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得抱头鼠窜。
冯异接着又攻下了七座城池,经过这一件事情,冯异看出来了却有归降之意,李轶自认为做出此举会弥补以往的过错,但是他想错了。
冯异即刻派人把的这封密信送往温县,当建武帝看完此信后冷冷一笑,随即回信写道:“季文这个人比较多诈,他原先是我们的人,当他看到更始政权那边有前途,便背叛我军临阵倒戈,现在看到更始政权快不行了,又想再次投靠朕,对于这件事情,朕是坚决不会接受的,特告公孙务必将这封密信给洛阳守城将士们观看,问问他们的主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最好让洛阳全城的守军都知道这封密信。”
冯异看完建武帝的回信后果然把李轶来往的密信暴『露』出来,走到洛阳城门前询问守兵:“你们的李将军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说要投靠我们,这件事情到底可不可靠,这是他和我们来往的信,你们好好看看。”
洛阳守城士兵们看完此信后心中怨恨的说:“想不到李将军竟是这样的人,他自己就要投降了,那我们还在这里打什么仗,不如也投降算了,也许还能保全『性』命无忧。”
那些洛阳守兵们从此刻开始就厌战起来了,这个时候的朱鲔从一些吵吵嚷嚷的士兵们口中得知了此事后极为愤怒,并咬牙切齿的说:“我朱鲔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这种卖主,求荣之事。”心想假如就这样无缘无故的就把李轶给杀了,势必会引起全城将士们的抱怨。
朱鲔思前想后决定派自己的心腹部将去刺杀李轶,得知刺杀行动成功后自己仍然坚守城池,此时寇恂,冯异,吴汉,岑彭,坚镡,陈俊等十一名将军围攻洛阳城,双方僵持几个月都未能攻克。
四月,汉军还没有攻下洛阳,在四川境内竟有一个人公开称帝,他就是蜀郡太守公孙述(字,子阳),这个人称帝之前自称蜀王,公孙述之所以大胆的割据四川称帝,是因为三本谶语书籍改变了称王的想法。
第31章 进攻洛阳(三)()
第一本是《录运法》上面写道,废昌帝,立公孙。
第二本是《括地象》上面写道,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第三本书《援神契》上面写道,西太守,乙卯金。
公孙述还说自己的手纹奇特,得龙兴之事,决定撤销蜀王称号,建国称帝,给自己制定的国号非常有乐趣,就以“成家”作为国号,建元“龙兴”都城益州,以李熊为大司马,其弟公孙光为大司徒,公孙恢为大司空。
公孙述在益州称帝的消息被西北隗嚣得知后想要看看是汉军厉害还是蜀军厉害,于是就派自己的得力悍将马援(字,文渊)前去蜀郡打探虚实。
隗嚣之所以安排马援前去,是因为确实是一位打仗能手,再一个就是他和公孙述都是扶风茂陵人氏,而且这两个人彼此交情都很不错。
马援作揖辞别后立刻带领着几名部将前往蜀郡,行至途中心想我与公孙述可是老朋友了,见面之后应该与我握手言欢,好好的畅谈一番。
片刻过后就到达蜀郡境内,有一名边郡蜀将认识马援,便把一行人带到了益州,当时的情景令马援大失所望,公孙述不但没有相迎自己反而摆起了皇帝的架子,只看到一对排列整齐的蜀兵,最后才让马援一行人进入。
公孙述假装客气一下,两手作揖道:“文渊兄好久不见,近日一切可好啊?”
马援同样两手作揖道:“多谢子阳兄一直挂念我这个老朋友,现在应该改口叫龙兴陛下了。”
公孙述说:“你我已是多年的老朋友,这种称呼就不必了,可是今日文渊兄来的真是不巧,朕这边还有一些政务需要处理,有劳文渊兄先到客栈休息片刻,等到朕处理完政务之后再与其叙旧。”
第二天公孙述派人到马援的住所,说是我邀请马援一行人到中庙之中,陛下在此等候,听到这句话便跟随这名通报人员来到宗庙,只见公孙述以及百官设宴款待。
然后寒暄了几句话后开始入席,期间公孙述想册封马援为侯爵,并令大将军职位,话语之中暗示有策反之意,马援没有立刻接受这两个官职。
宴会结束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这个时候跟随马援的几名部将看到有这样的待遇,心中有些蠢蠢欲动,欲想留下来的意思。
马援却说:“现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公孙述不但不迎回国土反而却在这里做起土皇帝了,他不可能心存天下,陛下派我等前来是来打听对方虚实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早日离开蜀郡境地为好。”
经过马援这么一分析道理,欲要留下的几名部将频频点头,彻底打消了留在成家政权为官的念头,然后马援去找公孙述声称有急事先走一步了。
马援生怕公孙述又改变注意,便快马加鞭走出来蜀郡,到达陇地总算安全了,很快来到了凉州,见到隗嚣说:“公孙述这个人就像一只井底下的青蛙一样,根本成不了大气候,而且还妄自尊大(这就是此成语的由来)不如专心致志的瞄准东方的刘秀。”
此时赤眉军首领樊崇,徐宣,谢禄,逄安,杨音带领着傀儡皇帝刘盆子及百万大军正在攻打阳翟(di,今河南省禹州市)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又攻克了阳翟城,并且还斩杀了河南太守武勃,这次仗虽然已完胜取的结果,但是赤眉军内部却发生了士兵哗变。
其原因是,以前都是在家乡山东境地流动作战,这次一离开山东那边的妻子儿女,感觉到不适应,集体哭泣道:“樊首领,我们不想在这样继续打下去了,家里面的妻子儿女还在等着我们回去呢。”
当樊崇听到将士们有归去之意,先是安抚众人的情绪,另一边与徐宣,谢禄,逄安,杨音是商量这件事应该怎么办,经过一番探讨过后这五个人最终达成协议。
樊崇只身走到众将士们面前,意志坚定的说:“众位将士先听我说,我们既然起义了,中途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将毁于一旦,还有那些死去的兄弟们在天之灵也不会答应解散这支义军的,那我们就向西去攻打帝都长安,那里有更多的金银财宝。”
在樊崇的说辞之下那些哗变的将士们开始接受了继续向西进军,接下来樊崇制定了两路攻打长安的策略,一路由自己与逄安从阳翟出发,另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从陆浑关(今河南省洛阳市暠县)出发,他们两路赤眉军所到达的郡县也没有闲的,一路上顺手牵羊攻城掠地。
如果按照当时并存了四位皇帝纪年的话,分别是更始三年(刘玄),汉复三年(隗嚣),建世元年(刘盆子),建武元年(刘秀),龙兴元年(公孙述),其余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在这里先不说了因为这四位皇帝的实力最为雄厚,而且影响力在全国还是规模最大的。
九月,赤眉军这一举动被更始政权派出去的巡逻员看见了,刘玄得知情况后立即派遣将领前去堵截赤眉军进入陕西境内,樊崇结果在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与更始军狭路相逢,激战过后更始军狼狈逃回长安。
赤眉军完胜之后整顿兵马继续向西行驶,这个时候的两路赤眉军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武关河)相遇了,一起去长安的路上扫清了障碍物华阴县(今陕西省渭南市)片刻过后就到达了长安城下,并且列阵准备向城池发起进攻。
赵萌手持笏板说:“陛下,赤眉贼军已经兵临城下了,请陛下尽快做出决断。”
正当刘玄为此事犹豫不决之时,建武帝派大司徒邓禹率兵赶到长安观察局势,顺便也攻打一下城池,刘玄面临着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之下,马上派大将樊参,成丹,刘均带领着数万人马冲过去赤眉军的包围后去阻击半路冒出来的汉军。
更始将领看到汉军之后马上发起进攻,两军激战几个时辰过后,邓禹考虑到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猝不及防率兵向北撤退,走到河东郡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三位更始将领也率兵跟随而来。
两军再次展开生死搏杀,邓禹在『乱』军之中趁其不备把樊参斩落马下,因为更始军人马比较多一些,最后败下阵来,邓禹下令赶快撤军,因为天已是傍晚,这些更始军也撤军了,想等到明日再与汉军交战,此时此刻汉军已经所剩不多了。
这时邓禹帐下的军事参谋韩歆建议撤军回到温县,因为当今局势非常不利,可是被邓禹婉言拒绝了,次日几名更始将领准备出发时却发现这一天是癸亥日,据说这一天是做什么事情都不吉利,所以就没有出兵,这恰恰给邓禹一个修整队伍的机会。
经过一天的修整,邓禹预感到第三天更始军必定还会来挑战,于是就埋伏在周围,几个时辰过后更始军果真来了,邓禹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汉兵们从四周冲杀过来,结果打得更始军丢盔弃甲,并且缴获兵器不计其数,随即整顿兵马就返回温县了。
此时赤眉军已经攻克了长安东都门,更始叛将王匡和张卬对于皇宫地形比较熟悉,在这两个人的带领之下顺利攻克了长安城,刘玄见此情形也弃城而逃,两位韩夫人和大夫人在逃跑的过程中被赤眉军杀害,朝中的大臣以及宦官,宫女们也纷纷逃窜。
刘玄骑着马在逃跑的路上正好有几名『妇』人看见了,而且讽刺的语言说道:“陛下,临走之前要不要拜谢一下长安城。”这个时候的刘玄已经丧失了曾经的威风,随即跨马的长安朝着长安城池拜谢了一下,然后跨马奔向高陵。
洛阳
此刻在温县的建武帝位不想再继续熬下去,便写信派人送往前线作战的岑彭,信中写道:“为了不再让老百姓免遭涂炭,再一个就是,不想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流血牺牲,岑将军曾经与朱鲔有过一段上下级关系,朕命即刻劝降朱鲔,不得有误。”
当岑彭看完此信后骑着马踢哒踢哒走到城下昂头喊道:“大司马,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岑彭岑君然,当年感谢您举荐我为校尉,经常想报答您的举荐之恩,可是如今赤眉军攻破了长安,萧王受天命所归而即位,现如今已经平定了河北全境,大司马何必还要坚守城池,不如献城投降,以保全『性』命。”
朱鲔说:“这样固然是好,可是我曾经设计陷害刘伯升,鼓动更始皇帝下定决心,而且当年我极力反对萧王去河北招抚,这两件事情我自知罪孽深重,这杀兄之仇建武皇帝岂能不报?”
岑彭听到有这一层疑虑自,己又不敢擅自做主,立刻掉头赶往温县征求一下陛下的建议,见到建武帝说:“陛下,朱鲔有想投降的意思,可是他心中还是不自安。”
第32章 帝国定都()
建武帝背的手说:“朕自然知道他的难处,欲成大事者不计较这一点恩恩怨怨,你再回去告诉朱鲔,若是他肯投降的话,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官爵可保,朕以滔滔不绝的河水为证,绝无半点欺瞒之意,这一点请他放心。”
读到这里大家很可能有疑问了,其实我也纳闷,建武帝面对这两个杀兄仇人,为何丝毫没有考虑李轶这个人就将其杀害,而且还是个帮凶。
朱鲔可是亲自策划刘縯之死的主谋,那又为何偏偏放过这个与杀兄仇人最大的仇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