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连续十年的和平稳定发展,牧府的财政收入已高达一千八百万贯,而这仅仅是钱财税收,还不包括收上来的粮食,仅从财政收入上看辽东已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太康盛世’。
其实不光在财政方面,辽东人口数量比太康元年的一千六百万多出近四百万人口。这多出来的人口,一大部分来自于辽东归化的氐、羌、匈奴、鲜卑等各族胡人,还有少部分来自于各大世家隐匿不报的人口。
钱多了自然要花出去,四州刺史部分走了大部分财政预算,但即便如此牧府手中依然掌握着大量资金。
除了投资四州经济发展外,卫朔最想投资建设的便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若说西至玉门关东到青岛的这条水泥公路,是联系辽东东西大动脉。那么未来贯穿南北,联系黄、淮、长江等几大江河、长达一千八百公里的运河,就是辽东加强南北联系的水上交通。
从去年战争开启之前,转运曹在牧府指派下已着手开始规划南北大运河。其中考虑到北方形势较为稳定,辽东首先打算动工开挖联系黄淮之间的大运河。
为了解决劳工不足的问题,辽东预计将从南洋‘征召’十几万当地土著奴隶,以从事某些既危险又困难的工作。既然开挖运河这样浩大的工程总是要死人的,为什么不能将伤亡转移到土著身上?反正又不是晋人,死再多也没人关心。
开挖南北大运河,卫朔可谓是算计又算计,他可不想成为历史上的隋炀帝那样,最终却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上隋炀帝顶着骂名开挖了这条政治、经济意义巨大的大运河,结果运河带来的好处全都被后来的王朝享用了,而他本人却落了个千古骂名。
就这还不算完,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一边享用运河带来的好处,另一边还不忘咒骂隋炀帝几句残暴。
卫朔一想起来这茬儿就替隋炀帝感到悲哀,为了不使自己走隋炀帝的路子,他可不敢过分滥用民力,为此还早早废除了亘古就有的劳役制度,将其改为雇佣制度。
这样做固然增大了官府负担,却让普通百姓受益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反过来抑制继任者好大喜功。
历史上有些皇帝为了所谓的面子和享乐需求,不顾百姓困苦,坚持开工建设一些浩大的工程,最终导致民怨沸腾。而今在辽东若没有足够预算,什么样的工程他也建不起来。若是再辅以严格的审计、预算制度,必将牢牢控制住后来者骄奢淫逸。
为了加快运河建设,卫朔特意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五百万贯作为启动资金。
同时为了保证让每一分钱都用到运河建设上,他让监察署、计曹、奏事掾三方各派人手对资金动向实施全方位监控。
仅仅一个运河工程就让运转曹分得五百万贯,让运转曹主事王琰看起来春风得意。他怀里抱着一叠资料,步履轻快地来拜见卫朔。
“臣运转曹主事王琰拜见大王!”
“栗公来了?”
卫朔正盯着一份地图发愣,一转身发现王琰正躬身行礼,赶紧让对方起来。
这王琰原本是伪汉降臣出身,在汉赵灭亡时被辽东俘虏。
卫朔看在他刚直的名声上,特意简拔其加入牧府担任运转曹主事。
数年来,王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渐渐成为牧府中一名得力干将。
“主公,这是经过调查研究后,转运曹拿出来的运河开凿方案。不算今年五百万贯的启动资金,从明年开始预计牧府每年要投入百万贯,至少要花费二十年时间,才有可能完成这条贯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
“运河自北而南流经幽、青、豫、冀、徐、兖、扬七州之地,将沟通我朝五大水系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以及沿岸一系列湖泊。”
“考虑到南北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施工条件将非常复杂。”
“嗯,不错,运转曹考虑的很全面。对于运河北方段施工,运转曹有什么计划?”
“禀主公,如今即将开工建设的是位于黄河北岸的永济渠,该渠起点始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然后利用卫河和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将直通幽州蓟城。全程长约1900多里,预计需五年时间方可完工。”
“在完成永济渠完工后,接下来将开挖通济渠。通济渠起点在洛阳,它的主要作用是沟通黄淮两大河流。通济渠位于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
“考虑到该段运河上有不少前朝遗留的工程,因此运转曹将充分利用起那些遗弃的运河旧址。而西段就是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其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
“而东段则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浚仪(今开封)等县,再折向东南,穿过宿县,至盱眙注入淮水。”
“施工时即便运转曹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
“两段全长近2000里,预计耗时五年完成。”
“另外,考虑到连通长安与洛阳水运之需要,运转曹还打算开挖渭水和黄河之间的广通渠,此渠长达300余里,建成后将可通航方舟巨舫,加强关中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工程量可不小啊!至少需十年才能完成运河北段建设!”
卫朔仔细研究了一下王琰拿出来的运河方案,发现运转曹提出的方案基本上包含了后世历朝历代对运河扩建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运河工程浩大,耗时良久。
“主公,根据臣与部下多方测算,仅仅是运河北段就需投入资金千万贯,需要人工更是高大近两百万人次。”
“两百万人次?可是不少啊!嘶,耗费如此多的人工,尔等打算怎么解决?”
“回主公,至于人工问题,臣已有解决办法。除了历代辽东大战中捕获的俘虏外,其余大部分人力需靠南洋土著奴隶来解决。只有少部分不危险的工程,才需要官府征召晋人。”
“而且得益于近年来辽东各项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各种机械设备的推广,让辽东减少了在大型工程上对人力资源的过度依赖。”
“如此数管齐下,虽然运河工程浩大,但辽东动用的民力并不大,再加上官府雇工价格较高,因此对民间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小。”
“哦,原来如此。”
闻言卫朔微微颔首有些了然,眼下辽东虽然从人口、经济规模上比不了大隋朝,但在技术积累上绝对能甩对方几条街。经过十年发展,大手工业已成为辽东主流,机械代替人力更是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
卫朔对南北运河的期待绝不亚于密布辽东境内的水泥马路,陆上交通固然便捷,但是大宗货物运输还是走水路最为可靠。
南北运河一旦开通,必将是对辽东发展的海运极大补充,大大加强南北交流,使未来辽东经济分布将更加的合理。
在原本历史上长江流域的开发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之后才进行的,自隋唐之后,华夏就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
第585章 祭祀炎黄()
当时间来到永昌元年九月份时,辽东终结胡患的消息已传遍天下,周边部分势力闻之惊惧不已,纷纷遣使恭贺。原本即将举行的祭祀大典不得不延后举行。
此次前来观礼的使节加起来足足有数百名之多,包括南洋各藩属国、漠南诸胡、漠北柔然敕勒、高句丽、成汉等各势力纷纷派出了使者。
九月二十,燕王卫朔对外宣布将在月底祭祀炎黄二祖,各地使节亦将亲往参加。
与此同时,一个让各方胡虏震惊的消息在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有消息称燕王将用数十万羯胡活祭炎黄,预计将有超过三十万的羯胡被坑杀。
消息一经传出,各地又是一片哗然。
先不提卫朔作为藩王根本就没资格祭祀炎黄二祖,因为这是天子的职权,单单是辽东再次叫嚣屠杀胡虏一事又引起不小波澜。
当初卫朔在涿县大战后坑杀了近二十万羯胡,已让某些迂腐之辈感到不满,没想到燕王不仅不反思自身,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嫌。
一时间各地出现不少指控卫朔是屠夫的言论,尤其江东世家对此格外卖力,大有不把卫朔名声搞臭绝不收手的意思。
“主公,自从辽东宣布祭祀皇陵期间斩杀羯胡,江东舆论汹汹,对辽东进行了激烈的口诛笔伐,好像我辽东犯了什么十恶不赦之罪。”
卫朔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不屑道:“哼!一群跳梁小丑罢了,不足为虑。”
“虽不足为虑,但却有点儿恶心。江东那些世家看来还不死心啊,等日后我辽东大军兵临江东时,再跟他们好好算算这笔账。”
“世容,祭祀仪式准备的怎样了?”
“回主公,全都准备妥当,只等五日后祭祀仪式开始。”
“嗯,很好!借助此次祭祀活动,我要给各藩属国好好重新立下规矩。”
……
在洛阳城北,有一座青翠绿郁的群山即赫赫有名的北邙山,北邙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那里埋葬着先秦、两汉、魏晋以来多位将相帝王,是闻名天下的陵园墓地。
除此之外,北邙山还是洛阳牡丹的原生地,每年到了阳春三月,北邙山遍山野花竞相开放,如龙柏、连翘、牡丹、杜鹃等,是一片花的海洋。
北邙山面对黄河,松柏碧草间多清泉流溪,山间风景秀丽、引人入胜。
在辽东重建洛阳期间,对北邙山皇陵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同时还在陵园正中修建了一座炎黄祭台,用以祭拜华夏始祖。此次辽东举行的炎黄祭祀大典,就在北邙山举行。
二十五日,无数人群相聚北邙山下,将大典举办常场所围了个水泄不通。从各地赶来的百姓足足有十几万之多,大部分都是中原、河北一带深受胡虏戕害的百姓,他们要亲眼见证胡虏遭到报应。
卫朔一行从洛阳出北门,沿着笔直的水泥直道,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巨大的阙门屹立在山脚下,深灰色的花岗岩配上白玉石,再加上飞檐挑梁显得肃穆安详。
走过阙门便是用青石板铺设的正道,两边的草地上种满了松柏,就像是两排肃立在那里的侍卫,在呼呼的晨风中微微摇摆着,生怕打破周围肃静的气氛。
卫朔一行脚步也放得极轻,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他的身影时不时地隐现在树荫和黎明的幽暗之下。
走过一段不长的正道,众人便看到一个不到十级的台阶通向一块高台。在台阶入口出则站着两名英武的侍卫,其腰挎环首刀,身着鱼鳞甲,正目不斜视地望向远方。
众人拾步走上台阶,一块全由水磨大理石铺设的高台骤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就如同一面黑色地镜子静静地躺在那里。站在这平坦而光洁的石面上,举目远望,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赫然是炎黄二帝的巨大塑像。
炎黄二祖巨型塑像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塑像占地三十亩,整体高三十三丈。
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