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个没良心的,想啥好事呢?你以为饭就那么好要啊?还白面干粮,梦做多了吧?”
“萍儿,又在收拾谁啊?”杨先生走了进来,后面跟着林泉教授。
“嘿嘿老师,正说春哥呢,他欠收拾老师,说个事”萍儿一本正经。
“吆,这么正式,不会连我也收拾吧?”杨先生夸张的说。
“老师,收拾谁也不敢收拾您啊!您看,我哥他们资料也查的差不多了,您老人家要的资料也抄完了,那个啥您老人家是不是”
“是不是啥啊?”
“老师您看把我给累的,腰都抬不起来了,是不是得犒劳犒劳啊?”
“吆,这才多大一点啊?哪来的腰?还要犒劳,怎么犒劳啊?”
“老师,我虽然小,但腰还是有的,不然怎么犒劳,这好办,讲个故事呗!您老人家都多长时间没讲故事了?再不讲可就都忘光了”
“嘿你个小丫头,还一套一套的,这都在脑子里面装着,还能忘光?”
“哎呀,老师,忘不忘的我不管,我就是想听听故事嘛”
“小丫头,你前面站着这么大一教授,却要我讲故事,这是为何?”
第一百二十章三次战役(一)()
“老师,这不是哎,对了,林老师,这是在您家里,我们干了这么多活,您总得表示点什么吧?”萍儿果真缠上了林泉教授。
“嘿你这小丫头,怪不得别人都说千万不能惹你,谁惹谁麻烦,看来传言不假啊!也好,满足你的要求,说吧,要怎么表示?”林泉教授笑道。
“老师,也不难,就是讲个故事。”
“讲故事?要听什么故事?”
“嗯让我想想打仗的,对,就打仗的!”
“小小丫头,倒喜欢听打仗故事,看来,真是跟一帮哥哥们学野了。”
“泉兄,你有所不知,这一路闲暇时间本来就不多,仅有的那么一点都给她讲故事了。讲西夏的起源,讲党项人的迁徙生存,讲李继迁和李德明,讲李元昊我整天搜肠刮肚找资料,收集素材,许多时候准备了十天半月,一个小时就都给倒出去了。”杨先生笑道。
“讲历史故事啊?还别说,这丫头还真找对人了,你是历史学教授,不给人家讲历史故事讲啥啊?那我也讲历史故事,丫头要听打仗的,那就讲个打仗的,讲讲宋夏之战吧!”
“噢老师讲故事喽,赶紧都来听,可别怨我没告诉大伙”萍儿搬个小凳子,坐在林泉教授对面,眼巴巴的瞅着教授。
“话说李元昊改姓氏、定官衣,下达秃发令,创造文字,将兴州升为兴庆府并定为都城等等,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为党项人建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继位六年后,于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称帝建国,这一年是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国号为大夏,全称‘白高大夏国’,史称西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和父母谥号、庙号、墓号。封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派遣使者到宋朝,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封号。”
“虽然李元昊对宋朝依然称臣,可是宋朝上下一片喊打之声,态度相当强烈,少数人提出的合理建议未被采纳。宋仁宗下令削去李元昊的官爵,禁止边境贸易,并悬赏捉拿李元昊,对西夏宣战。宋朝元帅夏竦在边境上张贴榜文,说得到元昊首级者,赏钱五百万贯,封爵西平王。李元昊针锋相对,也给宋朝写了张榜文,说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并派人扮成山民送到边境宋朝的地盘。”
“人家赏钱五百万,他只给人家两贯,这不是羞辱人家吗?”杨毅笑道。
“这也反映了李元昊的智慧和胆略,确实非同一般。宋夏之战从李元昊称帝第三年开始,经过三年苦战,于宋仁宗庆历四年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之后经过了二十年的和平时期,到了宋神宗、宋哲宗时期,宋夏又开始了战争。此后又经过了四次大的战争,一直到宋宣和元年,宋朝攻克横山,西夏失去了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宋夏战争才结束。”
“我算算,李元昊称帝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040年,到宋宣和元年,就是公元1119年,中间有二十年的和平,断断续续打了快六十年啊!”唐剑计算着。
“是的,建立江山得打,稳固江山还得打啊!经过前后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相当惨重,最终西夏还是向宋朝臣服。我大致研究了一下这些战争,有些还比较深入,走访了一些当年的战场。今天我就说说第一次战争,讲讲那三次非常著名的战役。”
“宋夏第一次战争历时三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全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先说说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宋仁宗康定元年正月,夏景宗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宋朝延州。夏军先是佯攻保安军,吸引延州军队出援保安军,然后趁机攻占延州北面的金明寨,进而围攻延州。延州知州范雍四处调兵,援救延州城。宋将刘平、石元孙等领兵万余人,奉命救援延州。西夏军队伏兵于三川口,将宋朝援军包围。夏军四面合击,宋军全线崩溃。夏军俘获刘平、石元孙等多名宋将,大获全胜,乘势围攻延州。夏军连攻延州七日,恰逢天降大雪,李元昊只好撤军解围。回师途中又连克塞门、安远两寨,攻掠泾原路,于三川寨等地斩杀宋将杨保吉等。三川口之战,是宋夏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为西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李元昊的军事才能也震惊了大宋朝野,宋朝再也不敢轻视西夏的实力。”
“这个李元昊还真是雄才大略,难怪能当皇帝。要是放在现在好了,正好打鬼子。”刘春开个玩笑,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李元昊确实非常厉害。不过,毕竟时代不同了,不能互相比较的。咱们书归正传,再说说好水川之战。好水川之战我稍稍多说点,因为这是李元昊军事指挥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说说。三川口之战后,宋仁宗龙颜大怒,立即对于西夏边防进行调整,贬了范雍的官职,任命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
“其实,在对西夏的战略策略上,韩琦和范仲淹的意见并不一致。韩琦主张猛打猛冲,集中兵力,寻找西夏军决战;而范仲淹则主张稳扎稳打,先巩固自己的防务,进而攻取绥州和宥州,然后占领茶山、横山等地,只要能控制这些战略地带,就能阻止西夏的侵扰活动。从后来宋哲宗年间对战西夏的战略和战果来看,范仲淹的主张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宋仁宗为了尽快解决西夏,采用了韩琦的主张,下令准备攻夏。”林教授讲到。
第一百二十章三次战役(二)()
“然而不等宋军攻夏,李元昊却先动手了。天授四年二月,李元昊再次率军十万,从天都山出发,准备同韩琦带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林教授继续说。
“李元昊抵达怀远城的时候,正在巡边的韩琦得到了消息。韩琦立即赶到镇戎军,集结宋军近两万,由大将任福率领,全力抵抗夏军。韩琦还为任福制定好了战术,命令任福率军经怀远城、得胜寨,抵羊牧隆城,截断西夏军的退路,伺机破敌。”
“在怀远城的李元昊得知宋军前来,就利用自己骑兵的优势,玩起了善用的诱敌深入、设伏围歼的战法。他命令夏军趁夜向西南方向的羊牧隆城前进,在羊牧隆城南的好水川一带设伏,同时派兵引诱宋军。”
“当任福率军抵达怀远城时,发现夏军在进攻南边的张义堡,正与驻守镇戎军的宋军战斗,就转道南进,一举击溃了夏军。夏军仓皇南逃,并且在南逃的过程中兵分两路,一路沿着笼洛川谷西进,另一路继续南下,进入笼洛川口以南的好水川。夏军在撤退时,丢弃了大量的羊、马等辎重,让任福误以为夏军惨败了。任福开始比较谨慎,派兵在数十里的范围侦察,确认没有发现对方援军后,便开始分兵追击。他命令宋军一部约一万余人追击逃入笼洛川谷的敌军,另一部八千余人由自己率领追击逃入南边好水川谷的夏军。”
“唉这个任福,到底还是上了李元昊的当。”刘春叹息道。
“是啊!这正是李元昊的智慧,或者说是诡异。按照李元昊的计谋,担任诱敌的两股夏军始终跟宋军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尤其南部的夏军,怕任福不上钩,到了笼杆城以北才突然转头钻入好水川。任福率部尾随进入好水川,至此,宋军两部分别进入了夏军伏击圈。”
“而此时,夏军主力早已在笼洛川和好水川设下埋伏,就等宋军上钩了。李元昊之所以让担任诱敌的夏军分兵两路南逃,将宋军分别引入笼洛川和好水川两个山谷,是怕宋军两万多的兵力,再加上其他宋军支援,一旦集结在一起不好吃掉,所以把任福的主力部队诱分成两个部分,各个歼灭。李元昊以一路五万人包围进入笼洛川谷的宋军,并阻击西面和东面过来增援的宋军。对笼络川谷的宋军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对西边和东边增援过来的宋军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对进入好水川的宋军,李元昊则亲率五万大军进行合围,采取先击弱敌和主帅的策略。”
“任福率兵沿着好水川道继续西进。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前面的士兵发现道旁放着几个银泥盒,里面似乎还有响动,非常好奇,就打开泥盒,想看看里面究竟装的什么东西。结果,从盒子里面飞出百余只带哨的家鸽。任福大惊失色,急令宋军列阵,可惜已经晚了。那些鸽子恰恰就是夏军发动攻击的信号,同时也为夏军提供了宋军的方位。
“哇放鸽子,简直太神奇了”萍儿舌头吐了老长。
“确实神奇,这就是李元昊的智谋。隐蔽在山头树林了里的李元昊看到信号,立即命令猛烈冲锋。夏军精锐的骑兵一齐冲出,宋军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列阵,只能仓促迎战。夏军居高临下,用军旗指挥方向。宋军往东,军旗就指挥夏军向东攻击;宋军向西,军旗就指挥夏军往西攻击。宋军拼死决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由于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渐渐不能支撑。于是,任福指挥宋军开始左右突围,却总是无法冲出包围。”
“宋军被夏军团团围住,始终无法突围。激战中,任福身中十余箭,手下劝任福投降免死,任福决心以死报国,挥动四刃方铁锏挺身决斗,最后自杀殉国。宋军拼死决战,部分士兵冲出重围,跟笼络川谷的宋军会合,又向夏军发起了攻击。李元昊率军从宋军背后杀来,宋军奋勇冲杀,终是寡不敌众,死伤惨重。李元昊闻知其他几路宋军前来增援,率军撤退了。好水川之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千余人生还,几十名将校战死,但是无一投降。”
“好水川之战,可以说是西夏立国的一次战役。此战,宋军损失万人,而且全是惯于野战的精锐。从此后,宋军在西线