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文震孟慷慨陈词所说的东西,朱大明并没听进去多少,等到文震孟说完,朱大明看着李国鐠和孙承宗,问道:“阁臣以为如何?”
李国鐠对此当然没有意见,如今他正在负责查办阉党、平反冤狱,所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三朝要典》。这个问题即使文震孟今天不提,将来李国鐠自己也会提,所以他说:“臣以为文震孟所言有理,臣附议。”
孙承宗随之说道:“臣附议。”然后文臣班列之中的几乎所有人都躬身行礼说道:“臣等附议。”
如今阉党大势已去,皇帝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时候反对毁禁《三朝要典》,几乎百分之百会被视为阉党分子,所以没人反对,就连从来不关心朝堂党争的勋贵武臣们也都一致附议了。
朱大明也没再浪费时间,直接说道:“既然如此,那么内阁就尽快传旨天下,即日起毁禁《三朝要典》。”
文震孟第一次在皇极殿当堂奏事就一炮打响,一边跪地谢恩,一边也是激动万分,但是这时他却又突然听见皇帝说道:“文震孟,你作为京营监军御史,在朝堂上议论京营军务乃是你的分内职责,今日却越权上疏议论与本职无关政务,你可知罪?”
文震孟一下子愣住了,脑子飞快运转,突然记起皇帝之前立下的几条规矩,其中一条,就是非御史言官不准越权议论与本职无关之事务,想到这里,他当即说道:“臣知罪,臣一时疏忽,以为监军御史亦可作监察御史。请陛下恕罪。”
前几日皇帝刚刚下旨褒奖过以他为首的十三位监军御史,他相信皇帝不会因为这个就真的治他的罪。
朱大明看了看他,淡淡说道:“念在你第一次上殿议事,此次姑且饶过。下不为例,卿等慎之。”满殿文武皆躬身说道:“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议定了毁禁《三朝要典》这个事情,场面一时又冷了下来,少了那些能言善辩爱出头的御史言官,朝堂上果然是清净了不少,看来以御史监军也是一举两得啊。
看看暂时无人奏事,朱大明于是接着说道:“既然卿等无事可奏,朕就先说一件事。上个月,督察院御史瞿式耜上六不平疏言事,其中提到梃击案、红丸案,发不平之鸣。朕也命锦衣卫人等,前去捉拿当年两案的当事人下狱,如今与梃击案有关之刘光复、与红丸案有关之崔文升、李可灼,皆以下北镇抚司狱中。
“现下,朝议决定毁禁《三朝要典》,那么这两个案子,自然可视为悬而未决之疑案。李爱卿,朕看此三人可由北镇抚司转交给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李国鐠与巩永固皆躬身领旨。然后,朱大明继续说道:“当然了,如今这三人已下狱中,倒也不必过于急切,等到魏忠贤逆案审定以后,再着手处理吧。”
李国鐠当然没有意见。如今施鳯来的问题既然已经解决,那么为其他身居高位的阉党分子定罪,也就不存在障碍了,阉党人员的名单,经过李国鐠、乔允升、李标、刘宗周等人的反复商议,已经有了一稿,剩下的就是禀明皇帝,等到皇帝同意后即可择机公布了。
李国鐠正想着如何回禀阉党名单的事情,突然听见皇帝又说道:“这几日,内阁递进多道弹章,皆是弹劾施鳯来为阉党,而施鳯来也上折自劾,请求致仕,朕已转给内阁处理。卿等有何意见?”
如今施鳯来不在,李国鐠自然是位居文臣第一,皇帝问话,当然是他首先来答,略一沉吟,李国鐠说道:“陛下,关于施鳯来涉嫌党附魏逆之事,并非空穴来风。臣负责审定阉党案以来,会同三法司,从锦衣卫抄没的魏逆旧档之中查出了施鳯来写给魏逆的信件,种种阿谀,不堪入目。臣以为施鳯来不能留任。请陛下明察。”说完躬身不语。
站在李国鐠身旁的孙承宗也随之说道:“臣附议。”然后是六部尚书,再然后是满殿文武,皆是附议之声。
对此,朱大明倒是无所谓,于是淡淡说道:“既然卿等皆曰施鳯来可去,考虑到施鳯来已是第三次上折请求致仕,朕就准了。内阁可拟旨,免去施鳯来皇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一职,着即居家待查,若其党附魏逆之事属实,与其他阉党人员一体论罪。”此话说完,殿中又是一片陛下圣明的声音。
第五十五章 吏部尚书()
议事进行到了这里,今天大朝的目的已经达到,朱大明已经准备起身离开了,然而这时殿中又站出一人,上前行礼后说道:“陛下,臣吏部左侍郎成基命有事启奏。”
成基命一直在等施鳯来的这个事情尘埃落定,否则他作为吏部的佐贰官,在施鳯来仍是吏部尚书的情况下,是不宜发言的。现在挡在前面的大山已经不存在了,该由吏部负责的事情就得由他这个排名第一的侍郎来讲了。
成基命这个人,朱大明是知道的,这个人后来成了崇祯朝的内阁首辅之一,而且就在崇祯元年就廷推进入了内阁,虽然没有作出多大的政绩,但是后世对他的评论却还不错,算得上一个中规中矩的大臣。
如今的成基命自然是没有了从侍郎直接到阁臣的机会,因为皇帝已经明确下旨,没有六部尚书或者地方督抚经历,不得入阁办事。而且如今皇帝从来不提廷推阁臣的事情,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谁能成为阁臣,是皇帝与内阁共同商议确定的事情,而不是站在皇极殿上的这些人商议确定后再由皇帝任命的事情。
成基命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道:“陛下,吏部尚书职责重大,空缺不得,如今施鳯来免职待查,吏部堂官不可久缺,臣请陛下择贤任之。此外,浙江巡抚潘汝桢、操江总督刘志选皆因附逆下狱论罪,国朝惯例,三品以上皆由钦定,如今尚书、督抚空缺,陛下应尽早选贤任能为宜。”
朱大明听了成基命的话,想了想说道:“先帝在时,阁臣多以廷推为准,结果使得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朝臣皆以同门、同乡、同道结党,为的就是能廷推之时排在前列。此中做法,实为取乱之道。朕即位以来,虽未明言,但已实废此法。今日朕再立一条规矩,卿等谨记。今后六部尚书或者地方督抚入阁,皆由在任阁臣提名,经朕允准,大朝公布,再由卿等议论。卿等多数同意,即行颁旨任命;卿等多数反对,内阁重新提名。成爱卿,以为如何?”
朱大明不问阁臣,不问尚书,而问吏部侍郎成基命,一则是因为成基命是吏部目前实际上的负责人,他若同意,谁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二则是因为朱大明知道他不会出言反对,不管他是不敢还是不愿,总之他不会反对。因为吏部目前没有尚书。
成基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资历虽然还稍显不够,但是目前却是吏部排名第一的左侍郎,而且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年过六十,很有机会成为尚书。而要成为吏部尚书,就一定要获得皇帝的信任。
果然,成基命思虑再三,还是没有敢于质疑皇帝违背了万历以来阁臣由廷推产生的惯例,只听他说道:“臣以为,陛下所言甚是。臣无异议。”
朱大明看了看躬身垂首的成基命,心想既然如此,吏部尚书就由你来当吧。成基命是大名府人,与孙承宗、李国鐠同属北直隶,算是北直隶意义上的老乡,而且历史上成基命与孙承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崇祯四年孙承宗再遭罢免的时候,还曾挺身而出为之辩护。
想到这里,朱大明看向李国鐠和孙承宗,问道:“李爱卿、孙爱卿,施鳯来免职待罪,而如今又是查办阉党的关键时期,吏部尚书的确不可空缺,两位爱卿以为何人可以胜任?”
朝堂之上,应对这种事情是有风险的,众目睽睽之下,你提议的人选皇帝不同意,等于被当众打脸,你提议的人皇帝同意了,你没提到的人心里也会对你有意见。
本来就以稳重见长、缺乏几分急智的李国鐠沉吟了一下,最后还是说道:“吏部天官,至关重要,臣请陛下钦定。”
殿内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的大臣,也都是沉心静气,等候皇帝说话。结果朱大明没有明说,而是又问孙承宗:“孙卿以为谁可胜任?”
这次孙承宗倒没让朱大明失望,只见他向前一步,躬身行礼,说道:“臣以为,既然吏部出缺,不若就由吏部侍郎之中选取。吏部左侍郎成基命久任吏部,颇具人望,臣闻施鳯来入阁后虽仍兼任天官,但部务多赖基命。臣以为基命或可胜任。”此言一出,皇极殿中议论声起。
曹化淳看皇帝没有任何表示,也就没有出来喝止。片刻之后待殿内恢复平静,朱大明说道:“成基命清廉自律,不党不私,如今又居吏部左侍郎之位,朕看可当重任。若无异议,内阁即可拟旨。”
然而还是有人有异议,只听一人说道:“陛下,臣吏科给事中刘懋有事启奏。”
朱大明点了点头说道:“刘卿奏来!”刘懋上前行礼,然后说道:“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孙承宗,与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同为北直隶人,称之为同乡不为过。陛下称成基命不党不私,而如今孙承宗举荐成基命,恐有乡党之嫌,臣以为大为不妥。请陛下明察。”没人反对也不正常,看来明朝的制度设计中,御史言官就是反对派的扮演者。
朱大明任用成基命,一个重要考虑就是,他与孙承宗、李国鐠都是北直隶人,确有同乡之谊,而且历史上两人关系也的确不错,在将来的朝政上不会对内阁或军机处造成人事安排的掣肘。
如果不是对历史上这几个人的人品有信心,朱大明当然也会有疑虑,但是基于历史上的认知,他对孙承宗是有充分信心的,于是说道:“刘卿是吏科给事中,职分之内有此疑虑,也属正常。但古人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卿等不需计较是谁举荐成基命,只需计较成基命是否能够胜任吏部尚书一职。”
看皇帝这么说,估计是已经下定决心了,既然如此,那还反对什么?得罪了吏部尚书可不是好玩儿的。刘懋躬身而退,而殿中其余动了心思相反对的大臣,也都没再出声。
片刻之后,朱大明说道:“既如此,即日起,由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升任吏部尚书。”然后顿了顿,又说道:“同时加阁臣李国鐠为皇极殿大学士,晋升首辅,并分管吏部。至于出缺之地方督抚人选,内阁与吏部尽快议定人员备选。”李国鐠、成基命领旨谢恩。
第五十六章 增补阁臣()
皇极殿大朝会结束,朱大明回到乾清宫,休息了一会,继续前往文华殿与内阁议事。如今阁臣只有两位,非大朝之日孙承宗多数时候还都不在,所以朱大明得抓住机会与两人沟通,尽快定下来增补阁臣的事宜,今天明确了阁臣增补的基本原则,朝堂之上没人明确反对,这是这次大朝的一个重要成果。
进了文华殿,李国鐠与孙承宗都已在座,他们见了皇帝,赶紧起来行礼,礼毕坐定。朱大明先说道:“如今朝务繁忙,而内阁只剩卿等两位,孙爱卿如今又兼直隶总督,常驻通州,朕意内阁再增两位阁臣,今日就想与卿等议议增补阁臣事宜。李爱卿、孙爱卿以为如何?”
李国鐠今天进位皇极殿大学士、升任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