要是两边儿闹翻了脸,他的背后除了西宁城内的官军,还有海西蒙古人的威胁,一旦出了事情,可不是说撤就能撤得脱的。
二来,河州城内的改世王刘希尧说走就走了,也没等蔺养成撤回河州,也让蔺养成失了先机。
其实,说到底,还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大西营,比“争世王”蔺养成的队伍更“精锐”,更“能打”,同时也更是凶名在外、恶名昭彰。
蔺养成也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知道自己部下人数虽多,却都尽是一些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乌合之众,就没打过什么像样的硬仗,跟张献忠麾下百战余生的那些悍将悍卒们可没法儿比。
再加上积石关内也是没吃没喝,投了张献忠,这么多人马一天到晚的人吃马嚼,他八大王总得管吧。
就这样,张献忠率部来到积石关下两天之后,争世王蔺养成犹豫来犹豫去,开关投了张献忠。
如今,蔺养成率部归并到了张献忠的大西营,大家算是成了一伙儿的,不过每当想起这其中的机缘巧合,蔺养成的心里都还不是滋味儿。
这正应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句老话了。
因为西宁城早已是强弩之末。
西北的木速蛮大乱之后,西宁城就已经成为孤选在河湟之野上的一座孤城。
不仅城内的百姓与城外失去了联络,而且城内的官军也彻底与内地的官军断绝了音信往来。
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内面,西宁城的卫所官军与匆忙募集起来的乡勇团练,先后经历了几次围城大战,人马、粮草、弹药以及各种守城物资消耗严重,但却几乎没有得到过来自朝廷的一点点补充。
先是军饷断绝了,连着将近两年没有领到朝廷拨付的钱粮了。
不过这一点并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使李弘嗣所在的家族,世代镇守西宁城,在西北地区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豪门世家,而且是那种富可敌国的豪门世家,守城的钱粮,他们可以出,而且也出得起。
但是紧接着,青海土默特的首领火落赤台吉率领部众撤走了,而前来扫荡劫掠的林丹汗所部更是将西宁城外河湟之野游牧的唐古特人、蕃人以及羌人部落一扫而空。
这一下子,西宁城内的守城军民,不仅断绝了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同时也断绝了与青海蒙古各部的贸易往来,彻底失去了外部的补充渠道。
即便西宁城内的李氏家族再有钱,也从西宁城外买不到东西了,不仅买不到粮食草料,也买不到牛羊马匹。
一开始,李弘嗣和李振声等守城将领,靠着严格的量入为出,在西宁城里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他们收集起城内所有能够找到的粮食,主要是李家自己的粮食,按照守城的官军、守城的乡勇和城中的百姓这样三个等级,每天定额配给。
包括李弘嗣、李振声这两个世家出身的守城将领,也是以身作则,每天按照自己定下的配额维持生存。
他们原本以为,远在北京的大明朝廷在赶走入侵宣大的建虏之后,就会派出大军前来解救西宁城,因此西北的木速蛮之乱,根本坚持不了多久,最多也就半年。
而李弘嗣和李振声等守城的将领,也是靠着这一点来激励城中军民的士气,不仅扛住了木速蛮之乱,而且也扛住了林丹汗的围攻,同时也扛住了城内的物资匮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城中的官军和百姓们却没有看到朝廷大军的到来。
包括李弘嗣和李振声这两个守城军民的主心骨,也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难道远在京师的朝廷在抵御建虏的战争中失败了?!
要不然,原本强大的察哈尔部林丹汗为什么会逃来青海?!
要不然,为什么直到如今朝廷大军都没有前来解决西宁?!
崇祯四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内陪伴着后妃与儿女们其乐融融,同一时间,风声鹤唳的西宁城内,李家大宅的前院,也即西宁卫指挥使司官署二堂之上,李弘嗣与李振声形容枯槁,神色灰败,相对枯坐。
他们两个人对西宁城外的形势,尤其对大明朝京师的大好形势仍然一无所知。
相反,李弘嗣和李振声两人对眼下的形势却是越想越感到忧惧。
尤其是当他们想到,远在数千里外的大明京师,可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想到西宁城内那些追随自己坚守孤城却生生饿死的无数军民百姓的惨状,两个人面对大明京师的方向,跪在地上,放声痛哭:
“皇上!皇上啊!臣尽力了!臣尽力了啊!当年张巡守睢阳也只三百日而已,而今臣等守西宁,却已四百天有余,援军何时来,援军何时来!?”
他们的哭诉,只能用来说服他们自己,远隔数千里外的崇祯皇帝当然是不可能听见的。
而这两个当初力主坚守待援的汉子,之所以这么抱头痛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还不知道建虏败退的消息,还在担忧着数千里外的京师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宁城内已经到了粮草断绝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在过去的四百多天里,李弘嗣这个世家大族出身的西宁卫世袭指挥使,与同是李家旁支出身的李振声这个举人,始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特别是在食物配给上,基本上分到什么就吃什么,做到了与城中军民百姓同甘共苦。
他们两个人作为城中的主将,一开始是每日两顿饭,一顿干饭、一顿稀粥。
一段时间之后城内粮食将尽,两个人也改成了一天两顿掺和着各种野菜的稀粥。
到了崇祯三年的深冬,城里的五谷杂粮见底,即使像李弘嗣、李振声这样的主将,一天连一顿稀饭也保证不了了。
至于西宁城内的普通百姓,到了崇祯三年底,更是早就没了食物的供应。
崇祯三年这个严酷的冬季里,西宁城中的军民百姓,冻死的、饿死的以及病死的不计其数。
而城中的人口,也由最初时的约五万口,锐减了一半左右,如今满打满算也不满三万。
原本对于坚守城池,出身于西宁卫指挥使世家的李弘嗣,还是颇有一些心得的,要不然他不会一意坚守。
因为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西宁城就处在抵御西北异族入侵的最前线,西宁军民被海寇的大军围城,被蕃人的大军围城,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情况过于特殊,他们不仅内无粮草,而且外无援军,最重要的是,一年多过去之后,如今的他们也没有了原来的士气。
原本粮食没有了,他们可以吃野菜、吃树皮,包括吃掉他们心爱的战马,甚至可以掘鼠罗雀有什么吃什么。
只要最后能够等来援军,能够迎来最后的胜利,他们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
可是如今,当城中的老鼠都被饥饿的军民百姓吃绝了的时候,他们一直期盼着的援军,却仍然没有到来。
这让守城之心最为坚定的李弘嗣和李振声两人,都开始动摇了。
崇祯四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西宁城中伤病满营、饿殍遍地,三万军民不仅缺吃少穿,而且老天爷也落井下石,天气寒冷异常。
李弘嗣与李振声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撤离西宁以外,再也找不到别的活路。
两个人在官衙里朝中京师方向抱头痛哭一场过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弃城离去。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李弘嗣与李振声两个人并不是没有派人出过城,相反,在崇祯三年的夏天,当林丹汗的蒙古骑兵撤离西宁城外之后不久,他们就派出了几支队伍出城打探消息。
只是出城的几支队伍,只有那一支前往积石关方向的哨探队伍,在打探完消息之后如约返回了西宁城。
不过,这支队伍在积石关外隔着老远,看见积石关仍然掌控在河州马家军的手里,就原路返回了,因此并没有给他们带回来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至于往北去的那一支,以及往南去的那一支,则是杳无音信,生死不知。
接下来,西北迎来了寒冬,西宁城孤悬在河湟之野,周边方圆千里都是荒天野地无人区,若是没有大批的战马,没有大量的补给,不管是派人出城打探消息,还是派人携带金银寻找羌人、蕃人的部落购买牛羊,都是凶多吉少的冒险。
而事实上,林丹汗撤走了围困西宁城的人马之后没过两个月,河州城易手,积石关也易手,随后不久,西宁城外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出现蔺养成的人马部众了。
幸亏西宁城城墙高大坚固,而蔺养成的麾下既没有什么重型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强攻硬取的决心,西宁城才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