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晓得轻重,但新收之地也需迅速平定。现在我们还有一支大军尚可利用,就让他们前往吧。”赵柽轻笑道。
“陛下是指辽阳和锦州降军?”赵勇惊问道。
“不错,他们拥军数万,以其去攻打昔日袍泽定然不愿,可去平定地方却无不可。”赵柽点头道。
“陛下,他们归附未久,恐还有二心,若是一去不归,无异于纵虎归山放龙人海啊!”陈遘有些担心地说道。
“这个虽有可能,但几同无。一者他们已无退路,以完颜亶的性情绝容不下背叛之人;二者只要我们不败,他们就不敢再叛,否则天地虽大也再无他们的存身之地;再者我们也应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否则他们难以归心。”赵柽轻笑着说道,“再有五国部军早有归顺之意,张大人可派人接洽,将他们编入禁军序列予以整编,作为留守后方的机动兵力使用,已解燃眉之急。”
“陛下,五国部军乃是女真人组成,臣担心他们会有二心,若是留于后方会不会”虽然五国部军一直作为协同军配合宋军作战,但是其毕竟是出身于女真,张所有些担心地说道。
“张大人尽可放心,五国部军首领乃是与我等一样的潜邸之臣,乃是陛下早就埋下的奇兵,就是阿疏也早在阿骨打西征之时被陛下解救、收服,否则你以为他们这么多年会如此恭顺。”赵勇接过话说道,如今大局已定,现在这些人的身份已经可以大白天下了。
“这恕臣愚昧,原来陛下早已有所安排,臣多心了。”张所脸一红施礼道,心中却又是一番感概,陛下真是奇人,当时宋金还是友邦,可皇帝就已想到后日两国必然有此一战,早早做了安排,多年来五国部可以说是女真人的心腹之患,屡次征讨皆不能收服,反而越战越强,极大的牵制了金国的精力,使其辽东地区无安宁之日,原来一切皆出于皇帝之手。
“现在诸事议定,朕准备后日移驾信州,诸位爱卿也早作准备吧!”赵柽看看众人说道,他是不能错过攻打黄龙府这场大戏的,那也是他前世的一个愿望,今生有了机会当然不会放弃的
赵柽回到后院并没有休息,在见喜的引领下来到书房,情报署李峻早在那里恭候多时了。见礼赐座后赵柽摆摆手,见喜知道陛下有要事相商,他识趣的出去将门带好,令近卫们远离十丈之外,没有召唤不得入内。
“京中情形如何?”赵柽在李峻面前不必在保持一副正姿,慵懒的靠在软榻上问道。
“陛下,京中一切如常。太后和皇后在左相和李纲的辅佐下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周边各国得知陛下北伐一路攻城掠地进展顺利也不敢有丝毫妄动,反而纷纷遣使祝贺。太上皇和诸位亲王也多次上表称贺,也无异动。倒是国子监的那些儒生们几次上街要求从军,上阵杀敌要以死报国,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李峻笑笑说道。
“呵呵,书生从军这也算是段佳话了,由他们折腾去吧!”赵柽也笑了,当初为了提高军队素质,他曾下旨号召书生们从军却被嗤之以鼻,称他有辱斯文,现在情况发生了大逆转,也算是件好事。
“这都是陛下治国有方,历朝历代哪有儒生们主动要求从军的。”李峻也附和着道。
“大皇子那边的事情办妥了吗?”赵柽摆手拒绝了他的马屁,面色一沉问道。
“陛下,陈东大人在六月已从西北归来就任西京留守之职。大殿下也一同归来,由兵部下令到豹将补充旅任指挥使,先也已经到任。”李峻答道。
“嗯,没有惊动其他人吧?”赵柽点点头又问道。
“此事皆按规矩来的,陈大人三年任期已满,按规矩转官谁也没有异议,只是有人为他不能入朝有些微词。大皇子更无问题,他的身份少有人知,属下也已遣人暗中保护,以防万一。”李峻说道。
“不错,安排的很妥当,你回去后便留在西京,若是有事便可以朕的密旨行事。”赵柽松了口气说道,他知道以李峻的聪明肯定从自己的安排中猜到了内情,所以也没有瞒他的必要。
“陛下龙体康健,属下希望永无开启密旨之时。”听到皇帝的话,李峻心中一凛,马上明白了其中所指,起身行礼道。
“世事无常,不是你我能决定的!”赵柽毫不在意地说道(。。)
。。。
第五百一十五章 以情为刀()
七月十五日,大宋皇帝圣驾离开咸州移驾到信州。赵柽一早起来便出了御帐遛早,此时南路军已在高宠的带领下前去攻打威州,营地只有近卫军担任警戒,他越走越远渐渐离开了营地,而大家也知道皇帝的脾气并没有干涉,不过为了安全除了一组贴身内卫外,还有一队近卫跟了上来。
此时东北的天气开始转凉,已有些秋意,但赵柽的脸上却挂了层寒霜没有一丝笑意。阡陌纵横的田地中本已准备收割,眼前却是一片凋零,匍匐在地,已然绝收,而不远处的信州城池城楼坍塌,城门倾倒,城墙上也被硝烟熏得一片黢黑,偌大的城池不见一个人影。而这不止是信州一地如此,赵柽一路行来这种惨状比比皆是,可这并不都是宋军的杰作。
在朝廷下达实施‘坚壁清野,收缩防御’的诏令后,金国各地州府立刻行动起来,将待收的庄稼全部毁去,房屋烧掉,仓廪搬空,人口迁往腹地,使得各处鸡鸣狗吠声皆无,只剩下那些无法长途跋涉的老弱妇孺在旷野中等死,留给大宋朝的只剩下残破的城池和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唉,百姓苦啊!”赵柽叹了口气,转身回返,他明白战争中最倒霉永远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不仅要供养朝廷的官员、军队,还要接受征召拿起刀枪上阵,而他们的亲人却在寒风中嚎哭、奔走,不知道明日的命运如何。可要结束这一切,只能尽快结束战争。
灭亡一个国家的标志就是要攻陷其都城。俘获其君王,现在西路宋军距金上京会宁府已不足百里。南路军则要攻克黄龙府才能兵进上京,而这也将是南路宋军极为关键的一仗。只要打下此城宋军便完成了两路进击,会兵于城下的战略。但对于这道自己最后的屏障,女真人又怎么会轻易放弃
黄龙府地处东北的腹心地带,位于东北平原的十字路口,混同江下游,扼控东西南北水陆交通咽喉。北有北面有鸭子河、南面两侧有东西辽河作为天然屏障,是一个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重要位置。正因为具有这样宜农利军的有利条件,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黄龙府历史上作为扶余国后期王城。渤海,辽、金三朝重镇,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契丹攻灭渤海国后,因当年辽帝阿保机曾在此亲手射杀一条黄龙而得名,据传在女真人攻占城池后那条龙的尸骸还保存在内府的仓廪中,后来成为辽国在东北地区防御女真等部族的前哨军镇,地位只稍逊于五京。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称济州,成为金上京路内仅次于会宁府的又一重镇。
黄龙府地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在辽时东北地区财赋多半出于此地,也有了‘银府’之誉。因为历史上辽攻下渤海扶余府后渤海亡,金攻下辽朝黄龙府后辽亡的缘故,所以史有‘银府一战定乾坤’之说。也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南与信州、沈州、辽阳府相通,东北至祥州、易州、宾州,跨过混同江和拉林河便可直达上京。这条线路纵贯南北,比较平坦。没有大的迂回曲折,沿途地理环境平坦。不见崇山峻岭,便于成为交通要道,攻克黄龙府金上京便完全暴露于宋军的攻击面上。
而历史上的军政重镇,由于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上的重要,围绕四周多置卫星城池以构成完备的防御体系,黄龙府东北有祥州、西有益州、南有威州等军事重地拱卫。高宠决定采用‘扫清外围,再打黄龙’的战术,首先借着皇帝欲打通水路的东风,他派马威率豹翼军及登州水师取祥州的机会,控制混同江下游水道,以阻挡金军援军。然后派出忠勇军攻打宾州,自己则领军打下威州后进军黄龙府
高宠此刻手中掌握着虎将、豹将和狼将三将之兵,共计十四个旅,按说眼前这座小城应该是一鼓而下,可没想到却碰了钉子,连打了三天居然未能攻破城池。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池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其修筑于伊顿河畔一座高台上,城东面是通往黄龙府的大路,其它三面由于雨季河水暴涨溢出,形成了大片的水泊,水退后形成了大片的湿地,水浅难以行舟船,而人马又无法下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宋军只能从东面攻打,兵力难以展开,即使想围城都难以做到。
另一方面则是城中军民抵挡激烈,悍不畏死,抵抗顽强。而其实城中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万余人,但是在实行‘急收入堡,坚壁清野’的政策后,大量人口涌入,使这个弹丸小城人口膨胀到五万人。这些人多数都是青壮,编练成军后上城作战,他们对宋军十分仇恨,因为正是其的到来使得自己不得不毁掉快要成熟的庄稼,抛弃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和柔弱的妻女,所以打起仗来不要命。
“大帅,一夜之间被我们用炮火摧毁的城池又被修复,看来只有日夜不停的轰击才能够将它毁掉。”升帐之后,高宠调兵准备再次攻城,刘宝先禀告道。
“哦,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高宠有些惊讶地问道,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大帅,据末将侦察,在我们炮击之时,城中之人避于城西,那里背临沼泽我们兵马无法靠近,炮火也难及。待炮击停止后再上城防守,用从沼泽中挖出的淤泥修补被毁坏的城墙,这种泥十分奇怪,遇风不久便干,且坚硬如铁,刀斧不入。”刘宝满脸疑惑地说道,他们过去遇到的城池多是夯土筑成,损坏后一般都是以沙石填补,强度自然无法与原装的相比,可以轻易再次摧毁,但这次却难以再做到。
“打了三天一个小城都没有打下来,今天你们就是拿牙啃也得将城墙给我啃塌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借口!”高宠听了又是这个原因发飙了,对着刘宝喊道。
“是,大帅,我这就率人去啃!”刘宝行了个礼道。
“有枪有炮不用,拿牙啃,是吃不饱啊,还是断粮啦?”正在两人大眼瞪小眼之时,有人笑着从进了帅帐。
“陛下,您怎么突然驾到?”高宠看清来人急忙离座道,众将也赶紧施礼。
“我听说你们在威州被堵了多日,带人增援来了!”赵柽邪笑着道。
“陛下,属下无能,惊动圣驾,今天一定拿下威州。”高宠又赶紧请罪,满脸通红地说道。
“呵呵,朕已经到城下看过了,确是易守难攻不好用兵,也不全怪你们。”赵柽摆摆手说道。
“陛下,这城中守军异常顽强,就是丁壮也悍不畏死,我们以燃烧弹点燃城头,那些金兵居然毫不畏惧的从城上扑下来要与我们同归于尽,以致几次突击到城下皆不能破城。”狼将统领诸葛泓搬过把椅子苦着脸说道。
“你们把他们打得背井离乡,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然要跟你们玩命了,以后我们遇到的这种战斗将会越来越多,抵抗也会越来越顽强,那你们要怎么做?”赵柽扫了眼众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