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6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怎么会如此失态呢,杀人这种有损风雅之事,岂是我这大汉丞相该沾染的,实在是不该啊。”

    “不过,这也是为颜良所逼,不得已而为之,总归结底都是颜贼的错。”

    “赵云的家小啊,本相非是故意要杀你们,这一切都是颜贼所造就,你们泉下有知,也该怪颜贼才是,莫要怪在本相头上。”

    ……

    一路上,诸葛亮都在自我安慰着,马车回往相府时,下得马车的诸葛亮,已经完全从方才的心理阴影中走出,又恢复到从容自若。

    入府后,诸葛亮归入房中,连灌了几杯压惊酒,心情才真正的平静下来。

    诸葛亮便枯坐在那里,一边喝着闷酒,一边琢磨着对应颜良之策。

    他知道。今日惹恼了颜良后,不日必将遭到颜良疯狂的报复,城楼上面,诸葛亮叫嚣的猖狂,现今冷静下来后,却难勉有些后怕。

    正当诸葛亮沉浸在忧虑当中时,下人来报,言是太夫人召他前去有话要问。

    诸葛亮赶紧起身,几步来到了后院的一间佛堂。理了理衣容,步入了那佛堂中。

    “儿见过母亲大人。”诸葛亮躬下身来,向着佛堂中那念经的妇人,恭敬的施了一礼。

    那妇人转过身来,微笑道:“亮儿。快快起来吧。”

    诸葛亮这才起身,抬起头时,正对向妇人的面容,那般风韵犹存的脸庞,不禁令诸葛亮心头微微一动。

    他不敢再多看一眼,赶紧将目光移向他处。

    诸葛亮幼年尚母,其母诸葛珪娶泰山郡女子宋氏为续妻。这宋氏生得貌美,虽为诸葛亮的后母,但其年龄也不过年长诸葛亮十余岁而已,算算年龄。今也不过四十出头而已。

    原本这宋氏跟随诸葛瑾居于江东,后诸葛亮投奔刘备,宋氏不习江东风土,思念家乡。便北渡投奔了诸葛亮。

    宋氏虽年长诸葛亮无多,但却有着他后母的身份。诸葛亮自不敢怠慢,便一直供养于府中。

    “未知母亲召儿前来,有何事吩咐?”诸葛亮拱手问道。

    宋氏幽幽一叹,问道:“适才府里下人都在相传,说是亮儿你在南门上面,处决了赵子龙的二十余口家眷,不知可有此事?”

    诸葛亮一听此言,眉头微微一皱,便想后母乃信佛之人,听闻自己亲自处死了赵云家眷,也难怪会把自己叫来相问。

    “母亲听到的传闻是真的,儿确实是亲手处决了赵云的家眷。”诸葛亮也不隐瞒。

    宋氏那清艳尚存的脸上,顿时流露出几分悲天悯人之意,叹道:“战争之事,死伤再所难免,娘也理解,可是亮儿你身为一国之相,却又何必非亲手杀生呢?”

    宋氏的言语中,隐约有几分怨责之意。

    “母亲有所不知,这都是颜贼的奸计,亮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如此呀。”

    诸葛亮万般委屈,当下便将颜良派赵云来说降,使得曹仁生疑,以及自己为了证明清白,不得不如此的之事,向宋氏诿诿道来。

    宋氏听罢之后,脸上的怨意渐渐隐去,却又道:“看来这件事确实与亮儿你无关,这个颜良啊,他怎么能这么坏呢。”

    “母亲是信佛之人,自然心怀仁慈,这个颜良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儿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了天下苍生,除掉这个祸患。”诸葛亮感慨之余,不忘自表心志。

    宋氏连连点头,附合着儿子,对颜良也是一番的痛斥。

    片刻后,宋氏话锋一转,却道:“只是眼下这颜良势大,邺城被围得水泄不通,万一邺城破了,以颜良对亮儿你的恨意,为娘只怕他不会轻易放过我们啊。”

    显然,宋氏也从下人口中,得知了颜良在城外下的那道,要阉尽诸葛家男丁,要让诸葛家女人永世为娼的毒旨,担心城破之会,会被殃及。

    这十余年来,颜良灭了多少诸侯,而那些顽抗失败者的妻女,多遭惨烈的处置,关于这些传闻,宋氏岂能没有过听闻。

    正是因此,她才会有些担心。

    这时,诸葛亮不屑一笑,傲然道:“母亲放心吧,有儿在,颜贼绝无可能攻破邺城。”

    见得诸葛亮这般有信心,宋氏却才微微松了一口气,那保养极好的白净脸庞上,不禁浮现出一抹释然的浅笑来。

    那一笑,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诸葛亮心头又是一颤,赶紧将脸移开,不敢正视,而他的脸庞,却悄然掠过一丝晕红。

第八百五十八章 给我拆!() 
数天后,大雪停歇,气温已是降到了滴水成冰的地步。

    如此天气,正是楚军发挥水龙炮优势的大好时机。

    颜良遂传下旨意,命诸军尽去,将两千架水龙炮架在邺城四门,不分昼夜的向着邺城进行大水攻击。

    于是,无数股白花花的水流,从四面八方,呼啸着飞入邺城,无情的击洒向城头的守军。

    饶是汉军对此早有准备,多备了避水防寒之物,但在此密集的攻击下,仍有不少汉卒被冻死冻伤。

    经过两天的攻击,城池一线已皆被坚冰所布,地面光滑难行,稍有不慎就可能从斜梯上滚落,摔成重伤。

    城墙一线被冰封后,楚军又调整了水龙炮的射程,将射击的目标锁定向城内。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两千架水龙炮,轮番的对沿城一线的房舍进行轰击,将离城墙三十余步范围的房舍,尽皆冻成了冰屋。

    诸葛亮此前虽已有所准备,下令迁移了离城十余步范围内的军民,但他却没料到,楚军这回用的水龙炮,与黎阳之时所用大不相同,而是经过改进之后的水龙炮,其射程至少多出了二十余步。

    便是因此,准备不足之下,不少平民都被冰水所伤,一时间城中是嚎声大作,鬼声昼夜不停。

    此时的邺城,正在像黎阳城一样,奔着冰雪鬼城的目标一路狂奔。

    颜良却不着急,只围炉品酒,笑看着诸葛亮受难。

    而几天后,甄宓、大乔和小乔三位姬妾也抵达了前线大营,颜良的日子便更加爽快起来。

    白天里,颜良除了处理军务。视察攻城情况之外,便是肆意的与几位美姬寻欢作乐。

    入夜后,外面是寒风瑟瑟,而在御帐内,颜良宣泄之后,则可以搂着三个人肉火炉,如沐春风一般的舒舒服服入睡。

    颜良在外面舒服着,城中的诸葛亮,还有他的汉国军民就惨了。

    城中粮食尚可支撑四五个月。诸葛亮现在犯愁的不是粮草问题,而是取暖的问题。

    取暖必要烧柴,而柴禾这种东西体积远比粮草要大,自然不能如粮草那般,一口气囤积上四五个月的量。

    围城之前。城中各家各户所屯的柴禾,最多也只够半月之用,平时所用的柴禾,多是靠城外的农民,进城来贩卖所得。

    现在邺城被围,柴禾的供应就此绝断,城中无论是军队还是平民。都只能动用储存的柴禾。

    气温骤降后,当囤积的柴禾都已经用光时,他们就只能拆桌案等器物,这桌案家具也拆光时。就只能拆窗户拆门,除了房梁之外的所有能烧之物,统统都被他个拆了下来塞进火炉。

    门窗拆了后,就只能用帘子来代替。却又怎能挡住瑟瑟寒风无孔不入的侵袭。

    围城进入深冬之后,邺城之中。终于出现了冻死的情况。

    诸葛亮唯一庆幸的是,入冬后,楚军所掘的沟壕封冰,等于成了无用的摆设,邺城与外界的联系,似乎又可以重新恢复了。

    但让诸葛亮感到郁闷的是,颜良在河水冰封前的个把月时间里,不慌不忙,从容的又在沟渠外围,修筑了一道近两丈高的土墙,将外围一个个碉堡连接了起来,形成了第二道严密的围线。

    汉军可以轻易越过冰封的沟渠,但第二道的土墙,他们却再难逾越。

    如此一来,邺城跟外界的联系,依然不能通畅,诸葛亮仍不知邯郸的刘备,报有着什么关的想法。

    而城中不断出现的冻死现像,却搞得是人心埋怨,士气低迷。

    老百姓们被冻死,尚能够忍受,但士卒们却耐不住寒冷,开始闹腾起来。

    一连数日,各营都传来士卒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柴禾,彼此间自相厮斗,甚至还出现打死人的情况。

    楚军尚未攻城,汉军便有内乱的征兆,这自然是令诸葛亮心焦不已。

    是日,相府。

    诸葛亮踱步于堂中,这天寒地冻的,他仍然在摇着羽扇,但眉头却是紧皱,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脚步响起,仆人来报,言是曹仁在外求见。

    曹仁此来,必然没有什么好事。

    诸葛亮眉头微微一皱,犹豫了一下,还是令将曹仁招入。

    他便还坐在了主位,轻摇着羽扇,恢复了一派淡然从容的气势。

    片刻后,曹仁匆匆而入,满脸的焦虑。

    见礼已罢,曹仁沉声道:“丞相,近日军中因争柴而频起械斗,死者近百,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再这么下去,只怕军心早崩要崩溃,还请丞相拿个主意才是。”

    曹仁带兵打仗有一套,但面对这般非军争的难题时,他却无能为力。

    “军中柴禾不是已经实施配给制了么,为何还有人要争抢?”诸葛亮反问道。

    曹仁叹了一声,无奈的道出了实情。

    汉军中,现下除了城头值守的士卒,白天里也供给柴禾,其余凡不值守的士卒,只有晚上才会分配给柴禾让他们过夜。

    这就意味着,白天里时,大多数的士卒们,只能在无火可烤中经受煎熬。

    这也就黑了,到了晚上时,那少到可怜的柴禾,烧不旺也就罢了,每每还未烧到天亮时,就已经烧光熄灭。

    如此一来,士卒们自然会被冻醒,就只能在寒冷中苦苦的熬到天亮,等着太阳出来给他们少许温暖。

    如此痛苦的折磨,一天两天还好,时间一久,便有些士卒忍耐不住,暴脾气一发作,就公然去抢夺别人的柴禾。

    如此,则自然难够会发生械斗,为了一捆柴禾而拼个你死我活。

    最初时,曹仁虽下了严令,对胆敢争抢他人柴禾,挑起事端的士卒,一律予以严惩,甚至不惜斩首示众。

    但军法威胁这种手段,又岂能压得过人求生的本能,于是在短暂的平静之后,实在忍不住严寒,不愿冻死在夜里的士卒们,便又开始争抢起柴禾来。

    这种争柴,很快就从一座军营,蔓延到另一座军营,从十人发展到百人,乃至千人。

    事态扩展到这般地步,曹仁自然再不能用斩首示众来压制,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兵变。

    无奈之下,曹仁只能来向这邺城最智慧的人,他们的大汉丞相诸葛亮来求助。

    听过了曹仁的诉苦,诸葛亮叹道:“如果天子早听我的劝告,下令像囤积粮草一样,多囤积些柴禾,我们就不会陷入今日的困境了。”

    诸葛亮把乏柴的责任,都推在了刘备不听劝谏上面。

    曹仁也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向刘备有过这样的进言,被诸葛亮这么一说,心中隐约对刘备也有些抱怨。

    “事已至此,懊悔也没用,丞相还是想想如何解决眼前的难题吧。”曹仁焦虑的催促道。

    “容我想想,容我想想。”

    诸葛亮站起身来,轻摇着羽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