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温体仁等人联名奏章中的建议,崇祯皇帝也全盘照准:

    升湖州知府赵建极为浙江参政,同时继续兼任湖州知府,一旦左右参政出缺,直接实任参政。

    赐湖州府乌程县乡试副贡凌濛初同进士出身,并以平乱首功,诏任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兵备副使。

    湖州府长兴县令文实也被提拔为湖州府同知,同时继续兼任长兴县令,一旦同知出缺立马实任同知。

    屠阿丑则免去死罪,跟随凌濛初军前效力,继续追剿牛头山以及天目山上残匪。

    程宰死罪免除,但全家老小及九族上下人口,与其他乱民一起充军瀛洲。

    瀛洲岛将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战略要地,虽然现在已经占据了,但是没有大量的人口,这样的占据是不稳固的。

    只有转移大量的人口上岛,才能说这个地方真正成了华夏的版图。

    历史上这个瀛洲岛即使因为华夏人口太少,才逐渐被朝鲜人悄悄地移民,最后给偷走了。这样的错误当然不能一犯再犯。

    而这也是崇祯皇帝宁肯付出浙江民乱这样的代价,也执意要将闽浙沿海受灾人口转移到东番岛上安置的根本原因。

    在这些人口过于稀少的岛上,人口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于郑芝虎及其所率领的五千军队,崇祯皇帝的心思与温体仁是一样的,既然已经离开了福建,那就绝对不会再让他回去。

    因此,随着崇祯皇帝给闽浙总督温体仁和浙江巡抚的旨意一同南下的,还有分别给郑芝龙和郑芝虎的旨意。

    崇祯皇帝给郑芝龙的圣旨之中,借着郑芝虎浙江平乱之功,将金夏海防参将郑芝龙提升为镇守福建东番澎湖漳泉等地副总兵,同时也将郑芝虎提升为苏松参将,其在湖州所部调驻南京,归南京镇守太监王之心提督节制。

    与此同时崇祯换地还让停靠在钱塘江口,由郑芝龙同宗兄长郑兴坐镇统带的郑家船队,承担起了运送浙西乱民到瀛洲岛去的任务。

    运送一人到瀛洲,就由瀛洲镇守府按人头支付运费,不拘男女老幼,一个人二两银子。

    这一条也是郑芝龙无法拒绝的。

    郑芝虎、陈晖所率领的郑家军五千精锐,只要在远离郑芝龙根据地的陆地上,实际上就相当于被拿在朝廷手上的人质,只要不是太过分,郑芝龙就得乖乖听话。

    当然了,如果郑芝龙知道他的弟弟郑芝虎不过几年之后就会死在他与广东海盗头子刘香的作战之中,那么他就不会对此有什么不爽了。

    郑芝虎这个人十分悍勇,每战都是冲在前面。

    到了历史上崇祯五年的时候,郑芝龙接受朝廷的命令,带着手下的主力大军,去剿灭横行广东沿海的大海盗头子刘香,期间郑芝虎一马当先,跳上了刘香的座舰,连杀数十人后,被人多势众的刘香手下用渔网套住,扔进了海里,最终溺死在了海里。

    郑芝龙闻讯,哭昏了过去,从此与刘香势不两立,一直穷追不舍,直到抓住了刘香,将他也溺死在海中才收手。

    到了四月初,身在闽浙的相关官员,全都受到皇帝的旨意,郑芝虎与陈晖最终在等到了郑芝龙无奈答应的信件之后,带着朝廷的圣旨和调令,再一次踏上了北上的路途,一路往南京而去。

    对他们来说,南京虽然是个好地方,但却并不是他们想去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个形势,却也由不得他们不去。

    张存仁的浙江卫所军队已经提前回了杭州和宁波等地,任凭郑芝龙派来辅佐郑芝虎的陈晖如何智计百出,在不能与朝廷和闽浙官员撕破脸的前提下,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朝廷的任免与调令。

    与此同时,既然无奈之下已经同意了朝廷对郑芝虎的任免与调遣,他也没有必要再去反对朝廷对郑兴所率郑家船队的征用。

    因此,从四月初开始,牛头山下的浙西乱民,以及陆陆续续从其他地方抓捕过来的乱民,总计大约两万左右,开始分期分批地往钱塘江口转送,他们将从那里登上郑兴率领的郑家船队,以及翁之琪率领的稍小一点的舟山水师,北上瀛洲岛充军安置。

    对现在这位崇祯皇帝来说,即便是在这个时空之中,大明朝有一天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也要在灭亡之前至少把瀛洲岛、东番岛、安东镇守府的土地,完完全全地纳入华夏民族的版图之中。

第三三一章 运河两岸() 
当然了,作为拥有后世阅历、知道未来历史走向的大明崇祯皇帝,他会想尽办法把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这个民族,带上复兴崛起之路,不会让她重蹈历史覆辙。

    如今浙西屠阿丑之乱顺利地得到了平定,闽浙沿海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除了时不时地有点水旱天灾以外,基本上还算是平静。

    而崇祯十六年发生在浙江东阳的白头军之乱,还很遥远,而且按照现在这个情况,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不会再有什么白头军之乱了。

    白头军之乱的原因是因为崇祯末年朝廷财政崩溃之后,除了辽饷之外,一再加派剿饷和练饷,导致浙江百姓税赋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现在朝廷除了辽饷之外,其他的所谓剿饷和练饷是不可能再有了。

    所以,这么算起来的崇祯十六年以浙江东阳生员许都为首的白头军之乱应该是不会出现的了。

    就算是在十四五年之后,浙江东阳等地真的又出现了白头军之乱,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有信心将之镇压下去。

    如果经过了十几年的埋头发展,他还不能把周边的威胁都一个一个地消除掉,那么干脆买块豆腐一头撞死得了。

    到了四月初,身在京师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一方面督促着朝中大臣各司其职,加紧推进着京畿之地的春耕、春耕之后的募兵,以及讲武堂第三期学员的报到和开训等事务,一方面也热切地期待着徐弘祖的到来。

    徐弘祖,也就是徐霞客,自从接到朝廷任命其为兵部职方司司务的旨意之后,就从南京国子监助教的任上回了趟老家江阴,将家中事务安排给自己的夫人和长子,然后带着几个忠仆,匆匆北上京师。

    一路上,徐弘祖一行乘船而行。

    虽然如今的大运河,经过漕运总督袁可立一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募民疏通,已经变得十分通畅易行了,但是走水路,毕竟还是还没有骑马走驿路来的快。

    所以,徐弘祖一行人与传递浙西军报的人马几乎前后脚过了过了江,但是却被传递军报的驿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直到崇祯皇帝的旨意,又经过南北通畅的驿道传往南都和浙江而去的时候,徐弘祖一行人才刚刚乘坐着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赶到通州。

    疏浚后的大运河,很快就又承担起了南北漕运和商贸运输的功能,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樯橹云集,一片繁忙的景象。

    徐弘祖是乘船走过运河的,天启之初,他曾经沿着运河北上,认真考察两淮、山东、北直隶境内的名山胜境,对运河两岸的民情当然也有了解,要留下了不少的记录。

    而如今再走这同样的一条水路,感受却有了大不同。

    不光是大运河上淮安河段以北曾经时有淤塞的河道,如今也都可以畅通无阻了,而且整个河道也更深更阔了,沿着河道的两侧,不远的地方也都种上了成排成排的杨数、柳树,在三月四月之际,成了运河两岸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

    雇上一艘小船,在大运河上晓行夜宿之间,颇有柳三变的那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醉人感觉。

    特别是春耕比北方要早上一个月左右的淮南各地,原本都是荒地草甸的运河两岸,现在也都挖沟修渠、大兴水利,使得两岸都成了水旱不惧的沃野良田。

    靠近运河两岸的荒地,因为之前归属不明,不确定到底是属于沿岸的府县,还是归属于漕运总督衙门,所以有不少地都是荒着。

    袁可立上任漕运总督之后,因为有了崇祯皇帝整顿漕务、募民屯垦的明确旨意,先是从自己的老家睢阳卫,及其所在的归德府睢州、商丘等地,招募了一批本乡青壮乡丁,顺利地建起了漕运总督辖内直属总督本人提调的三千督标。

    袁可立在明末的历史上无党无派,属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以放心重用的人物之一。

    当然了,因为与高攀龙同年,所以曾经上书为这位东林党的魁首说过话,但是究其根本,作为睢阳卫世袭百户之家出身的袁可立,与江南士林中出身地主豪商的东林分子,政治见解上,还是有着根本不同的。

    在反对阉党弄权的问题上是同路人,但是在经世致用、治国安民方面,东林党的那几个大佬,根本没法与一贯注重实际、身体力行的袁可立相比。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袁可立的充分放权和信任,让他本来就满肚子的军政方略终于有了大力施展的地方。

    原本设立了用来制约漕运总督权力的四个巡漕御史,之前因为阉党案,杀头的杀头,罢官的罢官,全都没了。

    而袁可立上任漕运总督之后,崇祯皇帝为了让他放手整顿漕运事务,所以也没有按照之前的制度,安排巡漕御史。

    明朝的制度设计其实还是有颇多可取之处的,比如都察院里各道、各种监察御史的设置,除了主管各个行省吏治纠察的分省御史之外,还有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巡按御史、巡边御史等等专管某种业务的监察御史。

    就拿漕运来说吧,除了漕运总督的设置之外,有明一代还在淮安、济宁、天津、通州四个地方设置了专职的巡漕御史,一方面配合漕运总督管理漕运事务,另一方面则是监督纠察包括漕运总督所有漕运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这种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在正常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漕运对于迁都北京的大明王朝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而漕运总督的实际权力又非常大,没有一定的相互制约,皇帝和朝廷是不会放心的。

    但是现在却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按部就班进行的平常时期了,眼前的大明内忧外患,是典型的非常时期,对于这一点,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袁可立早就意识到了,而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当然也意识到了。

    都察院的长官左都御史李标提出过重设四位巡漕御史的建议,但被崇祯皇帝否定了。

    正如鹿善继整顿盐务一样,要整顿事关重大的漕运事务,除了皇帝要给予漕运总督袁可立充分的信任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不能给他故意设置任何障碍。

    所以,袁可立上任之后,四位巡漕御史也都全部废而不设。

    不仅如此,在袁可立重建漕运总督督标和漕营的问题上,崇祯皇帝也是全力支持,除了亲自安排王公略前去帮助编练和统带漕营之外,对袁可立提议调用的人选,也是全都批准放行,比如严正中和袁进。

    这两个人,之前曾是袁可立巡抚登莱之时提拔任用的亲近麾下,此时也都从登莱调任到了漕运总督衙门,严正中负责三千督标的编练重建,而袁进则与皇帝安排过来的王公略一起原来漕营人马的拣选和编练。

    除此之外,袁可立亲信家丁出身的袁彪,袁可立的长孙袁斌诚,以及袁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