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太尉新传-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教一二。

    这种事情,靠一己之力蛮干当然不行。

    “嗯,礼部虽然还未把名单呈上来,但朕确实听说,此次的进士共有六百四十一人,也足够伯章你挑选了。

    ”赵佶终于还是下了决心,神宗皇帝用王安石变法,虽然其中多有波折,但毕竟是留下了不少可供借鉴之处,如今他若是再想改进,用人上便需更加谨慎。

    “还有,如今既然是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此事朕也得知会他一声。 ”

    君臣这一谈便是将近三个时辰,等到事情前后都考虑到了之后,两人方才发觉已经是饥肠辘辘。 赵佶当下便吩咐前去备膳,竟是硬将高俅留下来。

    尽管以前也碰上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但如今高俅自忖已经不是宰相,这样的殊遇便有些过头,传到他人耳中的时候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

    只是他终究拗不过赵佶的坚持,最后只得坐了下来。 此时,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了一个念头——要是张康国之流知道今天的情形,不知会作何感想?

    

第二百九十五章 人心叵测更几时() 
第二百九十五章 人心叵测更几时

    高俅疯了!

    这是在蔡京看到高俅命人送来的书信后的第一反应。 毕竟,上面写的条条框框让他这个自恃懂得经济之道的人很难接受。

    如果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让国库充盈,那么,高俅的这个条陈就是减少税收,让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岁收再减少这么一块,至少在他看来是如此。

    自中唐时废租庸调而设两税制以来,这个税法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责难,唐代的白居易甚至曾经屡次上书,请求废两税制而重新启用租庸调。

    然而,尽管两税法有种种弊端,它毕竟比租庸调制有相当的优势,最最重要的是,对于掌管一个国家的朝廷而言,若是能够完美地运用两税法,那么,永远能够通过调节税额的办法转嫁国库的经济危机,这也是两税法能够自宋初用到现在的原因。

    可是,高俅居然要重新厘定田亩,然后废除以人丁计算税款的方式,改成以田亩计税,这实在是太疯狂太大胆了。

    按照他的估计,高俅既然敢于对他透这个底,那么,多半赵佶已经允准了在江南试行此事,否则,以高俅的城府深沉,根本就不会对他透露一星半点。

    但即便是这种情况,高俅也可以完全不知会自己,这特地派人送信来又是为了哪般?

    他也知道,为国为朝廷计,若想使国库充盈,所需者并非节流,而是开源。 而开源的对象不应该只是百姓,而应该从其他渠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以他的多年经验,要节流还能够想到几个办法,可是要开源就确实不容易了。 否则。

    王安石当初用青苗法的时候,也不会想到用国库的钱去作为青苗本钱,和原本那些放高利贷的人争利。 若是承平,国库中的钱也不过只能够保本,真地要投资生息谈何容易?

    可是,高俅却在上面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在江南先试行一下,难道这家伙真的准备窝在江南当安抚大使么?这真是笑话,就算是一方封疆大吏。

    又哪里及得上宰辅尊荣?倘若真是如此,那他交待给叶梦得的事情就全都落空了。 这个往往会不按常理出牌的高俅高伯章,究竟在想些什么?

    支持还是反对,这着实是一个问题。 蔡京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放下信笺在书桌前坐了下来,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

    这种大事一旦公布出去,反对者一定会很多,而支持者也不见得会少。 原因很简单。

    当初王安石变法之所以会遭到大臣的群起而攻之,既是因为既得利益的丧失,也是因为看到了背后隐藏的众多风险。

    而高俅此法比当初新法的风险更大,但是,从很大程度上却减低了百姓地负担。 若是要攻击,那些人就必定要从坏了祖宗成例这一点来发力。

    只是在历经熙丰变法,绍圣乃至崇宁绍述之后,朝中口口声声拿住成例不放的人越来越少。 而其中的一大重点便是因为看到了支持新政的人都能够飞黄腾达。

    所以说,只要能够付出一定的代价,高俅的周围很可能会聚集起一大批人,到了那时……

    “难道这就是他的用心所在?”

    蔡京霍地站了起来,目光中精芒乍现。 身在宦海几十年,他当然知道高俅的软肋。

    他和蔡卞之所以能够数起数落却屹立不倒,便是因为他曾经是熙丰变法地支持者,而蔡卞则是王安石的女婿。

    政治资本相当雄厚;而高俅能够一举拜相,不过是靠了赵佶的信任,虽然在政见上也颇有建树,但毕竟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大手笔,所以即便是西北战事连连告捷,其在朝的影响力也是有限。

    然而,一旦他能够借助于此,那么。 将来地情形就再也不好说了。

    真是一石二鸟的赌博!

    蔡京无奈地摇了摇头。 重新坐了下来,随手拿过一张信纸。 但是。 在蘸满了浓墨之后,他却迟迟没有落笔。

    这一笔下去,无论是成是败,他都没有反悔的余地,毕竟,面对一个尚属英明的天子,欺上瞒下地招数无疑是不管用的。

    而这一次的机会若是放过了,那么他便和高俅真正翻脸,没有半点挽回的机会。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姻亲关系都只是一张一捅就破的纸而已。

    半日之后,他的这一纸回文便出现在了高俅手中。 只是草草扫了信笺一眼,高俅便知道,自己的策略成功了。

    他赌地就是蔡京不想放弃这个政治上标新立异的机会,赌的就是蔡京超过旁人不止一筹的远见卓识。

    他也曾经担心过蔡京会将事情泄露给别人,从而让他孤立无援,如今看来,在相同的利益目标面前,盟友依旧是盟友。

    对于广大的士子而言,三月无疑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里,礼部将会公布殿试的结果。

    虽然因为按照惯例,大宋地殿试是不会黜落人地,所以只要一朝通过礼部试成为贡生,进士的头衔便铁定到手,但是,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了这样一个在君前露脸地机会,谁不想借机拔得头筹。

    须知一旦得中状元,他日在仕途上的路就比寻常进士好走的多,而三年前的霍端友便是最好的榜样。

    因此,在殿试的你争我夺之后,最终榜单公布之后,依旧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只不过,之后朝中隐约传出的消息却让这些进士注目的焦点转了方向。

    朝廷要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人到江南去任官!

    两浙路江南东西路的富庶人尽皆知,江南膏腴之地更是无人不晓,只是,更多的进士却愿意留在京城,退一步来说,哪怕是不得京城,他们也更愿意留在京畿以及河北京东一带。

    所以,乍一听得这一次可能有不少人要往江南去,进士们顿时议论纷纷,直到有消息爆出那是高俅的建议,沸沸扬扬的流言方才平息了一些。

    高俅是什么人?那是天子第一信臣,自藩邸从驾,足足跟随了赵佶十三年有余。

    光是这份信任,天下有何人能及?纵使如今位居尚书右仆射的乃是赵挺之,但谁知道一旦朝中有变故,赵佶不会想到重新任用高俅?而最重要的是,甚至有传言说,高俅此番下江南并非寻常的外放,而是尚有其他使命!

    别人在那边议论的时候,赵挺之却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他这个尚书右仆射来的轻易,可是,到了手的东西也没有往外送的道理。

    因此这些天,他在外摆出了十分的宰辅气度,无论是别人提及蔡京当日为首相时的缺失还是指斥高俅的过错,他都只是置之一笑,再不行就打太极拳,总而言之就是用一个拖字。

    谁知想拖到自己能够顺利掌握所有权柄的目标没达到,却忽然横出了这样一件事。

    他虽然上位不久,却仍旧得到了一个坚实的盟友——尚书左丞刘逵。

    刘逵虽然曾经是京党,但在星变之后已经和蔡京日渐疏远,再加上两人昔日颇有交情,此番一拍即合,很快结成了政治上的联盟。

    也多亏了有刘逵的支持,他方才能够顺利地在政事堂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可现在这种情形,却足以让两人愁眉不展。

    “正夫兄,你如今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宰相,难道圣上在这件事情上就没有和你仔细交过底么?”刘逵的脸上露出了忧心忡忡的神色,眉头更是紧紧拧成了一团,“此番星变示警,原本就是上天对我大宋君臣的警告,若是圣上一意孤行,我们不妨让人再度进言。

    蔡元长罢相之后仍居京城也就罢了,高伯章去区区一个杭州还要弄出这么大的声势,这又是何道理?”

    “公路不可莽撞!”赵挺之连忙摆了摆手,沉吟片刻方才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我等如今立足未稳,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动辄便会有大祸上身。

    ”见刘逵似乎有所不解,他便只得含糊其辞地解释道,“圣上如今尚未完全下决心,倘若我等妄动,到时候适得其反那就糟了。 ”

    适得其反?刘逵细细品味着赵挺之的这句话,忽然又想到了蔡京高俅蔡卞告病的时候赵佶所下的旨意,心中遽然一动。

    能够坐到如今的位子,他当然不是毫无心机的人,在赵挺之的一再提醒下,若是他还是茫然无知,那么,这几十年就白活了。

    只是,既然得以进入政事堂,若是真的任事不做,岂不是要如当年的王珪那样被人骂作三旨宰相?

    “我和高伯章颇有交情,所以对他也有不少的了解。 他虽然年轻,但一向为人谨慎,手段也往往是一步接着一步,相当老到,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不想和他闹翻。

    ”赵挺之说着便抬头望着墙上那幅高俅送的手书,怔怔地看了好一阵子之后方才叹了一口气。

    紧接着,他便意味深长地扫视了刘逵一眼,“公路兄若是有办法,也可以试试,但切忌过火,也不要惊动圣上。 ”

    刘逵先是一愕,然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正夫兄放心,我懂得分寸。 ”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苏元老愿附骥尾()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苏元老愿附骥尾

    就在朝中风云变幻之际,一个消息骤然传入了所有人耳中——蔡王赵似薨!

    那些对朝政不熟悉的年轻官员当然不知道这个消息代表着什么,但是,曾经从绍圣元符年间走过来的老臣心中都清楚,随着蔡王赵似的薨逝,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集团再也不复崛起之机。

    当高俅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却是联想到章惇的死讯。 去年十一月,舒州团练副使、湖州安置章惇卒。

    章惇有四个儿子,全都是进士及第,但却没有一个官居显要。 而他身死之日,一群姬妾却为了争金帛而闹得不可开交,乃至于章惇死后在床上停尸数日,竟被老鼠吃了一个手指头。

    曾经贵极一时的宰相却落得这样一个死法,如何能不教人感同身受?

    当初力挺赵似的梁从政已经死了,蓝从熙也干脆借了守陵的机会不再回来,章惇死了,蔡王赵似死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夺位往事,就这样湮没在了历史之中,恐怕知情者都会讳莫如深三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