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饪钤硕驼交囊恢趾闷妫谑蔷屯ν纯斓拇鹩ο吕础�
嘿,这出身航空竞技的怪人,对战斗机的痴迷程度还真是不轻啊!
三言两语就说定了这事,眼见齐辉挺高兴的哼着小曲离开,看样子这就打算去一趟机库、先熟悉熟悉那几架“恶棍”,驾机战斗归来的龙云却有点疲倦,他回营帐里睡了个下午觉,又在训练室里锻炼了一会儿,当天晚上就早早回房休息。
最近几天的战斗,虽然再也没遭遇ecja、也没碰到es2000“劲风”这样的棘手敌人,在天空中与叙利亚自由党斗法、在禁飞区边界打擦边球也并不轻松。一般来说,飞行员每天出击一次是正常状态,然而独立三中队的战机数量稀少、要防守的空域却很广袤,没有了大机群的空中激斗,这种随时需要有人值班的斗争形势其实才更累人,连续几天高强度行动让龙云也有点倦,他现在还是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夜色降临,灯火管制的沙尔卡特堡基地里,到处都看不到几点光亮,厚实的临时营帐里泻出一线微光,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捧着记事本,手上拿着一支细杆铅笔,龙云在借助写写画画来帮助整理思路,面前的纸张上却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线条与符号。
是的,既然是在思考脑海中的谜题,当然就一点可能泄露秘密的东西都不能写。
冬季的沙尔卡特堡,入夜之后风势更急,一阵阵寒风挟裹尘粒吹打在营帐上,不时发出略有变调的呼啸声,却并未影响到年轻人的思考。
从上次穿越到现在,驾驭新分配到的歼…10e战机参与禁飞区斗争,龙云在3rd_ihfs的服役生涯暂时还比较顺利,之前遭遇强袭机而坠落逃亡的一幕也渐渐淡去;至于国内的情况,有了齐辉的假期作为铺垫,估计“组织”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只要写申请就可以,现在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然而和现实世界的情形相比,刚刚经历的一场穿越,却带给了年轻人数不清的诡秘谜团。
不知道是为什么原因,也许是下意识的要回避难题,从平行世界里回到现实的这几天里,龙云都没怎么想起“死城”、还有那一场“幻景”,只是在和上官凌通话时才顺带想起了一回。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看来,也许是觉得无人可以商量,又或者是脱离了特定环境,在独立三中队紧张执行任务的年轻人一直都没时间细细思考,就连现在的秉烛夜思,也只是临睡前的一点功课而已。
从现实世界到平行世界,再到背景不明的战争“幻景”,虽然只是一次“死城”地下基地里的遭遇,现在想起来却让龙云感到一丝迷茫,他不确定那只是幻觉、还是又发生了一次穿越。
如果是前者,那自然还容易解释;但如果是后者的话,事情恐怕就会复杂得多了。
以龙云的视角观察,上一次穿越中孤身前往“死城”,目的是要弄清楚惨剧之夜的肇始源头,这个目的可以说已经达成,虽然还不知道导致惨剧爆发的直接原因。
想到在地下空间里的那一幕,触碰“巨树”后见到的场景,龙云对惨烈而恢弘的战争场面并无太多惊讶,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为什么会见到这些幻景:如果说,他和这幻景之间有什么联系,大概就要着落在那个叫做“龙逸云”的男人身上,这思路看起来自然得很,可是接下来却没有一丝头绪可循。
是的,“巨树”似乎就是幻景里的“中枢塔”,是由“能媒”所构成,这里面似乎蕴含着极其强大的意识力量,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呢?
寒风料峭,营帐里的温度也一点都不高,趴在羽绒睡袋里的龙云思考了一会儿、也想不太清楚这其间的关联,他看了看表发现时候不早,就抬手关了灯,在沉沉黑暗中躺下来,闭上双眼准备入睡。
要尝试揭开这些谜题,只是在现实世界里冥想恐怕作用不大,带着这样的念头,果不其然,他又一次在梦中发生了穿越。
……
从营帐里入睡,再度睁开眼睛,极其暗淡的视野里依旧是篷顶的一条轮廓线。
上次结束穿越之前,龙云是在“死城”核心区域的巨大建筑里搭帐篷休息,现在醒来发现还在帐篷里,他一时间还有点迷迷糊糊。
等到眼睛适应了昏暗的光线,慢慢爬出行军帐篷,看到四下里落满沙尘的荒凉建筑内景,不远处,一道道穿过狭窄气窗投射进来的阳光,映照出空气中漂浮的微小尘粒;站在空无一人的沉寂场景中,呼吸着略带尘土气息的冷风,年轻人不需要看表也知道,显然这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时分。
日射角很低的冬季,阳光却已经映照到了地面上,现在怎么说也有九、十点钟了吧。
再度穿越来到平行世界,花了一点时间让自己适应场景的突兀转换,偌大的建筑空间里,龙云很快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忙碌。
窥探了“黑墙”之后的世界,也得到了一些线索,接下来就应该是收集材料、准备离开的时候。
独自一人在“死城”里忙碌,不会碰到任何打扰、却也没有人能帮忙,接下来的时间里,龙云就整理好了要携带的装备,继续进行地下空间的调查。头戴防毒面具、肩上背着另一支aks74,他携带了空背包一路爬下应急通道,走过螺旋向下的宽阔隧道,在地下基地的主要建筑结构里慢慢的继续调查,同时就注意搜集相关的物品和记录。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思考,而且在地下空间里可以借助“黑光”观察周围,手上的乙炔喷灯也成了一种摆设,龙云现在倒有时间来细细思考,自从来到“黑墙”之后,他所见所闻的这一切到底都是怎么回事。(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九八五章 原因不明()
要解决的谜团很多,真正梳理一下思路,龙云最先考虑的还是他这次任务的真正意图。
身为一名新近入职的克格勃探员,独自前往“死城”调查惨剧之夜的真相,关于意图的解读会有两个层面:其一,通过线索搜集与分析,弄清楚惨剧发生的真相是什么,其二,假使找到了真相,又要如何向克格勃方面、乃至马林科夫总书记汇报?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一回事,其实含义却各不相同。
说白了,既然是抱有自己的一些目的而前往调查,对“死城”中所见到的一切,龙云都需要仔细斟酌,而不是毫无保留的把情况都汇报上去。
关于这个问题,在地下基地里一边穿行、一边思考,脑海中逐渐形成的判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在地下空间的中央大厅里查看过当时的情形,又翻看了不少支离破碎的遗留资料,龙云现在就更加确定这一点,不管十七年前的那场惨剧经过如何,似乎都不是因为“罗马”基地的研究所致。
或者,说的更确切一点,整座“罗马”基地似乎是毫无防备的遭遇了一场惨剧,这和他之前的想象相去甚远。
在第二次进入“死城”之前,对“黑墙”之后的世界一无所知,龙云虽然曾经在这座废弃基地里逗留过,却没时间、也没机会去详细调查基地里进行的秘密研究。在他的设想中,既然是在这儿发现了储量巨大的“能媒”,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秘密基地。那克格勃方面肯定是有一些计划。然后就在一系列的绝密研究过程中出了什么疏漏。才会导致神秘力量的猝然爆发、基地里所有人都无从幸免……
这样的猜测,似乎是比较合乎常理。
然而现在,龙云眼前所见却并不是这样,他借着毫无色调感的“黑光”探查了地下空间的每一处角落,虽然没时间把所有地方都翻个遍,大厅里的很多设备也根本叫不上名字,不过凭借陆续搜寻出来的纸面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把事件都串起来。他还是对“罗马”基地的日常运作有了大概的印象。
这些纸面也许已经泛黄、却在“黑光”下无从显现的材料,其实还多亏了那个年代计算机等信息产品还比较原始,很多工作流程中,计算机的介入程度都很有限,科研人员和一般工作者都更习惯于做纸面记录。
凭借这一有利条件,龙云在探查过程中就注意收集这些材料,比较简短的当时就匆匆阅读一遍、记录下梗概,如果是篇幅较长的东西,就暂时标记一下然后放回原处——现在暂时只能如此,他这次来“死城”。虽然是为了调查取证、收集线索,但是要说把“黑墙”后这片庞大区域里的材料都装上卡车带走。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是在这样的匆匆阅读、思路整理之中,龙云才逐渐搞清楚,从探险队在中亚腹地发现能媒、到“罗马”基地惨剧爆发,这一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其实这座秘密基地里一直都在大兴土木、进行规模庞大的建设与实验准备,真正开展的实验项目却并不多。而且,这些前期开展的实验,从寥寥几篇遗留下来的文档来看,取得的进展的确十分惊人,然而这些结论性的东西、还有相关数据恐怕都一起保存在地下基地的那些老旧计算机、磁带里,现在当然就变成了一堆废物。
这样一来,龙云很快就发现,降临在“罗马”基地的这场惨剧,很显然并非是由什么危险的超能力实验而引发,反而像是一场毫无征兆的“天灾”。
是“天灾”,而非“**”,这一判断的价值是毋庸讳言的。
在空无一人的庞大地下空间里,仍然习惯性的端枪前行,他始终都没找到任何一丝“**”的证据、或者实验失败的那种乱七八糟的现场,基地里的纸面材料上也一样,压根就没提到什么前景未知、风险极高的超能力实验,更没有什么“实验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任何蛛丝马迹。
从穿过“黑墙”到现在,已经在整片建筑里盘桓了许久,就龙云对这一片地下基地的整体印象而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眼前的景象也早已物是人非,他还是能感觉到当年基地里的运行景象。
在“惨剧”爆发之前,似乎这儿的一切工作都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进出螺旋通道与中央大厅的载重卡车川流不息,把一车车土石运送到地面,才挖掘出了规模如此庞大的地下巨坑;一条条粗壮电缆,从地面建筑群里的配电站引入地下,为布置在各处的大量设备提供电力;从克格勃“罗马总局”调派来的技术人员,在讨论会上集思广益,确定接下来的设施建设和研究方向……
然后惨剧爆发,让所有这一切,都湮灭在了时间的无尽长河中。
在调查中逐渐确定了这一点,收获不可谓不大,然而这却让龙云陷入了新的困惑。
沿路逐渐收集了满满一背包的调查材料,他在通过隧道返回地表的路上思索,不管怎样,引发“罗马”基地惨剧的东西就是那株“巨树”无疑,然而原因却还不知道,既然不是因为基地里的研究事故而引发,那么又会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仅他十分好奇,可想而知“罗马总局”、乃至总书记都急切的需要答案,然而现在却没有什么定论,这让龙云感到一阵棘手,然后才想到了之前在地下基地里发现的第一份纸面材料、和某个房间里放着的一大堆“双重欧帕兹”。
哦,这么说起来,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