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大航海-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玄笑笑,低着头,看着从脚丫里挤出来的泥,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大王,臣开始也没想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臣那时对大王的决定也是非常怀疑。”

    “哦?是吗?”孙绍不以为忤,笑着说道:“你说来听听,我当时见你答应得爽快,一直以为你胸有成竹呢,倒是没想到你还有疑问。”

    “大王想必知道,我沈家是以经营庄园致富的吧?”沈玄歪着头,看了一眼孙绍,嘴角含笑。

    孙绍点点头,他当然知道沈家是怎么致富的。不光是沈家,江东的世家大多如此,他们虽然也经商,但是大部分财富还是以庄园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经商并不是他们的主业,而且也是以出售自家富余的物产为主要内容,专门以贩卖为业的并不多。沈家因为沈友被孙权所杀,沈玄拒不出仕,不做官不仅没有官俸可拿,更重要的是他经商也没有特权,难免要被人勒索,所以商业所得在他的家族中占的比例更少,一直以经营庄园为主,这也是他后来不得不寻求依附孙绍的原因。

    “我一直有这个观念,或者说,是绝大部分人都有这个观念,没有人口,没有土地,怎么能保证稳定,不稳定又如何发展?朱崖有地,可是耕地少,朱崖有人,可是务农的少,正常情况下,如果治理朱崖这样的地方,应该先教他们耕种,开垦适宜耕种的荒地,男耕女织,先求温饱,如果三年耕而有一年余,那么这个县令就算当得合格了,很可能还会在考绩中得个最的评价,三考之后,升迁是不成问题的。”沈玄不紧不慢的说道:“可是,要想在三五年内把朱崖建成一个常住人口近五万,而且其中不事生产的商人占到六成以上的县城,不说别的,就说粮食供应这一项,我想就没有人可以做到。”

    “可是你做到了。”孙绍嘴角含笑的看着沈玄。

    “我是被大王逼的。”沈玄摇摇头:“前两年的时候,我最愁的就是粮食,每天都在为粮食犯愁,一到秋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日南去采购粮食,为来年做准备,一旦事有不谐,朱崖就会陷入恐慌。”

    “民以食为天,没吃的,你待他再好,他也会造反的。”孙绍不笑了,他叹了一口气,他开始就预料到朱崖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没想到沈玄当时的压力有这么大,而这些沈玄从来也没有向他说过,沈玄给他写信从来不说这些困难。

    “不过,我很快就放心了。”沈玄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第二年的秋天我就发现,我的运粮船刚刚到日南,他们已经把我需要的粮食准备好了,更让我高兴的是,居然还有九真、交阯的商人等在那里,热情的邀请我们的船队到他们那儿去,说他们的粮更便宜。那一次,我一下子就买了两年的粮,船队还没有回到朱崖,合浦的商人就找上门来,抱怨我舍近求远,不到合浦买粮,反而要千里迢迢的去日南、九真,从第三年起,我就不需要去买了,只要我把购买的数量发到各郡,到时候他们自己就把粮送来了。”

    “是吗?怪不得你那么有底气,我一向你要粮,你就上万石的向夷洲运。”

    “原因很简单,我们购买的价格是他们在本地粮价的五倍到十倍,他们就是从外地购粮转手,也有可观的利润。”沈玄笑道:“就算是现在他们互相压价,我只给他们三四倍的价格,还是有人趋之若骛。我朱崖的粮仓里足足储了可用十年的粮,大王要粮,我是求之不得,要不然的话,仓里的陈粮都没办法解决,过了三年的存粮吃起来口味可差得多。”

    “五倍到十倍,这价格确实不低,你这里的税收够用吗?”

    “够不仅够,还绰绰有余。”沈玄哈哈一笑:“越郡的越布,临淄、襄贲的丝绸,下邳的铁,都要从我朱崖过,这些货物的价格,那可是粮食的百倍千倍啊。别的不说,临淄的丝绸一石能卖到二三十万钱,仅这一项,每年税收就足够我购买粮食了。”

    “这么贵?”孙绍有些心惊:“我听孙观说过,他们那里一石生丝卖到万钱已经很赚了。”

    “是啊,没有这么高的利润,那些青州商人会这么热情?”

    “怪不得那老家伙每次看到我都乐得嘴巴直咧,原来利润这么高啊。”孙绍一拍手,有些后悔的说道:“早知道这么赚,我就再向他讨点好处了。”

    “这不算什么,据大秦商人说,这些丝绸运到大秦的话,和黄金一样贵重,运一船丝绸回去,就等于运了一船黄金。”

    孙绍目瞪口呆,一石生丝在青州卖八千钱,按照工料价格比,织成一石丝绸的成本大概两万钱,现在使用新式织机,成本已经降低到一万五千钱左右,出售价格是三万钱左右,也就是说,这一石丝绸还没出青州,利润就高达百分之百,而运到朱崖卖给大秦商人,价格又涨了十倍,这已经是暴利了,就算刨去运费和相关税收,这里面的利润也是十分可观的。而大秦商人以一石二三十万钱的价格运回大秦,却能卖出和黄金等重的价格,那也就是说一石可以值三百到四百万钱左右,这又是十倍。从青州运到大秦,一石丝绸的价格由两三万钱变成了三四百万钱,长了一百倍,怪不得有人愿意万里迢迢,不避风险的做这个生意呢。

    “既然这么赚钱,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运到大秦去?”孙绍眼珠一转,立刻有了新的主意。

    “臣也这么想过。”沈玄笑了,“不过,那些青州商人听大秦商人一说,都怕了,不敢去。”

    “为什么?”

    “一是路途遥远,一来一去大概要一年。”沈玄掰着指头说道:“二来是海路危险,据大秦商人说,他们如果在海上遇到风浪,很可能会船毁人亡,每个因此破产的不在少路。三来海盗多,一路上的海盗就象吸血的蚂蝗一样,多如牛毛,这一大半的利润倒是替他们赚的。”

    “哈哈哈”孙绍大笑:“海盗?哪个海盗还能比我强?我倒要看看,是他们抢我,还是我抢他们。至于船吗,那些大秦人的船我也看过,真是不值一提,如果是我们的船出海,抗风浪的能力要比他们强得多,倒是这时间,唉,那机器搞出来之前,我们虽然比他们快一些,但也有限啊。”

    “如果能降低风险,不怕海盗,就算是时间久一点,还是有人愿意去的。”沈玄道:“不过,大王如果想出海,还是先把基础打好才是道理。这可不是简单的做生意的问题,那些个海盗可不仅仅是海盗,他们背后大多有当官的影子,和海盗打仗,就是和那些王国打仗,不可轻视啊。”

    孙绍嘿嘿一笑:“官盗一家这个道理我懂的,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嘛,这饭要一口口的吃,事要一件件的做,先等我把南海给肃清了,再去大秦。不过,你要开始收拾有关大秦的事情了,最多三五年,我就要派人去大秦看看。”

    “大王放心,臣已经开始收集这方面的消息了。”沈玄略带着些得意的笑道:“大王,臣在天竺发现了一些好铁,已经交给术学院研究了,据说打造出来的武器比下邳的铁还要好。”

    孙绍疑惑的眨了眨眼,他对印度的印象局限于阿三和光头的和尚,天竺还出好铁吗?

    “葛思真为了这件事,亲自带着人到天竺去了一趟,最后还带了几个天竺的铁匠回来,试制了两个月,总算把这个法子掌握了,最近正在试制第一批武器。”

    “怪不得他没来见我,原来在忙这个事啊。”孙绍笑了。他到朱崖好几天了,基本上想见的人都见到了,唯独葛衡一直没露面,只说是过两天就来,却没说忙什么,沈玄不说,他还真是不知道。

    “他啊,做起事来有点疯。”沈玄笑了笑:“就和那个汉中来姓蒲的铁匠一样。”

    “嘿嘿,做技术的嘛,大多有点疯的。”孙绍心有同感的笑道,“我本来还想去看看他,这么说还是别去了,免得打扰了他。”

    沈玄沉默了片刻,孙绍居然要主动去看葛衡,让他有些吃酸,可是随即又把这个心思甩出去了。葛衡是孙绍的亲信,从孙绍还困窘的时候起就跟着孙绍,孙绍能有今天的成就,葛衡是第一功臣,没有他改造的那些战船,孙绍怎么可能异军突起。孙绍对功臣这么好,不正是他所希望的事嘛。

    “大王,不仅是南海吧?”沈玄微微一笑:“臣听说,吴王最近动作不小。”

第三卷 海盗帝国 第三十八章 歪理() 
第三卷海盗帝国第三十八章歪理

    “听谁说的?”

    “惠恕给我写信了。(手打小说)”沈玄坦然的说道:“吴王在花大力气调整淮泗籍和江东籍臣子的利害关系,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事,可是他这么大刀阔斧的举动,可透着心急的味道了。他为什么这么急?他在想什么?大王,不可掉以轻心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有什么好怕的。”孙绍撇撇嘴:“你把惠恕对你说的事好好跟我说说。”

    沈玄很奇怪,孙绍似乎对孙权的举动并不上心,甚至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反而倒是对张温的情况比较关注,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可是他转念一想,越国的地盘虽然不如吴国,可是不管是外部条件还是各种实力,越国并不比吴国差多少,而且发展势头之猛更非忙于调整内部关系的吴国可比,随着时间的拉大,应该说吴国对越国的威胁是越来越小,孙绍对孙权不在意也在情理之中。

    “惠恕得到重用,是去年的事情”

    张温其实早就该得到重用,五年前出使江北曹营促成孙曹解兵,三年前出使蜀国促成吴蜀合力,然后又是宛城谈判,他都立了大功,但是不知是出于孙权对江东籍的压制呢,还是张温太傲气,得罪了那些正当位的人,他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或者准确的说,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升迁,所以心里一直不痛快,在写给沈玄的信中不无怨言,话里透出对当初选择的的后悔,当初他如果不是将沈玄推荐给孙绍,而是自己一直跟着孙绍出谋划策的话,他现在至少和沈玄一样是个大司农。

    吴国建立,他一直看不起的孙邵做了丞相,他的升迁似乎更艰难了,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机会。直到人质事件发生之后,孙权被孙绍戏耍了一通,搞得灰头土脸,忽然之间,张温的机会来了,他和暨艳被孙权委以重任,负责官员的选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实权很大,油水自然也很足,按说张温应该满足了,但是张温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孙权整理吏治,有借刀杀人的意思。

    吴国现在最严重的吏治就是大姓弟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官僚体系,吴郡太守朱治每年推荐到建邺的吴郡子弟近百人,这些人当然大部分以吴郡的世家子弟为主,而其中与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有关联的人当然不在少数。张温自己就是吴郡人,他能清涤这些子弟吗?如果他这么干了,那他就成了吴郡世家的仇人,如果不这么干,那显然不符合孙权的预期,那张温能讨得了好吗?

    张温发现,他接了一个烫手的任务。

    张温就是张温,他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出人的意料的举动,他和顾陆两家联姻。他先是为三弟张白娶了陆绩留在吴郡的小女儿陆郁生,然后又把妹妹张毓英嫁给了顾邵的次子顾承,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