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放下武器归降者,免死!”
看了看周围面se各异的诸将,张元静冷声说道:“至于诸位将军,我家大人也说了,愿意归降者,可带百人部下及部下将官安全离去。是战是降,诸位早做决定,一个时辰之后,火麟军全线进攻。张某告辞!”说罢,转身向外走去。
“等等!这位大人且慢!”一声疾呼将张元静止住。张元静再次回转身来,看到一个三旬左右,身穿狐裘大衣的汉子正站在大厅之中,看向自己。
“我记得不错的话,你应该是峮邑部的安泰将军,对,就是安泰将军。”
三旬大汉笑道:“没错,那时张大人还是大营之中,北海亲军的千人将。没想到张大人也能记住我这个小人物,真是荣幸之至啊。”
张元静笑道:“小人物?不!不!不!安泰将军是一部之主将,可比张某这个不起眼,不遭人喜的千人将强多了。不知安泰将军唤住张某,有何事?”
安泰看了看周围盯着自己的诸将,心中一横,咬牙说道:“安某愿意归降,不知张大人能否告诉安某,我麾下的弟兄会受到什么待遇。他们都是随我来此,同样不受部落所喜的汉子,我实在不忍心他们屈死在这里。如果大人”
“那安泰将军的意思是什么?归附火麟军,继续率领他们?”张元静似笑非笑的看着安泰说道。
安泰暗叹了一口气,苦笑道:“这个想法安某是不敢有了,只希望火麟军能给他们一个活路。此次攻打白县城,这也是奉令行事,与普通的士卒无关”
张元静打断了安泰的话,说道:“安泰将军放心,我家大人说了,归降的诸部士卒免死。我知道将军担心什么,将军尽可放心,他们不会受到什么重罚的。要知道,燕州府之中,可是有着不少各族各部的百姓在生活着,他们受到和汉人等同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放弃以前的身份,现在都是汉民,都是燕州府的百姓。”
向四周看了一眼之后,张元静接着说道:“将军带人归附,部下士卒愿意放弃以前身份,经过审核之后,加入燕州府,获得燕州府的户籍之后,将获得等同汉人的地位。或为民,或为兵,火麟军将分配土地,提供农具种子,在收获时,以比例偿还。不善种地着,可放牧,可参军。火麟军的待遇可比诸部士卒强多了。当然。将军也可以带着百人随同离去,你们除了自己的战马和百人的口粮之外,其余的则就不能带走了。安泰将军,你考虑好了吗?”
安泰再次深吸了一口气,正se说道:“我部六百人,愿意归降!大人请稍后,我去整顿人马和物资,随大人一起离去。”说罢,准备让人归营准备自己的东西。
“且慢!安泰将军,你怎么能做出这等悖逆祖宗,背叛大王,背叛袍泽兄弟的事情来。诸位将军,我们当携手合作,我就不信,我北海军勇士还不能打败火麟军?大王一定会回来的,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个火麟军的家伙胡说。他这是在搅乱军心,我建议,将他这种软骨头拉出去,杀了!”
安泰不用回头就直达,咋咋呼呼说着狠话的则是后营统领邯坜部主将,眼中闪现一丝不屑,冷声说道:“我是峮邑部主将,我峮邑部的事情还轮不到你邯坜部的人插话。”
“大胆,狂妄!来人”邯坜部主将大声咆哮道。
“邯坜部?好!我记住了,那你就等着你们的大王来救你。你若敢动,攻击之时,我火麟军全体将士,凡是见到邯坜部,不死不休!”张元静盯着邯坜部主将,yin仄仄的说道,语气之中的杀意,让年过四旬的邯坜部主将浑身一颤。看着张元静冷漠的眼睛,想着张元静的话,邯坜部主将最终只是狠狠的瞪了一眼安泰之后,恼怒的回转道自己的位置上。
邯坜部主将不怕安泰,也不爬峮邑部,至于火麟军,他也不怕。可是万一北海王真的不至,撤军之时,与火麟军交恶,他相信,不会有人伸出援手的。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相信张元静的话,北海王溜了,把这几万北海诸部的士卒抛下之后,溜了
“等等大人留步,我部亦愿归降!”
“我部亦是!”
在安泰整顿自己的东西准备和张元静离去之时,另外两部主将同时出列,请求归降。这两人张元静并不认识,这也说明,这两部只是小部落。询问之后,果然如此,两部合起来现存士卒也不过五百人,其余业已阵亡。但他们却有着千余牛羊,当做随军的粮食。现在都是火麟军的了。
北海军大营,算上伤员,现存士卒也不过一万八千人,现存大大小小的部落二十三个,其中有六个部落是光杆主将,部下士卒基本上全灭。其余十七个部落,躲着三五千,少着三五百。
三个部落归降,就拉出了一千一百余人,战马两千匹,其中六百匹托马。牛三百,羊一千一百余只。
能在旦夕之间,取得如此效果,张元静甚为高兴,但他的脸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的异se,仿佛这眼前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一般。
“张山!你先带着三位将军回去,交由大人处理。你告诉大人,就说北海军上下士气已经大跌,反抗的强度高不到哪里去。说不定,我们能劝服半数。至于那些死硬分子和心怀侥幸之人,就要靠大人的军队来处理了。你先让大人安置这些愿意归降的人,我再劝说几句,争取获得更大的效果。”张元静对身边随行而两人中一人说道,这两人都是亲卫队哨长,特意来保护使者张元静的。
张山想了一下,说道:“那好,我先随他们回去,张大人一切小心。大人说了,自身安全要比劝降敌人更重要。”
三部诸将带着一千余人和两千牲畜大摇大摆的离开北海军大营,向着对面的火麟军大营行去。漫天的飞雪飘飘洒洒,雪地之上留下一长串的印记。
归降火麟军,一千余士卒听了主将的军令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对于此战,耗时二十余天,死伤无数,士卒们早已不耐。更重要的是,听闻北海王溜了,全军被围的消息之后,这些士卒更不愿意白白送死了。这些部落的士卒,都是各个部落贵族的家奴一般的存在,此战之后,无论是否回去,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听闻能获得燕州府的户籍,获得燕州府等同汉人的身份,获得土地,参军获得丰厚的饷银和赏赐之后。这些士卒再无任何抵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都是各自主将的领民,相当与家奴。主将都降了,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安泰将军!”随安泰一起的两个部落主将朝安泰抱拳一礼,说道:“你可知火麟军会如何安置我们?”
安泰有些担心的说道:“这个,我也不知道。我实在不忍心这六百随我一起来此的部下,就这般死在这里。如果是真正的战斗,那也罢了,可是北海王不说也罢!怎么?担心了?既然担心,为何还要归降?”
“不降?不降怕是也活不了。我们两个都是小部落而来,上次不小心得罪了左营统领,他早就想吞掉我们二人,将我们的牲畜纳为己有。再说了,像我们这样,部落之中少上一个两个,部落首领根本不会在意”
“三位将军放心,我们大人可是守信之人,说了不会暗算诸位,就是不会。再说了,我火麟军旗下,已经有两支靺鞨诸部士卒组成的骑兵,其中一支,甚至立下不晓得功劳。连步卒各营,都有所不如。”
“真的?”安泰眼睛一亮,急声问道。
“当然!不过,他们在营州府作战,据说此次大败营州府的靺鞨军,他们又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说着张山眼中都露出一丝赞赏。“诸位将军部下的士卒,将会被打散之后,在新兵营训练至少三月之上后,组建成军。诸位愿意加入火麟军的将军亦是如此,到时候大人就会安排职位,总之不会亏待诸位的。我多说一句,率先投降的五部,将会受到如此待遇,其余诸部,就没这么好命了。至于那些俘虏,哼哼”张山也不傻,自然也按照赵询的意思,给三人一个小小的暗示,同时告诉他们,他们是幸运的。
听完张山所言,三人才放下心来。至于打散部下,这早在预料之中。只要不被火麟军处死,就已经是大幸了。
靠近火麟军的防线,赵询虽未赶到,但也留下军令,让归降的北海诸部士卒解下武器,下了战马,然后安置在城内大营之中。周围自有武装起来的青壮看守,但也不会受到其他的打压。
“三位将军,我家大人正在北方防线,暂时无法归来,所以暂且请诸位安置在校尉府。至于你们的部下,则安置在城北大营,他们不会出现意外,当然,他们不胡来的话。”按照赵询的意思,前府军副将秦游将三部百人将以上的军官,安置在守卫森严的校尉府,与各自的部下隔开,这样做也是防备意外发生。
三将互相看了一眼,安泰苦笑道:“我等明白,将军大可放心,他们绝不会又任何异动。”
秦游笑道:“那是最好,三位将军可在这里安歇,如有需要,只管吩咐外面的士卒即可。”
第二百四十四章 劝降3()
“这个张元静,不错!”得到张元静传来的消息,赵询也不由叹道。能不用战争手段解决,那是最好。所谓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这种好事,赵询自然不嫌多。
当然,这只能说是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一千人,但还说不上是不费一兵一卒,要知道,自己这可是调动了燕州府最大的兵力,才威逼对方投降的。说真的,这种调动全军的事情,还是少做的好。为了近万将士云集此地,过冬棉衣、粮食草料,整整忙了数天才运至此地。此外还不说为此准备衣物、粮草之艰难。本
来连番大战,燕州府已经是苦不堪言,已经经不起折腾了。要不是对方大营之中的数万作为粮食的牲畜和战马外,赵询决计不会发动此次行动。要知道,现在可不是机械化时代,衣物都是机器制造,而是有人一件件做出来的。之所以能很好的完成,也是火麟军在燕州府受到百姓的拥戴,得知前线军队需要过冬棉衣,在火麟军的征召下,合力而为。当然,赵询也不会让百姓白干,工钱自然少不了。
随行的刘文契则摇头说道:“不是元静厉害,而是大人的兵马已经让一些人赶到压力了。这些势弱的小部落主将,特别是那些在部落之中混的不如意的将军,也不想就这么战死沙场。这才在元静的几句说词之下,顺势而为罢了。”
赵询笑道:“可不要小看这几句说辞,陈述厉害,以势压之。很多事情恰恰就欠那么几句说辞。我们和张元静,缺一不可啊!不管怎么说,对方少一人,我们优势就大一分。不过也看出了我火麟军的问题,打仗的人虽不高明,但还有一些,但文官政务体系的人,实在太少。”
刘文契点头说道:“是啊,这可能是大人的身份问题所致,那些真正的有才之士,都不会轻易为大人出力。不过,大人现在的地盘不是很大,有一县之才就可以满足地方之需要。只是,上层统属人才,还是急需啊。”
赵询道:“现在不是有你们几个加入吗,这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刘文契则摇头说道:“我们几人还是不行,因为我们对燕国的情况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