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弱的爆炸闪光很快就消失了,南面的夜空再次笼罩在了黑暗之中。
当秦孝东用询问的目光朝旁边的枪炮长看去的时候,枪炮长只是微微摇了摇头,表明那枚穿甲弹没能打穿敌舰的装甲。显然,这让秦孝东又有点失望。
七十二年型三百毫米口径五十二倍身管舰炮在使用七十三年型重型穿甲弹的时候,在三万米的交战距离上,标称穿甲厚度达到了二百毫米,在二万五千米的交战距离上,标称穿甲厚度达到了二百五十毫米。由此可以推断,在二万七千米的交战距离上,标称穿甲厚度大概为二百三十毫米。
只是,标称穿甲厚度指的都是理想状况下的垂直穿甲厚度。三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为了尽量保存速度,减小飞行阻力,其弹道比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更加平直。炮弹击中二万七千米外的战舰时,打击的是战舰的水平装甲,且落角大概为三十五度。如此一来,一百毫米厚的水平装甲相当于弹道垂直方向上一百七十四毫米厚的装甲。
此时,三艘“海龙”级炮击的都是一号目标舰,也就是“科罗拉多”号战列舰。
该舰的水平装甲厚度为五英寸到七英寸,因此其实际抗弹厚度为二百二十一毫米到三百一十毫米。显然,除非打中了该舰比较薄弱的部位,不然“海龙”级使用的三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很难打穿其水平装甲。
第一枚命中“科罗拉多”号的炮弹就正好落在了战舰的关键部位。
只是,距离太远了,且爆炸闪光一闪即逝,了望员很难准确判断出弹着点在敌舰上的准确位置。
接下来的几轮炮击都有所收获,只是都没有能够形成致命绝杀。
二十七分,南面出现了炮口闪光。
不到二分钟,炮弹就呼啸着落了下来。只是,“海龙”号司令舰桥内的官兵没有一个人感到紧张,因为他们都听了出来,炮弹全都落到了战舰的右舷外,敌人的瞄准点偏得太厉害了一点。
可以说,“海龙”号上的官兵都身经百战,其中至少有三百人是跟随秦孝东从袭击舰上转移过来的,其作战经历甚至比帝国海军正规舰队里的官兵还要丰富,一个个都是真资格的老水手了。
“长官,二万五千米了!”
秦孝东的眉头跳了跳,没有急着开口。
这时,又有两枚穿甲弹打中了南面的一号目标舰。
只是,爆炸闪光仍然一闪即逝,并没有在敌舰上引发大火。这表明,即便在二万五千米的距离上,三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仍然啃不穿敌舰的水平装甲。
这也难怪,此时炮弹的落点角度大概是三十度,“科罗拉多”号最薄弱的水平装甲的实际抗弹厚度也超过了二百五十毫米。也就是说,“科罗拉多”级此时已经进入了三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避弹区”,即便再打中几枚,仍然不可能打穿“科罗拉多”号的水平装甲!
暗暗叹了口气之后,秦孝东朝航海长点了点头。
“海龙”号立即将航向向右偏了大概十度。
按照白佑彬的要求,无论如何,第11…3主力编队与敌人的交战距离都不能少于二万五千米,实在不行,第11…3主力编队可以选择撤退。当然,实际上这不是白佑彬的命令,而是蓝凌波在传达命令的时候,为了避免含糊不清,不让秦孝东钻命令的空子而专门加以详细说明的。
转向的时候,三艘“海龙”记大型巡洋舰仍然在不断的开火。
与普通战列舰相比,“海龙”级三座主炮炮塔的左右旋转角度多出了三十度,达到了一百五十度。即该级战舰主炮的射击死角只有六十度,可以在更大的航向偏移角上对敌舰进行炮击。
到十一点四十分左右,三艘大型巡洋舰各打出了至少四十五轮齐射!
据当时“海龙”号上的了望员统计,在此期间,一共集中敌舰十三次,炮击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一。即便按照“海虎”号统计的十五次计算,也只有百分之一点二。显然,这个炮击命中率低得惊人。在对付商船类大型目标时,“海龙”级在同样的距离上,炮击命中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之间。
更让秦孝东感到气馁的是,十多次命中,竟然没有能够重创一艘敌舰!
后来,正是这场战斗让帝国海军坚定了将大型巡洋舰作为破交战舰使用的决心。在舰队决战中,用大型巡洋舰去掩护战列舰的代价明显太高昂了,毕竟大型巡洋舰的造价接近了同期的快速战列舰,而且其对付驱逐舰的效率不见得比轻巡洋舰高多少。如果大型巡洋舰无法打穿敌方战列舰的装甲,其作用就不会比轻巡洋舰强多少。如此一来,大型巡洋舰在舰队决战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也正是如此,大型巡洋舰才在海战战场上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
当然,实际上,大型巡洋舰对任何一种老式战列舰都有足够的杀伤力。如果将交战距离扩大到二万九千米,三百毫米穿甲弹的落角将接近六十度,能够打穿“科罗拉多”级的水平装甲。另外,如果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二千米,三百毫米标准穿甲弹能够在这个距离上打穿“科罗拉多”级的主装甲带!
只是,二万九千米的战斗中,炮击命中率将低得无法接受。而在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战列舰上的主炮也同样能够干掉大型巡洋舰,使大型巡洋舰成为炮灰。
四十一分,第53舰队向南转向。
收到这一消息之后,秦孝东既没有感到高兴,也没有感到失落。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第53舰队挡在战场之外,而不是干掉第53舰队。当然,现在他还有一个次要任务。
再次确定敌舰队转向之后,秦孝东一边下令停止炮击,一边下令舰队转向。
第11…3主力编队不参与对付第51特混舰队的作战行动,也就不用返回,现在他们要跟踪监视第53舰队,除了防止第53舰队绕过第11…3主力编队进入战场之外,还要让第一舰队的另外两支主力编队提供情报。
如果能够顺利歼灭第51特混舰队,白佑彬很有可能去追赶第53舰队。
至少,这是秦孝东对白佑彬这次的战术部署的判断。以他对白佑彬的理解,只要有足够的机会,白佑彬就不会放过敌人的任何一艘战列舰!
****
昨日64催更票,加更一章。
继续求票求推荐。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08章 万里歼敌 蛇形航线(第一更)()
第11…3主力编队北面数十公里之外,另外一场决斗却迟迟没有开始。
美军第51特混舰队转向之后,白佑彬立即调整了战术安排,将第11…3主力编队留在了后方,第11…2主力编队与第11…4巡洋舰编队向北面包抄,第11…1主力编队与第11…5巡洋舰编队则向南面迂回。
新的战术安排只是让第11…3主力编队暂时留在了后方。
按照白佑彬的猜测,美军第53舰队很有可能埋伏在西面,如果让第11…3主力编队过早的穿插到美军第51特混舰队的前方去,很容易使三艘本来就不够结实的大型巡洋舰遭到敌人两支舰队的夹击,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白佑彬并不排除美军第53舰队在南面,或者北面的可能性。
将第11…3主力编队放在屁股后面,以“海龙”级大型巡洋舰最快能够达到三十四节的航速,很容易转移到第11…1或者第11…2主力编队的侧翼,为两支绝对主力提供掩护。同时,白佑彬没有忘记从两支巡洋舰编队里各抽调一艘巡洋舰,负责在南北两面进行警戒,以便提前发现靠近的敌舰队。另外,在调整战术安排的时候,白佑彬还让第11…5巡洋舰编队的“海参崴”号以最快的速度向西南方向前进。
毫无疑问,白佑彬觉得美军第53舰队很有可能从西南方向杀过来!
这一招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当“海参崴”号巡洋舰发现了南面六十公里外的美军第53舰队时,第11…1与第11…2主力编队还没有追上美军第51特混舰队呢。
等到第11…5巡洋舰编队里的“北冰港”号巡洋舰确定了南面出现的确实是第53舰队之后,白佑彬不再犹豫,立即命令第11…3主力编队绕到第11…2主力编队的南面,对付美军第53舰队。当然,白佑彬没有忘记再次叮嘱见到敌舰就容易头脑发热的秦孝东,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要靠近第53舰队,只要拖住第53舰队就行了。
也就在第11…3主力编队杀出阵列的时候,美军第51特混舰队再次转向了。
只是,敌人并没有向西南方向前进,而是将航线向北偏移了大概三十度,似乎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并不知道友军已经到达了战场的西南面。
收到这一消息的时候,白佑彬也有点疑惑了。
难道出现在西南面的不是美军第53舰队?
显然不大可能,两艘“省会”级轻巡洋舰上都有两部搜索雷达,四部雷达都探测到了西南面那支舰队里有三艘,或者四艘主力舰。不可能四部雷达都出了问题吧?
那么,第51特混舰队为什么要向西北转向?
疑惑归疑惑,确定美军第51特混舰队的航线转到了三百度之后,白佑彬立即联系了正在“太宗”号上“协调”的蓝凌波,要求第11…2主力编队尽量把速度提高到三十节,争取趁美军转向之际追上去。
与大部分人猜测的不一样,白佑彬并没有安排蓝凌波去指挥第11…2主力编队。
作为一个刚刚上战场的军官,蓝凌波还没有资格指挥一支拥有四艘战列舰的主力编队。即便他是白佑彬的铁哥们,白佑彬也不会拿帝国海军最宝贵的四艘快速战列舰让蓝凌波“练手”。蓝凌波的身份只是舰队协调员,即负责将白佑彬的命令准确无误的传达给第11…2主力编队的指挥官。至于编队指挥官怎么做,蓝凌波就没有发言权了。
可是,第11…2编队的实际情况却让白佑彬有点失望。
因为“太宗”号在“巴拿马湾海战”中挨了一炮,所以其最快速度只能达到二十八节!
别看只有二节的差距,这几乎影响到了白佑彬的整个战术安排!
美国海军的两级快速战列舰的最高速度分别是二十八节与二十七点五节。经过几天的追逐,白佑彬基本上可以断定,美军快速战列舰已经不是满载状态,只要动力设备正常运转,就能够达到最快速度,或者接近最快速度。
在第一舰队逼近的时候,第51特混舰队的速度就提高到了二十七节。
也就是说,第11…2主力编队的速度仅比敌人快一节。同时,第11…1主力编队的速度也能得到二十八节。
如此一来,第11…2主力编队就不能像白佑彬之前所预料的那样,将美军第51特混舰队赶到第11…2主力编队的炮口上来。结果,很有可能出现某支主力编队单独迎战美军第51特混舰队,而另外一支主力编队要在一个半小时之后才能赶到的不利局面。
缩小包围圈?
白佑彬可不想在这个时候缩小包围圈。如果不能形成合围的态势,美军第51特混舰队可以采取“打打停停”的战术,迫使第一舰队放慢速度,从而迅速拉大距离,将包围战转变成追逐战,而且是极为漫长的追逐战。在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