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东世家除了对卫朔的残暴感到惊惧外,更多的则是指责其越权僭越,认为他没资格代天子祭祀炎黄二祖,更没资格修改与藩属国关系。
甚至有不少世家子弟据此认为卫朔即将开基建国,上书天子要求收回其燕王封号。
其实在辽东内部有更多人早盼着卫朔上位,就在大典结束后不过数日,北地境内突然刮起一股疯狂的劝进风潮,各地刺史、都督、郡守、守备等纷纷上书请求大司马登基称号。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潮,辽东上下突然变得躁动起来,各方围绕着劝进一事纷争不断。
原本卫朔打算来个冷处理,但没想到他小觑了众人试图拥他上位的决心。
“主公,莫长史、高军师求见。”
“嗯?”
一听两位心腹重臣同时到府上拜访,卫朔不由地便是一愣,眉头立马皱了起来。
很明显莫、高二人此时来拜访,十有**与最近刮起的劝进之风有关。
当然了,想从卫朔口中打探风声的人绝不止莫含、高瞻两个人,但是有资格亲自到卫朔面前来求证的人,却又寥寥无几,然莫、高两人恰恰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拥立、从龙都是下面人最热衷夺取的功劳。但凡拥立从龙者,事成之后无不富贵至极。尤其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拥立这件事不但风险小且回报丰厚,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最佳投资选择。
晋室自永嘉之乱弃民于北地,便丧失了民心,而今更是偏居一隅,失去了领袖天下的资格与实力。相反辽东在卫朔的统领下,终结了永嘉以来愈演愈烈的胡患,被北地百姓视为看护华夏的保护神。
与毫无作为的晋室相比,辽东更具备新王朝的**生机,而卫朔显然比日薄西山的司马睿更适合成为天下至尊。
在辽东只要是有政治野心者,无不在谋划着要夺这等拥立之大功,甚至连莫含、高瞻等心腹高层也起了同样心思。
只是众人却不知,眼下这股风波却与卫朔所谋背道而驰。如今他正满腹愁肠,在思索该如何说服心腹幕僚,而又不伤了一众心腹手下的效忠之心。
“拜见主公。”在燕王府后院书房中,高瞻、莫含相对而坐,原本在百无聊赖地喝着茶水,直到卫朔出现两人才忙不迭起身见礼。
“两位先生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谢主公。”
高、莫齐声谢了一声,便各自落了座。但两人都没急着开口说话,而是目光迥异地盯着卫朔。其中莫含眼满是毫不掩饰的期盼、激动之情,而高瞻眼神中虽有些闪烁,可大体上还是期盼居多。
由此可看出,辽东境内寒门与世家两股势力对待劝进的态度。寒门自不必多说,他们能在辽东出头,多亏了卫朔大力提拔、扶持,尤其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出,让寒门士子有了向上晋升的门路。
可以说寒门士子一身干系、富贵荣华全都系于卫朔一身,只有卫朔的地位越高,掌握的权势越大,寒门士子的前途才会越来越好。故而辽东寒门对劝进一事最为上心,也是此次刮起风潮的主要推动者。
与坚定支持者寒门相比,世家的态度就有些模棱两可了。
一方面各世家明知卫朔已占据了大势,不得不选择屈从;另一方面由于卫朔对待世家持打压态度,让各地世家从内心深处不怎么愿意支持卫朔登上至尊之位。毕竟一旦卫朔上位了,世家恐怕永无翻身之日。
“两位先生联袂而来,想必有什么重要事要讲。请二位先生直言,朔洗耳恭听便是。”
“主公,自永嘉以来,胡虏作乱中原,天下陷入动乱之中,无数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主公据辽东、振兵旅、兴工商,而后复中原、灭胡虏,立下不世之功。”
“而晋室弃汉民于北地,已失去领袖华夏之资格。自古帝王之位当有德者居之,而主公才德兼备,当据大位统摄天下万民,臣愿拼死助主公一臂之力。”
莫含是四巨头中唯一一个出身寒门的人,也是对劝进一事最为积极的高层,他一上来就坚定表明了支持卫朔脱离晋室上位的态度。
“景前对此有什么看法?”卫朔没有回应莫含,反而不动声色地询问对面的高瞻。
“主公,臣与莫长史有不同看法,从未来趋势看主公取代晋室无可避免,但臣以为眼下时机未至,不可贸然行事。”
“什么时机未至?我看你是胆小怕事才对!”莫含嘴角一撇,忍不住当面发了几句牢骚。
看到这一幕,卫朔心中一动,看来在‘劝进’这事上莫含与高瞻之间有了分歧,要不然莫含也不会公然表达不满。
高瞻不管莫含的冷嘲热讽,起身望着卫朔郑重道:“主公,臣并非反对您继承大位。环顾当今,舍燕王殿下,更有何人可堪负起天下万民之重任?故而臣以为在未来主公取代晋室乃大势所趋,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但臣认为眼下绝非主公上位的最佳时机。”
这是高瞻首次公开明确表示支持卫朔取代晋室,至此莫含紧绷着脸才渐渐松弛下来。说起来他与高瞻、温峤等世家官员的矛盾便集中于此,世家对支持卫朔上位一事总是遮遮掩掩,不像寒门早早亮明了态度。
“主公,辽东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新收复的地盘,除此之外,在西南尚有一个胡族割据势力未被消灭。”
“景前指的是成汉吗?”
“没错,就是成汉。成汉看似弱小,但因国内政治基本清明,又有李雄这样的仁君在位,实力绝不容小觑。”
“取成汉与主公上位有什么关系?”不要说莫含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连卫朔同样疑惑不解。
“眼下成汉、江左、辽东三足鼎立,辽东联合其中任何一方都足以灭掉第三方,相反成汉与江东合流同样有实力与辽东抗衡。因此为了保证未来灭成汉计划顺利,辽东暂时需要江东这个盟友。”
“如果此时主公上位,江左朝廷必然与辽东决裂。朝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难保不会与王敦妥协,一旦让王解决了内部威胁,他必然不会坐视辽东灭掉成汉。到时面对成汉、江东联盟,我辽东岂非要重蹈三国对峙之覆辙?”
“大年汉末三国对峙数十年,几乎耗尽了华夏元气。以至于大晋统一天下后,几乎无力对外打击外族,而这恐怕也是朝廷大肆招抚诸胡的原因,最终也埋下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假若主公暂时不上位,这样一来辽东与朝廷之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利用天子之力牵制王敦,使其不能在辽东平灭成汉时施以援手,至少不能将全部精力用以支援成汉。”
“故而臣以为辽东当务之急应该是趁着江东自顾不暇之际立即南下取蜀地、灭成汉!”
不得不说高瞻建议很有前瞻性,只要能顺利灭掉成汉,那江东就不足为虑。
但是并非只有高瞻意识到成汉的作用,郗鉴同样意识到成汉对江东的重要,在他看来,未来江东若想实现划江而治的政治局面,那么保证成汉独立将是重中之重。想到这儿,郗鉴立即代表江东秘密会见了成汉使节范贲与李寿。(。)
第588章 成汉与江东()
莫含坐在旁边,沉吟良久,这才说道:“主公携灭羯胡之功晋封燕王之位,若再得灭成汉之功,恐将封无可封……”
“升官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倒也是。”
莫含微微颔首,语气之间拿捏着分寸,“只是臣下有一言相问,若将来主公升无可升,将作何打算?”
面对最相得的幕僚,卫朔不会拿虚言来安抚对方,那样只会伤了心腹的忠心,他想了一会儿直言道:“时机成熟,我绝不会优柔寡断。”
闻言莫含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不止是我一人想拥主公上位,在辽东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眼下辽东众寒门士子一身干系皆寄于主公,也只有主公才能保障大伙儿的富贵、权势。建邺那个天子看不到寒门士子的贡献,更不会替一众寒门士族考虑。”
“尔等心中顾虑,某早已明了,且跟大家讲明,让大家把心放到肚子里。”
卫朔这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就差没有直接对着莫含嚷嚷说要做皇帝,别说这不附合卫朔性格,更何况华夏传统讲究的是三辞三让,绝不能搞得像明火执仗似的。
说起来他并不反对登上皇位,毕竟在古代这种没有人身安全的时代,唯有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才是最安全的。
否则作为臣子,权力越大越危险。他可没信心交出辽东大权后,天子与世家会大度的放他一条生路。
但正如高瞻所言,眼下时机未至。
“原本臣以为灭掉羯胡之后将是主公上位的最佳时机,但现在看来似乎灭掉成汉后更适合主公登基上位。到时辽东实力够了,而主公的威望也能让天下人认可,登基上位遇到的阻力或许更小。”
“世容乐观了,其实并非天下人全都希望我上位,只有辽东人才是心甘情愿。”
卫朔沉声道,“如今刚有风声传出,就有人极不情愿,也有人隔岸观火。所以绝不能得意忘形,轻率行事。”
……
“丞相,你说此次燕王单单将我成汉排除在外,到底是何意图?”
范贲沉思片刻,语气忧虑道:“以某之见,怕是辽东有图成汉之意!如今燕王全取淮河以北土地,华夏传统版图就只剩下蜀地与江东尚未收复。而江东为晋室直属地盘,若无完全把握,辽东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进攻江东。”
“反而辽东进攻成汉就不会有那么多顾忌,只要攻灭成汉,占据蜀地,辽东就会占据全面上风,与数十年前大晋统一天下之策略一样。”
范贲看了一眼满脸震惊的李寿,继续道:“两年前,某与太傅拜见大司马时,临走时大司马曾警告成汉,在天下大势底定后,不要不识时务。如今看来,辽东是要逼成汉不战而降啊!”
“辽东欺人太甚,成汉是我李家父祖两代人呕心沥血打下的江山,如何能拱手让与他人?大不了与辽东一拍两散,我不相信凭成汉十几万大军,再加上蜀中地理之便,难不成还打不过辽东军?”
范贲可没李寿那么乐观,蜀中地理固然是抵抗外敌入侵的利器,但是别忘了辽东实力远超成汉,其完全可以以泰山压顶之势逼向成汉,等到将成汉精锐消耗殆尽,成汉空有蜀中地理又有何用?
“我等需尽快赶回成汉,将辽东之意告知国主,请陛下做决断。”
李寿明明早已心急如焚,面上仍镇定道:“丞相所言极是,需尽快将此事禀报国主。”
就在此时却见一心腹手持拜帖走了进来,“禀丞相、将军,门外有人请见。”
范贲一头雾水地接过拜帖打开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只见拜帖上赫然写着‘郗鉴’两个字,他目瞪口呆看着李寿道:“他为什么来拜访我们?”
“丞相,是谁来访?”
见范贲没有回应自己,只顾发呆似得自言自语。
李寿心痒难耐之下抢过拜帖一看,同样被吓了一大跳。他四下看了一眼后,便满脸疑惑地看向范贲。
“丞相,成汉与江东乃死敌,这郗鉴为何会在此时拜访我们?他到底有什么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