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分钟后,房门再次响起。这回孙元起没有托大,赶紧起身开门,就看见侍应生领着李复几和另外一位中国人站在门口,想来他便是俞同奎了。

    “请进,请进!”孙元起连忙招呼道。

    进屋之后,李复几随意找了个凳子坐下,俞同奎却恭谨地立在一旁。孙元起见他面相似乎比自己还大些,便笑道:“您是俞兄吧?不必客气,随便坐!我来给你们沏杯红茶。”

    俞同奎赶紧鞠了个躬:“先生折煞后学了!学生俞同奎,字星枢,福建闽侯人。光绪二十八年冬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三十年来英吉利游学,以至于今。在校期间,先生乃是学堂的副总教习,学生如何敢在先生面前托大称兄?”

    没想到在距离祖国万里的地方,也能遇见学生,虽然不是自己亲手教授的——他们的老师,是自己在经世大学的学生,这么算来,他应该是自己的徒孙。——这也够让人惊喜的了。两人先是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峥嵘岁月;紧接着,孙元起又以师长的身份,仔细询问了在英国的学习情况。之后,才问李复几道:“*,你今天过来是有什么事吧?”

    李复几笑道:“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回国,想和你道个别;第二件则是星枢兄想拜访你,托我做个引荐。”

    “我昨晚上才到伦敦,你们打听我的住处,耗费了一大番功夫吧?”

    “呵呵,那倒没有。事实上简单得出人意料,因为打开今天早上的报纸,就能看到你下榻这家旅馆的消息。”

    “有这等事?”

    俞同奎这时插话道:“先生,您可是继1847年赫谢尔之后,六十年来第一位获得两次的科学家;在科普利奖设立近二百年上,也是第六位获得两次的科学家。如果从国籍来说,你更是外国人中获得两次的第一人!所以,伦敦各大报纸都竞相报道,事无巨细,包括你抵达的时间、下榻的旅馆等等。”

    “呃……”没想到,一不小心竟然成了报纸八卦的对象。“我的导师对我说,凭您在科学领域的卓绝贡献,获得两次科普利奖章完全是名至实归,不会任何人嫉妒或不满。假如你的理论得到更多地证实,甚至可以打破德萨吉利埃的记录。”俞同奎继续说道。

    作为牛顿的助手、物理学家、牧师,德萨吉利埃(johntheophilusdesaers)先后在1734、1736、1741年斩获科普利奖章,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大的赢家。他的获奖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都没人打破,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人打破。师徒几个在此自吹自擂,传出去会不会让人笑掉大牙?孙元起一阵恶寒,连忙转移话题:“星枢,你来找我所为何事?”

    “是这样的,”俞同奎连忙答道:“众所周知,现今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泰半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反观欧美之所以科技昌明,背后离不开各种学术团体强有力的推动。譬如英吉利,早在1660年便组织建立了皇家学会,各种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也在十九世纪中期纷纷成立。就拿化学团体来讲,英吉利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法兰西化学会成立于1858年,德意志化学会成立于1868年,美利坚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连我们邻国*,也在1878年成立了自己的化学会。我等在欧洲学习的游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便动议组织中国自己的化学会,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俞同奎一边说,一边从身上掏出几页纸,递给孙元起:“今年夏天,游学法兰西的李景镐兄最先提议成立化学团体,先后得到游学法、英、德、比诸国的同仁支持。最初,组织准备定名为‘中国化学会’,后来一想,中国化学无论从研究业绩还是从国内外名望来说,先生都不做第二人想。我们几个后学末进在欧洲组建‘中国化学会’,自称会长、*,别说不服众,要是被国人知道,该笑话我等是于无佛处称尊了。所以大家决定改称‘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并准备于本月25日在伦敦召开成立会。“

    十月份的时候,听闻先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大家不胜喜悦,准备等您到欧洲后和您联系,邀请您出席会议,商量成立中国化学会的事。只是我等一直未曾见过先生,无由拜见。最近获闻*兄和您颇为熟稔,所以特地请他介绍,前来叨扰。”

    看着手中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章程》,孙元起不由得想起三年前访问英国的事。那时候皇家学会会长还是哈根斯爵士,他就曾建议自己在中国成立一个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性质的机构,以便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当时孙元起颇为心动。等回国后,才发现在大清组建学会是一个非常犯忌讳的事儿:康有为、谭嗣同等在变法前成立强学会、粤学会、蜀学会、南学会,孙医生在出国前成立农学会,章炳麟在骂光绪前成立群学会,唐才常在造反前成立群萌学会……学会之类的组织,完全是慈禧***g点,谁挠到谁死!

    即便学会前面加上“科学”俩字也不管用,要知道刺杀五大臣的吴越,是来自芜湖“科学图书社”;去年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的核心组织,名字则叫“科学补习所”。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挂羊头卖狗肉都到了这份上,即便孙元起真组建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会”,估计也难逃瓜田李下的猜忌。本着安全第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孙元起便渐渐忘了这一茬的事儿。

    如今俞同奎又提起此事,孙元起不觉心中一动:如果在国外建立学会,应该没有那么多顾忌吧?纵使有所妨碍,慈禧老奶奶也鞭长莫及啊,孙医生、康有为等人不都在*活得好好的么?再说,慈禧老奶奶还没长鞭啊!

    沉吟片刻,孙元起这才说道:“你们组建中国化学会,我是极赞成的;你们的成立大会,我也非常乐意参加。只是有个建议,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一下。”

    “请先生赐教!”俞同奎赶紧说道。

    孙元起道:“正如你刚才所说,中国的落后,很大原因是科技的落后,而学会的组建非常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如今诸位化学届同仁当仁不让,率先成立组织,善莫大焉!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学科目前也有建立学会的必要,只是没有人意识到,又或者已经意识到却苦于无人组织。即便有人出面组织,也难免会因为会员少、变动大、联络不便等困难,导致半路夭折。所以我建议,不如现在大家一起动手,先把各基本学科的学会框架搭建起来,然后由各学会的主要领导组成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负责各项协调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以后学会的运行,也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

    “好主意!”李复几击掌赞道。

    “好主意!”俞同奎也眼睛一亮。他旋即想到了几个问题:“可是,先生,我们只有几个人,其他学科的人没有到场便把学会建了,他们以后不同意怎么办?而且组建这么大的学会,资金问题也难以解决啊!”

    只要输入…就能看发布的章节内容

    /a》

    《重生之大科学家》来源:

203、江南虽好是他乡() 
何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〇三、江南虽好是他乡

    官场消息传的最快。,

    孙元起在汉口下了火车,便见到汉口知县带着几个上得了台面的官员在月台上恭候,见面就鞠躬作揖:“恭喜孙大人高升!”

    “呃,高升?”孙元起一脸错愕。

    汉口知县见孙元起的惊愕表情不似作伪,便小意地解释道:“京中有消息,称大人于前数日已经荣升学部左侍郎。”

    孙元起挠挠头:“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回事?”

    官场消息传得,就是就跟经济学家的预测似的,可信度很难保证,能有一半准确就不错了。像汉口知县这种七品芝麻官,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只能听风就是雨。眼下见当事人都不大清楚,心里也打鼓:难道这回传言又有错误?

    边上的汉口县教谕连忙救场:“即便传言有误,也足见大人为四海声誉所归。而且大人为国兴学,南北奔波,下官等企慕已久。此次不惮严寒,往返京鄂,风尘仆仆,车马劳顿,幸而贵体无恙,精神矍铄,也是一喜。”

    知县也赶紧说道:“正是,正是!我等本来准备安排酒筵,为大人接风洗尘。然而侪辈皆云,大人高风亮节,最不喜欢酒席应酬。所以下官略微薄礼,请大人笑纳。”说完一挥手,便有衙役捧上两只大楠木箱子。

    在湖北官场上,孙元起是出了名的特立独行:

    第一条,就是除非总督、布政使等重要人物宴请,概不参加官场应酬。明清官员在本质上都是酸文人,一旦喝了酒,酒意上涌的同时酸水也跟着冒出来,于是现场各种的挥毫泼墨、吟诗作对、填词唱曲。

    相对于那些专业选手,孙元起甚至连业余选手都算不上,出场的后果只有一个:被虐。就算想在边上做个安静的围观者,也会有人找上门来:“孙大人,你看学生的这首诗写得如何?”逼着你发表意见。凭孙元起的水平,哪里懂什么平仄拗救、起承转合、有我无我,张嘴就得出乖露丑。出乖露丑其实也没啥,关键身份实在太敏感:堂堂提学使居然如此不学无术,怎么能教育好全省莘莘学子?

    深受其害的孙元起刚到湖北就立下了规矩:除非必要,谢绝一切公私宴请。哼哼,惹不起,老子还躲不起么?

    第二条,不喜欢坐轿、不喜欢官服,而喜欢马车、便服。平日出门,只要不是去总督府,孙大人一准儿会随便套件干净衣裳,让保安套上马车出门,轻便快捷不说,还不折腾别人。闷了可以和车把式聊聊天,冷了可以下来走几步,饿了随便找个路边摊就能解决一顿,多自在!你要是穿着官服坐轿子里,能有这么舒畅?

    第三条,“三节两寿”不收银子,贵重的土特产和其他礼物也多是婉言谢绝。如果银子确实推不掉,会送到两湖师范学堂和湖北高等工业学堂,作为学生的奖学金。倒不是孙元起有多廉洁、有多圣贤:想要发财,那还不容易?自己原先参与的几个科研项目,随便搂点钱也比这礼金多,何苦让官员们破费呢?他们的钱也来之不易,一次红包四百两银子,那得刮多少户平民百姓才能凑齐!

    官员们才不会被冷面孔所吓倒,在他们看来:只有没送对的礼品,没有不收礼的官员。果然,经过湖北官场大小官员无数次地尝试,终于发现孙元起的死穴:喜欢收各种明清书籍。虽然他会事先申明不收昂贵的珍稀善本,但不知是假装的还是确实如此,他的版本鉴别能力趋近于零。这对想钻空子的官员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消息。

    就这样,各种古籍被陆续送进了提学使司衙门,然后辗转来到经世大学图书馆。偶尔客串图书管理员的副校长王国维,不止一次在送来的书堆中翻出宋元刻本。杨度也曾不止一次地摇着头说道:“自从我们来到湖北,其他的变化我没发现,至少学署所在的水陆街附近多了十多家书铺,武昌城内古书的价格涨了三成。”

    汉口知县见孙元起面色有些不渝,连忙上前打开箱子,亲自介绍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