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总统国会制中,总统的权力非常大,国会只在用来体现民主,同时制衡总统的政治机构。比如,总统有权直接拟定法案,在国会批准,即正式生效之前,以行政法案的方式暂时执行。即便被国会否决,总统仍然可以继续向国会提交修改之后的法案,并且在一定的审核次数之后,总统可以绕过国会,以行政法的方式颁布新的法案。在此情况下,国会如果仍然不同意新的法案,就只能通过弹劾制度来弹劾总统。因为弹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支持,且必须在经过最高法院的审批之后才能正式生效,所以要想弹劾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在议会内阁制中,内阁是由议会多数党推选出来的行政机构,因此内阁首脑的权力很有限。为了得到议会的支持,内阁首脑必须团结议会的多数党。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交替选举制度,使得在野党可以在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获得多数席位。如此一来,内阁首脑就必须下台,由新的多数党推举新的内阁。当然,如果内阁首脑在行政时与议会严重对立,议会既可以弹劾内阁,也可以通过自我解散,提前进行大选的方式来瓦解内阁,达到重足内阁的目的。
由此可见,二套体制的差别就在于,由公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国会(或者议会),在与行政机构的博弈中,总统国会制中,前者处于被动地位,而在议会内阁制中,前者处于主动地位。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差别,这直接决定了二套民主体制的根本差别。
可以说,总统国会制强化了行政权利,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而议会内阁制却强化了立法权利,使国家的公权在博弈中被削弱,也使行政权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当然,在战时体制下,议会内阁制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对而言,修改美国的政治体制,相对要容易得多。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肯定要麻烦得多。毕竟,二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施行总统国会制,整套制度已经深入民心,很难让美国的民众在短时间之内接受新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提出这项建议的时候,特别委员会强调了军事占领的重要性。
按照相关的提议,如果要在美国推行议会内阁制,就首先得强化军事占领,并且做好在美国驻军数十年的准备工作。只有在经历了几代人之后,新的政治体制才能逐渐深入民心,得到广大美国人的认同与支持。
特别委员会提交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重新划分美国的行政区域。
当时,特别委员会没有强调一定要在美国取消联邦制,而是将现有的四十八个州(阿拉斯加与夏威夷都是不具备联邦主体的海外领地)重新划分为三十一个州(或者行省),并且保证在至少十六个州中,少数族裔占多数。然后重新确定选举人票的数量,确保竞选者只需要在十三到十五个由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州中获得胜利,就能够获得大选的胜利,从而成为总统。
当然,具体的分划需要在对美国的人口,以及族群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调查之后才能确定。
这套方案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做太大的修改,可以在现行体制下,全面削弱白人族群的特权,并且确保在未来的选举中,得到少数族裔支持的竞选者可以顺利当上总统。
当然,这套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瓦解美国再度崛起的基础。
不说别的,历史上,日本曾经是帝国的附属国,数百年来一直向帝国学习,可最终还是成为了帝国的死敌。墨西哥的主体就是帝国殖民者与土著的混血后裔,可最终还是走上了亲美的线路。
最重要的是,亚裔,特别是帝国后裔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且集中在美国西部地区,很难成为多数族群。而其他少数族群只有在拿到好处之后才会倒向帝国,与白人争权。如果今后局势发生变化,谁能保证其他少数族群不会再次成为白人的附庸,从而使美国的政权再次落到白人族群的手里?
可以说,这两套方案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缺点。
当时,连萧鼎昆都有点犹豫不决。也正是如此,在第四轮谈判中,帝国只要求美国无条件投降,而不提具体的处置方案。也就是说,只要美国无条件投降了,到底怎么处置美国,可以在战后确定,而不需要在这个时候急着下结论。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让美国“无条件投降”。
谈判进行得相当艰难,只是双方的耐心明显比前三轮谈判时好得多,都没有急着宣布休会,或者是终止谈判。
直到三月一日,谈判才再次破裂。
美国无法接受“无条件投降”这个要求,而帝国也不会开出对美国更有利的“罚单”。
谈判破裂,战火重燃。
当天,白佑彬就收到了卫延年发来的命令,让他立即在美国南部地区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行动。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这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陆战队在二月二十日的时候才占领了整个新奥尔良地区,到现在才过去十一天,很多部队的调运工作都没有到位,物资运送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就连新奥尔良的旧港都没有完全恢复吞吐能力,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新的进攻,就算白佑彬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当然,比白佑彬乐观的大有人在。
陆少丰与余辉宏都认为可以向美国内地推进,至少可以占领巴吞鲁日,为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同样的,杨定方也认为可以去炮击佛罗里达半岛上的美国港口与大城市,扩大炮击范围。
因为这次的任务是由卫延年直接下达的,所以白佑彬也只有硬着头皮,让陆少丰、余辉宏与杨定方他们自己去干。
反正,现在打,总比拖下去好得多。
再说了,美军几乎全线崩溃,即便向美国内地挺进,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吧。
结果,数日之后,白佑彬就为这个想法感到后悔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683章 最后总攻 最后通牒()
攻打巴吞鲁日的行动比想像中的困难得多。
当初,陆战队在攻占了新奥尔良之后,驻扎在巴吞鲁日的美军确实不战自退。结果,在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美国总统更换了指挥官,将之前在西班牙战场上有着卓越表现的巴顿中将派了过去。
这名在欧洲战场上让德军吃够了苦头的美国将军一到前线,立即就调整了防御部署,并且就地枪决了十几名临阵脱逃的前线军官,重申了战场纪律。随后,他又以非常亲和的态度到医院慰问了伤员,还亲自安葬了一批阵亡官兵。很快,在他个人魅力的感化下,美军再次燃起了斗志。
这些变化,在陆少丰与余辉宏的意料之外。
结果,三月三日,当陆战第十军的先头部队开始向巴吞鲁日推进的时候,就在新奥尔良动面的肯纳镇撞上了美军的铜墙铁壁,一天的战斗下来,就有二百多名官兵阵亡。如果不是火力支援舰队冒险冲进了巴拉塔里亚湾,用三百毫米舰炮对朝着陆战队侧翼迂回的美军部队进行了毁灭式的炮击,恐怕结果将不堪设想。
陆战第十军撤下来之后,陆少丰的陆战第八军粉墨登场。
这次,美军开始重视帝国海军的远程打击火力,不再与陆战第八军死扛,而是边打边撤,直到三月七日,在撤到了巴吞鲁日南面的普拉明克时,美军才停止后撤,与陆战队打起了阵地战。
此时,火力支援舰队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为普拉明克距离最近的海岸线都有八十五公里,超过了三百毫米舰炮的最大射程。
陆战第八军在普拉明克与美军激战了三天,仍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显然,陆战队的问题在这里暴露了出来。
陆战队就是陆战队,而不是陆军。战斗中,陆战队最擅长在沿海地区作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沿海地区,陆战队可以方便的获得来自舰队的炮火支援。也正是如此,陆战队自身的炮兵并不是很强大。当陆战队离开了舰队的支援范围之后,其战斗力肯定不如陆军作战部队。
当时,扫雷舰还正在忙着清除密西西比河航道上的水雷,火力支援舰根本无法逆流而上,伴随陆战队前进。
不得已,陆战队不得不在普拉明克停下了前进的步伐。
直到三月十四日,四艘吃水较浅的“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才沿着刚刚开辟出来的航道北上,到达了普拉明克附近。
可是,这四艘只有火箭炮的火力支援舰只能为陆战队提供面火力支援,而不能用来定点摧毁美军的永备工事。结果,战斗仍然没有太大的进展。反而在十五日夜间的时候,美军发动了一次反击,用重炮轰中了“台风”号,导致这艘战舰上弹药发生了大爆炸。如果不是舰长及时的下令转向,让“台风”号冲到了右岸的浅滩上,恐怕整条航道都会被堵死!
十七日,又有二艘“凤凰”级火力支援舰赶到。
到二十日的时候,白佑彬把四艘驱逐舰派了上去。
直到这个时候,情况才有所好转。当时,发挥重大作用的是四艘驱逐舰,而不是火力支援舰。主要是驱逐舰的火力更为凶猛,且拥有更好的通信设备,能够及时的为进攻的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
当然,接下来的战斗仍然不轻松。
美军官兵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勇敢,这让很多帝国陆战队的将士想到了在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争夺战。很多时候,陆战队官兵都不得不用上比较极端的手段来对付负隅顽抗的敌人。
战斗打到这个份上,恐怕再也没有人相信,可以毫不费力的占领美国了。
当时,陆战队进攻巴吞鲁日的战斗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不但美国与帝国的政客在等待着结果,就连帝国陆军也在这个时候蠢蠢欲动。虽然白佑彬并不知道后方发生的情况,但是从蓝凌波给他发来的电报中,他也知道肖万青在三月十二日去了舟山,并且亲自与陈锦宽谈了好几个小时。
显然,肖万青想在这个时候让陆军上台表演。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陆战队确实无法在前方打开局面,就算陈锦宽一万个不愿意,陆军的作战部队也会出现在战场上。
结果,三月十三日,方国儒就从陆战队司令部出发,赶赴太子港。
当时,感到最恼火的不是白佑彬。
对白佑彬来说,就算由陆军负责进攻,他也没有多大的意见。反正,只要能够减少伤亡,并且击败对手,不管是陆战队,还是陆军,都是帝国的军队。
有点下不了台的是陆少丰。
当陆战第十军撤下来的时候,陆少丰还在嘲笑余辉宏,并且发过毒誓,一定要拿下巴吞鲁日,让余辉宏知道谁才是老大。
结果,陆战第八军的表现并不比陆战第十军好多少。
当然,真正下不了台的还是陈锦宽。
结果,三月十五日,第一舰队再次返回前线,并且同时炮击了洛杉矶、旧金山与西雅图。问题是,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大型城市本来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