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的说,在欧洲以实心铁柱钻孔造炮之前,砂型铸炮是较为先进的铸造方式了,比传统的泥模铸炮更好,英军用的优质铸铁炮,很多都是以砂型铸造的。”
涉及武器,夏天南来了精神,提升武器质量的方法或技术都是他的重点,这意味着掌握更先进的军工技术:“现在的明军和欧洲海上强国都用什么法子铸炮呢?”
“欧洲现在都是泥模铸炮,明军就更不用说了,现阶段还是以购买和仿制为主,自己铸造的火炮惨不忍睹,又笨又重,口径小,射程短,精度奇差。”
“没想到这个沙子还挺有用啊,要不我们回去后派人来这里挖吧?对了,临高有没有这种沙子啊?”
林伟业摇摇头,“临高可没有这么优质的石英砂,这是昌化独有的。等我们的工厂稳定生产以后,确实要来这里定期运石英砂回去。”他想起了一件事,补充道,“对了,玻璃石英砂不仅可以造普通的玻璃,加入稀土,还可以造出光学玻璃,这可是造望远镜的大杀”
望远镜!这可是行军大战的利器,尤其是面对通信和侦察技术原始落后的古人。夏天南两眼开始发光:“昌化是个好地方,有铁矿,还有石英砂,将来必须把这里占了!”
“现在可以先弄点石英砂回去,不管是做砂型模具还是研究玻璃都派的上用场。”
结束了关于石英砂的研究,一行人开始往昌化县城进发。由于不认识路,首先得从县城找个向导。
县城离港口并不远,他们很快就来到了昌化县大门外。城池不大,和临高的规模差不多,看上去城墙有三米高,通体包砖。大明的城市防御建设在硬件方面还是做的很到位的,哪怕是琼州这样偏僻的州府。方面就不大行:城门洞开,门口除了两个大约算是衙役或者哨兵之类的人物坐着别无警戒措施。
给看门的几个铜板,一众人顺利进城,城内比临高更加寥落。
昌化全县才六百多户,其中一半是军户。除去军户,县城里连二百户人家都没有,所谓的县城,不过是这群顶着军人头衔种地的农民的大村寨而已,自然也没成气候的商业,只有个修修农具的铁匠铺,二个杂货铺。
夏天南虽然已经从临高知道了海南的城市商业大体是什么模样,但是看到如此萧条的县城,还是兴味索然。
;
第六十七章 石碌之殇 一()
夏天南打发一个护卫队员和当地人沟通,在当地人的指路下,他们终于在大街上找到了一家还算有些规模的铺子,是家货栈,挂得字还是广州的。
广州的客商在这里做什么买卖?夏天南到柜台上打听了下,这个掌柜倒是货真价实的广东人。
掌柜正苦于一个人呆在这荒蛮的小城,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没几个。忽然来了一群陌生商贩,顿时精神振奋,非拉着大家聊天,又叫个小伙计端凉茶来。众人走得也热了,正好歇脚顺道打听消息。
原来这个货栈是专门收购本地的皂角、药材和山羊的。广州城里的不少大户都喜欢这里的羊,老板看买卖好,就专门派人在这里坐庄收购。昌化沿海沙丘多,灌木茂密,还有许多天然的香草药草,植物富含矿物质和盐分。昌化的羊就是吃这样的天然饲料长大的,滋味相当美味,昌化羊到了21世纪都是海南的特色菜。
夏天南装作是第一次来昌化,准备去黎区贩货的小商贩,打听这里情形如何。掌柜说,昌化县城的名称是昌化千户所城,县衙只不过是借地方办公而已,军队才是这城市的真正主人。因为是军队驻地,千户所虽然破败不堪,好歹也能拉起二三百人的队伍,所以这里还算太平,海盗很少上昌化来,来了最多也就是在岸边打点水,抢几头羊什么的,县城周围的水田都是千户所的。
至于黎区,掌柜说这里山多石头多,还有许多恶疾,一般人不大愿意上黎区去。黎人半月一个月的就结伴进城来卖点土产什么的。总得还是挺太平的,没听说有抢劫杀害汉人商贩的事。
眼见双方聊的不错,夏天南乘机要求他介绍个向导,掌柜满口答应,“这事容易,我给你找个人。”
掌柜给他们找的向导是他货栈里的伙计。黎人虽然不是吃人生番,但是黎区山高林密,气候多变野兽蛇虫出没,又有种种瘴疠,汉人往往视为畏途。一般人前往黎区,都要请“熟黎”做向导。
这个伙计虽是个汉人,母亲却是本地的黎人,本姓王。他不但精通黎族的语言,而且其舅舅家就住在昌化江中游,道路人情都很熟悉,是个极合适的人选。因为从小学徒当伙计的缘故,虽不过十几岁,人情世故极为熟稔,开口就带三分笑。
夏天南自然不能说他们是去找铁矿的,便说自己这伙人是去黎区收购药材的,并给了五钱银子的工钱。向导当货栈伙计一年没几个钱,这一下就是五钱银子进账,登时眉开眼笑。
准备妥帖,一行人便从县城出发,沿着昌化江向上游而去。出发之后,众人才发觉请向导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可以称之为地标的东西,昌化江是条枯丰水季落差特别巨大的河流,这使得在旱季要寻找它的真正河道变得很麻烦,雨季冲出的河道不但宽而且十分散漫。星星点点的积水潭和径流随处可见。从向导口中得知,这昌化江入海口是一个喇叭状,分为南北两个天然港口,他们登陆的是北边的港口,因为港口的泥土呈黑色,被当地人称为乌泥港。
一行人沿着道路前进,这里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属于整个琼州最热的地方,虽然现在接近年关了,属于冬天,不过气温仍然不低,一行人走了十几里,居然还出汗了。
眼见江中水势略大,沙丘亦越来越少了,知道已近内陆地区。地形愈发崎岖,两岸多半是丘陵,起伏不定,山丘与河岸之间,有零星的平地,不少都被开垦成了水旱田地。那些没开垦的地方,是大片的荒芜的草地。期间散落着一些村寨。向导说这些都是汉人的或者汉黎杂居的村落。
林伟业一路上暗自记下路线和沿途可以取用淡水的地方,并着何时能发现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在地图上显示是在距离昌化江入海口上游四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这条河之后再溯流而上,走上二十公里左右就是石碌矿山了。
第三天,勘探队来到了昌化江中游的一个黎寨,这里就是向导的母舅所在的寨子。一行人决定在这里歇脚,打听下面的路程情况,王伙计对过了黎寨之后的道路就不甚熟悉了。
这个黎寨和临高的黎寨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门口的文面的黎族妇女和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还真得很难和本地一般的汉族村落相区别。
这里的村寨很大,将近百余户人家,房屋罗列整齐。村外的河畔平地尽数开垦成了水田植水稻,不象其他地方的黎族那样种“山栏”,看得出无论是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都要高出其他黎人一些。这里男人都梳一个发髻在脑后,戴耳环,女人用黑白相间的布巾缠头,不分男女都穿一种黑色的对襟无纽上衣。
据王伙计介绍,这里的黎人叫美孚黎,这个名称也透露出了他们是岛上的后来者,“美孚”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住在下路的客人”,显然他们的到来要晚于其他黎人。
美孚黎在昌化江两岸占有较好的田地,能够种植水稻,不种“山栏”。纺织技术也优于其他黎人。美孚黎的原始公社成分很少,社会差异明显,有祠堂,修族谱,排班辈,宗族间还有矛盾。
这里河水已丰,水很浅,但是清澈见底,岸边满是高大的乔木。走近了见树枝下都挂着累累的大豆荚。林伟业大为好奇,忙叫众人看。
王伙计笑了:“这是皂角树,有什么稀罕的。我们家乡下村边多的是。”皂角就是本时空的天然肥皂了,明朝人洗衣服、洗澡都用它。
一行人来到寨门口,早有守寨的丁壮过来盘问。因有王伙计引路,加上又带来了盐和铁器,自称商贩,轻而易举的便进了寨子。
;
第六十八章 石碌之殇 二()
虽然不是真的来当商贩,不过这个身份是很好的掩饰,一行人也忙将带来的东西摊开,一袋袋雪白的海盐,铁制的锄头、犁围观的黎人看的眼热。
围观的人中有许多年轻女子,叽叽喳喳的说笑着,颇有青春萌动的气息。可惜美孚黎也有文面的习俗夏天南和林伟业对少数民族少女的绮念破灭了。林伟业暗自庆幸,幸好符南英没有纹面,否则自己肯定接受不了。
王伙计对夏天南说,再深入山区,自己对地形也不太熟了,可以让自己的舅舅带他们前往。他舅舅平日靠采药打猎为生,因为常去县城卖野生动物皮,会说些汉话,交流上不成问题。
王伙计的舅舅姓黎,叫黎木青,他对这些人要去昌化江上游有些奇怪,这地方就是黎人也很少去。如果说要采药的话,上游的山岭上有得东西,附近丘陵上也采得到。
“对,去石碌岭,您知道这地方不?”林伟业问。
“没听说过。”黎木青回绝的干脆无比。夏天南的心顿时沉到了谷底。
林伟业不死心,比划道:“山下有条河的,流到昌化江里,就叫石碌河。”
黎本清还是摇头。林伟业想到了一点,抱着最后希望问道:“那这里有没有出绿石头的山?”
所谓绿石头,就是铜矿石。而石碌这个地名就来自铜矿石。因为海南当地的黎族和汉族在说话的时候都习惯把修饰词后置以表述名词的习惯,所谓石碌,其实就是“绿石”。
石碌岭最早被人注意,不是因为铁矿,而是这里的地表有露天铜矿石。清代以来一直有人采掘盗挖。直到1935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时,才第一次发现石碌最的矿储是铁矿石。
“有,有。”黎木青恍然大悟,“你们是要去亚玉岭!”
夏天南自然不知道什么是亚玉岭,但是林伟业是知道的,大学时有些模糊的教科书一下清晰起来了。
“对,对,就是亚玉岭!”林伟业连连点头,心想自己真是糊涂,石碌这个地名是清代才开始使用的。现在还是大明的天下。
第二天一早,众人便乘当地的竹筏往上游去了,从水路走比走陆路快的多。因为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水流很平缓,用竹篙撑船上溯并不吃力,只是经常要经过乱石浅滩,众人常得下竹筏推行才能过去。有些地方乱石滩露出了水面,还要把竹筏抬过去才能前进。
行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竹筏终于到了后世被称为叉河镇的地方,当然此地现在还是一片荒芜的草原。水流变得很浅,竹筏不止一次的擦到了河底的砂石。至于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现在根本不能行船,只能勉强淹没人的脚踝而已。
一行人决定在此弃船登陆,众人一起动手,把竹筏都拖上岸来。据黎木青说,沿着这河往上游走,再走个十多里路就到了。因为天色将晚,大家就在这里宿营休息,准备第二天一早再出发。
第二天,他们早上五点钟就都起来了,匆忙吃过早饭重新上路。大家沿着河流向上游走去,七拐八弯的,中午时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