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古军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与朱温军作战经验又十分丰富,并不胡乱砍杀,单单
寻找部队的指挥官下手。庞师古和一大批高级将领在混战中阵亡。指挥中枢的破坏,
使得庞师古军的混乱加剧了,整个大营里7万人各自为战,人数上的优势此时一点也
未体现出来。原本在游弋的张训所部也乘机逾栅而入,助朱瑾一臂之力。庞师古军许
多单位此时还未接到作战命令,仓促上阵,十分狼狈。清口大营一时间喊杀声惊天动
地。
看到前军和别动队都已得手,杨行密亲自率领大军渡过淮河,同朱瑾他们夹攻庞
师古军。庞师古军完全陷于困境,部队指挥混乱,斗志全无。此时战斗已没有意义,
完全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宣武军大败,主将庞师古阵亡,主将以下被斩将士超过万
人。余众除了被俘的外,都溃归葛从周军。
东线的庞师古军彻底完蛋了,西线的葛从周军日子也不好过。他原来的任务是夺
取寿州要塞。但他的兵力太少,对手朱延寿又很强,不足以单独完成任务,所以直到
庞师古军覆没以前他都没有获得进展。他本在寿州的西北安营扎寨,结果反被朱延寿
打破了大营。立脚不住的葛从周被迫转移到濠州,企图和庞师古军靠拢。当他接到庞
师古军败众的报告后,他立刻意识到大势已去。原来企图和主力军靠拢作战的计划却
因为主力的覆没,反使自己落入了敌人的袋型阵地中,如果不赶快从濠州这个袋型阵
地中脱身,那么庞师古的下场就是自己的榜样。
葛从周放弃了所有的辎重和其他累赘的东西,向北狂奔。但淮南军怎么会让这种
到口的食物逃走呢?杨行密,朱瑾在战胜庞师古军后,稍事休整,尾追而来。他们和
朱延寿会师后,马不停蹄地追赶,终于在淠水(今属六安)赶上葛从周军。葛从周对
此无可奈何,他不能在此久留,部队士气极度低落,又没有辎重补给,想在此背河顽
抗等待援军是不可能的。他咬紧牙关,强行渡淮。结果军才半济,就被朱瑾的骑兵所
乘,全军几乎被杀溺殆尽,光在淮河上就浮尸万余具。幸亏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激励
将士,弃马步斗,这才稍稍挡住淮南军的进攻。葛从周和残部赖此勉强逃脱。渡淮后
,葛从周军又冻又饿。撤退过程中,连续四天没有食物,又恰逢天下大雪,士兵的忍
受能力到了极限,沿途因饥寒倒毙的比比皆是。直到到了颍州境内,刺史王敬尧在他
所辖境内的路上烧炭为士兵取暖,提供补给,这才让残军数千人逃回。
朱温本人在得知前线两路大军的惨败消息后,也吓得胆战心惊,只好赶快从宿州
撤退。宣武军来时是如此的气势汹汹,逃时却是如此狼狈,为此杨行密调侃朱温,写
信说:“庞师古、葛从周,非敌也,公宜来淮上决战。”几天后在寿州又发生了一
次战斗,七天后也以朱温军的失败告终,至此,清口之战以骄横的朱温惨败收场。
杨行密胜利后,论功行赏,大会诸将,当众表扬曾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李承嗣,
对他赏钱万缗,上表推荐他担任镇海节度使,进一步整和了内部的团结。从此杨行密
威名行于天下,成为了足以和朱温,李克用并肩的五代巨人。
三、
清口之战是朱温和杨行密之间的决战。朱温胜了,就有可能进而控制江南。然而
朱温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却失败了。朱温的败因确实值得好好总结。
第一,朱温的计划不当。兵分两路本身没错,但朱温明知寿州的重要性,却企图
投机取巧。结果西线兵力不足,杨行密还未增援寿州,西线的葛从周就被朱延寿击败
了,就算东线的庞师古没失败,这也严重威胁东线的侧翼,影响计划的实施。
第二,朱温的准备不足。从朱温发布命令到庞师古军进入预定的清口阵地,足足
用了三个月,从徐州出发到清口短短距离,就算是7万大军,行动也太慢了。这恐怕
和当地水网纵横交错,行动不便有关。朱温没有有力水军的缺点暴露无遗。庞师古军
到达清口后,磨磨蹭蹭未曾渡淮恐怕和对方水军阻击,而己方没有有力水军有关。两
路人马和朱温自己距离过远,缓急不能救,也是没有水军的缘故,如果想讨伐江淮朱
温一定得准备一支强大的水军。这和后来周世宗伐南唐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朱温临事用人有误。庞师古性子忠诚有余,变通不足,大营位置不理想,
当事大将自当决定是否迁营,他却事事仰赖朱温的命令,结果铸成大祸。如果让葛从
周担当主将情况也许会好些。
杨行密虽胜,却也非侥幸。
第一,杨行密内部非常团结。以前朱温攻打其他势力都有叛附他的降将,象时溥
有宿州刺史张友等投降;朱瑄,朱瑾兄弟有齐州刺史朱琼投降,朱琼甚至是朱瑄,朱
瑾兄弟的亲族。但这次淮南连一个高级将领都没投降,可以说非常难能可贵,让朱温
没一点空子可钻。这和杨行密在淮南的建设密切相关,百姓已经安定下来了,人心归
附,没人愿意跟随朱温去过动荡不安的日子。
第二,杨行密临事果决英明。他能放下架子,听取李承嗣的合理建议十分难得。
任命朱瑾为别动队主将也很正确,因为朱瑾与朱温的仇是最深的,所以战意是最高的
,这和朱温任命庞师古为主将形成了反差。
第三,杨行密作战时重视情报,战法大胆合理。利用敌人行动缓慢的弱点,对两
路敌人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到达东线前线后,杨行密首先展开侦察,发现敌人漏洞
后,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正兵,奇兵配合默契。别动队和主力使用的恰到好处。打
败东线敌人后,坚决不放跑西线之敌,对敌人穷追猛打,取得了大胜。
所以清口之战朱温的失败,杨行密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清口之战是一次决定天下
大势的战事。朱温如果获胜,那他就有可能进而占领整个东南半壁,凭江南那些军事
实力不强的军阀是很难挡住他的。占领江淮,配合朱温原有的强大军事实力,很有可
能他就能统一天下。因此说清口之战是一次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也不过分。范文澜先
生在他的中国通史对清口之战评论说当时的北方军阀朱温,李克用,刘仁恭都是
些残暴的家伙,强大淮南的存在能免江南百姓被这些家伙统治。能保一方百姓平安,
这恐怕是对清口之战的能做的最高评价了。
附:清口之战大事记
中和三年(公元八八三年)杨行密成为庐州刺史。
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四月毕师鐸在扬州发动兵变。杨行密入援扬州,击败兵变
军。
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十一月秦宗衡,孙儒来争夺淮南。
文德元年(公元八八八年)三月孙儒攻陷扬州。
龙纪元年(公元八八九年)杨行密夺取宣州,并以此和孙儒展开长期的战斗。
景福元年(公元八九二年)五月杨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阵斩孙儒。结束淮
南争霸战。
乾宁元年(公元八九四年)朱温遣使至泗州,使者陵慢刺史张谏,张谏举州降杨行密
。杨行密和朱温关系恶化。
乾宁二年(公元八九五年)杨行密上表陈述朱温罪恶,正式宣战。
乾宁二年(公元八九五年)四月杨行密接连夺取濠州和寿州,建立淮河防线。
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二月朱瑾率河东、兗、郓兵来投。
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八月朱温发布进攻淮南的命令。大军兵分两路,庞师古率
7万人进入清口预定阵地;葛从周率1万人进入安丰预定阵地。
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十一月杨行密用水攻打败庞师古,进击打败葛从周。清口
之战杨行密获胜。
z节度使()
度使简介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编辑本段'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
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
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
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
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最后,在显庆五年讨伐百济
,总章二年平高丽,达到了颠峰状态。在这段时间,征讨是由行军总管和大总管统领部
队临时出征,事毕则解。所以杜佑说“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师还,并无久镇
”,缘边都督“其在边疆,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参见通典
兵典总序),和后来的缘边重兵的节度使大不相同。
但是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唐廷的目
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从七世纪时期,唐廷对吐蕃连续两次惨败,甚至在仪凤三年
时大将刘审礼葬身青海,损失掺重。从此时开始才“少发兵募,且以备边”,“且令大
将镇抚,蓄养将士”。到了武后时期,狄仁杰更提出“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
自至,然后击之”,认为“当今要者,莫若令边城谨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武威”
。定远以及东中西受降城都是在此时设防的。在东北方面,由于奚和契丹在679年受到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