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又不是写文章作诗歌,要那么多废话干嘛?
尽管心里反感,面子上还得搪塞过去,沈升云笑着对殷华新说:“小老弟辛苦了!昨晚一夜未眠吧?”殷华新忙回答:“不辛苦!不辛苦!阿拉这点苦不算啥,比起沈兄忙于国家大事简直不值一提啦!”话虽这么说,脸上的得意之色却溢于言表。
两人凑到一块儿,开始商讨行动方案。对于殷华新极力推荐的第一套方案沈升云不以为然,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高价雇佣上海青帮假扮成马帮,乘专机抵达宁夏,尔后经甘肃进入陕北,不与“关中抗日义勇军”交集,伺机行动。这套方案最大好处便是不伤筋骨,即使行动失败也是青帮受损,上海青帮有上万信徒,九牛一毛而已。
第二套方案沈升云也不大赞同。可以概括为:发动汪系外围组织成员,也即是一些在校大学生,组成小规模团体,打着“积极抗战、投笔从戎”的旗号直接奔赴延安。中共在上海有办事处,通过办事处前往红色圣地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公开的秘密。这些大学生中间不乏孔武之人,稍加训练便可执行围歼任务。
沈升云为什么对前两套方案都不看好呢?第一套方案最大漏洞是难以封口,那些青帮人士是何许人?有奶便是娘,只要能保住性命,让他们干啥都行,一旦被八路军抓住把柄或者行动失败,肯定会把幕后主谋供认出来,岂非有违初衷?
第二套方案最致命的地方不是封口难,而是学生们根本不可能消灭马雨露等人,这一点沈升云比谁都清楚。马雨露本人不算强悍,但性格使然,招募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据说个个武艺高强。这帮学生去执行刺杀任务,即或侥幸围歼了“关中抗日义勇军”,难免不被八路军生擒,以共产党强大的政策攻势,学生们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
第三套方案文字描述最少,反倒引起沈升云注意,斟酌半晌决定采纳,征求殷华新意见。殷华新当初拟订这三套方案纯属为了凑字数,本来不愿提及第三套方案,没想到沈升云恰恰看中了它,心里掠过一丝凉意,因为这套方案涉及到他本人。
方案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前两套方案殷华新分别写了五千多字和四千多字,第三套方案仅仅写了几百字,可谓惜墨如金。内容大致为:殷华新作为行动召集人,在上海物色两名助手,一个是摄影师,另一个是文字记者,都属于左翼联盟,而且和他一样,有着双重身份。三人以左联名义申请前往延安,美其名曰“上海左联慰问抗日将士考察团”。
左翼作家联盟与中共关系不一般,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人都是共产党的朋友,与周恩来、郭沫若等私交笃深。在他们领导下左联影响力日益扩大,不少进步人士纷纷加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既有朋友也有敌人。
殷华新要找的这两个人就是左联蛀虫,摄影师姓章,记者姓欧阳,同样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也是汪系上海联络站骨干分子,如果不是在延安马失前蹄,三人日后定然是位于上海极司非而路76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的主要成员。可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三个背叛中华民族的败类都没有得到好下场,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第五百七十五章()
第三套方案尽管才寥寥数百字,却条理清晰有条不紊,显示出拟订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由殷华新发起组建考察团,向上海左联提交报告,获得批准后物色组员,开始筹备工作;第二步,以左联名义同时向国民政府和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呈送考察申请,营造舆论,取得社会各界支持,促使考察成行;第三步,由国民政府安排前往延安,中共有关方面陪同;第四步,等待马雨露等人计划实施,若成功则全身而退,若失败则找寻机会铲除。
沈升云为何在三套方案中偏偏选中这一套?理由是:左联组团前往陕甘边根据地考察名正言顺,国民政府和中共都不会引起怀疑,即使计划败露也可以往国民党身上推,把军统或中统当替罪羊。殷华新和另外两个人原本身份模糊,一口咬定隶属某个特务组织,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眼看第三套方案取得沈升云认可,木已成舟,殷华新只得接受,权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苦水咽到肚子里。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既得利益,看沈升云能拿出什么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值不值得用生命去冒险。
沈升云早有准备,微微一笑,拉开黑色公文包,取出一叠美钞和十根金条,搁在茶几上。对殷华新说道:“老弟既是筹划者也是执行者,这些经费由你全权处置,我概不过问。”稍微停顿片刻后又说道:“想必老弟也有所耳闻,日本人与汪总裁已达成共识,待淞沪战事平息、日军占领上海之后,我们会在日本军部扶持下建立一个特别机构,直接隶属汪总裁所领导的新政府,届时老弟大可施展抱负,成为人中龙凤!”
殷华新期待的正是这个承诺,当然,对钱财也不能忽略,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在这个承诺支撑下,殷华新如法炮制,接下来组建考察团过程中也效仿沈升云,给予丰厚钱财和加官进爵许诺,收效良好。
沈升云没有看错人,殷华新社交能力确实非凡,不到一周时间,所有手续全部搞定。左联、国民政府、中共三方面均一路绿灯,媒体也大造声势,把上海滩搞得沸沸扬扬,世人皆知有个作家考察团近日将奔赴延安,给抗日将士带去上海人民的慰问和支持。
针对左联考察团的特性,沈升云不遗余力,从美国援华军需物资中特意挑选了三样武器,可谓为殷华新等人量身定做。这三样武器分别是:钢笔式手枪、内嵌式微型手枪和微型无声手枪,由殷华新、章摄影师、欧阳记者保管使用。
说起这三样武器在当时算得上世界一流:钢笔式手枪才发明问世不久,还未正式列装军队,优先给予谍报部门配置,仅有美国、德国、苏联等少数国家拥有。优点是隐蔽性较高,不易被察觉;缺点是射击距离短,弹药爆炸力不强,超过十米以上基本无效。
内嵌式微型手枪优点与钢笔式手枪相仿,专门用于照相机之类的器具。把照相机加以改造,取掉内部一些次要零件,把手枪安装上去,扳机放置于摄影师手中,通过电线相连,发射时只需按动扳机,接通电源,即可射出子弹。缺点是瞄准受限,无法移动照相机支架,只能采取固定姿势。
微型无声手枪不算新生事物,自手枪诞生之日便开始投入研制,因其小巧精致便于携带且射击精度不亚于普通手枪而受到谍报人员普遍欢迎。
三种武器都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使用特殊型号子弹,装弹量少得可怜——钢笔式手枪只能装一发子弹;内嵌式微型手枪稍好些,也只能装三发子弹;微型无声手枪算不错了,能装四发子弹。更要命的是,三种手枪子弹必须由美国军方提供,中国无法生产,意味着子弹打完就没用了,相当于一块废铁。
殷华新自诩文采过人,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当时只顾去讨要金钱名利,对军事一窍不通,拿到钢笔式手枪还欣喜不已,以为捡到宝贝,等到真正使用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一颗子弹啊!想多开几枪都办不到!
第五百七十六章()
马雨露及剩余队员总算在陕甘边根据地落下脚,开始了新生活。这种生活对于马雨露来讲是履行使命实施计划的第一步,而对于年竹花不是那么回事,她有自己考虑。
离开西安之前年竹花回了趟老家,与母亲告别。年竹花不敢对母亲隐瞒真相,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桂娘表情平静,半天没有作声。
年竹花以为母亲恼怒,连忙半蹲下身,仰望着母亲,解释道:“娘,我只不过想去看看,到处都把延安传得神乎其神,究竟什么样子,我想亲眼目睹。如果您不同意就算了,我去回绝马小姐。”
桂娘微微叹了口气,抚摸着女儿的头,轻声说:“只要是你决定做得事,娘都不会阻拦你。花儿,你长大了,娘也老啦,以后的路要自己走,娘帮不了你一辈子。”年竹花眼眶发热,一股酸楚的滋味涌上心头,哽咽着回答:“娘,您不要这么说,听着让人难受!娘,您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是我的引路人,女儿怕走错路做错事,我心里慌得很,不知道该咋办,您点拨一下嘛!”
桂娘望着女儿,眼里盈满慈祥亲和,女儿是她最大的财富,相比之下金山银山都如同粪土。知女莫若母,年竹花温顺善良,质朴率真,秉承了桂娘性格中最优秀的部分,但同时缺乏桂娘性格中刚强炙烈的成分,一直让桂娘引以为憾。
是不是因为女儿身上流淌着更多年家血脉?——桂娘找不到答案,只能这么认为,她的五官酷似其父年永忠,身躯更像桂娘,浓眉大眼的五官配以娇小玲珑的躯体,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奇妙,这就是成人之后的年竹花。
往事历历,如潮水般涌来,尽管女儿乖巧懂事,不像别人家孩子,从未主动问过生父身世,然而桂娘心里清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只要发生过的事必然会留下痕迹,永远无法抹去。
四十多年前,那时民国还未建立,历经甲午事变、义和团造反、八国联军进犯等事件之后,满清政府摇摇欲坠,面临解体危险。远在南洋的孙逸仙(中国近代革命倡导者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顺应时势,组建同盟会,积极反对帝制,掀起一场又一场大革命浪潮。
桂娘并非天生盗贼,祖辈都是关中非常普通的农民,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世人不耻的道路?一切源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年永忠,可以说,是年永忠造就了桂娘,也是年永忠把桂娘逼上绝路,从此隐姓埋名过着居士一般的生活。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女儿年竹花除了继承母亲侠盗秉性,别无选择。
四十多年前桂娘只有十几岁,关中百姓人家不喜欢让女孩子到外头抛头露面,通常宅在家里学女红,绣花、剪纸、缝纫、做饭,长到十六七岁便托媒婆嫁人,为人妻为人母。桂娘也不例外,大字不识,二门不迈,更谈不上学武练功了,后来怎么会成为名噪一时的“关中一枝花”呢?
佛家云:世界万物皆有因果,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也曾告诫世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殊途同归,讲得是同一个道理。譬如桂娘,假如没有遇到年永忠就没有日后的“关中一枝花”,或许随便嫁个农夫,粗茶淡饭过一生,但命运使然,注定她拥有不平凡的人生。没有身为侠盗的母亲不可能有同样为盗的年竹花,也就没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这都是冥冥之中命运之神的安排,只不过年竹花不知道罢了。
年永忠与桂娘结识之时已经二十来岁,有着数重身份:上海精武会陕西分会会长、河北沧州武术协会陕西分会会长、西安“八卦门”拳馆馆长、同盟会陕西分会常务副会长,前三个衔头是明面上的,最后一个只有同盟会高层知晓。
年永忠奉孙中山指令来到陕西,长期潜伏下来,只为一项不为人知的绝密任务——负责组织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