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远以及东中西受降城都是在此时设防的。在东北方面,由于奚和契丹在679年受到突
厥的煽动诱惑,侵袭州县,唐廷于朔方置云中守捉和大同军镇之。特别是自奚和契丹号
曰两蕃之后,唐廷多次调发大军与战,却是每战皆北,于是更加紧的地方边区的军镇建
设。范阳的清来军、威武军以及平卢军都是此时陆续设置的。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
于当时唐朝内部宫廷政变此起彼伏,所以对外部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
响。此外,就是都督府州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使他们势力逐渐强
大起来。
到了玄宗朝设立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势的延伸。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
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而且由于四面受敌,唐朝开始收缩战线,对东
北少数民族契丹和奚晋封为王并进行和亲,以腾出兵力对付西面北面的吐蕃和突厥。
而从开元25年(737)到安禄山反叛,是唐朝最难堪的时期,与周边各族四面作战:北有
突骑驰和阿布思,东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诏。虽然在唐廷与吐蕃激烈鏖战
之秋,曾企图缓和与东北“两蕃”的关系,并于天宝四年(745)再度“和亲”,但契丹
、奚竟杀公主而叛,盾廷始终未能腾出东北这只拳头,相反必须在那里集结大批兵力,
屯集巨额军费,故范阳军能冠八镇之首,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其余边疆形势也孰
不乐观,因此自开元以来,边军城镇日多,这些军镇设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军留镇
,一种是派兵镇守。天宝元年时期,缘边军镇八十余处,以八节度使统之。同时,由于
募兵制的抬头,军队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
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就是这么逐渐演变,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
如果把缘边节度使与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等量齐观,简单地看成边疆节度使向内地
的移植,就太浅薄了。
'编辑本段'唐朝节度使
节度使之设立,可上溯到高宗景云年间。这时它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算等征
点制军队,只是当边疆上逐渐增设久镇长征之兵时,它所统领的军队素质才为之一变。
但就其权限来说,仍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都督掌管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
戍、粮禀,总判府事。”只是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所领兵力更为广大些罢了,人们往
往把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有其财赋”的证据,实则不然。支度使是管军资粮购
的事务官,“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
长行旨为准”。支度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营田是为了
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绝则没屯田,以益军储”。这种办
法自汉代已然,不足以说明节度使独立的财政权力,至多只是表明节度使仅仅有权调配
本镇的军费开支而已,而军资的支付则必须以中央度支所定“长行旨”为准。这里就出
现了采访使这一概念。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始置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3),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察
等使。贞观十五年,分天下为十道,朝廷巡抚使、存抚使的派遣络绎不绝,由于位轻职
微,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景云二年(711),朝廷设置二十四都督府,每
个都督府相当于*的地位,但由于考虑到权柄太重,容易造成太阿倒持的状况,所以
这一实行办法还是搁浅了。但是由于领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以在开元二十一年,关
于设立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张九龄奏请设立了十五道采访使,朝廷
要求采访使“准刺史例入奏”,到开元末年,采访使的权限已经是“许其专停刺史务,元和年间方镇图
废置由己”了。
初期的采访使是没有军队的,政权与军权没有合二为一,一样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
面。天宝年间采访使和节度使的区域划分并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个地区又有节度使又
有采访使。但是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多元化指挥难以胜任,于是终于出现了采访使与
节度使逐渐归一的状况。
天宝九年,安禄山在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加范阳节度使的情况下,兼领河北采访使,终于
可以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玄宗下令给予各道节度使
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采访使的权限已经被节度使架空。
所以在乾元元年(758)下诏,罢省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此后,这个职务例由节度
等使兼任,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督察权彻底合而为一。
唐代藩镇割据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独立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1商队()
已经是九月的淮北大地,本该满是待收获的庄稼的肥沃田地却满是茅草和荆棘,中间稀稀落落的长着几丛野谷。远处看到几个村落也是残垣断壁,毫无烟火气。近七年以来,杨行密,毕师铎,孙儒等人在这里征战厮杀,争夺淮南霸主的宝座,将原先富庶的淮南打得东西数千里扫地无余,已非人间气象。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高宠看到周边的凄凉景象,正有感而发。身边的王启年箕踞而坐,听而不闻,只是紧紧得盯着慢慢行进的车队,有无人或牲畜掉队。突然前队一阵喧哗,他抓住旁边的腰刀,一纵身就跃上了旁边光背的坐骑,宛若白猿一般。一夹马肚,疾步向前,飞快的就到了车队前面。
只看到十余个护卫手持横刀,围作一团,当中一人趴在地上,身上抖得跟筛糠一般,只是不断磕头,一个篮子歪倒在旁边,里面还有一些残剩的野谷,地上撒得到处都是。旁边有人牵住马匹,大声禀报:“校尉,此人在路旁草丛中躲藏,鬼鬼祟祟,想是盗贼的探子,被某等擒获,如何处置,请校尉决断。”王启年跃下马来,用脚拨了一下篮子,其中只有一些野谷。就对那人说:抬起头来,你是哪里人氏,为何在路旁草丛躲藏。”那人颤巍巍的抬起头来,众人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原来此人长得本也端正,只是饿脱了型,脸皮下几乎就是骨头,一看仿佛骷髅头一般,两眼之中仿佛两团鬼火,飘飘乎乎没有人气。口中回话声音低微,众人听不清楚,依稀就是“饿,食”两个字眼,看他身上并无衣裳,只是披了一块破葛布,里面也藏不住甚要紧事物。王启年心中一阵酸楚,
“看来并非盗贼探子,放他走吧,王二!”他回头对刚才那个禀报的汉子说:“拿两块胡饼来,给他。”说罢也不顾那人不住磕头感谢,往车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