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朔眉毛一挑,“马家的人来了?那倒是正好!来人,摆驾朝阳殿。”
桂宫,朝阳殿。
李秀穿了件白色锦织襦裙,外罩一件黑色锈金凤袍,头戴凤冠,随意地侧卧在榻上,与茂乡侯夫人董氏说着话。
董氏单名一个芙字,是镇西将军、领破羌中郎将、假节、茂乡侯马超的庶妻。马家自归顺朝廷以来,在镇守西凉、进兵益州、平定诸羌等多次战役中功勋卓著。中兴以后,为表彰马超功绩,天子不但令其镇守西疆,更特地把他封在右扶风郡茂乡,让扶波将军的后人重归故里居住(马家祖籍司隶右扶风郡茂乡)。马氏一族深感皇恩,人人用命,建立起一支令羌戎氐胡闻风丧胆的马家军,这些年将西凉之地守得直如铁桶一般。董氏与马超育有二子一女:长子马秋十六岁,已入其父军中效力;长女马飘絮将满十四,此次就是为了她及笄之事,入宫觐见皇后李秀。
“都是自家人,大家在本宫这里不要拘束。飘絮,过来让姐姐。。。本宫好好瞧瞧。”李秀笑吟吟的招呼马飘絮走近,拉着手仔细端详了片刻,摇头道,“果然是女大十八变,前几年还跟个假小子似的玩泥打架,这才多大的功夫,出落得这么亭亭玉立了。”
董氏看着有些扭捏的女儿,笑道:“陛下说的是,这孩子从小没个正型儿,平日里也总是飞鹰走狗,鲜衣怒马的招摇。今日来见鸾驾,方才老实了点。唉,也不知道将来及笄后,哪家的公子敢上门提亲。”
马飘絮终于忍不住,不依道:“娘,你乱说什么呀!讨厌!我怎么会没人。。。。。。哼,好稀罕么?到了明年,我就象哥哥那样到父亲帐下听用,上阵杀敌,做个女将军!”
还没等董氏回答,李秀先抚掌赞道;“好,不愧是将门虎女,飘絮的豪气果然不逊本宫,就这份志气,长安城那些公子还真没哪个配得上你!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难道女人的志向,就偏要在相夫教子上么?唉,本宫现在是笼中雀,丝毫施展不得了,想当年。。。。。。”
李秀正待给众人说说当年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一把清亮爽朗的男声接上话头:“想当年北疆火凤李秀儿千般威风,万般煞气,纵横大漠南北,无人敢略其锋。十万胡骑算什么,被你单枪匹马就吓回去了。如今深锁这重重禁宫之中,凤落枝头,真是委屈你了。”
“你心里知道就好!没事偏要自毁干城。”李秀微微抬了抬身子,“臣妾恭迎皇上圣驾。”
“免礼免礼,你还是躺着罢,莫要动了胎气。”刘朔忙上前扶住李秀,转头见众人皆拜倒在地,山呼万岁,笑着说,“众卿免礼,在这桂宫里人人都是客,只有皇后是主,众卿不必在意朕。”
众人落座,又随意聊了几句京中趣事,李秀见马超次子马承身旁坐着一名相貌清俊、大约十二三岁的青衣少年,颇为眼生,便问董氏道:“马夫人,承儿身旁的少年,本宫怎么不曾见过,也是马家的子弟吗?”
董氏忙招呼那个少年上前跪倒,介绍说:“这是臣妾夫君夕日部下之子,其父两年前死于羌戎之乱,便被夫君认为义子,接入家中教养。维儿,还不上前快拜见二圣。”
“微臣天水姜维,拜见皇上,吾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原来是忠良之后,汝父姜冏的忠勇,朕也曾听闻,此事朕实有过。”刘朔郑重其事的搀起姜维,接着不顾众人惊诧的目光,抬手向他行了一礼,说道,“天下战乱多年,象姜卿这样的孩子,数不胜数。中兴之后,朕一心想着威加海内,干戈不止,以至仍不断有这样的孤儿寡母出现,朕深感愧疚。所希冀者,惟早日澄清宇内,让臣民安居乐业,再不受征战之苦。”
姜维平日里虽少年老成,听得此语,也不禁热泪盈眶,拜倒高声道:“圣上之恩,臣铭感五内,虽死难报万一。然为陛下守护四方,即便粉身碎骨,也是人臣之责!今日大汉若不平定四夷,只求抚之,将来必为祸更大。谋国事者,切不可只谋于一时!”
刘朔眼中精光一闪,赞赏道“哦?难得姜卿小小年纪,倒有这等见识,朕心甚慰啊。姜卿平时读些什么书?入太学了么?”
没等姜维回答,马飘絮得意抢着说:“启奏陛下,维弟不但入了太学一年有余,而且已经通了两经,被太学诸生们誉为神童呢!”
刘朔挥手示意姜维坐下说话:“那可真是难得,姜卿如今拜在哪位老师门下?”
姜维正襟危坐,整了整衣衫说道:“启奏陛下,臣现拜在太学博士赵松门下,学习公羊左传。”
“恩。”刘朔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一旁李秀插言道:“皇上,这个赵松最近在朝野人人称颂,说是有与马、郑(马融,郑玄)并列之才,学问想必是极好的,但教的那些经学艰涩古板,暮气沉沉,少年人学了又有什么用?臣妾以为,姜卿既是将门之后,理应多学些武艺兵法,早日上阵报效国家才是,皇上不如准他入白虎堂(白虎堂,中兴后设立的少年军事学校,为讲武堂之辅,直接隶属于天子)罢。”
刘蒴笑道:“哈哈,秀儿是要朕和赵卿抢学生么?这事朕可做不了主,还要问问姜卿自己的志向。”
姜维满脸兴奋,刚要回话,只听殿门口黄极通报道;“启奏陛下,李丞相在宫外有要事求见。”
董氏殷殷下拜道:“陛下,李丞相既来议事,臣妾等就此退下了。”
“无妨。”刘朔一挥手,命黄极宣丞相入殿,“李卿既来这桂宫找我,便不会是什么隐秘的事,大家不妨一起听听。”
李玮自长安之乱后,便接替蔡邕成为大汉丞相,殚智竭力至今,已有十多年。人入中年,早不复当年少年诸生指点江山之貌,鬓边眼角,也微有老态。期间历经风云变幻,几度被朝野群起弹劾,斥为奸佞,自己也曾几次请辞,都被晋阳侯和天子硬保了下来。到天子改元亲政后,李玮开始意识的退居幕后,将当了十多年的家陆续移交到天子手里。平时有什么重大国策,都交给天子独断,自己刻意恢复了一些往日名士做派,清谈讲经,烹茶读史,名声倒也慢慢转好了些。
走进朝阳殿,李玮扫视一下四周后,向天子皇后行了一礼,刘朔请他免礼,问道:“丞相此来路上,有没有见到御史台那几位?”
“臣自然见到了,只不过那几位大人却好象没看见到臣似的。”李玮自嘲地笑了笑,从袖中取出一封表章,朗声道:“恭喜皇上。西域高昌城戍己校尉赵大人传来捷报,西征大军近日已陆续扫灭龟兹、于阗、车师、鄯善、焉耆诸国,平定西域的不世之功,就在眼前了!“
第375章 长安风雨声()
西征记
作者:血色珊瑚虫
第十二章长安风雨声
长安城北,官署大街
“西域大捷,斩获无算。”“大军过处,闻风纳降。”“大汉天威,四夷皆伏。”赵统刚迈出尚书台署门外,便听到门前各署的官吏都在传着这个消息。人们围在一起,交头接耳,兴奋地交流着各自打听到的细节——虽然不时会发现各种消息中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却丝毫没给热烈讨论的气氛带来阻碍。
赵统对这些流言充耳不闻,绕过人群,往自家马车走去,却听背后有人喊道:“子固贤弟,这便急着回家么?”
赵统听着熟悉,回头一看,笑道:“果然是伯言先生,学生正要返家。”
“你我如今皆不在太学,还叫什么先生?同殿为臣,叫我一声伯言兄就是。”陆逊笑着走过来,拉住赵统的胳膊说,“相请不如偶遇,你也不必走啦。就由愚兄做东,到东甲市(长安九市之一)去喝一杯如何?”
赵统心想左右家中无事,便跟陆逊上了他的马车。
陆逊与赵统已经认识了有五年,那时赵统刚入太学,陆逊尚是太学博士之一,负责教授诸生左传。赵统家学渊源,年纪虽小学问却不浅,陆逊虽年长他八岁,但仍算是年少气盛,两人常为古今经文的解释不同而吵得面红耳赤,一来二去,竟成了相交莫逆的朋友。直到陆逊离开太学入丞相府中担任长史,后迁为司直,这才渐渐疏了交往。
上车之后,两人随意寒暄了几句,陆逊便直入主题问道:“听闻子远(赵广)如今在征西军中效力?”
“正是,舍弟去年从军,这次跟随辎重队出塞。”赵统苦笑道,“却仍是孩童心性,一去半年多,只是能叔在敦煌郡时寄回来一封信报平安,家母为舍弟日夜牵挂,家父却又从不在家谈及公务,真是让人操心。”
陆逊凑近赵统耳边,有些神秘地说:“子固不必担心,愚兄今日在府里看到司马、庞两位大人送来的奏功表章,子远排在甲等首列,此番不但是平安无事,还屡立大功。说不定在平定西域之后,大汉就要多一位小赵将军了。”
赵统大喜,忙追问道:“如此说来,西域大胜的传言,都是真的了?”
“胜确实是大胜,但那些传言真假,就不好说了。”陆逊撩车帘看了看景色,叹了口气,“朝中最近有一股暗流涌动,西域大捷将会在朝野造成什么影响?某些有心人会利用这作些什么?愚兄也不得而知。”赵统听了,想起白天听到的那些夸张的传言,若有所思。
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二分之一。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西汉还有与未央宫其名的长乐宫,新末毁于战火)。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赵统等勋贵家族也多住在那里。普通士民的居住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一百多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两所去的的东甲市,则多开设酒寮饭馆,也是长安城人流量最大地方。
到了市口,两人下了马车,走进一个名为吴春苑的酒楼,堂信引了二人,在一个雅静房间坐下。一坐下,赵统就提到了弟弟的消息,刚要说感谢的话,就被陆逊拦住,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弟肯跟愚兄喝酒,足见对愚兄尚不见外。说一个感谢的字,就显得俗气了。不知是否要愚兄明日在府中多打听一些子远的消息,也好让令堂宽心?”
“不必,不必,此事终究不合朝廷体例,伯言兄为官素正,弟也不愿兄长多为此破例。为着免俗,弟只好暂不说感激的话,以俟相报于异日。”
这时,堂倌走进房来,报出十几样莱。他们商量着点了几样热莱和一个拼盘吃酒,别的菜以后再要,并要他快点把拼盘与酒端来。堂倌走后,两人随意聊了些长安逸事趣闻后,赵统问道:“弟为官日短,见识浅薄,却不知伯言兄之前所言朝中暗流为何?”
陆逊笑笑:“如今大汉国是,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盛世之下,暗疾潜伏。”
“请兄略谈一二,”
跑堂的先用托盘送来了一个拼盘和一壶酒,随后陆续地送上来两样热菜,陆逊一边吃酒,一边谈着朝中朝外的种种情形。由于他平素极得丞相李玮器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