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离开了,那么只是短暂的一两年的离开,也会给江南的士林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至少士林之中的结社活动就要迟滞或者是停滞上好几年。
这一点,远在京师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知道,而近在江南的南京礼部尚书周延儒也一清二楚。
所以,在欢送孙淳、周钟等十二位江南士林之中的名流才子前往朝鲜办学讲学的事情上,南京礼部尚书周延儒也是格外贴心,每件事都替他们想到了前面,做到了细处,让他们感到荣耀备至,走得无比愉快。
第四一七章 出使归来()
太监王德化在汉城传完崇祯皇帝的圣旨之后,停留几天休整,然后从汉江口乘船往东,接着前往瀛洲镇守府传旨。
而收到了皇帝旨意后的姜曰广等人,则告别汉城的朝鲜君臣,也告别了大明新任驻朝鲜国使节张溥和乔启泰,然后从乘船从汉江口往西,经停皮岛补充食物和饮水,直接赶往天津。
在王德化和姜曰广临走之前,大明驻朝鲜国使馆的位置也选定了,就是东江镇右路副总兵刘兴贤以及天津水师将领黄龙之前在汉城东门外的驻军营地,此地靠近汉江,又距离汉城近在咫尺,同时离昌德宫也不远,正是设立大明使馆的好地方。
常驻使节馆舍是个新事物,朝鲜国君臣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对朝鲜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不过眼前这个局面,也由不得他们不同意,何况使节是张溥。
张溥一心要在朝鲜兴学办学讲学,同时与朝鲜士林派官员们打成一片,两个月不到,就在朝鲜士林之中赢得了大量拥虿。
因此,不管是李倧还是尹昉,都觉得,如果在汉城设立大明使馆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张溥就是最好的使者人选了。
再者说,使馆的设立,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意味着与大明关系的加深,而不是疏远,是大明自己花钱给朝鲜国派驻“人质”,而不是如同与后金国的关系那样,还需要朝鲜往沈阳城里送人质。
当然了,这个时代在大明与周边小国的宗藩体制内,无论是大明还是这些属国,曾经正常的交往,仅限于大明对他们的册封,以及他们定期的朝贡,但是不管是大明前往册封的天使,还是各个属国前来朝贡或者朝贺的贡使,都是临时性质的使节,常驻使节的观念还不存在。
因此,此时的朝鲜国君臣当然不知道,大明皇帝这一次派出常驻使节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虽然李倧和尹昉多少觉得大明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抱持一种欢迎态度。
也因此,大明使馆地址选好之后,朝鲜国王李倧不仅将那块营地慷慨地送给了张溥,而且还让朝鲜六曹之中的工曹官员帮忙挑选工匠民夫,备工备料,帮着一起设计建造。
就在张溥一边忙着四处开坛讲学,一边忙着督导工匠民夫修造使馆宅院房屋的时候,姜曰广、李信则跟着黄龙天津水师的小船队,回返大明了。
东江镇右路副总兵刘兴贤也带着麾下“和尚兵们”回返平壤城去了。
姜曰广、李信一行从汉江口乘船往西,一路顺风顺水,期间仅在皮岛靠港补充食物和饮水,匆匆与安东侯毛文龙等皮岛将帅见了一面,通报定约情况,一行人连船也没下,就启程继续往西了,累计七日之后,终于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海。
从大沽口弃船登岸,休息一晚,次日晨,也就是五月初九日早上,姜曰广与李信一行人,即告别黄龙带领的天津水师,换乘来时寄存在大沽港的数辆四轮马车,一路快马加鞭,往京师方向赶去。
此时的京畿之地,端午节刚过,已经是一副夏日景象,修筑一新的京师与天津之间的宽阔驿道两旁,都是成片成片的绿油油的庄稼地。
虽然崇祯二年春天以来的北方大地,依然干旱少雨,但是京畿之地北有燕山、西有太行,而且东临大海,干旱的情况比其西北和东北来说,还是缓解了不少,入春以来,好歹还是下过几场小雨。
加上从天津到京师的这一线,多河流多湖泊,灌溉便利,所以看不出有什么严重的旱情,驿道两侧的田地间,除了农事院已在京畿之地推广种植的抗旱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之外,还有成片成片的水稻田。
姜曰广和李信经历了朝鲜之事,再坐船穿过广阔的大海,回到京畿之地,看见这样平静祥和的田园景象,心中实在是说不出的高兴。
“去岁陛下在京畿之地力推卫所改制,朝堂上下多有不解者,如今看来,成效已显,陛下真乃大明中兴之圣主啊!”
姜曰广与李信往来朝鲜一趟,朝夕相处这么久,关系自然非同寻常了,而且没了张溥这个书生气十足的刻板人物,两人相互谈话自然也是放开了不少。
李信听姜曰广如此说,也是慨叹着说道:“姜大人说的不错!陛下之高瞻远瞩,实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也!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同样的田地,由官家的变成了自家的,耕种上自然是十成十的用心了!”
姜曰广与李信两人看着大道两侧的田野中,挥汗如雨、躬耕劳作的农人,一边说着话,一边点着头。
北京到天津,不过二百多里地,如今利用遵化、白冶城的等地铁厂的矿渣铺路,京津之间的官道也是越来越宽畅平坦,从天津卫城西门出发,一辆两匹马共驾的载人四轮马车,只需两三个时辰,就能轻轻松松地跑到京师广渠门外了。
如今,姜曰广和李信一行人,过了卯时从天津出发,午时左右就已经如期来到广渠门外了。
两人带着随从,先回到皇城内理藩院的衙门里,该安顿的人马安顿一下,该交卸的差事交卸下来,到了下午的未时,两人来到午门外递牌子请求觐见皇帝。
两人进城的消息,崇祯皇帝在午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不过想到两人往返海上多日,初回京师,也该休整一下,所以就没有当即让人传来见面,此时听王承恩报告,说姜曰广、李信在午门外请见,当即传旨二人觐见。
正月上旬离京,五月上旬回来,一去累计四个月,紫禁城中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人跟着前来传令的羽林卫小将,穿过午门、皇极门,来到乾清门外,然后将两人交给乾清宫外天策卫前来传令的将校,这个人他们就认识了,还是天策卫拱卫司指挥鹿化麟。
“啊呀呀!两位老兄可算是回来了!两位这一去数月,在朝鲜海阔天空,可是乐不思蜀了吗?”
姜曰广与李信都不是刻板无趣之人,见鹿化麟这样说,都是小声笑着回应:“鹿兄弟这话可是取笑为兄了!朝鲜虽好,又哪及我大明京师之万一!鹿兄弟安居京师,才是真正令人羡慕!”
李信更是说道:“做哥哥的给你捎回一些朝鲜土产之物,找个时间你差人到我那里去取!”
鹿化麟的父亲,是如今的辽东督师鹿善继,父子二人皆为当今皇帝所看重,因此在如今大明京师的官场上自然是人人捧着。
李信虽然素来耿直无私,却也愿意与此等世家人物结交,毕竟在如今的大明朝,想干出一番功业,没有几个帮衬的人物,也的确是不行。
“好!那敢情好!不过,这个咱们改日再说!陛下在里面等着两位呢!两位还是抓紧觐见吧!”
鹿化麟笑着将两人让进了乾清门,引荐交接给了等候在乾清门内的阎应元。
第四一八章 布局旅顺()
阎应元去年考中武状元,然后与其他武进士也一样,奉皇命进入讲武堂,十二月份讲武堂学习结束,与陈奏廷一起被皇帝钦点,安排到了宫禁之中任职,如今正是御前侍从武官处的一员。
由于阎应元这一批武进士讲武堂毕业已经是年底了,所以安排好各自的职务之后,崇祯皇帝钦命,让他们安安稳稳地过了年再到任履职。
而阎应元到任御前侍从武官处的这几个月里,恰逢姜曰广、李信二人出使朝鲜,因此与两人没有交往,即使是与之前常在皇帝身边的军机舍人李信,也只是曾经打过几个照面而已。
当下,阎应元接引了这两个人之后,也没有太多话说,只是冲两人点了点头,紧接着就转身,领着两人往乾清宫中皇帝的办公处走去。
阎应元是当今崇祯皇帝钦点的武状元,在京师之地绝对是大名鼎鼎了,他虽然与姜曰广、没有什么交往,也不了解,但是这两个人对他却是知道了。
两人个人身材高大魁梧、做派深沉内敛的阎应元,都是暗自点头,知道此人必定又是一员将才。
寻思间,阎应元带着两人,来到了乾清宫正殿门口,穿过肃立在阶下的乾清宫内侍以及天策卫和锦衣卫将校,带着两人入内,然后转向东阁御书房,禀报说:“陛下,理藩院副使姜曰广、中书舍人李信觐见!”
姜曰广抬头去看,正看见年轻的皇帝站在书房正中,转过身,向他们招手。
阎应元没再多说,带着两人跨过门槛进入阁内。
崇祯皇帝乾清宫的御书房中,此时尚有内阁首辅李国鐠、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以及英国公军机大臣张惟贤在座,显然此前正在谈论着什么事情。
姜曰广与李信进到阁内,看见这个情况,立刻跪地行礼,口呼万岁。
正在阁内站着的崇祯皇帝很快上前几步,将二人一一搀起,一边搀扶一边笑着说道:“卿等出使归来,一路奔波,辛苦了!”
姜曰广与李信一边顺势起来,一边连忙说道:“陛下言重了,臣等不辛苦!”
说完这话,姜曰广与李信,紧接着又向坐在阁中锦凳之上的内阁阁臣及军机大臣躬身见礼。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坐回了自己的御座之上,看姜曰广、李信与在座的重臣见过了礼,对他们说道:“说说看,你们这一行对朝鲜对辽东可有什么新的认识,听说李信还去了瀛洲岛,那么瀛洲岛如今又是个什么情形?”
崇祯皇帝问完了话,两位军机大臣也是看着姜曰广和李信两人。
姜曰广当先说话,将一行人出使朝鲜之后的经过,以及抵达朝鲜之后的见闻,比如昌德宫、汉阳城的变乱,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
这其中的重大情况,姜曰广已经在上一次遣人送回的奏报里认真地禀报过了,但是此时端坐在御座之上的崇祯皇帝听他亲口说来,仍然是感慨不已。
姜曰广、李信、张溥乃至他们带去的锦衣卫和天津水师、东江镇右路士卒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发挥出太大而作用,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是他们前去朝鲜传旨换约,并且东江镇的力量又足以威胁朝鲜的生存,那么朝鲜内部亲明派与降虏派的内斗就不会这么快被激化,而亲明派也不敢这么突然地出手,将降虏派斩尽杀绝。
显然,几位重臣以及身临其事的姜曰广、李信等人,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姜曰广最后说道:“此次朝鲜之行,微臣体会最深者,正是陛下之前曾对理藩院诸官所说的那句话,弱国无外交。
“一个国家,不论大小,若是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力量,在当今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然要遭到淘汰!
“微臣此言,虽然是针对朝鲜这个小国而发,但是却也暗合天下兴衰之常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